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主要禾本科植物幼苗发育基本类型与系统分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在观察了代表22个族76个属的203种禾本科植物幼苗的发育过程和 各种性状的基础上,探讨了重要性状的形成与分布区、生境条件的关系及重要性 状之间的相关性。 根据胚轴和根系发育的不同形式,将禾本科幼苗划分为三大 型:竹型、狐茅型和黍型。根据苗叶和不定根的特点,又把这些大型分为七个 亚型:真竹亚型、稻亚型、芦竹亚型、针茅亚型、狐茅亚型、画眉草亚型和真黍亚 型。 经过与胚体和植株各方面数据的互相印证,证明与幼苗形态的七个亚型相 对应,在系统分类上是七个亚科:竹亚科、稻亚科、芦竹亚科、针茅亚科、狐茅亚科、画眉草亚科和黍亚科。  相似文献   

2.
中国主要禾本科植物花的基本类型与系统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分析了禾本科33个族、174个属(632种)的花的性状;讨论了重要性状演化的趋势。根据花、尤其花中鳞被的比较形态,把禾本科植物的花概括为三大类型七个亚型:竹型(包括真竹亚型,稻亚型、芦竹亚型、针茅亚型)、早熟禾型(含早熟禾亚型)和黍型(包括画眉草亚型,真黍亚型)。其结果与花的基本类型相对应的大类群,以及与幼苗基本类型、颖果基本类型相对应的大类群是一致的,即竹亚科、稻亚科、芦竹亚科、针茅亚科、早熟禾亚科、画眉草亚科,黍亚科。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典型草原禾本科植硅体形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运用地层中植硅体组合解释过去草原植被及气候变化的关键之一,是要了解研究区现代植硅体形态及表土植硅体组合与现代植被的关系。文中研究内蒙古典型草原禾本科植物根、茎、叶、芒以及种子等不同部位的植硅体,对其中的12种主要禾本科植物叶表皮短细胞硅酸体进行分类及统计。研究表明:内蒙古典型草原禾本科叶表皮短细胞硅酸体可分为8种特殊形态类型。C3植物早熟禾亚科的叶表皮短细胞硅酸体形态多样。几乎所有早熟禾亚科都能产生圆型硅酸体,以贝加尔针茅(85.5%)、大针茅(89.7%)、克氏针茅(90%)以及芨芨草(96.6%)中的圆型硅酸体含量最丰富。针茅哑铃型主要见于针茅植物叶表皮短细胞中,克氏针茅的针茅哑铃型含量相对较高。羊草中未见针茅哑铃型硅酸体。浴草、披缄草叶表皮短细胞硅酸体以齿型为主,分别含87.3%和57.2%,齿型在硬质早熟禾中也占一定比例。沙生冰草中的脊圆型占优势,含74.4%。C3植物早熟禾亚科的叶表皮短细胞产生的截锥型硅酸体含量较少。C4植物虎尾草亚科中的糙隐子草叶表皮短细胞硅酸体以黍哑铃型、简单哑铃型、鞍型为主;黍亚科狗尾草则以黍哑铃型占优势(82.9%)。  相似文献   

4.
编写中国植物志(禾本科)时,在画眉草亚科与黍亚科中,除有些学报已发表一些新种外,尚发现下列数新变种。  相似文献   

5.
在农业实践上所利用的各种植物之中,我们的达尔文主义教研室选择了栽培的禾本科植物作为研讨有机体发育和生长的材料。大家知道,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如小麦、黑麦、稻、玉蜀黍、大麦、燕麦、黍、粟等,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如猫尾草、无芒雀麦草、狐茅,也像其他饲料禾本科植物一样,都在人类所栽培的植物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报道我国黑痣菌属3个新记录。它们是野黍黑痣菌哥伦比亚变种Phyllachora eriochloae var. colombiensis,野黍黑痣菌原变种 Phyllachora eriochloae var. eriochloae 和禾黑痣菌狗牙根生变种 Phyllachora graminis var. cynodonticola,其寄主分别是云南省的禾本科植物、画眉草属植物和狗牙根。对这些分类单元进行了描述与图解。所有研究标本保藏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相似文献   

