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瑞吉在带状疱疹疼痛治疗阿片类药物转换中的应用。方法:选择37例住院治疗的带状疱疹疼痛患者,年龄>45岁、VAS评分≥4分、所有病人常规抗病毒治疗、增加免疫力等常规治疗,予硬膜外腔置管间断注入消炎镇痛药物并持续泵吗啡,根据疼痛调整至止痛剂量,转换为多瑞吉贴剂后出院。疼痛控制后逐渐减药,每半个月减量半贴多瑞吉,对病人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有1例病人应药物副反应出组,其余病人硬膜外泵吗啡后均在一周左右控制疼痛,等效转换为多瑞吉,定时定量减药,无疼痛反复,成瘾戒断等情况。结论:带状疱疹疼痛采用硬膜外间断注药持续泵吗啡迅速达到无痛后,转换为等效剂量的多瑞吉,定时定量减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加巴喷丁联合脉冲射频、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106例确诊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A(36例)、试验组B(35例)和试验组C(35例)。A组患者采用口服加巴喷丁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加巴喷丁联合神经阻滞治疗,C组患者采用加巴喷丁联合脉冲射频治疗,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别对视觉模拟评分(VAS)、夜间睡眠评分(SRSS)、疼痛程度(NRS)、不良反应及综合疗效进行统计评估。结果:治疗3天、7天、14天和1月后,与对照组A比较,B、C组患者的VAS、SRSS和NR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B、C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57%(3/35)和5.71%(2/35),对照组A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2%(8/36),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使用加巴喷丁和加巴喷丁联合神经阻滞这两种治疗方案,加巴喷丁联合射频脉冲及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够在短期内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并改善睡眠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普瑞巴林、加巴喷丁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11月我院门诊收治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8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患者接受普瑞巴林联合神经阻滞治疗,B组患者接受加巴喷丁联合神经阻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评分、生活质量满意指数(LSIB)评分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治疗后4、7、14 d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P0.05),LSIB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患者治疗后4、7 d的ISI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普瑞巴林联合神经阻滞治疗PHN缓解疼痛和失眠的效果显著优于巴喷丁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其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腕踝针与耳穴压豆对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疼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我院接受PCNL干预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n=45)和B组(n=45)。A组行腕踝针治疗,B组行耳穴压豆治疗,均连续治疗3 d,比较两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术后不良反应、镇痛药物应用情况、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积分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术后1 h、12 h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24 h、48 h、72 h的VAS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h和72 h均未使用曲马多,A组术后12 h、24 h、48 h曲马多应用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头晕与呕吐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恶心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时PSQI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PSQI总积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耳穴压豆,腕踝针在缓解PCNL术后病人疼痛,降低术后不良反应与镇痛药物应用率方面更具优势。虽然腕踝针对PCNL术后病人睡眠无明显促进作用,但在临床镇痛中更具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容量对胸段经椎间孔硬膜外注射(TFEI)药液扩散范围和镇痛效果的影响以及胸段TFEI用于诊断性阻滞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胸段带状疱疹相关疼痛患者140例,随机分为4组,实施单次TFEI并分别注入不同容量含造影剂局麻药(A组:0.2 mL;B组:0.5 mL;C组:1.0 mL;D组:2 mL),CT扫描并观察造影剂在硬膜外向头侧、尾侧及总扩散节段,造影剂在椎间孔、同侧椎旁间隙、同侧及对侧硬膜外间隙扩散情况,判断是否为选择性神经根阻滞。评估注射前、注射后30分钟及24小时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头侧和尾侧扩散节段以及总扩散节段数,D组最多,A组最少(P<0.05);C组、D组造影剂扩散≥3个节段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C组、D组病例造影剂扩散至同侧椎旁间隙和对侧硬膜外间隙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P<0.05),仅A组37.1%的病例实现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其余各组均无选择性阻滞病例。注射后30分钟,C、D组VAS评分显著低于A、B组(P<0.05);注射后24小时,D组VAS评分显著低于A、B组(P<0.05)。结论:胸段带状疱疹相关疼痛患者TFEI药液扩散范围随注射容量的增加而扩大,且在硬膜外倾向于头侧扩散,2 mL容量单次TFEI可阻滞3个以上的神经节段,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胸段TFEI行诊断性阻滞的可行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LB)联合全身麻醉对肾移植患者术后血清应激反应和疼痛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9月~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行肾移植手术的患者82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分别为41例。A组给予全身麻醉,B组给予术前超声引导下QLB联合全身麻醉,对比两组静息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自控静脉镇痛中的舒芬太尼使用量、有效按压次数,对比两组术后血清应激反应和疼痛相关指标变化,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术后6 h、12 h、24 h、48 h静息VAS评分低于A组(P<0.05)。B组自控静脉镇痛中的舒芬太尼使用量少于A组,有效按压次数少于A组(P<0.05)。B组拔管后、术后24 h血糖(Glu)、皮质醇(Cor)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24 h 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及5-羟色胺(5-HT)均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术前超声引导下QLB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肾移植手术患者,可有效减轻疼痛和应激反应,减少自控静脉镇痛中的舒芬太尼使用量、有效按压次数,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8月期间于我院行乳腺癌根治手术的乳腺癌患者12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62例和B组63例,A组给予全身麻醉,B组给予TPVB联合全身麻醉,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生存质量、疼痛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插管前(T1)~拔管时(T4)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较麻醉前(T0)升高,但B组T1~T4时间点MAP、HR低于A组(P<0.05)。