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从新疆苜蓿黄斑花叶病株上分离到病毒分离物M-4,该分离物能引起多种豆科值物系统花叶,并在藜科植物上产生局部褪绿斑,易经汁液摩擦接种和蚜虫传毒,不经菜豆种子传毒。病毒致死温度60—65℃,体外保毒期4—5天,稀释限点10~(-3)—10~(-4)。病毒粒体线状,长约660—740nm,宽15nm;在感病的寄主叶片细胞中,电镜观察到风轮状、带状和环状内含体。免疫电镜法测定,该分离物与菜豆黄色花叶病毒(BYMV)抗血清有血清反应。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分别测得该病毒的衣壳蛋白亚基分子量为16,200道尔顿,氨基酸残基数128个。鉴定结果认为,分离物M-4是BYMV的一个株系。  相似文献   

2.
3.
广东省烟草花叶病病原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烟草花叶病是广东省产烟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我们在南雄等八个县进行调查,1983年至1984年的一般发病率为2~20%。根据血清学反应、病毒粒体形态、鉴别寄主反应及寄主范围、媒介昆虫种类、物理性质、交互保护反应等各项检验结果,鉴定广东省烟草花叶病病原是:三个黄瓜花叶病毒可能株系(普通株系CMV-C,烟草坏死株系CMV-TN,烟草黄色坏死株系(CMV-TYN),烟草花叶病毒(TMV),马铃薯病毒Y(PVY),烟草脉带花叶病毒(TVBMV)和烟草褪绿斑驳病毒(TCMV)(暂定)。  相似文献   

4.
1987年从泰安表现系统花叶的扁豆上分离到一个分离物B_2,汁液摩擦接种9科38种植物,它可侵染5科10种植物,在扁豆和昆诺藜上引起系统花叶,在苋色藜上引起局部枯斑。该分离物钝化温度为60—65℃,稀释限点为10~(-3)—10~(-4),体外存活期为3—5天。可由桃蚜传播;病毒粒体线条状,大小为700—760×12nm病叶细胞内有风轮状内含体,该分离物与三叶草黄脉病毒的抗血清有明显的-阳性反应。根据这些特性,该病毒属于马铃薯丫病毒组的三叶草黄脉病毒。  相似文献   

5.
从伊犁地区采集的蚕豆花叶病和三叶草花叶病植株获得的病毒分离物,经接种子鉴别寄主,可系统侵染蚕豆、三叶草、豌豆,局部侵染苋色藜和菜豆。可通过蚕豆蚜进行非持久性传播,不通过种子传播。电镜下,病毒粒体呈线条状,平均长度为756nm。在汁液中的热钝化温度是55℃。体外存活期3天。在感病蚕豆叶超簿切片中,可观察到风轮状内含体。血清反应结果证明,该病毒与马铃薯Y病毒、菜豆黄色花叶病毒和菜豆普通花叶病毒有一定相关性。根据上述特性认为,从伊黎地区蚕豆花叶和三叶草花叶植株得到的病毒分离物,为豌豆花叶病毒(PMV)。  相似文献   

6.
广东大蒜花叶病原病毒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的开平金山火蒜、信宜木蒜、怀集绵蒜、怀集火蒜、高州火蒜、台山大蒜及河南大蒜等七个栽培品种看来都已100%感染了大蒜花叶病毒。典型的症状为花叶、扭曲、黄色条斑及矮缩等。病毒可由汁液传播,除大蒜外,人工接种的35种寄主植物全部不发病。电镜观察到开平金山火蒜等七个品种的病株汁液均含有二种线状病毒粒体,大小分别为12—13×500—700nm和12×900—2000nm,和一种大小为14×200—300nm的棒状病毒粒体。对开平金山火蒜病毒粗提纯液进行了病毒粒体在葡聚糖凝胶洗脱检测和蛋白外壳分子量测定,结果也都表明存在有三种病毒粒体。病叶切片电镜观察到细胞质内有环状和风轮状内含体。开平金山火蒜病毒抗血清与其它六个品种的抗原病毒具有同一血清反应,与水仙花叶病毒、TMV、马铃薯病毒X、Y和S、西瓜花叶病毒株系2和番木瓜环斑病毒均无反应。金山火蒜病毒中长度为500—700nm的粒体与加拿大大蒜花叶病毒粒体大小相同,其交互血清反应均为阳性,表明它们属同一种病毒,同为马铃薯Y组的大蒜花叶病毒(GMV)。其他两种病毒的归属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7.
1990年在杨陵从表现花叶畸形的辣椒上分离到H90-2分离物。汁液磨擦接种6科17种植物,病毒可侵染2科8种植物,在白肋烟、三生烟上出现坏死蚀纹,在辣椒、心叶烟、曼陀罗上出现花叶畸形,在苋色藜上出现局部枯斑。该分离物的致死温度为50-55℃,稀释限点10^-3-3×10^-3,体外保毒期3-5天,桃蚜可传毒。病毒粒体为线状,稍弯曲,长720-750nm,宽13nm,与烟草蚀纹病毒的抗血清有明显的阳性反应。根据这些特性,经初步鉴定该病毒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的烟草蚀纹病毒(TEV)。  相似文献   