7.
运用广义形态学性状对虎尾草亚科(Chloridoideae)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内类群包括虎尾草亚科52属的69种植物,代表虎尾草亚科的主要类群;芦竹亚科(Arundinoideae)扁芒草族(Danthonieae)的Centropodia和Danthonia被选作外类群。分支分析表明,虎尾草亚科是一个单系类群。其严格一致树包括A、B、C、D、E5个分支。两个大族画眉草族(Eragrostideae)和虎尾草族(Chlorideae)代表虎尾草亚科内部类群分化的两个方向,分开处理较合理。细穗草族(Leptureae)放到虎尾草族中较合理。冠芒草族(Pappophoreae)是虎尾草亚科的基部类群,与画眉草族近缘。我们的研究支持虎尾草亚科从旧世界向新世界扩散的地理分布假说,并提供了虎尾草亚科属上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8.
小麦族花序的起源和族间亲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狐茅亚科中的花序存在着圆维——总状——穗状三种典型形态和中间型组成的系列,暗示着花序演变的某些线索。具圆锥花序的种所发生的生态变化和具穗状花序的种所发生的返祖现象,表明该亚科中花序演化的主流方向是简化。小麦族的穗状花序由雀麦族辐射状圆锥花序和相应的总状花序衍生而来。它们的小穗排列方位规律相同。黑麦草属穗状花序与羊茅属扁平状圆锥花序小穗排列规律一致。与小麦族,雀麦族不同。黑麦草属与羊茅属一起为狐茅族成员。此外,幼苗形态的迹象进一步表明:雀麦族是小麦族的近缘族,建议两族合称小麦族系或超族;狐茅族、燕麦族、翦股颖族和虉草族均为小麦族的远缘族,建议合称为狐茅族系或超族。  相似文献   

9.
苏州草鞋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植硅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对苏州草鞋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植硅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家浜文化时期气候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距今约6275a以前)气候温暖湿润,禾本科植物以芦竹亚科、竹亚科和水稻为主;第二阶段(距今约6275-6200a间)气候温凉略干,黍亚科大量出现;第三阶段(距今约6200-5985a间)气温回升。菘泽文化至宋代,气温继续变暖,此阶段,禾本科各亚科植物均有生长。本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发现典型水稻扇型及亚铃型硅酸体,反映该地自马家浜文化时期以来,水稻栽培已有一定规模  相似文献   

10.
禾本科植物幼苗与进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建国  王培 《植物研究》1995,15(4):465-472
本文以禾本科植物幼苗基本特征和基本类型为基础对禾本科植物各类群的进化关系进行了探讨。原始禾本科植物幼苗第一叶宽短.中胚轴仲长,不具中胚轴根,不具质片及胚根鞘节根,县少数或不具胚芽鞘节根。现代禾本科植物各亚科不同的幼苗类型是在原始幼苗的基础上直接或间接进化来的。各亚科及内部各种幼苗类型的进化顺序及地域分布反映了各类禾本科植物从其原发地向各自分布地扩散、迁移和进化适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灵猫科的支序系统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分布于中国境内的8属9种灵猫科动物的88个骨骼性状、31个外部形态性状和1个行为性状,运用替代外群法分别以赤狐(犬科狐属)和青鼬(鼬科貂属)共同或单独作为外群进行支序分析,得出10个支序图,其步长(TL)为:106~136,一致性指数(CI)为0.581—0.660,保留指数(RI)为0.610—0.714。经合意分析得到4个相似的支序图,其TL为41—136,CI为0.581—0.732,RI为0.610—0.818,结果支持:①斑灵狸、大灵猫、小灵猫构成一个单系群,与传统分类一致(均属灵猫亚科);②椰子狸、花面狸、熊狸构成一个单系群,与传统分类一致(均属长尾狸亚科);③红颊獴、食蟹獴与灵猫科其他种为姐妹群关系(Bootstrap检验支持率100%),建议獴类为一亚科;④长颌带狸拥有较多自近裔性状如三个门齿孔,是一个高度特化的种类,其系统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叩甲科昆虫的内转录间隔区(ITS-2)片段对叩甲科昆虫部分种类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明确各亚科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并同传统分类系统进行比较,验证ITS-2片段是否能用于叩甲科昆虫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基于叩甲科昆虫的内转录间隔区(ITS-2)片段,对10个亚科69个种类的叩甲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系统发育信号检测,计算各亚科之间的遗传距离,采用邻接法、似然法和简约法三种模型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3种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构基本一致,各亚科都能被很好的聚类,且各亚科间遗传距离符合传统分类学观点。同时,分析结果也支持对传统分类系统进行修改:尖鞘叩甲亚科Oxynopterinae和异角叩甲亚科Pityobiinae被聚入齿胸叩甲亚科Denticollinae,建议将尖鞘叩甲亚科和异角叩甲亚科同齿胸叩甲亚科合并;槽缝叩甲亚科Agrypninae和单叶叩甲亚科Conoderinae并入萤叩甲亚科Pyrophorinae;梳爪叩甲类群Melanotinae被聚类到叩甲亚科Elaterinae内,建议将梳爪叩甲亚科并入叩甲亚科。【结论】分析结果显示,ITS-2片段适用于叩甲科昆虫低级分类阶元的系统发育分析,各亚科之间的亲缘关系符合传统的分类学观点,但聚类结果也有同传统分类系统有所不同,可为分类系统的修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原羚属分类地位研究兼论中国羚羊的分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羚羊类动物在世界羚羊类动物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其中普氏原羚、藏原羚和藏羚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普氏原羚是极度濒危动物.开展中国羚羊类动物的分类和进化研究是当务之急.本研究利用形态特征、头骨测量及线粒体DNA的12S rRNA(440 bp)和16S rRNA(590 bp)对原羚属的分类地位及中国其他几种羚羊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发现对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数据的聚类分析的结果差异大,而且质量性状的聚类结果比较符合传统的分类系统.分子分类也得到相似结果,但在属下的分析存在较大差异.7种牛科动物的12S rRNA和16S rRNA序列差异分别为0.2%~7.1%和0.3%~8.4%.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原羚属3种羚羊形成单系群,且蒙古瞪羚与普氏原羚的关系较藏原羚与普氏原羚的关系近.赛加羚应归宿于羚羊亚科,而不是与羊亚科的藏羚形成独立的赛加羚亚科.原羚属的进化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隆起有关.  相似文献   

