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建立乙酸,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iri)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动物模型,通过病理学对比观察,选择最佳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方法将40只清洁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中Ⅰ组采用乙酸刺激法诱发溃疡性结肠炎,Ⅱ组采用饮用3.5%DSS溶液诱发结肠炎,Ⅲ组采用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诱发溃疡性结肠炎,对照组饮用蒸馏水。观察小鼠每日的体重,大便性状和隐血情况,以及结肠大体形态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乙酸,右旋葡聚糖硫酸钠均可引起小鼠疡性结肠炎。结论 DSS诱发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较理想的UC动物模型,可作为研究UC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较理想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正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严重的肠道疾病,目前该病的发病原因研究者并不清楚,近日一项刊登于国际著名杂志Cell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关键的蛋白质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或为科学家后期开发治疗多种疼痛性疾病的新型疗法提供希望。结肠炎的主要特点是大肠或结肠内壁组织出现炎性症状,研究该疾病的科学家们已经知道一种名为IL-18的蛋白质主要参与结肠炎的发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以胃和十二指肠区域功能障碍为主的非器质性疾病,中医学将其归为“痞满”和“胃脘痛”等范畴,并分为脾虚气滞、肝郁(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肝郁气滞)、脾胃湿热、脾胃虚寒(弱)与寒热错杂等证型。中医药治疗FD效果明显且接受度高,而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本文对现有的FD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归纳,对具体造模方式和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因进行探讨,同时提出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为今后FD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罗葵良  蓝艳春  黄柏俐 《蛇志》2016,(2):203-204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疾病,也是一种世界性的难治疾病[1]。该病以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复发率高,治愈难度大,临床上西医治疗无特效手段。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UC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就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研究近况综述如下。1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中医古典书籍中并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名[2],归属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疾病临床差异,探究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特征。方法:我院门诊部自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总共收治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疾病的患者78名,以60岁为界点分为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对其中老年患者与非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及表现进行回顾分析,分别从病情、病程以及肠外表现与并发症等多个方面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特点进行探讨。结果:7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以及≤60岁患者分别在腹泻、血便、、贫血、发热等临床症状表现、病情程度、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表现等临床特点存在一定程度差异性;老年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出现腹胀以及黏液便症状人数较非老年组多(P0.05)。结论:与60岁以下的非老年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相比,60岁以上的老年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肠外表现与并发症等其他临床特征对比项中两组患者不存在明显差异,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腹胀以及粘液便,与老年患者胃肠功能易紊乱、免疫力下降、生活环境因素等存在一定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比较。方法分别采用碘乙酰以及复合小平台站立或复合游泳法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动物一般状态、体重及摄食量变化,检测血清胃动素、胆囊收缩素、乳酸、胃泌素的含量、尿D-木糖排泄率来评价成模效果。结果碘乙酰胺单因素组大鼠体重增长减缓、摄食量减少;复合因素组大鼠出现消瘦、毛发枯涩、腹泻等脾虚症状,且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血清胃动素、胃泌素含量明显降低,而血清胆囊收缩素、乳酸含量明显升高。结论三种造模方法均能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症状,但复合因素处理组脾虚症状更明显,碘乙酰胺复合小平台站立法成模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病因未明的结肠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由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异常免疫应答等多种因素所致。 目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以氨基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为主,但其长期使用存在药物毒性、过敏反应等副作用,而 我国传统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表现出疗效显著、复发率低、毒副作用小等明显优势。综述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涉及6 种关键信号通 路(NF-κB、TLR4-MyD88-NF-κB、MAPK、JAK/STAT、PI3K-AKT-mTOR 以及Wnt 和Notch)及相关新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为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通过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模型,观察嗜酸乳杆菌以及联合柳氮磺胺吡啶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并检测Hsp70、Hsp27在肠黏膜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5% DSS 7 d建立急性UC动物模型。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阴性对照(生理盐水,NS)组、嗜酸乳杆菌组、柳氮磺胺吡啶组和嗜酸乳杆菌联合柳氮磺胺吡啶组,观察指标包括: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肉眼改变及病理组织学积分;采用免疫组化SABC 法检测热休克蛋白(HSP70)和(HSP27)的表达量。结果 嗜酸乳杆菌可降低实验小鼠DAI积分和改善结肠组织损伤;与模型组、阴性对照组相比,嗜酸乳杆菌联合柳氮磺胺吡啶组的HSP70表达增加(P<0.05),其中以嗜酸乳杆菌联合柳氮磺胺吡啶组效果最佳。结论 嗜酸乳杆菌和柳氮磺胺吡啶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都有治疗作用,且二者疗效相当;两药联合应用效果最佳。其机制可能与增加结肠黏膜HSP70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而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免疫异常被认为是该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自身抗体、细胞免疫、细胞因子、环氧合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氧自由基和一氧化氮等.但是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精神因素,饮食因素等均在其发生和发展中亦起着一定作用.本文就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各种影响因素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粪乳铁蛋白(1actoferrin,LF)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严重程度、活动性和对治疗反应的评价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09-2010年43例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同时进行对照平行研究。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内镜和病理检查,了解疾病活动性、严重程度,并检测LF、CRP在治疗前后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病例组生物学标志都升高(P=0.000),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组粪LF和CRP更高,治疗后,生物学指标下降到与Mayo分数齐平,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3和0.721,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LF(90.7%,100%)和CRP(44.2%,100%)。