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3 毫秒
1.
青菜-土壤生态系统中氚水的迁移与分布动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史建君  陈晖 《生态学报》2002,22(8):1260-1265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两种引入方式(模拟灌溉和降雨)下氘水在青菜-土壤模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与分布动态,测定了植物和土壤样品中两种形态氚(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氚)的比活度,以探明氚水在青菜-土壤系统中的行为特性,不同引入方式对青菜吸收和积累氚水的影响,结果显示:引入土壤中的氚水,不仅在系统各分室间转移和分配,而且迅速向系统外散逸,以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氚形式存在于青菜组织中,以吸湿性水氚和结晶水氚存在于土壤,其中自由水氚(或吸湿性水氚)远大于结合态氚(或结晶水氚);青菜茎中的总氚比活度高于叶和根中的比活度,运用示踪动力学分室模型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土壤中的比活度C5(模拟灌溉)=91.59e^-0.1002t 99.91e^-9.1105t和Cs(模拟降雨)=78.09e^-0.5115t 48.27e^-0.0475t;青菜植株中的比活度Cv(模拟灌溉)=543.52(e^-0.1002t-e^-9.1105t)和Cv(模拟降雨)=647.07e^-0.5115t 241.28e^-0.0475t;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回归方程较好地反应了氚水在青菜-土壤系统中的变化动态。  相似文献   

2.
赵希岳  龚方红  蔡志强  王寿祥 《生态学报》2007,27(11):4729-4735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95Zr在水生态系中的迁移、消长和分配动态,并应用库室模型确定了各体系的拟合方程。结果表明:95Zr进入水中后,在水生态系中发生沉淀或与其他离子进行络合或被水生生物吸收或被吸附等形式在系统中迁移和转化,从而在系统各部分中分配和积累。在引入后的很短时间内,池水中95Zr的比活度迅速降至一定值后缓慢下降;底泥通过与95Zr进行离子交换,富集了大量的95Zr;水葫芦(凤眼莲)也可在短期内吸附大量的95Zr;螺蛳(环棱螺)和鲫鱼(鲫)对95Zr的吸附能力较弱,螺蛳肉中95Zr的富集率大于在壳中的富集率,95Zr在鱼体内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内脏中。95Zr在系统各部分的量均受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放射性锆在模拟海水、底质及海洋生物系统中的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放射性锆(^95Zr)在模拟海水、底质及海洋生物间的迁移、消长的动态.结果表明,海水中^95Zr的比活度在最初4h内下降了90%以上,此后呈缓慢递减趋势;底质中^95Zr的比活度至48h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半褶织纹螺螺壳和螺肉的放射性百分比分别为68.7%和31.30%;大弹涂鱼的鳃、鳍、内脏、头骨、皮、脊柱和肌肉等组织的放射性百分比分别为22.80%、12、64%、34.82%、10.31%、4.48%、11.55%和3.71%.半褶织纹螺对^95Zr的积累比大弹涂鱼更强、^95Zr在海水、底质、半褶织纹螺和大弹涂鱼中浓度的大小顺序是:底质>半褶织纹螺>海水>大弹涂鱼、各分室中^95Zr浓度(即比活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可用指数函数表达.  相似文献   

4.
锶-89在模拟水稻田中的动力学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探索了89Sr在水稻-田水-土壤系统中的消长与分配,并建立了其行为规律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田表水中89Sr-Sr含量迅速地降低,1d后由原始量的8.5ug/g降为4.0ug/g,以后逐渐降低,至试验结束(28d)时为0.7ug/g,表土中89Sr-Sr含量声速地增大,1d后即由0达12.4ug/g,试验结束时为20.9ug/g,水稻地上部,1d后由0[达8.8ug/g,以后也呈增加趋势,结束时达21.7ug/g,水稻根由1d的9.5ug/g达试试验结束时的39.6ug/g,田表水,表土及不稻植株中89Sr-Sr含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相应为:CW=0.965e^-0.028t 7.635e^-0.470t,C=35.142(e^-0.028t-e^-0.470t),Cz=35.182-23.481e^-0.028t-11.701e^-0.470t。其次,在收获期,糙米中89Sr-Sr含量为1.6ug/g,稻壳为9.4ug/g,稻草为39.7ug/g,稻根为41.8ug/g,还测定了89Sr-Sr在收获期土壤中的铅垂 分布,表明,58.2%的89Sr-Sr滞留于表层2cm,并且其滞留量随土壤深度按指数规律衰减:C=20.356e^-0.467x(r=-0.9433)。  相似文献   