14.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研究了叶甲科3亚科13种昆虫的酯酶同工酶.结果显示,其聚类结果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相一致,说明以酯酶同工酶作为研究手段来进行叶甲类昆虫亚科以下阶元的分类是可行的,同时也说明了它们酯酶同工酶酶谱的差异和其分类地位是一致的;但跳甲亚科和叶甲亚科先聚为一类,再与萤叶甲亚科聚为一类,与前人的研究有差异,作者认为:酯酶同工酶的编码基因可能是快进化单位,在解决亚科以下阶元的系统关系时是很好的分子标记,而对于研究叶甲科、亚科间的系统关系,就不一定很合适.  相似文献   

15.
由郑作新教授等编著的《中国动物志——鸟纲第十一卷》,最近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全面、系统记述我国雀形目鹟科画眉亚科鸟类的专著。全书计列29属,131种,另275亚种。近40方字,307页,另有八个彩色图版。精装本定价10.90元,平装本定价6.00元。画眉亚科的种类繁多,总计有284种,我国产有131种,约占世界种数的46%。因此,本书的出版问世,无论对我国或是世界画眉亚科鸟类的研究和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全书包括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包括形态学特征、生态学特征、分类研究、地理分布和分属检索表等五个部分。分类研究一项中,还…  相似文献   

16.
四川西南与云南西北地区鸟类的分类研究 Ⅱ.雀形目:鹟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篇报告专论雀形目鶲科,计分下列四亚科;今将各亚科所包括的种与亚种(亚种数附在括号内),列示如次: 亚科名 1.鸫亚科 2.画眉亚科 3.鶯亚科 4.鶲亚科 合计 种数(亚种数) 31(3) 36(6) 19(3) 21 107(12) 本篇报告列有以下的新纪录: 1.国内亚种新纪录 灰胸鹪鶯Prinia hodgsonir ?鹊鸲Copsychus saularis crimelus 橄榄背林鶲Rhinomyias olivaceu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禾本科203属328种植物的叶表皮解剖观察,对表皮各类结构细胞分别进行了演化探讨。根据结构细胞在类群间呈现的各种差异以及与外部形态、地理分布的相互印证,将禾本科分划为5亚科3超族,原来的芦竹亚科被归并到黍亚科中。同时以结构细胞在类群中显示的类型数、类型演化总体水平和类型变异趋势,对禾本科各大类群进行了系统位置的评认和亲缘关系、演化途径的推导。  相似文献   

