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细菌性角斑病菌诱导黄瓜叶片水杨酸的积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黄瓜(Cucumis sativa L.)幼苗第一片真叶接种细菌性角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y-mans)后,利用TLC和HPLC方法分离测定了不同时间内游离态和结合态水杨酸(SA)的含量。结果表明,接种显著提高了第一片真叶游离态SA含量,增加了30%~197%,结合态SA的含量变化与游离态相似,提高了79%~240%,但是接种后第三天游离态SA和结合态SA含量都下降。接种还诱导了非接种第二片真叶中SA的积累:游离态SA含量在接种初期增加了29%~46%,接种后第三天达到峰值,第五天回复到正常水平,结合态SA含量在接种初期没有变化,接种后第四至六天也显著增加,提高了62%~107%。  相似文献   

2.
水杨酸与植物抗逆性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谢玉英 《生物学杂志》2007,24(4):12-15,20
水杨酸(SA)是植物体内的一种新型激素,它不仅能调节植物的一些生长发育过程,还在植物抗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金属、热、盐等逆境能诱导植物体内SA的合成,缓解逆境对植物造成的伤害,增强植物的抗逆性能力。  相似文献   

3.
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层析技术结合测定植物叶片水杨酸含量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水杨酸(SA)是植物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理调节作用[‘j。它属于酚类化合物,有一个苯环,在一定波长的紫外光激发下有一个特定的荧光发射峰。所以,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或者高效液相层析(HPte)可以定量分析。由于植物组织中具有许多发荧光的物质,会干扰SA的测定,因此,直接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植物组织中3A含量会有误差。目前,大多数实验室都用HPth测定植物组织中SA,其中除Palva等[’‘在制备样品时用C18柱纯化了样品之外,多半对样品均未预先纯化p,‘-”。从经济角度考虑,用C18往纯化样品的价格较贵,而国…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宁夏枸杞对枸杞瘿螨致瘿过程诱导的激素响应及外源水杨酸对枸杞瘿螨的影响,利用LC-MS/MS技术对枸杞瘿螨为害后宁夏枸杞叶片中水杨酸(SA)、茉莉酸(JA)、生长素(Auxin)和脱落酸(ABA)4种内源激素进行测定,并通过浸叶法研究外源SA对枸杞瘿螨侵染过程、虫瘿生长和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枸杞瘿螨的致瘿行为可引发枸杞叶片中多种内源激素产生变化,其中SA和JA的变化最显著,分别是对照组含量的4.0和13.0倍,而Auxin和ABA的变化不显著;外源SA对枸杞瘿螨虫瘿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且随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增强,同时虫瘿内瘿螨种群数量受到显著抑制。枸杞瘿螨能够同时诱导枸杞产生SA和JA抗性,外源SA对枸杞瘿螨虫瘿生长和瘿螨种群数量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利用外源SA防治枸杞瘿螨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水杨酸(SA)的生物合成途径包括以苯丙氨酸为合成前体的莽草酸途径和异分支酸(IC)途径,后者为SA合成的主要途径.在细菌中,IC在异分支酸裂解酶(IPL)的作用下直接生成SA,但在植物中并未发现该基因.最新研究证明avrPphB易感性3(PBS3)是植物中IC转化为SA的关键因子,并揭示了增强型易感病性5(EDS5)的...  相似文献   

6.
该文旨在初步探讨水杨酸的主要结合态--葡糖基水杨酸(salicylic acid 2-O-β-D-glucose,SAG),是否参与了高温诱导的植物耐热性信号传递过程.采用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生物合成抑制剂一多效唑(paclobutrazol,PAC),预处理豌豆(Pisum sativum)叶片,再加以高温诱导,结果发现与未经PAC处理的对照相比,豌豆叶片受高温诱导的耐热性降低.同时,PAC预处理导致高温锻炼过程中SAG信号峰值消失.利用同位素标记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发现,PAC所导致的SAG信号减弱,不仅是由于SA生物合成受到抑制,而且还归因于水杨酸糖苷转移酶(salicylic acid glucosyltransferase,SAGT)蛋白合成和活性降低所引起的自由态SA向SAG转化的减缓.以上结果表明,SAG表现出了与自由态SA相似的信号功能,并参与了高温锻炼诱导植物耐热性的信号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7.
