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与人类1型糖尿病相似的C57小鼠糖尿病模型,研究建模剂量和成模率。方法:将32只C57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和实验组(B)。实验组(B)可分为低、中、高剂量组(50 mg/kg、70mg/kg、90 mg/kg)(n=8)。两组都喂普通饲料1周后,B组连续5天腹腔注射不同剂量STZ,测定注射前、注射后1周、2周、3周、4周、5周的空腹血糖和体重,观察小鼠饮食、饮水和排尿情况。STZ注射第3周进行口服糖耐量实验(OGTT)。结果:给药前A、B组体重和血糖无显著差异,给药1周后,B组饮水量和进食量明显增加,体重减轻。C57小鼠用药2周后,中剂量组达到建模标准,成模率75%。各剂量组均出现了糖耐量异常。结论:诱导建立C57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方法是连续5日腹腔注注射STZ,适宜剂量为70 mg/kg。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雌性小鼠在高脂饲料(HFD)-链脲佐菌素(STZ)联合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中的可行性.方法 分别以高脂饲料、高脂饲料-果糖饮水(HFDF)和常规饲料(对照)喂养3周龄的封闭群ICR和近交系C57BL/6J (B6)小鼠6周后,HFD和HFDF组腹腔注射STZ,对照组注射相应体积柠檬酸钠溶液,然后分别以相应饲料继续喂养6周.每周测定小鼠体重,于注射前1周和注射后1~4周测定非空腹血糖浓度.结果 实验结束时各组小鼠体重较初始体重均显著增加.ICR小鼠HFD和HFDF组体重与对照组S无差异,HFD与HFDF组间也无显著变化.虽然B6小鼠HFD与HFDF组体重组间差异不显著,但两组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注射STZ后1~4周,两品系小鼠HFD与HFDF组血糖水平没有显著升高,组间也没有显著差异,且均没有达到2型糖尿病小鼠成模非空腹血糖标准(11 mmol/L).结论 果糖饮水不能促进高脂饲料诱导的育肥作用,而雌性小鼠也不是HFD-STZ联合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观察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STZ)对小鼠糖脂代谢及胰岛功能损伤的影响。将体质量为18~20 g的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20只。对照组小鼠饲喂对照饲料,模型组小鼠饲喂高脂饲料。1周后,禁食16 h,测量小鼠体质量与空腹血糖;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每周1次,连续4周。4周后,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柠檬酸缓冲液,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STZ,剂量为40 mg·kg~(-1),每天1次,连续3 d。继续饲养2周后,测量随机血糖,以小鼠血糖≥16.7 mmol·L~(-1)者即判定为2型糖尿病。对照组及2型糖尿病小鼠经腹腔注射葡萄糖以进行糖耐量试验。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的体质量和血糖进行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血糖均升高,除第1周血糖外,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喂养时间对体质量(F=200.831)和血糖(F=7.025)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喂养时间对低密度脂蛋白(F=30.793)、甘油三酯(F=34.027)和高密度脂蛋白(F=30.793)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饲料喂养与不同喂养时间对体质量和甘油三酯存在交互作用(P0.05)。比较糖耐量曲线发现,成模小鼠较对照组小鼠糖耐量降低。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TNF-α含量,成模小鼠的TNF-α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饮食可导致C57BL/6J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给予STZ后引起了小鼠糖耐量降低及炎症损伤,高脂饮食联合STZ可提高小鼠2型糖尿病模型的成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烟酰胺核糖(Nicotinamide riboside,NR)在糖尿病小鼠心肌病中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80只20~25 g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对照+NR组(n=20)、DCM组(n=20)、DCM+NR组(n=20)。链脲佐菌素(STZ)对小鼠腹腔注射诱导1型糖尿病,最后1次STZ注射完成后第5日,血糖仪检测小鼠尾静脉血葡萄糖水平,三次测量随机血糖均≥16.7 mmol/L的视为糖尿病小鼠。糖尿病小鼠继续喂养12w,小动物超声检测提示心功能减退的为DCM小鼠。从中随机选出20只,腹腔注射NR(1000 mg/kg),2次/日,连续2w,为DCM+NR组。采用小动物超声分别检测各组小鼠心功能,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的心肌纤维化程度,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Atg7、Beclin-1、P62、Sirt3的表达。结果:与DCM组相比,DCM+NR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P0.01),为DCM组的2.12倍;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增加(P0.01),为DCM组的2.79倍;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 Vol;s)降低(P0.01),为DCM组的0.25;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 Vol;d)降低(P0.01)、为DCM组的0.66;心肌纤维化程度减少(P0.01)、为DCM组的0.63;Atg7、Beclin-1、Sirt3表达增加(P0.05),P62表达降低(P0.01)。结论:NR能够减轻小鼠DCM心肌间质纤维化、改善心功能,Sirt3通路的激活可能参与了NR减轻小鼠DCM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禁食与非禁食处理对构建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血糖变化的影响,分别以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3周龄的C57BL/6J雄性小鼠5周,于第5周末采取禁食与非禁食处理,16 h后分别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100 mg/kg体重或相应体积的柠檬酸缓冲液.