18.
竹亚科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郭振华  李德铢 《云南植物研究》2002,24(4):431-438,462
对近年来在竹亚科作为一个单系类群的界定、其系统位置的确定、内部系统演化趋势以及地理分布和起源方面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评述。竹亚科作为一个单系类群仅包括了木本的竹族(Bambuseae)和一个草本的莪利竹族(Olyreae),其中莪利竹族分布在新几内亚的伊里安竹(Buergersiochloa)处于Olyreae最基部。禾本科12个亚科中除了3个亚科为基部类群以外,其余9个亚科分成PACCAD(包括黍亚科,狭义的芦竹亚科,广义的虎尾草亚科,假淡竹叶亚科,三芒草亚科和扁芒草亚科)和BOP单系分支(包括竹亚科,稻亚科和早熟禾亚科)。在BOP支中,竹亚科与早熟禾亚科相近缘,共同组成稻亚科的姐妹群。竹亚科分成草本和木本两个单系类群,木本竹子又分成热带和温带支系,热带支系进一步分成新世界热带和旧世界热带两个单系类群。从现有的化石证据和基部类群的地理分布推断,竹亚科很可能起源于晚白垩纪的冈瓦纳古陆。最后,本文就竹亚科研究尚存在的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基于28S rDNA 的叩甲科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叩甲科(Elateridae)昆虫核糖体28S rDN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较,从分子水平研究叩甲科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并和传统分类结果相比较,为我国叩甲科分类系统的论证和进一步修订奠定基础。【方法】将自测的我国9种(含两个地理种群)共10个叩甲科昆虫样品的28S rDNA基因片段序列与GenBank报道的32种叩甲科昆虫进行同一性比较,用DNAStar Lasergene v 7.1.0和MEGA4.0(NJ法、MP法和ME法)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在获得的890 bp的序列中,保守位点477个,占全部位点的56.1%;简约位点291个,占全部位点的34.2%;G+C的平均含量为63.9%,明显高于A+T的平均含量,碱基组成偏向G和C;转换(transition)稍高于颠换(transversion)。遗传距离分析表明叩甲科昆虫各亚科内各种间遗传距离在0.000~0.130之间变动,明显小于各亚科之间的遗传距离。不同的系统发育树都支持叩甲科为一单系群,并将10个亚科聚为4个聚类簇:聚类簇Ⅰ为梳爪叩甲亚科(Melanotinae)+叩甲亚科(Elaterinae),聚类簇Ⅱ为槽缝叩甲亚科(Agrypninae)+萤叩甲亚科(Pyrophorinae)+单叶叩甲亚科(Conoderinae),聚类簇Ⅲ为小叩甲亚科(Negastriinae)+心盾叩甲亚科(Cardiophorinae),聚类簇Ⅳ为齿胸叩甲亚科(Denticollinae)+尖鞘叩甲亚科(Oxynopterinae)和异角叩甲亚科(Pityobiinae)。它们来源于2个支系,支系1包含聚类簇Ⅰ,支系2包含聚类簇Ⅱ、聚类簇Ⅲ和聚类簇Ⅳ,而Senodonia quadricollis总是单独作为一支与其他叩甲分开。【结论】本研究证实了过去基于成虫和幼虫形态为基础的分类系统的基本合理性,一是叩甲科为一单系类群;二是叩甲科可明显地分为4个簇群;三是心盾叩甲亚科(Cardiophorinae)为一单系类群,但其他许多亚科存在并系的情况,特别是Senodonia quadricollis的归属还需进一步论证。28S rDNA 序列分析是一种很好的研究叩甲科从种级到科级各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对六种灵猫科物种线粒体12 S rRNA基因及其中四种的Cytb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并从Gen-Bank获得斑林狸(Prionodon pardicolor)、熊狸(Arctictis binturong)的Cytb基因同源序列。两基因整合序列比对后长755 bp,12 S rRNA基因序列中有70个变异位点,31个简约信息位点,在Cytb基因序列中,共有120个位点呈现变异,60个简约信息位点,Cytb基因的碱基变异百分比高于12 S rRNA基因的碱基变异百分比。使用邻接法(NJ)、最大似然法(ML)重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斑林狸从灵猫亚科中分离出来,支持灵猫亚科的多系起源,而且斑林狸可能是中国起源最早且最特化的灵猫科动物。另外,同属于灵猫亚科的大灵猫(Viverra zibe-tha)、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聚为一支,同属于棕榈狸亚科的果子狸(Viverricula indica)、熊狸聚为姐妹群,这些与传统形态学分类观点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