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人类起源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激烈斗争。吴汝康同志在他的一系列文章中,都坚持把从猿到人的过渡时期称为“亦猿亦人”时期。他说:“从古猿下地开始向人的方向发展,到制造工具的真正的人出现,其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的生物或正在形成中的人,既不是一般动物(猿),又不是真正的人,……是亦猿亦人的阶段。”(吴汝康《人和猿的界限问题》,见《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2卷3期)这一观点,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论和进化论的。它以折中主义冒充辩证法,从而抹杀了人与猿之间的本质区别和界限。因此,写了这篇文章,与吴汝康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2.
本刊1975年第2期发表了王争明同志《“亦此亦彼”不能套用作“亦猿亦人”》一文后,陆续收到了各地不少读者来信,今摘要发表在下面。吴汝康同志在《人和猿的界限问题》(《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4年第3期)和《人类起源的唯物辩证过程》(《科学通报》1974年第8期)等文中,阐述了他的关于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观点。他说:“能制造工具的是人,不能制造的是动物(包括猿),不是人就是动物,‘非此即彼’,这是应该首先肯定的。”同时,他认为: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是亦猿(动物)亦人的阶段,要承认有“亦此亦彼”的过程。“这个过渡时期的生物或‘正在形成中的人’,既不是一般的动物(猿),又不是真正的人”。这一过渡阶段,由古猿下地开始向人的方向发展为起点(距今一千多万年前),直到制造工具的真正的人出现(距今约三百万年前)为止。希望同志们继续对上述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以便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人类起源理论的认识,更好地学习和领会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相似文献   

3.
赖金良同志对亦猿亦人的论点提出了意见(《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4卷4期,1976),认为这种论点是“以折中主义冒充辩证法”,是“资产阶级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在人类学中的反映”等等。去年一个时期,好象这个问题已经作出了结论,没有争论的余地了。亦猿亦人是什么意思呢?我说在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中“既保留有猿的旧质,又出现有人的新质”,又说“这个过渡阶段是人的新质和猿的或动物的旧质不断斗争的过程,是新  相似文献   

4.
山猿是除人科成员以外唯一能直立行走的灵长类。它从何演化而来?又为何遭淘汰绝灭?它在从猿到人的发展史上究竟占有何种地位?这是古人类学史上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山猿的发现与早期研究1872年法国古生物学家保尔·热尔韦(PaulGer-vais)研究了一...  相似文献   

5.
宁夏同心发现的一颗上猿牙齿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记述了采自宁夏同心地区中中新世(相当于通古尔早期)地层中一颗上猿的左下第二臼齿。它的齿冠形态和Hurzeler(1954)以Goriach地点为基础所总结出的上猿下臼齿的“模式”形态基本一致,而和其它几个在形态上比较接近的属,如湖猿、树猿、宽齿猿和池猿等有较明显的区别。这是我国第一颗比较可靠的上猿牙齿化石。  相似文献   

6.
《化石》1976,(2)
早在三十年代,毛主席就批评过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认识论离开了人的社会性。马克思主义一向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讨论“从猿到人”的问题和划分早期人类的历史阶段,我们觉得都不能离开这一点。为什么说直立行走“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自然辩证法》),而不说是实现了从猿到人的质的飞跃呢?为什么脑容量也不能作为划分人与猿的标志呢?主要因为这些都是非社会性的东西。在阶级社会以前,人的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就  相似文献   

7.
猿猴满身是毛,而人则体毛稀少。现在人类学界都承认人与猿有着共同的祖先,可以设想,早期人类身上肯定是多毛的,那末,人类的体毛是在什么时候和怎样变得稀少的呢?有着多种假说。 一,性择说(Sexual Selection Hypothesis) 达尔文(Darwin)在提出自然选择作用下的讲化论以后,又在1871年发表了《人类起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古人类学家相信,人脑的扩大和人脑结构的发展是在直立行走之后。在埃塞俄比亚哈达地区发现的距今300多万年的“露西”化石及其同类虽然已能相当好地直立行走,但其脑子仍是象猿那样大小。 最近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专门研究人类化石脑结构的霍洛韦教授(Ralph Holloway)说,虽然“露西”的脑并不比猿的大多少,然而却显示其结构已有向人的方向发展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李浩  李超荣 《化石》2011,(4):44-48
北京直立人又称北京猿人或"北京人"(Peking Man),化石发现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即著名的周口店第1地点。这一惊世的发现,在当时有力地支持了达尔文提出的从猿到人进化理论,弥补了人类从猿到人进化的中间环节。倘若追问,这些化石人群生活的年代究竟几何?先他们之前是否还有更原始的人种?在他们之后又经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关于从猿到人过渡时期的性质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对于人类起源问题的深入研究。下面谈谈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供同志们讨论参考。我们认为,从古代类人猿到真正的人出现,确实存在着一系列中间类型,例如在我国云南省开远发现的腊玛猿等等。但是,把这些中间类型称为“亦猿亦人”,把这段一、二千万年的长时期称为“亦猿亦人性质的阶段”,都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1.
自100多年前赫胥黎提出人、猿同祖论,随后达尔文又从进化论出发提出了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理论以来,科学界一般都承认从猿到人的理论,虽然至今围绕着这个问题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与宗教的激烈斗争。人和现生的猿确实有着共同的祖先。现生的猿类共有4种。小型的猿类只有1种,即长臂猿,它生活在亚洲;大型的猿类有3种,即生活在非洲的黑猩猩、大猩猩和生活在亚洲的猩猩。这些猿在动物分类上都是  相似文献   