于第5周末(禁食前)和注射后3周测定非空腹血糖浓度.普通饲料与高脂饲料注射STZ前禁食组血糖水平均显著升高,达到并超过糖尿病小鼠非空腹血糖成模标准(11mmol/L).高脂饲料注射STZ前非禁食组血糖水平表现为缓慢持续升高,其余各组血糖水平均低于糖尿病小鼠非空腹血糖成模标准.结果 表明,高脂饲料联合STZ诱导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变化是有效的,但注射STZ前的禁食处理不是必需的;单纯注射STZ同样可以诱导糖尿病小鼠血糖升高,但注射前的禁食处理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高脂饮食加低剂量链脲霉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小鼠2型糖尿病模型。方法5周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饲料组、正常饲料加STZ组、高脂饲料组和高脂饲料加STZ组。相应饲料喂养5周后,按照100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STZ,然后继续喂养4周。在第5周和第9周末测定小鼠的体重、收缩压、血糖、血胰岛素、血甘油三脂和胆固醇水平。结果STZ注射前各组小鼠的体重、血压、血糖、血胰岛素、血脂和血甘油三脂无明显差异(P〉0.05)。STZ注射后4周时,高脂饲料加STZ组小鼠的体重、血糖、血胰岛素、血压和血脂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其他三组的这些指标无明显改变或仅部分升高。结论高脂饮食加低剂量链脲霉素可建立小鼠2型糖尿病模型,该模型具有人2型糖尿病的主要表型特征和相似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T细胞介导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该病发病免疫机理奠定基础。方法将雌雄各10只系统表达人T细胞受体α基因(T cell receptor,TCRα)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其中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每次100 mg/(kg·bw),间隔1 d后再注射一次,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后每周测定一次血糖和体重,当出现重度糖尿病临床表现时处死,其余小鼠注射后8周处死,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血清胰岛素和细胞因子的测定。结果模型组小鼠发病率为10/10,对照组为0/10;模型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较对照组均有显著降低(P<0.01),B细胞表型CD19+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注射STZ后约8周,模型组血清胰岛素、IFN-γ、TNF-β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IL-2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系统表达人TCRα基因小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后2~8周可建立稳定1型糖尿病的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8.
由北京市一实验动物生产单位购入近交系C57BL/6J(B6)和封闭群ICR(3周龄)小鼠,分别以高脂饲料、高脂饲料-3%果糖饮水(实验组)和常规饲料(对照组)喂养6周,实验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100mg/kg体重),然后以相应饲料继续喂养4周。每周测定小鼠体重,于注射STZ前和注射后每周测定非空腹血糖浓度。研究显示,无论是否补充果糖饮水,B6对照组体重显著高于实验组,而相应周龄的ICR小鼠,实验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两品系小鼠实验组间体重无差异。注射STZ后,B6实验组血糖浓度均没有达到糖尿病小鼠非空腹血糖浓度的成模标准(11mmol/L),而ICR实验组血糖浓度均达到并超过糖尿病小鼠非空腹血糖浓度的成模标准。研究表明,无论补充果糖与否,ICR小鼠均能成功建模,而B6小鼠建模均失败。因此,ICR小鼠仍是目前应用高脂饲料-STZ联合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中经济、有效的候选动物,而B6小鼠在体重和血糖浓度上的异常表现很可能是其遗传背景变化的结果,这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肾脏发生上皮-间质转分化(EMT)的情况。方法:将80只C57BL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和糖尿病组(DM组),每组40只。DM组小鼠用1%STZ(streptozotocin,链脲佐菌素)溶液按60mg/kg体质量的剂量进行腹腔注射,每天1次,连续6天。NC组小鼠平行腹腔注射同等体积0.1mol/L的柠檬酸钠缓冲液。再将成模小鼠随机分为A、B批次,A批次用于动态观察生存率、小鼠体质量及随机血糖的监测;B批次用于在造模后第4、8、12周末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并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观察肾组织中EMT标志蛋白α-SMA和E-cadherin的表达。结果: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小鼠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如多饮、多尿等,血糖持续在高水平状态,体质量增长缓慢。在造模后12周末,DM组小鼠较NC组小鼠累积生存率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造模后的第8周末,DM组小鼠肾脏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到第12周末时,绝大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被梭形的肌成纤维细胞取代,肾小球空泡,基底膜增厚。造模后的第4、8、12周末时,DM组小鼠E-cadherin表达量均显著低于NC组小鼠(P=0.004,0.026,0.004);而在第8和12周末时,DM组α-SM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09,0.015)。在第12周末,肾组织冰冻切片E-cadherin和α-SMA、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上述结果一致。结论: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小鼠有较典型的糖尿病临床改变,且肾组织发生了EMT。  相似文献   

10.