5.
活性X-3B红染料在水-土壤-作物连续体中的迁移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进入环境的自学成才性X-3B红染料是一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它从水分室向土壤分室再到作物分室的迁移,是一连续的生态过程,基于此,从理论上对活性X-3B红染料在水-土壤两相,土壤-作物两相以及水-土壤-作物整个连续体中的迁移进行了定量描述与探讨,并采用棕壤-大豆、褐土-小麦,红壤-萝卜和水稻土-水稻等系统给予了实验论证,表明活性X-3B红染料通过吸附机制从水分室到土壤分室的迁移符合Langmuir模型。通过作物根系吸收机制从土壤分室到作物分室的迁移可以用对数化的作物-土壤积累因子(CSAF)模型予以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6.
木霉生物吸附重金属铬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木霉(Trichoderma lhd)菌体作为吸附剂,对水体中的六价铬进行生物吸附,借助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和拉曼光谱对六价铬的生物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条件优化结果表明,温度28 ℃以及酸性环境条件(pH 1)有利于Cr (VI) 的生物吸附,12小时内,Cr (VI) 的生物吸附去除效率达99 %。吸附机理实验结果分析表明,相比于对照实验,2350 cm^-1吸收峰的出现为吸附剂表面质子化的氨基如>NH2^+, NH^+, >C=NH^+―等基团吸附Cr (VI)所致。拉曼光谱中吸收峰2097 cm^-1强度显著增强进一步表明,Cr (VI)的生物吸附是吸附剂表面氨基基团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海洋碳迁移转化与主要化学驱动因子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化学驱动因子对海洋碳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海洋碳迁移转化与各种化学驱动因子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密切相关.营养盐水平、pH、溶解氧浓度(DO)、氧化还原电位(Eh)、SO42-及硫电位(Es)等主要化学驱动因子的消长导致了海洋化学环境的变化,进而对海洋碳的迁移转化产生影响.在营养盐的供给和生物吸收情况良好的海域,CO2由于光合作用,并通过沉降有机物的氧化,不断被转移到海水深层,使得海水中的CO2分压(PCO2)降低,CO2的海-气交换量和有机碳输出通量增大,从使该海域表现为CO2的汇.由于CO2的溶解与吸收以及有机物的降解造成了海洋环境的日益酸化,引起了海水中碳酸盐溶解度增大;沉积物中酸碱环境的变化也与有机物的矿化以及碳酸盐的溶解、沉淀过程密切相关.此外,DO、Eh、SO42-及Es的变化与水体中有机碳的矿化分解过程和碳在沉积层中沉积埋葬过程相耦合.在水体中,高DO、高Eh利于有机碳向无机碳转化;而在DO和Eh较低的沉积环境中,高SO42-不利于有机碳的埋葬与保存.  相似文献   

