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通过3天24小时记录法及称重法获得四川省156户农村家庭食物消费的一手数据,定量分析现阶段四川省农村居民家庭的食物消费结构与特征,并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及不同家庭规模下居民食物消费的结构及特征。通过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建议的食物摄入量数据比较发现,四川省农村居民对奶及奶制品、水产品、蛋类和水果的消费明显不足,建议加大对营养知识的普及,倡导居民进行合理膳食消费。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3年全国2 000户家庭食物消费调研数据,从城乡、不同收入组和不同地区三个层次,深入分析当前食物消费结构快速转型时期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摄入现状与特征,从营养层面剖析当前居民食物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善当前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中连续3天家庭食物称重记账法收集的家庭食用油消费数据,分析我国居民食用油的摄入量现状及变化。依据家庭成员的膳食能量比计算我国2岁以上居民个体食用油摄入量。我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食用油的摄入量为41.8 g,其中植物油37.1 g,动物油4.7 g。城市居民食用油摄入量为43.0 g,农村居民食用油摄入量为40.8 g,农村居民动物油摄入量高于城市居民,尤其是贫困农村居民的动物油摄入量最高,为9.2g。中小城市居民的平均摄入量已经超过大城市。与2002年相比,全国城乡居民食用油平均摄入量基本持平,其中动物油所占比例下降。目前,我国居民食用油的消费量仍偏高,农村居民动物油消费偏多。  相似文献   

4.
基于食物当量统一量化分析了1980年以来中国居民食物消费量和食物消费结构的演变趋势,结合Shannon-Wiener指数,分析探讨了居民食物消费种类的变化;通过进一步比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和不同收入阶层食物消费性支出,对比分析中国城乡居民及不同收入群体间的食物消费支出差异。研究发现,居民消费的食物质量不断提高,消费种类趋于多元化;居民直接粮食消费量逐年降低,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持续增加,未来我国食物安全问题将转变为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安全问题;我国居民肉类消费量与发达国家及饮食结构相似的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目前居民谷类食物的摄入量已达到要求,肉类食物的摄入量略高于标准,但奶类的消费量还远远低于营养目标,食物消费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国9省区成年居民鱼虾类食物消费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1991—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选择参加8轮调查并有完整膳食调查数据的18~59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鱼虾类食物消费率、鱼虾类食物消费人群的摄入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并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鱼虾类食物推荐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1991—2001年间,调查人群鱼虾类食物消费率上升了38.9%、鱼虾类食物消费人群的摄入量中位数增加了13.3 g;鱼虾类食物摄入量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鱼虾类食物推荐摄入量下限的人群比例上升47.0%。结论:中国9省区成年居民鱼虾类食物摄入发生显著变化,但仍远未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鱼虾类食物推荐摄入量的要求,应进一步增加鱼虾类食物摄入量。  相似文献   

6.
利用对福建省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调查数据,分析了城乡居民对食品质量安全和健康风险的感知现状,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分析食品质量安全和健康风险感知对城乡居民猪肉、鱼肉和蛋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除了传统的收入、价格和家庭特征等因素外,食品质量安全和健康风险感知也会影响居民对动物性食物消费的选择,并且这种影响较为复杂,一是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影响存在差异,二是对不同动物性食品消费的影响也不相同。当面临食品质量安全和健康风险时,居民不应简单地减少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而是更加理性地调整动物性食品的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国45岁及以上居民膳食果糖的摄入状况及其食物来源。方法: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膳食调查数据,结合美国食物成分数据库和中国预包装食品中单体糖和总糖含量数据库中果糖和蔗糖数据,对34 264名45岁及以上居民的膳食果糖摄入状况及食物来源进行分析。结果:中国45岁及以上居民平均每日膳食总果糖的摄入量为8.29 g,其中游离状态果糖为4.78 g、结合状态果糖为3.51 g。膳食总果糖的摄入量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蔬菜类及制品、水果及制品、谷类及制品是膳食总果糖前三大类食物来源,共占膳食总果糖的69.72%。不同食物来源膳食果糖对总果糖的贡献在城市和农村间存在差异,城市居民来源的前三大类食物为水果及制品、蔬菜类及制品、零食类,农村居民为蔬菜类及制品、水果及制品、谷类及制品。结论:中国45岁及以上居民膳食总果糖的摄入量平均为8.29 g/d,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蔬菜类及制品、水果及制品、谷类及制品是其最主要的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支出、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等消费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食物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并趋于稳定;动物性食物消费支出和消费量呈增加趋势,虽然植物性食物仍是城镇居民的主要消费种类,但其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城镇食物消费行为变化明显,在外就餐支出不断增加,且消费比重明显上升。针对这些变化特点,结合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战略,提出了加强食物生产消费协调发展、促进农产品市场稳定运行和改善居民膳食消费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国居民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状况,为了解居民饮食行为、开展健康教育、慢性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的膳食回顾数据,结合《中国食物成分表》,对消费含添加糖食物的17 053名居民的消费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中国居民2010—2012年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率为26.90%,人均含添加糖食物供能比为9.09%,消费最多的前3类食物为速食食品,蛋糕、甜点类,乳类及制品;消费率最高的人群为6~11岁城市女性。结论:2010—2012年我国居民平均含添加糖食物的供能比为9.09%,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0.