目的多次小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DM)早期大鼠视网膜病变(DR)动物模型。方法雄性SD大鼠75只,体重(180±15)g。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n=30)和模型组(DM组,n=45)。DM组按30mg/kg体重腹腔注射3%的STZ,连续5 d。成模后每周测量体重、血糖等指标。分别在成模后第4、8、12周各组随机安乐死10只动物,对视网膜组织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消化铺片及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模型成立后第2周,动物表现出多食、多饮、多尿的糖尿病症状。与对照组比较,模型大鼠4周时仅见视网膜变薄,8周时视网膜内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指状突起,吞饮泡增多。12周时毛细血管膨大,毛细血管细胞凋亡,核固缩、深染。视网膜变薄,神经节细胞数量减少。视网膜周细胞线粒体肿胀,嵴脱落空泡样变。模型组大鼠视网膜GFAP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呈条索状连续排列,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小剂量多次注射STZ诱导的大鼠DR模型表现出人类早期视网膜病变相似的特征,可用于发病机理、药效学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脾脏边缘区B细胞(marginal zone B cell,MZB)和滤泡状B细胞(folicular B cell,FoB)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中的频率变化。方法:以C57BL/6小鼠为研究模型,腹腔注射STZ 55 mg/kg,连续注射5天,建立1型糖尿病模小鼠模型。选取随机血糖水平≥200 mg/dL(11.1 mmol/L)的小鼠视为造模成功。期间观察并记录小鼠摄食、饮水情况,监测小鼠体重、空腹血糖情况。造模第4周处死小鼠,随后测定小鼠的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65)、胰岛素自身抗体(IAA)水平。通过对各组小鼠胰腺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观察胰岛形态变化及胰岛素含量。通过流式细胞术,比较各组小鼠脾脏中MZB和FoB细胞的频数和表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小鼠比较,STZ糖尿病模型组小鼠摄食量、饮水量明显增加,体重减轻,随机血糖显著升高,同时HbA1c水平明显增加(P0.0001),模型组小鼠血浆GAD65和IAA水平也明显升高。HE、IHC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小鼠比较,STZ糖尿病小鼠胰岛萎缩、呈不规则;胰岛素颗粒数减少。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脾脏MZB细胞频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脾脏FoB细胞频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脾脏中MZB细胞频数升高,FoB细胞频数变化无统计学差异。这些B淋巴细胞亚群频率失衡可能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乌贼墨汁黑色素(Sepia ink melanin,SIM)对糖尿病模型小鼠糖脂代谢的调节作用,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和乌贼墨汁黑色素组(120,480 mg/kg),每组10只,其中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实验期间测定小鼠空腹血糖值,进食、进水量,体重变化量,葡萄糖耐受性;连续给药4周后,分别检测小鼠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糖化血清蛋白(GSP)、空腹血清胰岛素(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脂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乌贼墨汁黑色素组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模型小鼠的糖代谢水平,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血脂相关指标显著下降,且作用强度与黑色素浓度呈正相关。综合分析可见,乌贼墨黑色素可以通过控制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浓度和胰岛素抵抗途径,抑制血脂代谢异常,起到改善糖尿病相关指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枸杞多糖(LBP)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6):正常对照组(NC),糖尿病模型组(DM)和LBP治疗组(DM+LBP),通过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DM+LBP组按1 mg/(kg·d)剂量的LBP灌胃12周。治疗结束后检测大鼠体重、空腹血糖、视网膜活性氧簇(ROS)的生成、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和无长突细胞的表达、视网膜NF-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蛋白表达。结果: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率100%。与NC组相比,DM组大鼠体重明显降低、空腹血糖值升高、ROS的生成明显增加、RGCs和无长突细胞的数量均明显减少(P<0.01)。