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954年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杨敬之、王水两同志至山西东南部研究地层,在石盒子系地层中采集标本甚多,其中有一块分叉的蕨叶(Frond)化石,令人异常注意,本文系着重讨论这一块标本的。此标本系采自武乡县的蟠龙镇的上部石盒子系地层中。这一块分叉的蕨叶化石,显然是属于一种“种子蕨”Protoblechnumwongii Halle 的。这一块标本其蕨叶基部作分叉状态,分叉后其两个叉枝的宽度大致相等,共长度不明,在一个保存较长的叉枝上面,还着生一枚Pr.wongii 一种的羽片的基部(Pinnabase)。羽片虽仅仅保存着基部,但其形态及叶脉的型式属  相似文献   

2.
Protoblechnum wongiiHalle的一塊新的分叉蕨叶標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篇最近发表的论文“山西上石盒子系一种种子蕨Protoblechnum wongiiHalle 的一块新发现的分叉的蕨叶”,斯行健教授报道了一块颇饶趣味的分叉的蕨叶的Protoblechnum wongii Halle 的标本,这块标本是杨敬之和王水两位先生在山西东南部研究地层时所采集的。在那一篇文章中,斯行健教授详尽的讨论了那些和Proto-blechnum 发生纠纷的属名如Glenopteris、Supaia、Brongniartites?、Megalopteris 及“Danaeopsis”和Protoblechnum 之间的关系,并且进一步论证了赫勒教授在1927年的推断,就是中国的Protoblechnum wongii 和印度的、至今一般人所谓的“Dana-  相似文献   

3.
Protoblechnum Wongii Halle二次羽状复叶标本的发现及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陆军 《古生物学报》1989,28(4):447-454
Protoblechnum wongii一名系瑞典古植物学家Halle(1927)在研究我国山西中部晚古生代植物群时,给一种在蕨叶形态和叶脉特征上与北美二叠系的Protoblechnum holdeni(Andrews)Lesquereux十分相似的,一次羽状分裂的化石植物所创建的。此后,这个种的标本在我国华北地区多有发现,但均为一次羽状分裂的蕨叶碎片。1955年,斯行健在研究杨敬之、王水采自山西东南部石盒子系中的植物化石时,首次描述了这个种蕨叶分叉的特征,并详尽讨论了Protoblechnum属与Danaeopsis,Glenopteris,Supaia,Brongniartites 及Megalopteris等属之间的关系。后来,周志炎  相似文献   

4.
前言Desmiophyllum一名系Lesquereux(1878)根据美国石炭纪一种与狭型科达树(Poacordaites)相类似的叶部化石创立的,模式种D. gracile的叶是单个或成组地接触在一保存不完全的轴上,被认为是一个不清楚的种,可能与Cordaites同物异名,因而Desmiophyllum长期未被采用,后来Solm-Laubach将这个属名的含义加以厘定,用于代表中生代叶枝形态不明、单独保存的狭形叶但不能归入已知属的叶部化石。此后,这个属名方被古植物学者广泛采用。从国内外定为Desmiophyllum的各个种的叶角质层构造来看,内容复杂,特征各异,包括  相似文献   

5.
张汝玫 《古生物学报》1991,30(1):125-125
前言Desmiophyllum一名系Lesquereux(1878)根据美国石炭纪一种与狭型科达树(Poacordaites)相类似的叶部化石创立的,模式种D. gracile的叶是单个或成组地接触在一保存不完全的轴上,被认为是一个不清楚的种,可能与Cordaites同物异名,因而Desmiophyllum长期未被采用,后来Solm-Laubach将这个属名的含义加以厘定,用于代表中生代叶枝形态不明、单独保存的狭形叶但不能归入已知属的叶部化石。此后,这个属名方被古植物学者广泛采用。从国内外定为Desmiophyllum的各个种的叶角质层构造来看,内容复杂,特征各异。  相似文献   

6.
赫勒教授在1927年所发表的“山西中部古生代植物化石”一书中曾描述几块楔叶属的子囊穗化石,定为一新种,名Bowmanites laxus,另外一种则定为Bowmanitessp.前者发现于太原附近的下石盒子系,后者则发现于上石盒子系。因为“孢子囊柄”的着生形态,赫勒教授相信他的标本很可能是属于楔叶属的。赫勒当时曾经指出:这些标本暂定其属名为Bowmanites,这个属名是Binney 1870年所创立的,这个属名后来仍被Solms-Laubach 1895年所应用,也曾经被Scott 应用于“Studies in Fossil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湖南长沙县麻田太平冲早石炭世“测水煤组”中采到两块楔叶(?)化石,特描述如下:整个叶轮由叶四枚组成,呈十字型,四个叶的大小略相等。叶宽而较大,倒楔形,全缘,向基部缓缓狭细,叶的前边多少有点平直,或呈平滑弧形,两侧边直,有时稍微内凹。叶脉细密,分叉数次,脉从基部伸出,似均与两个侧  相似文献   