葡萄幼苗在温度胁迫交叉适应过程中对水杨酸的应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度锻炼诱导葡萄幼苗对交叉温度逆境的适应过程中叶片内源SA变化的结果表明,0℃低温胁迫期间,葡萄幼苗叶片细胞膜系统受到严重伤害,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升高;此时自由态SA含量呈波动性变化,并随着胁迫进程的延长,内源SA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叶片水平。而经过高温锻炼的幼苗,在低温胁迫初期自由态SA含量迅速达到一个高峰,之后回落并保持在正常叶片的SA水平,MDA含量也相应降低且相对稳定。结合态SA的变化相对较平稳,并且总SA含量变化趋势与自由态SA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吻合。在45℃高温胁迫期间,经过低温锻炼的幼苗的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与经过高温锻炼的幼苗在低温胁迫期间的变化趋势相似。  相似文献   

8.
丛枝菌根真菌对番茄信号物质的诱导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彬  李辉  徐丽娟  李敏  刘润进 《菌物学报》2010,29(4):561-568
盆栽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幼苗分别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地表球囊霉G.versiforme、根内球囊霉G.intraradices、幼套球囊霉G.etunicatum及珠状巨孢囊霉Gigaspora margarita 35d后,开始测定番茄植株内源信号物质水杨酸(SA)、茉莉酸(JA)、一氧化氮(NO)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变化,抗性相关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生长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增加了番茄植株鲜重、株高、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叶片和根系NO、JA、H2O2含量和结合态SA含量,其中,以摩西球囊霉G.mosseae诱导作用最大,叶片和根系内NO、JA、H2O2和结合态SA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3和1.9倍、6.8和8.0倍、0.9和1.2倍、1.9和2.6倍,而根系中游离态SA含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只有摩西球囊霉G.mosseae处理在诱导高峰时根系游离态SA含量比对照略有增加。接种AM真菌处理的番茄叶片和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显著增加,其中以摩西球囊霉G.mosseae的诱导效应最大,与未接种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0.6和0.3倍、7.9和3.1倍、0.4和1.2倍、2.3和1.9倍;幼套球囊霉G.etunicatum的诱导效应最小:与未接种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0.26和0.14倍、2.3和1.0倍、0.1和0.28倍、0.55和0.31倍;而MDA含量下降,分别降低了66%和68%、34%和41%、51%和50%、12%和26%、18%和29%。表明AM真菌能诱导植物同时产生多种信号物质,而且这些信号参与了AM真菌-番茄共生体系统抗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该文旨在初步探讨水杨酸的主要结合态——葡糖基水杨酸(salicylic acid 2-O-β-D-glucose, SAG), 是否参与了高温诱导的植物耐热性信号传递过程。采用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生物合成抑制剂——多效唑(paclobutrazol, PAC), 预处理豌豆(Pisum sativum)叶片, 再加以高温诱导, 结果发现与未经PAC处理的对照相比, 豌豆叶片受高温诱导的耐热性降低。同时, PAC预处理导致高温锻炼过程中SAG信号峰值消失。利用同位素标记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发现, PAC所导致的SAG信号减弱, 不仅是由于SA生物合成受到抑制, 而且还归因于水杨酸糖苷转移酶(salicylic acid glucosyltransferase, SAGT)蛋白合成和活性降低所引起的自由态SA向SAG转化的减缓。以上结果表明, SAG表现出了与自由态SA相似的信号功能, 并参与了高温锻炼诱导植物耐热性的信号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该文旨在初步探讨水杨酸的主要结合态——葡糖基水杨酸(salicylic acid 2-O-β-D-glucose,SAG),是否参与了高温诱导的植物耐热性信号传递过程。采用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生物合成抑制剂——多效唑(paclobutrazol,PAC),预处理豌豆(Pisum sativum)叶片,再加以高温诱导,结果发现与未经PAC处理的对照相比,豌豆叶片受高温诱导的耐热性降低。同时,PAC预处理导致高温锻炼过程中SAG信号峰值消失。利用同位素标记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发现,PAC所导致的SAG信号减弱,不仅是由于SA生物合成受到抑制,而且还归因于水杨酸糖苷转移酶(salicylic acid glucosyltransferase,SAGT)蛋白合成和活性降低所引起的自由态SA向SAG转化的减缓。以上结果表明,SAG表现出了与自由态SA相似的信号功能,并参与了高温锻炼诱导植物耐热性的信号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11.