8.
对2007-2018年辽宁海域发现的39头死亡东亚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sunameri)进行了外部形态参数测量和生长规律分析,并通过观察牙齿中的生长层组对2014-2018年的27头江豚个体进行了年龄鉴定.结果表明:死亡江豚以0~4龄个体为主,雄性21头,雌性18头;同龄雌雄个体间的体长、体重均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江豚样本的体重与年龄(Y=137e^-2.475exp(-0.205t))、体长与年龄(Y=232(1-0.680e^-0.161t)均极显著相关(P<0.01),且随年龄增大,体重、体长均增加但增速下降.死亡江豚的发现时间在不同的海域存在差异:黄海北部海域集中在每年的3-6月,以大连星海湾至老虎滩沿岸为多;渤海的辽东湾海域主要在每年的10-11月初,多发现在大连长兴岛以北的海域.辽东湾海域江豚的死亡多发生在渔业作业期,可能与渔业生产活动有关.研究还发现,在一年中辽东湾海域死亡江豚集中出现的时间与斑海豹的分布期存在交替现象,是否与两种海洋哺乳动物适应海水温度能力、种群间的食物竞争以及季节性迁移等因素有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海水颗粒有机碳(POC)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乃星  宋金明  贺志鹏 《生态学报》2006,26(7):2328-2339
海水中颗粒有机碳(POC)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是海洋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阐述了海水POC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概况.海水POC在海洋中的分布受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海域、不同水层POC的含量与组成差异很大,在水平分布上,近岸高于远海,垂直分布上,表层高于中下层,含量通常为几十到几百个μg/L,主要由陆源碎屑、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其新陈代谢产物和死亡残体组成,海水POC可来源于陆源、海源(海洋生物的生产)、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以及溶解有机碳(DOC)的转化,其中海源是其主要贡献者.海水POC与生物过程的关系密切,海洋生物既是POC的组成部分也是POC的重要生产者,通过摄食-代谢过程产生碎屑POC,通过垂直洄游促进POC的向下沉降,通过细菌的降解将POC转化为其他形态.POC参与再循环与营养盐(特别是氮、磷、硅)之间有重要的协同作用,生命POC的新陈代谢造成了营养盐浓度的变化,反过来,营养盐浓度的变化又改变了生命POC的组成及数量;无生命的POC一方面在生物及化学作用下分解矿化释放出营养盐,及时补充了水体中氮、磷、硅等生源要素的含量,这在高生产力的珊瑚礁区尤为明显.另一方面,其又通过在沉积物中的矿化,产生吸附位点,吸附营养盐,影响着营养盐在沉积物与水体中的交换.  相似文献   

10.
2000-2004年5-7月在山东半岛南部鲤鱼产卵场调查结果表明:鲲鱼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全程,在表层水体中,水温条件为21.78%-22.68qc(平均22.05℃)和17.05℃-18.88℃(平均17.900C),大约需要42-44h和50-52h;在上混合层水体中,水温条件为21.26℃-22.050C(平均21.70℃)和17.02℃-17.90℃(平均17.50℃),大约需要44-46h和50-54h;在温跃层水体中,水温条件为16.22℃-21.26℃(平均18.70℃)和14.42℃-17.02℃(平均15.72%),大约需要46-48h和68-72h。对鲲鱼胚胎发育时间的观测值与计算值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本研究所用的现场观测和估算方法是值得信赖的。2003年6月下旬产卵场中的水温分布较2002年6月下旬低1.80℃-3.80℃,鲤鱼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时间要长8-24h。鲲鱼胚胎发育的阈温度和有效积温值分别为10.26℃和423.1h&#183;℃。在产卵季节,产卵场中傍晚7:00就有少量的鲲鱼开始产卵,直到凌晨5:00仍然有少量的鳃鱼还在产卵,产卯时间持续10h;上半夜9:00至凌晨2:00为鲤鱼的产卵高峰时间,鲤鱼主要在温跃层内产卵[动物学报54(6):988-997,2008]。  相似文献   

