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Costitrimerella gen. nov. 属于无铰纲腕足动物中的三分贝族.模式种Costitrimerella costellata gen. et sp. nov. 的模式标本采自浙江江山城西约5km的坛二村北和(土弄)里上奥陶统黄泥岗组的硅质结核中.因发育良好放射状壳线、背肌台前部强烈高隆又缺失台穹构造而与本族其它15属(壳表均光滑仅饰同心生长线纹)有重要的差别,它可能代表奥陶纪晚期三分贝族的一个奇特支系.志留纪三分贝族大都被认为是浅水产物.江山黄泥岗组紫红色泥岩中含深水的叶月贝(Foliomena)腕足动物群,但未寻获三分贝族化石,而夹于泥岩中的硅质结核未见叶月贝动物群的成员,却产三分贝族的代表,其生存环境尚待深入探查.  相似文献   

2.
浙西江山晚奥陶世三分贝族—新属——Costitrimerella*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Costitrimerella gen. nov. 属于无铰纲腕足动物中的三分贝族.模式种Costitrimerella costellata gen. et sp. nov. 的模式标本采自浙江江山城西约5km的坛二村北和(土弄)里上奥陶统黄泥岗组的硅质结核中.因发育良好放射状壳线、背肌台前部强烈高隆又缺失台穹构造而与本族其它15属(壳表均光滑仅饰同心生长线纹)有重要的差别,它可能代表奥陶纪晚期三分贝族的一个奇特支系.志留纪三分贝族大都被认为是浅水产物.江山黄泥岗组紫红色泥岩中含深水的叶月贝(Foliomena)腕足动物群,但未寻获三分贝族化石,而夹于泥岩中的硅质结核未见叶月贝动物群的成员,却产三分贝族的代表,其生存环境尚待深入探查.  相似文献   

3.
评“论湖南海扇”?兼评大隆相地层的深水成因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1989,28(6):711-723
湖南海扇(Hunanopecten)常见于我国南方晚二叠世“大隆相”地层(张仁杰等,1977;方宗杰,1985,1987;丁保良等,1982;丁伟明,1982;殷鸿福,1982,1985)。1977年,张仁杰创立了这一属名,并定义:“壳小至中等,卵圆形,不斜或略前斜,近等壳,左壳较右壳膨凸,右壳足丝凹口深;左右两壳及两耳均具同心线。每壳壳顶前后各具两枚片状齿,近背缘的一枚与铰缘平行,其下的一枚与铰缘略斜交,壳顶下具一个三角形弹体窝,肌痕不详。”这一描述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对铰部特征的描述过于简略,未充分阐明韧带的性质及其与铰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介形类Silenites属的3新种和1未定种,标本采自山西太原西山七里沟上石炭统太原组。关于Silenites属的系统分类位置,迄今还未确定,鉴于当前标本所显示的闭壳肌痕系由众多痕斑聚集成圆形;铰合构造在大瓣上为槽,小瓣上为脊,且光滑无齿;壳面光滑无饰;壳体侧视近三角形,高大于长之半;左壳大于右壳,周缘超覆等特征,笔者认为,Silenites属应归入Bairdiocyprididae科(Shaver,1961)。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记述粤西云开地区中奥陶统东冲组一种奇异的翼形类(双壳类)化石,建立了郁南蛤超科(新超科)Yunannioidea superfam.nov.,郁南蛤科(新科)Yunanniidae fam.nov.,郁南蛤属(新属)Yunannia gen.nov.及2新种:干坑郁南蛤(新属新种)Yunannia gankengensis gen.et sp.nov.和云开郁南蛤(新属新种)Yunannia yunkaiensis gen.et sp.nov..讨论了它们的内部构造特征及分类位置.  相似文献   

6.
青蛤形态学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蛤是帘蛤科中分布较广的一种埋栖双壳贝类。壳近圆形,两侧近等,无小月面,有外韧带,主齿三枚,前闭壳肌痕呈半月形,后闭壳肌痕呈椭圆形。肌肉系统由闭壳肌、足伸缩肌、外套膜肌、水管肌、足肌等组成;消化系统分为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盲囊呈绿色,为主要的消化腺体;鳃是青蛤主要呼吸器官,同时,外套膜也起到辅助呼吸的作用;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具后动脉球,血液中含有血清蛋白而使之成为无色液体;排泄系统由肾脏和围心腔腺组成;青蛤是雌雄异体,生殖期间,精巢为乳白至乳黄色,卵巢为粉红色;系统比较简单,具有三对神经节。  相似文献   