与DM组相比,LBP治疗组大鼠体重升高、血糖降低、ROS的生成减少、RGCs和无长突细胞的数量均明显增加(P<0.01或P<0.05);视网膜Nrf2和HO-1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LBP能改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氧化应激状态,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有一定的保护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源性硫化氢(H2S)对糖尿病小鼠肝纤维化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将 C57 雄性体重为(22±2)g 24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n=8):①正常对照组(Control):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注射时间同实验组;②糖尿病模型组(HG):按体重(15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小鼠建立糖尿病模型;③NaHS 处理组(HG + NaHS):方法同组别②,只是糖尿病模型建立后,腹腔注射NaHS(100 μmol/L·kg·d),每天一次,连续12周。HE染色检测肝细胞损伤;Masson染色检测肝纤维化;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胱硫醚-β-合成酶(CBS,内源性H2S产生的关键酶)、胶原I (Col-I)、胶原III (Col-III)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模型组肝细胞损伤及肝纤维化均显著加重,CBS 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1),Col-I、Col-III和MMP-9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NaHS处理组肝细胞损伤及肝纤维化均显著减轻、CBS 蛋白表达显著增加、Col-I、Col-III和MMP-9蛋白表达均减少(P<0.01)。结论: 外源性H2S可抑制糖尿病小鼠肝纤维化,其机制与降低胶原含量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葡萄糖代谢水平影响的特点、机制。方法选择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高热量、高脂饮食喂养8周后为肥胖组(HF,n=18),普通饲料喂养为正常组(NC,n=18)。两组小鼠分别给予安慰剂(n=6)、腹腔注射雷帕霉素(2 mg/kg,隔日1次,n=6)、喂饮2.37%亮氨酸水(n=6),2周后分别行灌胃葡萄糖耐量试验(glucose tolerance test,GTT)、胰岛素耐受性试验(insulin tolerance test,ITT)以及胰岛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正常组小鼠腹腔注射雷帕霉素后葡萄糖负荷30min血糖水平显著升高(与安慰剂组比P=0.038,与亮氨酸组比P=0.035)。肥胖组小鼠腹腔注射雷帕霉素后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安慰剂组(P=0.031),葡萄糖负荷30 min血糖显著高于安慰剂组(P=0.013)、亮氨酸组(P=0.041)。仅正常组小鼠胰岛素敏感性与安慰剂组相比显著降低(P=0.039)。雷帕霉素干预后腹腔脂肪量显著减少(正常组与安慰剂组比P0.001,肥胖组与安慰剂组比P=0.013)。结论雷帕霉素对哺乳动物糖代谢水平有显著影响,正常小鼠与机体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有关;肥胖小鼠与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胰岛素抵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西格列汀对糖尿病小鼠心肌重构和自噬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方法: 10周龄的C57小鼠腹腔注射STZ 50 mg/(kg·d),连续注射5 d,7 d测血糖浓度>16.7 mmol/L视为糖尿病小鼠造模成功,造模成功4周后给与药物干预。本实验分四组,对照组(control, 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缓冲液, n=10)、模型组(Streptozocin, STZ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模型,n=8)、处理组(在模型组基础上给与西格列汀灌胃10 mg/(kg·d),n=8)、抑制剂组(在处理组的基础上给与腹腔注射Compound C (AMPK通路抑制剂,10 mg/(kg·d),n=8),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缓冲液,6周后称体重,处死,取小鼠心脏并分离心室称重,计算心室/体重比,HE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形态,Masson染色观察纤维化程度,Western blot 检测心肌脑钠肽(BNP)、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缝隙连接蛋白43(Cx43)、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LC3B蛋白表达。结果: 给药6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没有明显改变,心室/体重比明显增加(P<0.05),苏木素-伊红(HE)染色显示细胞增大,Masson染色显示心肌间隙纤维化增多,BNP、TGF-β蛋白明显升高,Cx43、LC3B、AMPK蛋白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西格列汀组BNP、TGF-β蛋白明显下降,Cx43、LC3B、AMPK蛋白增多(P<0.05)。然而Compound C会抑制Cx43、LC3B、AMPK蛋白表达的上调(P< 0.05)。结论: 西格列汀可以改善糖尿病小鼠心肌肥厚和纤维化,并且可以通过AMPK相关通路调节Cx43和自噬。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备的影响因素及其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脂喂养联合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造模方法和影响因素。