B组术后1 d肾上腺素、血糖、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水平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躯体角色、躯体功能、情感角色、社会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以及心理健康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B组术后4 h、术后12 h、术后24 h安静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运动时VAS评分低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PVB联合全身麻醉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可减轻机体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减轻术后疼痛,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生存质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鞘内注射应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460例行剖宫产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489例)、B组(501例)和C组(47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腰硬联合阻滞,分别给予0.3μg/mL、0.4μg/mL、0.5μg/mL舒芬太尼配伍0.1%盐酸罗哌卡因。结果:B组、C组术后2h、8h、12h 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该时间点B组、C组VAS评分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术后24h 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术后镇痛泵按压有效率较A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C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和B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8.0%和10.2%,显著低于C组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4μg/mL舒芬太尼+0.1%盐酸罗哌卡因应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可有效缓解术后早期的疼痛,并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地佐辛用于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4例ASAⅠ~Ⅱ级行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术后均以静脉自控镇痛(PCIA),其中A组(34例)用地佐辛,B组(30例)用舒芬太尼,观察两组镇痛、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4 h、8 h、12 h、24 h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Ramsay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地佐辛用于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镇痛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地佐辛静脉镇痛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认知功能、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10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51例,给予舒芬太尼镇痛,B组52例,给予右美托咪定复合地佐辛静脉镇痛。对比两组不良反应,镇静、镇痛效果、认知功能、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结果:B组术后12 h、24 h、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A组(P<0.05),B组术后12 h、24 h、48 h Ramsay 镇静评分高于A组(P<0.05)。B组术后1 d、术后3 d、术后5 d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均高于A组(P<0.05),B组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低于A组(P<0.05)。B组术后3 d、术后5 d丙二醛(MDA)低于A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高于A组(P<0.05)。B组术后3 d、术后5 d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于A组(P<0.05)。对比两组不良反应无差异(P>0.05)。结论:与舒芬太尼相比,在地佐辛静脉镇痛基础上,加以右美托咪定,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老年患者中取得较好镇痛镇静效果,可减轻其认知功能损害、氧化应激及炎性反应,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栓通对急性脑梗死(actu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8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血栓通0.5 g/d,静滴。于治疗前、治疗后3 d、7 d和14 d检测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hs-CRP浓度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神经功能评分(MESSS)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3 d、7 d和14 d,血清D-二聚体和hs-CRP浓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MESSS和BI评分在治疗后7 d和14 d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通可降低ACI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hs-CRP水平,改善神经功能,是一种有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颅局部行亚低温治疗脑梗死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以及细胞间粘附分子含量的变化,探讨亚低温治疗对脑组织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搜集2012年5月至2013年2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2例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32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技术,在治疗前、治疗后3、7、14d进行一氧化氮、内皮素及细胞间粘附分子的测定;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30d,对神经功能缺损采用NIHSS量表进行评分,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thel指数评分,对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法进行评价。结果:在治疗后第3、7、14天,亚低温治疗组一氧化氮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为P〈0.01),在治疗后第7天亚低温治疗组内皮素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第3、14天亚低温组内皮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Bam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治疗组治疗后的第3、7、14天,亚低温治疗组细胞间粘附分子与治疗前相比,均出现降低(P〈0.05);而且在第3天,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亚低温治疗组NIHss评分比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亚低温治疗组Ba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A型肉毒素皮内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6例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采用乒乓球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患者。