刘业轩  甄霖  胡云锋 《生态学报》2023,43(15):6117-6130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典型生态脆弱区之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条件制约着生产和消费的发展。自2000年起,当地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措施,引导农牧民由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优化了农牧业生产格局,居民食物消费结构随之改变。由于入户跟踪调查数据较难获取,现有食物消费研究缺少长时间尺度的消费特征变化研究,且农区和牧区的对比研究较少。以赤峰和鄂尔多斯为例,采用基于随机抽样调查方法收集的食物消费面板数据,对比研究2000—2020年典型农牧交错区的食物消费类型、结构及其数量变化。结果表明:生态工程实施以来,农牧居民食物消费种类趋于多样化,但消费结构不尽合理。赤峰趋于传统农区以谷类为主的消费结构,其谷类消费正在稳步减少,其他食物类型的消费增加;鄂尔多斯表现为多粮肉、少果蔬的消费结构,兼具农牧区的消费特点,其谷类和畜肉消费的年际波动较大,体现出传统牧区粗放式经营下产出不稳定的特点。食物消费总量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农牧居民谷类消费偏多,肉蛋类、豆类和食用油消费较为适度,薯类和果蔬类消费不足,奶类消费涨幅虽十分突出,但仍比我国膳食标准低20倍以上,因此减少谷类消...  相似文献   

11.
摘 要:目的:分析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对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的连续3d 24h回顾法的食物数据、“称重法”记录的家庭油脂消费量数据和家庭人均年收入数据,应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国城乡居民谷类和薯类食物消费量随收入增加呈下降趋势,蔬菜、水果、豆类及其制品和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均随收入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家庭收入水平是影响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8年中国15省份成年居民膳食钠的摄入状况。方法:数据来源于中美合作课题“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该项目采用连续3 d 24 h回顾法记录食物摄入量及称重法记录的家庭调味品消费量。本研究选取2018年15个省份调查中数据完整的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共计14 320人)进行钠摄入量分析,比较不同特征居民膳食钠的摄入量差异。结果: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膳食钠摄入量中位数为3 838.6 mg/d;男性的钠摄入量(4 114.7 mg/d)高于女性(3 598.2 mg/d);45~59岁居民(4 098.1 mg/d)高于其他年龄组(18~44岁居民为3 745.0 mg/d,60岁及以上居民为3 700.7 mg/d);大学及以上居民(3 711.1 mg/d)低于其他文化程度组(小学及以下居民为3 788.1 mg/d、初中居民为3 945.6 mg/d、高中居民为3 849.8 mg/d),农村居民(3 881.6 mg/d)高于城市(3 747.2 mg/d)(P值均<0.05)。膳食钠摄入量高于2 000 mg/d 的占86.7%。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膳食钠主要来源于调味品(78.8%),其次为天然食物(11.1%)和加工食品(10.1%)。调味品中,食盐提供的钠占62.3%,其次为酱油(占11.4%)。结论: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膳食钠摄入较高,调味品是膳食钠的主要来源,应关注加工食品对居民钠摄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查阅国内外食物成分数据,建立中国常见食物维生素B12的含量数据表,以供国内同行做维生素B12膳食营养研究等查询和参考。方法:查找国内外期刊网和食物数据库中维生素B12含量的数据,根据中国居民的饮食习惯,整理成维生素B12的食物成分表。结果:经比较,最后收集美国农业部营养数据实验室(USDA-NDL)中113种和杨月欣主编《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中9种食物维生素B12的含量。将中国居民常吃的食物按肉类、水产类、蛋奶类、其他类及其维生素B12数据分别整理成表,共收录122种中国居民常吃食物。  相似文献   

14.