8.
Sagittopteris  belemnopteroides gen.et sp.nov.在山西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晚古生代植物自赫勒(Halle,1927)研究以来向为世人瞩目。解放后,李星学(1963)又对华北广大地区月门沟群的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补充了前人的不足。近年来,山西省区域地质调查队在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和一系列的专题研究中,采集了大量化石标本。笔者在鉴定中发现不少有意义的分子,本文报道的即系其中之一。化石为作者之一肖素珍于1976年在晋东南参加剖面测制时采集的。本种在山西其他地区亦有出现。如太原西山、沁水杏峪、柳林、沁  相似文献   

9.
凉山石松 新种 茎直立,高18厘米,多回二叉分枝,基部直径3毫米。叶螺旋状排列,约6行,反折向下,近革质,狭椭圆形或倒披外形,长7—9毫米,宽1.5—2毫米,先端渐尖,基部变狭,上部有稀疏尖齿;中脉两面略突出。孢子囊生在新枝的叶腋,肾形,黄色,长1毫米,宽1.5毫米。 四川:雷波,孔宪需5552,林下苔藓丛中,海拔2800米(模式,四川林科所) 此新种近锡金石松,但叶为狭椭圆形或倒披针形,上部边缘有齿而不同。与蛇足石  相似文献   

10.
郑艳  姚胜  张定成 《植物研究》2000,20(3):246-247
多年生常绿草本。无毛。高8~25 cm。主根细长,直径1mm,有多数纤细的须根。不育枝直立,上部有分枝;叶互生,下部偶有1~2对叶对生,叶片匙状倒卵形至宽卵形,长10~14mm,宽11~15mm,基部渐狭,有短距,先端微凹。花茎直立,叶互生,线形,长8~14毫米,宽1.7~2.5mm,先端钝,基部有短距。  相似文献   

11.
凤尾蕨无菌繁殖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尾蕨(Pteris multifida)为凤尾蕨科的小型陆生蕨,叶二型;不育叶为一回羽状复叶,羽片条形,上部羽片基部下延,在中轴两侧形成狭翅,下部羽片常有二至三叉,形似凤尾,故而得名;能育叶有长柄狭绒形。全国大部分地区井栏边阴湿处常有生长,因此又叫井栏边草。  相似文献   

12.
云南蝗虫的新属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春梅 《动物学研究》1983,4(2):147-150
本文记述云南蝗虫一新属一新种。 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舟形蝗属Lemba,新属。 体形中等。头宽短。头顶呈钝角状。复眼间头顶的宽度大于触角间颜面隆起的宽度。颜面略向后倾斜,颜面隆起全长具明显的纵沟。颜面侧隆线明显。无头侧窝。复眼长卵形。前胸背板圆柱状,中隆线低细,被3条横沟所割断;后横沟位于中部之后;侧片长大于高,前缘平直,后缘宽圆形。前胸腹板突圆锥状,基部侧扁,顶端尖。中胸腹板侧叶宽大于长,侧叶间之中隔前、后缘较宽,中部甚狭,中隔的长度约为其最狭处的5  相似文献   

13.
李建秀  马书太 《植物研究》1983,3(4):139-141
植株高达60厘米。根状茎短而斜升,先端连同叶柄基部密被红棕色披针形鳞片,基部有锯齿,上部全缘,先端毛发状;叶簇生,柄长15-30厘米,粗约2-3毫米,淡绿色,向上连同叶轴密被阔披针形,边缘有锯齿的鳞片和线形鳞片混生;叶片卵状三角形或卵状矩圆形,长30-35厘米,宽20-25厘米,基部较宽,圆截形,顶端渐尖并羽裂,二回羽状;羽片12,互对生,近平展,有短柄,相距约3厘米,彼此接近,长圆披针形,基部2对较大,长10-15厘米,宽约4厘米,基部圆,先端渐尖,一回羽裂,小羽片15对,斜展,镰刀状披针形,长2.5-3.2厘米,基部宽8毫米,基部两侧略呈耳状突起,近对称,有短柄或几无柄,分离,下部下侧的略浅裂,向上变狭,尖头顶端有少数牙齿。  相似文献   

14.
吉占和 《植物研究》1981,1(1-2):109-121
植株很小,匍匐状。假鳞茎近圆形,粗约3-4毫米,彼此紧靠而生于匍匐的根状茎上,呈念珠状,顶生1叶。叶革质,卵状披针形或矩圆状舌形,长4-10毫米,宽2-3毫米,先端锐尖,基部收窄,无明显的柄。花葶从假鳞茎基部侧旁发出,1-2个,直立,纤细,圆柱形,高7-10毫米,顶生1朵花,基部被长约1毫米的筒状膜质鞘;花梗连同子房长约4毫米,比花苞片长,花苞片杯状,长约1毫米,先端锐尖,花红色,中曹片披针形或矩圆形,直立伸展,长5.5-7毫米,宽约1.8毫米,先端渐尖或锐尖,具3脉,侧萼片披针形,直立伸展,与中萼片近等长,宽约2毫米,先端长渐尖,具4-5脉,花瓣卵状矩圆形,长2.2毫米,宽1毫米,先端钝,具1脉,全缘,唇瓣披针形,长4毫米,中部以上下弯,先端增厚呈球状,且向下歪,基部具凹槽,与蕊柱足末端连合而形成不动的关节,唇盘平滑,蕊柱粗短,长约1毫米,蕊柱齿狭镰刀状,长约1.1毫米,蕊柱足长1.5毫米,向上弯曲,其游离部分长约7毫米;药帽半球形,表面平滑。  相似文献   