7.
山东早始新世五图组曾发现原始獏类,Homogalax wutunensis,最近又采到一批化石。这里仅记述其中的一种食虫类,可归入鼩形亚目的昌乐鼩(Changlelestes dissetiformis gen. et sp.nov.)。昌乐鼩与亚洲早第三纪食虫类(Ernosorex.Ictopidium和Tupaiodon)可能有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本文将它们归入新科——Changlelestidae fam.nov.。昌乐鼩科与Plesiosoricidae和Soricidae有一些相同的进步特征,这些科与Nyctitheriidae有共同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叶肢介化石的壳饰有三种基本类型,即针孔型、网格型和线脊型。新属阿巴嘎旗叶肢介(Abagaqiella)的壳饰属线脊型。具有线脊型壳饰的叶肢介化石大致有20多个属,分属于Asmussiidae Kobayashi,1954和Fushunograptidae Wang,1974(=Orthestheriida e Chang et Chen,1975)。Abagaqiella gen.nov.属于后一科。这一科的壳饰特征是:线脊直或弯曲,疏或密,大  相似文献   

9.
江苏句容青山早三叠世鱼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记述了在江苏句容东昌青山早三叠世下青龙组上部发现的鱼类,计有6属8种,其中4新属6新种,为属两目两科。属裂齿鱼目裂齿鱼科的有Perleidus piveteaui,Perleidus aff.P.madagascariensis.“Perleidus”eu-rylepidotrichia sp.nov.和Zhangina cylindrica gen.et sp.nov;属骨鱼目副半椎鱼科的有Stensionotus dongchangensis sp.nov.,Jurongia fusiformis gen.et sp.nov.,Qingshania cercida gen.et sp.nov.和Suius brevis gen.et sp.nov.。上列绝大部分属种的特征充分显示这个鱼群与马达加斯加北部早三叠世鱼群的亲密关系,少数属种的特征也反映其与东格陵兰早三叠世鱼群有某些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二叠纪一类形态很特殊的腕足动物——二叠贝类。在仔细观察了迄今所有的有关材料和采用系统切面法和电镜扫描技术分析部分标本后,认为二叠贝类代表着欧姆贝目的1个新支系,即二叠贝科,包括3属,其中1新属(Laterispina gen. nov. )和1新种(Laterispina liaoi gen. et sp. nov. )。根据二叠贝类在地层分布上所显示的形态变化,将二叠贝类的形态演化分成3个阶段: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期和晚二叠世晚期。本文还探讨了二叠贝类的生态特点,认为它属近礁相生物群落中或浅海近浪基面泥质基底上生物群落中的高层附生悬食类,是二叠纪特提斯生物群的特有类群。  相似文献   

11.
中心体蛋白Cenexin是成熟中心粒的唯一标志分子。为阐明中心粒在大鼠精子发生过程中的成熟以及功能,我们首先通过RT-PCR技术从大鼠睾丸组织中扩增出了Cenexin cDNA片段,原核表达重组蛋白后,用其免疫小鼠制备了高滴度的抗Cenexin的多克隆抗体,然后利用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和半定量RT-PCR方法,研究了大鼠精子发生过程中Cenexin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Cenexin mRNA水平在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中较高,随后表达水平下降,而蛋白质分子在精原细胞到精子细胞中都定位于细胞的一个中心粒上,表示有成熟中心粒的存在,在长形精子细胞中该蛋白位于鞭毛的基体部。附睾的绝大多数成熟精子中Cenexin免疫染色消失。中心体蛋白Cenexin在精子变态期的表达变化可能与精子鞭毛形成的起始有关。  相似文献   

12.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P)是真核细胞内蛋白质选择性降解的主要途径,而蛋白酶体是UPP中蛋白质降解的场所。本文应用细胞学、统计学方法以及FTIR技术研究了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青扦(Pecea wilsonii)花粉萌发、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MG132显著抑制青扦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并导致花粉管形态异常,主要表现为花粉管亚顶端出现液泡化,并且液泡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扩大到整个花粉管,花粉管濒临死亡;而DMSO以及非蛋白酶体抑制剂E-64不产生类似结果;半薄切片结果表明,MG132处理后不仅花粉管细胞质发生液泡化,生殖细胞也发生液泡化;FTIR分析进一步表明,MG132处理后,花粉管顶端的细胞壁蛋白和果胶质含量大幅度下降。上述结果表明:MG132通过抑制蛋白酶体活性显著影响青扦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UPP在青扦花粉萌发、花粉管极性生长模式的建立和维持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抑制蛋白酶体活性将导致青扦花粉管的程序性死亡。  相似文献   