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正处于调整升级阶段,研究食物消费特征和影响因素有助于预测需求和指导生产结构调整。根据全国20省居民家庭食物消费调研的数据,运用线性系统模型分析收入、价格、地区和偏好等因素对消费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收入水平对城镇居民水产和奶类等食物影响最为显著,影响系数均为0.20;产区、地区差异、饮食结构和偏好等因素对消费量的影响较为明显。未来应该大力发展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根据食物消费需求调整生产结构,重点发展畜禽业和水产养殖业;并且推广和引导健康的膳食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农村居民膳食结构状况,针对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改善的意见和建议。方法:抽取山东省和河南省部分农村地区18~80岁农民307名,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蔬菜、水果的消费量有所提高;多数人食用的主食品种由过去的1~2种增加到4~8种;奶制品和大豆制品的消费和摄入量偏少。农村居民营养知识水平整体较低,膳食结构虽然有所改善,但不合理的现象仍较突出。结论:应针对农村居民食物营养结构特点,制订营养教育方案,加大知识普及力度,切实改善农村居民膳食结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我国成年居民在不同水产品消费水平下各类食物及营养素的摄入状况。方法:利用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将参加本次调查并有完整调查数据的18~64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收集所有调查对象的食物消费信息,采用称重法收集调查对象的调味品消费量。分析研究对象膳食水产品消费量现状并比较不同水产品消费水平下居民各类食物消费及营养素摄入状况。结果:2015年我国18~64岁成年居民水产品类食物消费量为28.6g/d、水产品类食物人群消费率为43.1%。不同水产品消费水平下,研究对象各类食物消费量和营养素摄入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水产品类食物的消费水平将对我国成年居民各类食物及营养素的摄入带来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台湾过去60年居民食物消费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特征是食物消费随经济发展呈现阶段性变化。在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之前,居民对各类食物的消费量总体呈增长态势,食物消费模式属于主食类食物为主导的饮食模式。在小康向富裕过渡时期,食物消费结构调整显著,口粮消费大幅下降,副食类食物消费大幅增长,食物消费模式进入以副食为主导的时代。达到富裕生活水平后,各类食物消费量均呈下降趋势。参照台湾食物消费变化特征,预测中国大陆未来10年食物消费变化的趋势是:居民口粮消费呈下降趋势;水果、肉蛋奶及水产品等高附加值的食物消费呈快速增长态势。根据食物消费变化趋势,制定符合居民食物消费需求的食物生产、贸易政策,才能确保食物安全。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对营养健康产业提出新的挑战。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近30年的纵向研究数据,从食物摄入、营养素摄入及膳食质量三个层面阐述了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长期变化及其存在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这些膳食营养问题,促进我国营养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在政策、科研、市场等多方面做出努力,并坚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居民营养健康需求为己任,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加强营养健康研究,并促进成果转化,丰富营养健康产品供给。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促进健康(中国营养学会建议)膳食指南是指导人们科学地安排自己的膳食,选择适宜于自己健康的食物并按需要搭配食谱,以保证人们能从膳食中得到充足的营养。膳食指南是将营养的科学知识以简单、扼要的方式介绍给我国的居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中国18~64岁成年居民膳食能量密度的摄入现况。方法:将参与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调查并具有完整调查数据的8 738名18~64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资料,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和家庭称重记账法收集膳食资料,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下研究对象膳食能量密度摄入情况及不同膳食能量密度水平下研究对象的各类食物、能量、营养素摄入状况。结果:中国18~64岁成年男性和女性膳食能量密度中位数分别为1.92、1.83 kcal/g。男、女性18~44岁年龄组研究对象的膳食能量密度高于45~64岁年龄组、农村地区研究对象的膳食能量密度高于城市地区、小学及以下组和初中组研究对象的膳食能量密度均高于高中及以上组、低收入组和中等收入组的膳食能量密度均高于高收入组(P<0.05)。按性别将膳食能量密度三分位的结果显示,男、女性高膳食能量密度组研究对象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摄入量高于低、中膳食能量密度组,而膳食纤维以及蔬菜、水果、蛋类摄入量均低于低、中能量密度组(P<0.05)。结论:中国18~64岁成年居民膳食能量密度存在人口学因素差异,不同膳食能量密度水平下成年居民能量、营养素及各类食物摄入量存在一定差异,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人群营养膳食宣教及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