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近4年临床分离的103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和同源性分析,了解该院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特点及院内感染流行状况.方法 2008年至2011年间该院临床科室分离的103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敏试验并对耐药性分析;提取细菌基因组DNA,以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出的103株菌呈现出高耐药率及多重耐药率的特点,其中对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性最低,分别为69.9%和57.3%.103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用RAPD分型共分为16种基因型:A~P,其中A型84株,为主要流行型别;B型3株;C型、G型各2株;其余12型各1株.结论 该院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多重耐药及高耐药率,可能存在以A型鲍曼不动杆菌克隆株传播方式的院内流行,临床上应加强对A型鲍曼不动杆菌的监控,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预防院内感染的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我国部分地区嗜肺巴斯德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随机多态扩增PCR(RAPD -PCR) ,两条单一随机引物S1和S3 ,对分离来自北京和南京不同实验动物饲养单位的大鼠、小鼠、野鼠的 1 5株嗜肺巴斯德杆菌及参考株共 1 6株菌基因组随机扩增 ,比较DNA多态性图谱。结果  1 5个流行株可分成 4种基因型 :来自相同饲养单位的小鼠株、大鼠株及野鼠株基因型亦不相同 ;野鼠株与部分小鼠分离株基因型相同。结论 同一地区嗜肺巴斯德杆菌流行株呈明显的多态性 ;野鼠有可能成为实验动物嗜肺巴斯德杆菌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基因分型技术监测铜绿假单胞菌(PA)的医院感染情况,了解耐药表型与RAPD基因型关系,为确定院内交叉感染发生及院感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10例ICU患者连续多次采样分离出的48株PA进行RAPD基因分型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48株PA共分出9个基因型.6例患者为单一RAPD型PA菌株感染,4例患者检出2种RAPD 型,有3组患者分别检出同型RAPD.耐药性最高的是环丙沙星(75%),其次是左氧氟沙星(73%),耐药性最低的为美洛培南(31%).结论 耐药表型与RAPD基因型之间不存在相关性;RAPD分型快速简单,对于流行病学调查确定院内交叉感染或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医院内感染流行的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谱特征及其医院内感染流行和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4株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分离自2002年10月至2003年1月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感染患者,采用纸片扩散法及E-test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及MIC值测定,肠杆菌科基因组内重复一致序列聚集合酶链反应(ERIC-PCR)进行克隆株的DNA分型,耐药质粒转移及消除试验、等电聚焦电泳、PCR扩增β-内酰胺酶基因及其克隆测序以识别其耐药基因和进行质粒定位.结果4株菌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复合制剂的MIC值较低外,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和氟喹喏酮类等抗生素均显示出了较高水平的多重耐药性;DNA分型证实为同一克隆株;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和PER-1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OXA-23定位在质粒上,PER-1定位在染色体上.结论本组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为多重耐药株,同一克隆株在不同感染个体间的相互传播导致了本次医院内感染的流行,产OXA-23和PER-1型β-内酰胺酶是其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ARDRA联合RAPD对不动杆菌基因型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收集多重耐药的不动杆菌10株,以标准参照株作对照,采用扩增核糖体DNA限制性酶切(ARDRA)DNA指纹技术联合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其基因亚型进行分析;以非加权组间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该法可以有效地鉴定不动杆菌基因亚型;并从10株不动杆菌中鉴定出1株琼氏不动杆菌及9株鲍曼不动杆菌。ARDRA联合RAPD基因指纹分型技术有良好的互补性,可准确鉴定不动杆菌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基因分型建立DNA指纹图谱,调查该菌在各临床科室的流行情况,并将其与药敏谱进行比较.方法 随机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07年9月到2008年9月分离出的86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WHO推荐的K-B法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建立药敏谱,同时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法(RAPD)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建立DNA指纹图谱,对二者进行比较,然后结合药敏谱和指纹图谱分析各临床科室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情况.结果 药物敏感试验将86株鲍曼不动杆菌分为47型,RAPD技术将其分为14型,其中A、F、D、B和L型为5种优势型,其菌株数分别为22、15、11、9和7株.本院ICU,老年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外科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较高.结论 RAPD分型方法优于药敏分型,其在流行病学研究上更能证实菌株的相关性,在早期发现和预防感染暴发流行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危重病房耐碳青霉烯酶鲍曼不动杆菌同源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杭州市第一医院危重病房耐碳青霉烯酶鲍曼不动杆菌之间的同源性,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旨在为制定预防和控制其院内感染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院危重病房2005年1月至12月分离到的34株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ITEK-AMS60对34株耐碳青霉烯酶鲍曼不动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用琼脂稀释法和E-test法测定14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其耐药株的同源性,对碳青霉烯类基因OXA-23型、OXA-24型、IMP型、VIM型基因进行PCR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PFGE发现34株鲍曼不动杆菌菌株为同一耐药克隆株,在危重病房呈爆发流行。所有对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明确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未检出OXA-24、IMP、VIM基因型。34株菌株质粒提取未成功。结论该院同一个耐药克隆株在危重病房不同患者身上流行,可能与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氧气湿化瓶、护士手操作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重症监护病房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流行状况,收集重症监护病房2007年9~12月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萄萄球菌42株,纸片扩散法检测其对10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随机引物扩增PCR(Ran- 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检测其流行状况。4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没有检测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3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 SA),7株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MSSA),除万古霉素外,MRSA对其他9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比MSSA高,4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经RAPD分型分为5个基因型,其中Ⅰ、Ⅱ、Ⅲ、Ⅳ、Ⅴ型分别占31.0%、38.1%、14.3%、9.5%、7.1%。重症监护病房临床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对多种抗生素具有高耐药性,其感染基因型以Ⅰ、Ⅱ型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 用低频限制性位点聚合酶链反应(IRS-PCR)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基因型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谱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其在分子流行病学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临床分离的73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确定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谱;同时利用IRS-PCR对此73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IRS-PCR分型与鲍曼不动耐药谱的关系;结合IRS-PCR分型结果与73株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在此时间段鲍曼不动杆菌在我院流行感染的情况.结果 药物敏感试验将73株鲍曼不动杆菌菌株分为A1(19株全耐药型)和A2 ~ A31(54株耐药谱型)31个药敏谱.IRS-PCR法将其分为A~W共23个基因型,其中A、C、B、D和E型为5种优势菌株,分别为14、11、10、8和6株.对比研究发现A1型菌株(15/19)主要集中在基因型A、C、D内,而基因型B包含A15型耐药菌株9株(69.2%),基因型E包含A3型耐药菌株3株(42.9%).A基因型在院内特别是ICU中心引起2次爆发流行,而C和D型主要在呼吸内科引起感染.结论 IRS-PCR基因分型与药敏分型有较高的一致性,且IRS-PCR基因分型在早期发现和预防感染暴发流行方面优于药敏分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Pa)的基因分型情况,为临床及时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基因分型方法对从住院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的21株Pa进行分析。结果21株Pa共得14型,分型率为100.0%;以周为时限,Pa医院感染爆发流行有2起。结论RAPD技术可快速、准确地监控医院感染的流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