结论:在对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性、严重程度和对治疗反应的评价中,粪LF和CRP是非常有用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BD),病因虽不明确,但对其发病机理已有了较多的了解。该病的发生是由于个体易感性、肠道菌群和粘膜免疫相互作用所致。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可通过化学性诱导、免疫学、遗传学等方法获得。三硝基苯磺酸与乙醇灌肠致炎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本文侧重概述介绍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炎症性肠病的机制、模型、应用及优缺点,为疾病的研究、治疗和新药的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特别复杂的难治性慢性结肠炎性疾病。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可介导肠道免疫反应发生从而损伤肠黏膜。临床治疗包括西医治疗、中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西医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微生物制剂等,中医治疗包括中药口服、中药灌肠、中成药制剂、针灸等。本文总结了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为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诊断、治疗以及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收集、整理并分析现存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制备方法与常用检测指标,以完善其模型的制备与评价。方法 以“功能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functional dyspepsia, animal model”等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6月21日。结果 共纳入71篇文献,包括中文63篇和英文8篇。研究对象均为鼠类,雌雄皆有选择,年龄在1~84 d。造模方式共有32种,其中单因素造模7种,多因素造模25种。造模周期从6~98 d。检测指标涵盖一般情况,胃肠功能和精神状态等主要方面。结论 (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动物模型主要以6~8月龄的雄性SD大鼠为造模对象,造模方式以单因素的夹尾刺激法和多因素的不规则饮食+夹尾刺激法为主,选择最多的检测指标分别为胃排空/残留率,实验动物一般情况和小肠推进比。(2)成模标准尚无统一规定,造模因素的选择仍需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炎症粘膜中IL-6及IL-2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根据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分为轻度组(11例)、中度组(19例)、重度组(14例)、缓解期组(16例),另选健康志愿者20名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粘膜细胞因子IL-6及IL-23的表达水平。结果: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患者的IL-6和IL-23表达水平逐渐增高,显著高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组患者IL-2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6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IL-6和IL-23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能够反应溃疡性结肠炎的炎性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是诱发炎症性相关结直肠癌的最主要病因.前期研究表明,吴茱萸碱对于氧化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炎症性相关结直肠癌有着显著的预防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吴茱萸碱是否在结肠炎急性阶段即可起到预防保护作用.方法:建立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模型组、吴茱萸碱低剂...  相似文献   

16.
研究发光二极管(1ight-emittingdiode,Um)直肠内照射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抗过氧化损伤以及促进结肠粘膜组织的修复作用。34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10只、病理模型组12只与病理模型+LED照射治疗组12只.研究中采用乙酸局部刺激复制大鼠UC模型,其中LED治疗组应用LED结肠内照射,1日1次,共10d。其后观察各组的病理变化,血清过氧化损伤水平。结果显示,LED结肠内照射能够促使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组织修复;显著降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MDA水平、升高SOD活性。实验表明LED结肠内照射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具有抗过氧化损伤作用以及促进结肠粘膜组织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7.
Runx3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Runx3在溃疡性结肠炎(UC)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抑癌基因RUNX3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经过临床表现、内镜、病理等方法共同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活检的石蜡标本和结肠癌手术切除标本残端的正常组织石蜡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Runx3蛋白在68例UC及50例对照结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Runx3在UC及对照组结肠粘膜组织中均有表达,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Runx3的表达与UC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变严重程度之间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Runx3作为一个转录因子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中可能通过非直接的方式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是形成溃疡的大肠炎症,病因不十分明确,治疗非常棘手。日本东京工科大学日前发表公报说,其研究小组发现,一种褐藻——波状网翼藻所含的藻醇能抑制溃疡性结肠炎。褐藻是一种褐色的海生多细胞藻类,包括海带和裙带菜。波状网翼藻多分布在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北太平洋地区。东京工科大学教授佐藤拓已率领的研究小组,在利用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鼠进行研究时发现,让实验鼠口服波状网翼藻所含的藻醇,实验鼠大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的微生态学研究与防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微生态学改变及双歧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 :以 Western大白鼠为模型。结果 :发生溃疡性结肠炎时动物体重、双歧杆菌活菌计数、G+ / G-菌相对数均发生显著性降低 (P>0 .0 1) ,且伴随相关体征、结肠肉眼观察及病理切片检查的恶性改变 ;对照组及预先双歧杆菌灌肠 1周后再行诱导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双歧杆菌与常规药物均对溃疡性结肠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但双歧杆菌治疗作用疗效好于常规药物疗法 ,说明微生态调节剂是防治该病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抗炎与促炎因子的失衡可能在UC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卵泡抑素-1是一种具有广泛糖基化修饰的分泌糖蛋白,目前的研究倾向于是一种炎性蛋白。本研究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结肠标本中FSTL1的表达,分析探讨FSTL1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中的作用。方法:20只BALB/c小鼠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组予以4%DSS喂养一周,对照组予以普通饮水一周,监测小鼠疾病症状,对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进行评分。观察FSTL1在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检测结肠组织FSTL1蛋白及FSTL1 mRNA表达水平,对FSTL1表达与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E染色显示模型组病变主要累及黏膜及黏膜下层,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部分表面上皮脱落,上皮内杯状细胞减少,隐窝破坏;FSTL1蛋白表达于肠黏膜腺体间质,模型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9±1.44)和(0.6±0.51),具有显著性差异,P0.0l;实验组结肠FSTL1 mRNA平均表达水平(1.57±0.23)较对照组(0.46±0.22)明显增加,(t=10.84,P0.05)。结肠组织FSTL1mRNA表达水平与小鼠DAI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850,P0.05。结论:研究中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中FSTL1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且与小鼠DAI成正相关。提示FSTL1可能与实验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可以作为预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度的新的炎性标记物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