高山离子芥(Choraspora bungeana)是一种稀有高山冰缘植物,其生活环境具有低温、强紫外线等胁迫因子。PLD在膜磷脂降解及磷脂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活性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该研究以高山离子芥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4℃、0℃和-4℃胁迫下,ABA对高山离子芥试管苗叶中线粒体膜结合态PL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50和100μmol·L~(-1)脱落酸(ABA)处理高山离子芥后,线粒体膜结合态PLD活性均较未添加ABA的处理组线粒体膜结合态PLD活性高,其中以50μmol·L~(-1) ABA对离子芥叶中线粒体膜结合态PLD活性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外施0.3 mmol·L~(-1)的ABA合成抑制剂钨酸钠处理高山离子芥后,线粒体膜结合态PLD活性较对照组线粒体膜结合态PLD活性降低;在50μmol·L~(-1) ABA+5 mmol·L~(-1) EGTA处理组中,高山离子芥叶中线粒体膜结合态PLD活性低于未添加EGTA处理组线粒体膜结合态PLD活性;在0.3 mmol·L~(-1)钨酸钠+10 mmol·L~(-1)CaCl_2处理组中,高山离子芥叶中线粒体膜结合态PLD活性高于未添加CaCl_2处理组线粒体膜结合态PLD活性。由此推测,低温胁迫下ABA可能通过Ca~(2+)介导影响高山离子芥叶中线粒体膜结合态PLD的活性。  相似文献   

12.
生物防治     
940296利用外来碳源选择性增加土城中恶奥假单胞菌的代谢活性和生长〔英〕/Colbert,S.F.:二了Appl.Environ.Mierobiol一1993,59(7)一2056~2063〔译自DBA,1993,12(16),93一09281〕 测定了用碳源水杨酸(SA)改良的3种土壤中含质粒NAH7的恶臭假单胞菌PpG了的吸呼和生长。加入SA明显  相似文献   

13.
水杨酸 (SA)可诱导云南美登木 (Maytenushookeri)悬浮培养细胞产生 9 脂氧合酶(9 lipoxygenase ,9 LOX)。通过LC ESI MS测定SA诱导下悬浮培养系中多羟基脂肪酸的含量变化 ,发现用浓度为 80 0 μmol L的SA诱导培养 18h ,悬浮细胞产生最大量的三羟基十八碳烯酸。同时 ,通过对比不同羟基十八碳烯酸含量的变化 ,推测在SA诱导下 ,9 LOX介导的十八碳酸途径中有环氧中间体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水杨酸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介绍最近几年来有关植物体内水杨酸(salicylicacid,SA)水平的调控、SA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SA信号传导途径等方面的重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水杨酸(salicrlicacid,SA)在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中普遍存在。它能诱导若干天南星科植物佛焰花序产热,抑制乙烯的生物合成。尤其重要的是,SA是诱导烟草、黄瓜等植物产生整株获得性抗性(systemicacquiredrest。tance,SAR)的内源信号物质[5,6]。因此,SA在植物体内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对SA的定量检测大多采用HPLC等理化方法[‘,’,’,“j,这些方法对植物材料的需要量较大,且需冗长的纯化处理。虽然Bennett等“’早在1987年即用个氨基水杨酸(4--aminosalicylicacid,4--ASA)与载体蛋白偶联制备了水杨…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结合蔷薇科数据库,经多序列比对、表达分析和验证,筛选了苹果和梨抗病反应Marker基因及其检测引物,并以腐烂病抗性资源杜梨和东北山荆子悬浮细胞为材料,经20%腐烂病菌(Vp)代谢物处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 qPCR)分析Marker基因对腐烂病信号响应的表达模式,为苹果、梨抗病反应的快速检测和杜梨抗腐烂病机理的系统研究奠定基础。结果显示:(1)经检索比对共筛选出水杨酸(SA)、茉莉酸(JA)、乙烯(ET)、系统获得型抗性(SAR)反应、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激发的免疫反应(PTI)、植保素和防御相关等信号的15个Marker基因及其对应引物。(2)各处理cDNA浓度采用100 ng·μL-1时Cq值均介于18~25,且PCR扩增效率高,表明所选的15个Marker基因的引物均可准确反映抗性反应的激活状况,可作为各自信号通路的Marker基因。(3)与对照相比,Vp代谢物处理后杜梨悬浮细胞中ROS的积累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呈逐渐显著上升的趋势,并于处理6 h时,ROS信号值达到对照的3.2倍,表明Vp代谢物会激活体内的免疫反应(PTI),进而导致植物体内ROS的爆发。(4)RT qPCR验证分析显示,Vp代谢物处理后,杜梨悬浮细胞中SA、JA、PTI、SAR、R基因、植保素、防御相关等信号通路的Marker基因都呈上调表达趋势,其中,SA、JA和SAR通路的Marker基因ChiV(Chitinase class V)、LOX1(Lipoxygenase 1)和PR4(Pathogenesis Related 4)及防御相关基因PAL1(Phe Ammonia Lyase 1)的表达上调最为明显,最高分别可上升至对照的1718、691、6369和1072倍,表明杜梨受到Vp代谢物胁迫时,主要激活了植物体内的SA、JA、SAR和防御相关信号通路的基因,进而能够抵御病原的进一步入侵。研究发现,SA、JA、SAR和防御反应等信号参与了杜梨对腐烂病胁迫的响应,进而提高其抗病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连续监测某实验动物饲养场SPF大鼠携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情况,结合该饲养场环境、人员等检测结果,查找污染源,为保障和提高实验动物质量提供依据。方法2011—2017年依据《实验动物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GB/T 14926.14-2001)》对SPF大鼠进行SA监测,并采集饲养环境和饲养人员的样本进行检测。对所有分离的SA菌株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基因分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分析污染源。结果35份SPF大鼠检出16株SA,检出率45.71%;18份饲养环境和饲养人员样本检出2株SA,检出率11.11%。SPA分型可分成5个型别,T2360为优势型别,主要由2013年和2017年SPF大鼠中的菌株组成。PFGE有5种带型,SA4为主要带型。饲养环境中SA的PFGE带型与2017年SPF大鼠中的完全一致。结论饲养环境中存在的SA与SPF大鼠感染的SA具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8.