12.
对于人和猿的划分,恩格斯在著名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里,已作了圆满的科学回答。为了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人类起源理论的正确理解,目前我国人类学家和关心人类起源研究的同志,对人猿划分问题进行的讨论,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它对于人类学研究工作的进展也是有好处的。周作云在《人猿分野辨》一文中,单纯地以“使用原则”将人和猿绝对划分开。我认为这种划分法不符合人类起源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恩格斯对人猿之间存在过渡阶段和“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科学论断。(见《自然辩证法》) 吴汝康在《人和猿的界限问题》中,提出“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有一个过渡阶段”,“这个过渡阶段是人的新质和猿的或动物的旧质不断斗争的过程,是新质不断克服旧质的  相似文献   

13.
吴汝康同志在引用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一段话后说:“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正是这种阶段,这是亦猿(动物)亦人的阶段”(《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4年12卷3期)。我们对这句话提出一点意见,希望对此展开讨论。我们知道,辩证法有三条基本的规律:一、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二、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的规律;三、  相似文献   

14.
生命之初     
我们大家都知道人是由猿演变来的,那么猿又是从哪里来的,最初的生命是什么样的,这要追溯到遥远的古代。46亿年前地球形成了,它不停地自转,又绕着太阳公转.一直转了17亿年,这个时候的地球陆地上还是一片荒芜死气,海洋却孕育了生命,它就是最原始的细胞。  相似文献   

15.
中国猿人洞穴的堆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历史的回顾中国猿人化石产地,是1921年首先被周口店烧石灰的工人发现的。由于瑞典人安特生(J.G.Andersson)在这里获得了两个象人的牙齿,因而引起了中外人士的极大注意。系统的发掘工作从1927年起,由地质学家李捷和步林(B.Bolin)担任,又获得了一个完整的下臼齿。这个下臼齿经加拿大的解剖学家步达生(D.Black)研究结果,命名为  相似文献   

16.
人骨髓细胞长期低温保存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细胞保存有重要价值 ,骨髓细胞保存的价值主要在于为骨髓细胞移植提供可靠保证。传统的骨髓细胞低温保存是采用二甲基亚砜为保护剂 ,以慢速率“二步”法降温至 - 80℃ ,直接投入液氮。理论上讲 ,细胞在这种温度下 ,一切代谢停止 ,可以永远保存。本文对 2 0例人骨髓细胞持续低温保存 15年的情况进行分析。1 材料与方法(1)材料①骨髓冻存与复温 在局麻下采集骨髓 (恶性淋巴瘤骨髓象正常 12例 ,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 8例 ) ,肝素抗凝 (4 0u/ml) ,采集平均量 6 2 0 (385~ 880 )ml,4℃下 ,自然沉降 6 0min ,除去血浆及部分红细胞 ,浓集…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云南省博物馆联合考察队不久前在云南禄丰石灰坝煤场,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古猿下颌骨化石。它保存了除中门齿以外的全部牙齿。经初步鉴定,这具下颌骨在一些重要特征方面具有从猿到人转变的过渡性质,与拉玛古猿的形态相接近。它对研究人类起源理论提供了新的科学根据,也雄辩地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周国兴同志在《现代的猿能变成人吗?》一文中指出,特定的环境条件是促使“人类祖先下到地面上而朝人类方向发展”的“外界因素”,而且从全文不难看出,作者认为内因是在人类起源中起主要作用的。虽然袁汉兴、张建鹏两位同志承认劳动在从猿到人过程中起决定作用,但不承认存在特定环境这样一个外界因素,现在我想就此谈谈以下两个问题: 1.有没有特定环境?我认为,自然界内部矛盾的运动都是受一定规律支配,并由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任何环境都是特定的。正是因为猿群所在的客观环境条件在此地域和彼地域的不同,才使某一地域的猿发展到人,而另一地域的猿却保留了原  相似文献   

19.
山西东南部榆社盆地乳齿象类化石的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本文是关于山西东南部榆社盆地的两种乳齿象类化石新材料的研究。榆社盆地上新统全部地层从下到上均甚发育,并合有极为丰富的象类化石。化石保存情况比较完美。该地所产的象类化石曾经杨锺健(1935)、德日进、汤道平(1937)作了详细的研究,种类很多。胡步伍(1935)所著的中国象类化石一书中,仅有 Anancus sinensis(Hopwood)一  相似文献   

20.
试论长臂猿的中国起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马世来 《兽类学报》1997,17(1):13-13,23
本文通过中国长臂猿的地理地史分布, 尤其是亚洲新第三纪(Neogene Period) 中新世(Miocene) 的上猿(Pliop ithecus)、醉猿(Diony sopithecus shuang ouensis)、池猿(L accop ithecusrobustus)、滇猿(Dianopithecus progressus) 及第四纪(Quaternary Period) 更新世(Pleistocene Epoch) 丰富的黑长臂猿(Hylobates concolor) 等化石的发现, 结合现生类群的分布和黑长臂猿的行为生态研究结果等有关资料综合论述了现生长臂猿的亚洲中国起源; 黑长臂猿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物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