13.
发表了异燕麦属一新种即镜泊异燕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埃及蟾蜍(Bufo regularis Reuss)从早期幼虫到变态结束,光和暗对视网膜的影响。所观察到的对光和暗反应的变化限于色素上皮和光感受细胞。实验动物分四组:1)在亮处固定的对照(CL);2)在暗处固定的对照(CD);3)连续养在暗处的动物(DD);4)连续受光照的动物(LL)。在CD和DD组动物,黑色素颗粒在色素上皮细胞突起(PEP)中的分布限于光感受细胞顶部间之外周区(巩膜方位)。与此相反。在CL和LL组动物,大量黑色素颗粒则分散在视觉细胞外节段和椭球段间色素上皮细胞突起之向心端位置(玻璃体方位)。在这种动物,上皮细胞色素对光和暗反应发生的光机械运动出现在肢芽期以前。新变态小蟾蜍DD组眼球,与其他三组比较起来,色素上皮层相当厚并含有大的脂肪滴。在较晚期,只有DD组动物的一些杆细胞外节段呈现退化现象。其次,这一组中,由于连续缺少光照的结果,眼球之锥细胞数目有明显减少。四组动物的视网膜上也观察到锥细胞的细胞核位置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河南林县鸡、羊、驴的“自发性”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县为食管癌高发区。检查在该地区自然环境中生活的家畜、家禽的肿瘤发生情况,可能为研究食管癌病因提供线索。作者们于1971—1992年检查了林县肉类加工厂宰杀的鸡、羊、驴。1973—1974年又观察了少数从当地群众收购的雌鸡。现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来源和方法 一、材料来源:以林县当地的鸡、羊、驴为检查对象。被检动物的年龄,雄鸡1岁左右,雌鸡3—4岁;羊约在2—3岁之间;驴在20岁左右。在肉类加工厂检查鸡391只,未记录性别。收集当地雌鸡29  相似文献   

16.
端粒酶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生物学标志,其活性在生殖细胞、绝大多数肿瘤细胞和体外培养的永生细胞可以测知,但在大多数体细胞中不易测出。人端粒酶由两部分组成,包括hTERC和hTERT,hTERC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中均有表达,而hTERT的表达似乎受到严格的调控且和端粒酶活性一致。为了检测肿瘤细胞中端粒酶及hTERT的表达,我们制备了抗hTERT蛋白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首先用RT-PCR方法克隆了hTERTcDNA的一个片段,将其连接到GST融合表达载体pGEX-5X-3后在大肠杆菌中融合表达。将纯化的融合蛋白抗原免疫动物,制备抗hTERT蛋白的多克隆抗体。不同的细胞抽提物用该抗体进行了Westernblot分析,结果表明该抗体可特异识别端粒酶阳性细胞株中的hTERT及端粒酶,为端粒酶及hTERT的检测初步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7.
4种鼠尾草属植物根、茎、叶中脂溶性成分的分布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说明4种鼠尾草属植物脂溶性成分在根、茎、叶中的分布情况,本文采用了组织化学定位和HPLC图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4种鼠尾草属植物不同部位的脂溶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鼠尾草属植物的根、茎、叶中脂溶性成分的分布有差异,根中脂溶性成分分布于周皮,茎、叶中脂溶性成分分布于表皮.丹参和白花丹参根中的脂溶性成分主要是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和二氢丹参酮Ⅰ,鼠尾草和药用鼠尾草根中仅含丹参酮ⅡA,不含丹参酮Ⅰ和二氢丹参酮Ⅰ.茎、叶中的脂溶性成分不是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和二氢丹参酮Ⅰ.脂溶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随品种和引种地的不同而产生差异.这一结果明确了脂溶性成分在4种鼠尾草属植物不同部位的确切分布,为准确用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顶丝藻科新记录6种。密集旋体藻Audouinelledensa,亮管旋体藻A.hyalosiphoniae,小旋体藻A.parvula,羽状旋体藻A.plumosa,顶生旋体藻A.terminalis,图氏旋体藻A.thuretii。  相似文献   

20.
目前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高原鼢鼠 M.baileyi、秦岭鼢鼠M.rufescens的分类地位一直存有争议,多涉及到与中华鼢鼠M.fontanierii的分类关系.本文分别从成体甘肃鼢鼠、高原鼢鼠、秦岭鼢鼠、中华鼢鼠标本的胡须、头部、背部、腹部、前肢取毛样,经清洗和处理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用目镜测微尺分别测量和计算其5个部位毛发的毛髓质指数.结果表明:甘肃鼢鼠与中华鼢鼠除胡须髓质指数无显著性差异外,其它部位及各部位综合均有显著差异.高原鼢鼠与秦岭鼢鼠除前肢毛髓质指数无显著性差异外,其它部位及各部位综合均有显著差异;与中华鼢鼠除前肢毛髓质指数无显著差异,其它部位及各部位综合均有显著差异.秦岭鼢鼠除与甘肃鼢鼠的腹部及与中华鼢鼠、高原鼢鼠的前肢毛髓质指数无显著差异外,与其它鼢鼠其余部位及各部位综合均有显著性差异.综合考虑,本研究结果支持甘肃鼢鼠、高原鼢鼠、秦岭鼢鼠各自独立为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