探究克雷伯氏菌NⅢ_2发酵产微生物絮凝剂(MBF)过程中提高唾液酸(SA)分泌量对其高产高活性糖蛋白絮凝剂的影响作用。采用摇瓶发酵,产物冻干后称重,利用高岭土悬浊液测定其絮凝活性,并利用酶标仪测定唾液酸量,从而得出相应结果。研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SA分泌量越高,絮凝剂产量及其活性也会越高。当MBF中SA含量约为12 ng/g MBF时,MBF产量约为12 g/L。在SA分泌量提高的同时,MBF中蛋白质含量和Zeta电位值也得到提高。探索出一种能最大程度提高SA分泌量和MBF产量的三碳源发酵体系:m蔗糖:m丙酮酸钠:m柠檬酸钠=20 g:4 g:2 g,此时MBF的产量为13.85 g/L,蛋白含量为0.41 g/g MBF,絮凝活性为98%。研究结果为高产高活MBF的发酵以及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水杨酸延缓猕猴桃果实采后衰老与精氨酸分解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0 mmol·L-1水杨酸(SA)处理‘徐香’猕猴桃果实,测定果实在常温(23±2)℃贮藏过程中失重率、硬度、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精氨酸分解代谢相关酶活性和物质含量的变化,探究SA处理延缓猕猴桃果实采后衰老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1)与对照(不处理)相比,贮藏第20天时,SA处理果实的失重率较对照降低13.77%,硬度较对照提高78.25%,表明SA处理有效抑制了猕猴桃果实硬度和鲜重的下降。(2)贮藏第20天时,SA处理果实的PG活性(13.61 μg·g-1·h-1)显著低于对照(16.77 μg·g-1·h-1);猕猴桃果实中的MDA含量在贮藏第15天时差异最大,SA处理较对照降低33.40%。(3)与对照相比,在贮藏过程中SA处理显著促进了果实中鸟氨酸的累积以及精氨酸脱羧酶和鸟氨酸脱羧酶活性的升高,同时抑制了多胺氧化酶和二胺氧化酶活性,并显著提高了猕猴桃果实中多胺(腐胺、精胺、亚精胺)的累积。(4)与对照相比,SA处理显著诱导了猕猴桃果实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增强,并促进了果实中一氧化氮(NO)的累积,且在贮藏第5天以后果实中的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研究发现,SA能够显著延缓常温下猕猴桃果实的采后衰老进程,这可能与SA触发了果实中精氨酸分解代谢的不同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20.
《遗传》2020,(9)
植物激素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的小分子酚类物质,参与植物多种生理过程,特别是在植物免疫中发挥重要功能。植物免疫过程中体内SA大量合成,SA信号通路被激活从而诱导抗病相关基因表达。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SA生物合成和信号转导都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进一步完善了SA生物合成的异分支酸合酶(isochorismate synthase, ICS)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L)途径;明确了NPR1 (nonexpresser of PR genes 1)和其同源蛋白NPR3、NPR4是植物接收SA的受体;发现Ⅱ类TGA (TGACG-binding factor)转录因子通过与不同SA受体互作激活或抑制下游基因表达等。本文系统介绍了SA生物合成和信号转导领域的相关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SA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胁迫响应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