8.
在新疆番茄斑驳病株上分离出一种球状病毒,回接到番茄上产生斑驳症状。病毒粒体为20面体,平均直径25nm。经汁液摩擦接种可感染昆诺阿藜、苋色藜、蚕豆、番茄等18种植物,不感染菜豆、豇豆、豌豆、六叶茄、黄瓜等。可由桃蚜传毒。在琼脂双扩散试验中,能与蚕豆萎蔫病毒(BBWV)抗血清产生明显的沉淀线,与豇豆花叶病毒(CpMV)、黄瓜花叶病毒(CMV)抗血清均不发生反应。纯化病毒紫外扫描呈典型的核蛋白吸收叫线,病毒衣壳蛋白由两种蛋白亚基构成,其分子量分别为45900和20400道尔顿,由18种氨基酸约25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病毒核酸是双组份的,它们的分子量为1320000和2340000道尔顿。根据上述结果认为该病毒是蚕豆萎蔫病毒侵染番茄的一个株系。  相似文献   

9.
程晔  陈炯  陈剑平 《中国科学C辑》2001,31(6):497-504
测定了从浙江省呈现矮花叶病症状的玉米上分离得到的一个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RNA的核苷酸全序列. 该病毒分离物的RNA基因组由9596个核苷酸组成(不包括polyA尾). 单一的ORF由9192个核苷酸组成, 编码一个分子量为346.1 ku的聚合蛋白. 该蛋白结构特征与高粱花叶病毒(SrMV)中国甘蔗分离物和一个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保加利亚分离物基因组编码的蛋白非常相似. 序列分析表明, 该病毒分离物与甘蔗花叶病毒(SCMV)各分离物(已报道的仅为基因组3′末端序列)同源性最高, 与SrMV和MDMV同源性次之, 而与约翰逊草花叶病毒(JGMV)同源性最低. 根据马铃薯Y病毒属区分不同病毒和株系的分类标准, 报道的玉米病毒分离物应当鉴定为SCMV的一个株系. 然而, 该分离物在HC-Pro, P3和CI蛋白区域和SrMV中国甘蔗分离物具有极高的氨基酸同源性.  相似文献   

10.
1984年,从新疆石河子农学院实验站印度麻花叶病植株上,分离到一株病毒分离物Sc-1,经汁液摩擦接种试验表明,它可以侵染10种豆科植物和2种藜科植物。在印度麻、蚕豆、豌豆、箭舌豌豆、扁豆、山藜豆、田菁和红三叶草上引起系统花叶,在豇豆上产生局部枯斑和系统花叶,在苋色藜、昆诺藜上表现为系统黄斑。失毒温度为55~6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保毒期3~4天。可经汁液和蚜虫传播,不通过种子传毒。病毒粒体为线条状,大小为13~15×750nm。光学显微镜检查可见,病叶表皮细胞内形成不定形的内含体。电镜下可见风轮状、环状内含体。分离物Sc-1与菜豆黄色花叶病毒(BY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我们将Sc-1归为菜豆黄色花叶病毒(BYMV),且为豇豆株系。  相似文献   

11.
音乐治疗效应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靖  王旭东 《四川动物》2007,26(1):196-197,200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音乐治疗效应的动物实验研究认为:音乐能影响动物的情绪;音乐还对动物的免疫功能、学习及记忆能力、以及动物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等均有一定影响。该领域的研究有利于深入探索音乐疗法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2.
13.
14.
Studies on Septoria on celery seed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16.
Studies on enzymes acting on glycopeptides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7.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on time on task effects on safety shows contradictory evidence,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12 h shifts. It is argued that this might depend on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analysis of accident data, e.g. selectivity of samples, validity of data bases and study designs, especially for analyses at the company level. Analyses of aggregated data seem to indicate an exponential increase of accident risk with time on task beyond the normal working day. This is supported by some recent studies based on data from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相似文献   

18.
红树林在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抵御台风、风暴潮、海岸侵蚀等自然灾害的重要天然屏障。热带气旋是红树林面临的最主要自然威胁之一,削弱了红树林对自然灾害的抵御及生物多性维持等功能发挥。然而,尽管热带气旋对红树林的影响日益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但缺乏对该领域研究进展的系统分析和总结。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995—2021年间热带气旋对红树林影响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可视化图谱绘制,以厘清该领域研究的现状、趋势和热点,并揭示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1)该领域研究年发文量随时间处于波动上升的趋势,尤其2013年后迅速增加,表明该领域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2)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走在前列,美国的中介中心性最高,其次是德国,美国广泛地与德国、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有密切合作;(3)美国佛罗里达、加勒比地区、澳大利亚北部和印度南部等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区域;(4)研究热点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发展,从红树林植被的干扰损害逐渐发展到固碳储碳、海岸防护等功能的影响。全球变化背景下热带气旋对红树林的影响、红树林对热带气旋干扰的弹性、基于遥感和大数据处理的模型模拟等日益受到关注,量化热带气旋对红树林功能的影响、探明热带气旋与海平面上升的关系及对红树林影响、构建完善的观测体系数据集等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研究对长期关于热带气旋对红树林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定量和可视化分析,可为预测热带气旋对红树林的影响和风险、及减缓和应对其风险等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9.
Arabanase was purified by various procedures of gel filtrations and column chromatographies from the submerged culture filtrate of Aspergillus niger grown on the medium containing beet-araban as a carbon source, and the properties of the enzyme was examined. The purified enzyme was homogeneous protein in ultracentrifugal analysis, the optimum pH for enzymatic action was 4.0. The enzyme was thermostable at pH 6.0, namely, even after heating at 98°C for 10 minutes, 20.8 per cent of the initial activity still remained. The enzyme hydrolyzed beet-araban with producing l-arabinos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