15.
刘寿养   《广西植物》1984,(3):199-200
<正> 多年生草本。茎细长,匍匐,上部常缠绕,密被长硬毛。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8—5厘米,宽0.8—2.5厘米,全缘,顶端锐尖或近圆形,具短尖头,基部近圆形,浅心形或阔楔形,边缘密被及两面疏被长硬毛,背面脉上毛常较密,侧脉每边3—6条,两面凸起,小脉平行横出,在叶面不显,在叶背明显突起;叶柄长3—8毫米,密被长硬毛。花序的苞叶卵形,基部截形,少为浅心形或近圆形。聚伞花序腋生,具花1—3朵,仅1花能育,花序梗长约5毫米;苞片线形,极小,长2—3毫米;花蕾狭卵形,顶端长渐尖;萼片披针形,近等  相似文献   

16.
1959年6月,中国科学院山西地层队,于太原西山七里沟下石盒子组底部(骆驼脖杂砂岩之顶部),曾发现一极有意义的Gigantopteris whitei Halle 标本。自赫勒(1927)定此新种直到现在,有人认为此种植物的叶可能为带状,很长,不是羽状分裂,其顶部形态如何,亦不明白。而当前的标本却是羽状复叶,并有数块属于羽片顶端部分的标本。显然,这一发现使我们对该植物有了更新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对本种的特征作一些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17.
崔向东 《植物研究》1981,1(4):143-145
亚灌木,高达60-130厘米,基部木质化。茎直立,中部以上多分枝。叶菱形或椭圆形,长1.5-3厘米,宽1-2厘米,基部楔形,边缘有3-8不规则的牙齿,背面有灰色短柔毛,叶脉突起;叶柄长3-5毫米。头状花序顶生于枝端,排成伞房状;总苞钟形,直径3毫米,长3.5毫米,苞片3-4层,黄色,全部膜质,无毛,外层短三角状披针形,中、内层卵圆形,长3毫米,花黄色;边花雌性,5-7朵,花冠细筒状,5齿裂;两性花约20-25朵,花冠高脚杯状,冠齿较长, 5裂,膜质,长2毫米;花药基部钝,花柱2裂,先端截形。  相似文献   

18.
琴叶珊瑚     
正琴叶珊瑚(Jatropha integerrima Jacq.),又名日日樱,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麻疯树属常绿灌木,株高1~3 m。分枝多,植物体有乳汁。单叶互生,卵形、倒卵形、长圆形或提琴形,长4~8 cm,宽2.5~4.5 cm,先端渐尖,基部狭楔形,全缘,叶基具刺状齿;叶面为浓绿色,叶背为紫绿色,幼时叶下面紫红色,叶面平滑;托叶小,早落。单性花,雌雄同株;聚伞花序顶生,花萼裂片5枚;花瓣5枚,长椭圆形,花冠红色或粉红色。雄蕊10枚,两轮,外轮花丝稍合生,内轮花丝合生至中部。雌花较雄花稍大,子房无毛,花柱3枚,基部合生,柱头2裂。蒴果,成熟时呈黑褐色。花期  相似文献   

19.
寄生稻纵卷叶螟的黄脸姬蜂新种描述(膜翅目:姬蜂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纵卷叶螟黄脸姬蜂Chorinaeus facialis,新种 体长6.2—6.4毫米.前超长4.2—4.4毫米。 脸的宽度约为高度的1.2倍,密生刻点。唇基前缘微弱弧形,刻点比脸上的稍为稀疏些。眼颚距约为上颚基部宽度的1.2()至1.6()倍。上颚向末端稍细,其长度约为基部宽度的2倍,上端齿比下端齿长而且大。单眼与复眼之间的距离约与单眼直径相等。上颊侧面观稍隆拱,其宽度约与复眼横径相等。触角30—32节,鞭节第1节长度约为宽度  相似文献   

20.
密脉羽羊齿(?)[Neuropteridium? nervosum Halle]是华北区上石盒子组重要代表植物之一。自1927年赫勒[Halle]正式发表以来,它的产地虽有所增加,甚至华南的龙潭煤系也有其踪迹,所在的地质时代均属晚二叠世,说明它是一良好的标志植物化石,在地层对比方面有着一定的意义。但是,五十年以来,有关这种植物的归属问题却一直悬而未决,在“中国古生代植物”一书,仍然袭用种名创立者当初加“?”号而暂归于Neuropte-ridium 属名之内。本文提供的新标本是笔者近年在微山湖西侧隐复煤田勘探期间采自江苏沛县召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