在口服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局部疼痛敏感点分别皮内注射A型肉毒素与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7、30、60天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睡眠质量评分量表(Quality of Sleep,QS)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7、30、60天的VAS及Q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1、7、30、60天的VAS及QS评分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的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A型肉毒素皮内注射疗法可以显著减轻PHN患者的疼痛及改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钴胺联合高能激光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入院的81例带状疱疹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予甲钴胺、单磷酸阿糖腺苷和高能激光联合治疗并配合精心护理,对照组仅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两组均在治疗第10天时观察症状及体征的变化。患者出院后随访半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2%和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止疱时间(1.4±1.1天vs2.6±1.3天)、结痂时间(5.4±1.4天vs8.1±1.5天)和止痛时间(3.0±1.6天vs 5.8±3.3天),以及治疗后两组患者直观模拟尺评分结果(2.95±1.45 vs 3.97±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结果治疗组出现后遗神经痛较对照组少(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高能激光治疗带状疱疹并配合精心护理有利于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张锐  于淼舒  李晟琰  孙鑫  任铭  吴晓秋 《生物磁学》2013,(24):4734-4737
摘要目的:研究氟比洛芬酯与地佐辛联合应用对于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90例ASAI或II级甲状腺手术的患者(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癌)。年龄21.59岁,一般状态良好,随机分为三组:(FD组)氟比洛芬酯+地佐辛组,(F组)氟比洛芬酯组,(D组)地佐辛组,每组30例。各组于手术结束前30rain分别缓慢静脉输注药物,FD组:氟比洛芬酯50mg+地佐辛5mg;F组:氟比洛芬酯50mg;D组:地佐辛5mg。然后各组分别泵入不同的药物,FD组:氟比洛芬酯200mg+地佐辛30mg,F组:氟比洛芬酯200mg,D组:地佐辛30mg,均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以2ml/h的速率持续泵注48小时。分别记录各组各时间点:(T1)术后2h、(T2)术后6h、(T3)术后12h、(T4)术后24h、(T5)术后48h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及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VAS)、镇静评分(Ramsay),并记录出现的恶心、呕吐、眩晕等并发症的例数。结果:FD组、F组血流动力学较之D组平稳,D组出现一过性sP02下降。术后VAS评分D组明显高于FD组和F组(P〈0.05),Ramsay评分FD组、F组低于D组(P〈0.05)。结论:在甲状腺手术术后镇痛的研究中,氟比洛芬酯与地佐辛联合应用,并发症少,镇痛良好,VAS、Ramsay等各项评分优于单纯应用氟比洛芬酯与地佐辛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大剂量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肺挫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2例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治疗的急性肺挫伤患者,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B组(常规剂量组)和C组(大剂量组),每组各34例。A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B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10万单位加入0.9%氯化钠100mL静脉滴注,每8h1次,连用7d;C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40万单位加入0.9%氯化钠100mL静脉滴注,每8h1次,连用7d。分别测定和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第1天、治疗第4天、治疗第7天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以及治疗期间3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T2.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B组的PaO2水平在第7天较A组升高,C组的PaO2水平在第1、4、7天较A组均有升高,在第1、4天较B组亦有升高(P〈0.05);B、C两组PaCO:水平在第4天较A组均有升高(P〈0.05);B组的PaO2/FiO2水平在第7天较A组升高,C组的PaO/FiO2水平在第4、7天较A、B两组均有升高(P〈0.05)。B组的TNF—α水平在第7天较A组降低,C组的TNF-α水平在第4、7天较A组降低,在第4天较B组降低(P〈0.05);B组的IL-6水平在第7天较A组降低,C组的IL-6水平在第4、7天较A、B组均降低(P〈0.05)。各组ARDS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乌司他丁对急性肺挫伤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高原致适应剂新复方党参片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原致适应剂新复方党参片对急性高原反应(AMS)的预防效果。方法:世居平原者驻守海拔1400m3个月的45名青年男性官兵,随机分为新复方党参片组(30人)和对照组(15人),采用单盲试验方法,于行军前5d开始分别口服新复方党参片和安慰剂片,乘车行军3d,于3700m习服4d,直至进驻高原(海拔5200m)第3天后停药,共服药15d。进驻高原后第1、3、5天,依国家军用标准GJB1098-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随访记录受试者的AMS症状,然后分度评分,检测受试者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aO2)。进驻高原后第6天,检测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0)、FEV1.0/FVC,一秒率(FEV1%)、最大呼气中期流速(FEF25%~75%)、呼气峰流速(PEF)、最大通气量(MVV)、左右手交叉敲击动作频率总次数(Ttis)、错误次数(Etis)、正确次数(Ctis)、平均时间(Atime)和数字记忆能力试验错误记忆次数总和(Sum)。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进驻高原后第1、3、5d,新复方党参片组AMS症状显著减轻(P0.01);新复方党参片组与对照组的AMS程度分度分布不同(P0.01),新复方党参片组中症状较轻的(基本无反应、轻度反应)占比重较大,而对照组中症状较重的(中度反应、重度反应)占比重较大;新复方党参片组AMS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新复方党参片组的FVC、FEV1.0、FEF25%~75%、PEF、MVV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FE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新复方党参片组的Ttis、Ctis增加(P0.05,P0.01),Atime减少(P0.05),Etis和Su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复方党参片能减轻AMS的程度,减轻AMS的症状,降低AMS发生率;并能显著改善受试者的肺通气功能和手指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强化血糖控制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血糖控制方法,将96例胃癌合并糖尿病术后患者分为强化血糖控制组50例(血糖控制在4.4-6.1mol/L)和对照组46例(血糖控制在6.1~11.1mol/L)。监测患者术后1、3、7天的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定量(FINS)、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分析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3、7天,强化血糖控制组FBG、lnHOMA-IR及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两组间FIN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7天,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血糖控制组术后发热时间、排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血糖控制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0%,显著低于对照组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血糖控制可改善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胰岛素抵抗,减轻术后的炎性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