方法4周龄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三组:(1)正常组(normal control,NC),9只,普通饲料喂养。(2)高脂组(high fat,HF),9只,高脂饲料喂养。(3)糖尿病模型组,根据高脂喂养时间差异和STZ剂量不同设计了3种模型制备方法:A组,9只,高脂喂养满4周,注射STZ 30 mg/kg;B组,9只,高脂喂养满8周,注射STZ 20 mg/kg;C组,9只,高脂喂养满8周,注射STZ 30 mg/kg。所有大鼠于48h、2周和4周后行灌胃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评价成模率和血糖波动情况。实验结束时测定血清胰岛素、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TC),RT-PCR测定胰腺内胰岛素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胰岛细胞形态学特点,用彩色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比较。结果糖尿病C组血糖显著升高,成模后2周血糖下降,4周后又上升到基线水平,成模率100%。糖尿病A组、B组在4周后血糖逐渐降低到接近正常水平,成模率分别为55.6%、11.1%。C组与HF组相比,胰岛素敏感性显著下降(P<0.01)。β细胞内胰岛素水平下降39.3%(P<0.01),胰岛内β细胞所占比例下降了79.2%(P<0.01),胰腺内胰岛素mRNA表达水平减少19.2%(P<0.01),α细胞升高了1倍(P<0.01)。结论高脂喂养8周后腹腔注射低剂量STZ(30 mg/kg)制备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率高,模型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激光多普勒对糖尿病小鼠微循环自律运动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n=10)和对照组(n=10)。连续5天腹腔注射40 mg/kg STZ诱导糖尿病模型;应用Moor LDLS检测糖尿病小鼠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水平;应用Moor VMS-LDF检测糖尿病小鼠胰腺微循环血流灌注及微血管自律运动功能。结果:糖尿病小鼠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显著降低,皮肤总血流灌注量(P=0.009)、胰腺微血管自律运动频率(P0.001)和振幅(P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小鼠。结论:联合应用Moor LDLS激光多普勒扫描成像系统及Moor VMS-LDF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监测系统可作为糖尿病小鼠微循环功能状态的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19.
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不同时期肺组织谷氨酰胺果糖转移酶1(Gfat1)的表达情况.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对照组18只,模型组28只.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2个月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 15mg/kg)复制糖尿病模型,统计体重变化及空腹血糖值.RT-PCR方法检测造模成功后2周、4周和6周肺组织Gfat1 mRNA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较快,造模开始第28天,第42天,第56天和第70天高脂模型组与对照组体重差异有显著性(P<0.05).注射STZ的高脂模型组空腹血糖值较高(FBG≥10.0),和对照组比较,FBG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后2周,模型组肺组织Gfat1的表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4周模型组Gfat1的表达高于对照组,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6周模型组Gfat1的表达高于对照组,但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大鼠饲喂高脂饲料结合腹腔注射STZ可成功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在不同时期2型糖尿病大鼠肺组织中,Gfat1表达水平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不同高脂饲料喂养时间对诱发型2型糖尿病肾病(DN)大鼠模型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等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侧肾动脉结扎+高脂饲料喂养+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的方法造模,结扎单侧肾动脉后,DN1组及DN2组分别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或8周,其后予STZ 30 mg/kg腹腔注射,比较两组大鼠在STZ注射4周后及实验结束时的UAER,观察两组大鼠血糖、体重、HOMAIR、肾指数及肾脏病理等情况。结果 STZ注射4周后,两组大鼠均可出现UAER的升高,且DN2组UAER明显高于DN1组(P0.01)。第12周末,DN1组与DN2组肾组织HE染色均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肥大,系膜基质增多;肾小囊腔狭窄等病理改变。DN2组体重高于DN1组(P0.01),肾指数低于DN1组(P0.01),而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HOMA-IR及UAER与DN1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延长高脂饲料喂养时间能够加重DN肾损害,但有可能会推迟干预时间,因此在试验中应权衡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