11.
杉木人工林水量平衡和蒸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我们严密设计的小集水区径流场连续6年的水文测定数据,进行了杉木人工林水量平衡和蒸散的研究。结果表明:集水区年平均降雨量1065.5mm, 在林冠作用面降雨量的分配中,林冠截留雨量264.6mm,截留率24.8%;穿透过林冠层的雨量799.82mm,树干径流量1.08mm,分别占降雨量的75.1%和0.1%。林内降水到达林地时,在枯枝落叶层这个作用面上净降水进行再分配,其中,地表径流量9.27mm,地下径流量203.00mm,总径流系数0.199。土壤蓄水量月变化较大,但年变化很小,占降雨量的1.2%。系统水量最大的输出是蒸散,每年以气态形式返回大气的水量866.03mm,占降雨量81.3%。在蒸散的水量中,林冠截留雨量的直接物理蒸发量为264.6mm,占总蒸散量的31.6%。  相似文献   

12.
大黄鱼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3  
尤永隆  林丹军 《动物学报》1997,43(2):119-126
大黄鱼的精子由头产和尾部两部分组成。头部结构较为独特,其腹侧有一较大的细胞核,背部有中心粒复合体。头部的后端是袖套。细胞核的腹面稍向外突出背面则稍向内凹。细胞核中的染以质浓缩成致密的团块状。团块状的染色质之间分布着松散的纤维状染色质。植入窝位于细胞核的背部表面,由细胞核背面向内凹陷而成,呈一沟状,其走向与精子的长轴平行。  相似文献   

13.
扬子鳄视觉器官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孝兵  王朝林 《动物学报》1993,39(3):244-250
本文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的组织学,同时测量了其眼球的一些光学参数.扬子鳄眼球呈扁圆球形,角膜径与球径的比值为1:1.44;晶状体与角膜的比值为1:1.40。角膜内具鲍氏膜;虹膜内的括约肌、睫状体内的睫状肌均属横纹肌,视细胞椭圆体内线粒体嵴突与线粒体长轴相平行,这与报道的其它鳄类不同。虹膜内未见扩瞳肌纤维,角膜缘缺巩膜小骨片,晶状体环垫薄,因而其视觉调节能力仍然很弱。视网膜中视细胞由视杆细胞、单锥细胞、双锥细胞组成,其中以视杆细胞占多数。视细胞与神经节细胞核比值平均为2.5:1,表明扬子鳄的组织结构与其弱光视觉相适应。  相似文献   

14.
路娟  陈非 《生物技术》1994,4(5):34-37
药敏药片经临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等235株考核.表明药片工艺研究先进,药片与培养基结合牢固,无断裂、崩解,不渗出颗粒,抑菌圈呈同心园扩散.边缘清楚。药物含量均匀,释放度好。药片抑菌差仅1~3mm;而纸片抑菌差为2~12mm。药片变黑系数CV为2.71~4.21;而纸片CV为3.82~14.36。表明纸片片间差大,药片精密度明显好于纸片。  相似文献   

15.
白花败酱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去壁低渗染色体制片方法,对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 Juss)茎尖细胞染色体制片,研究其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白花败酱为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2;染色体组型公式为2n=2x=22=10m 4sm 4st 4t,第2、3、4、5、8号染色体为中间着丝点染色体,第6、11号染色体为近中着丝点染色体,第1、10号染色体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第7、9号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基数x=11,该染色体组内最长与最短染色体长度比值为3.037,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共4条,占总数的36.4%,则白花败酱的核型类型为2B型.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种子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典范对应分析(CCA)对山西省12个区域的种子植物多样性及区系地理成分的分析表明,全省种子植物多样性格局可分为3类:第1类为山西省西部和北部山地,热量相对较低,海拔较高,降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小生境类型较多,分类强度大,区系成分中以北温带、旧世界温带属占绝对优势。第2类为山西中部地区,地势相对较低,水热条件中等,北温带成分仍为优势种,但旧世界温带分布属和泛热带分布属的比例增加。第3类为山西南部和东南部山区,降水量相对较高,但温度也高,蒸发量大,属的区系成分中以北温带成分为优势,但第二优势成分为泛热带亚洲成分,与前2类地区相比,热带成分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部分脏器特点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对2只羚牛的雌性生殖器官及肝、肾、脾等脏器进行了形态描述,并与黄牛及羊的相应器官进行了比较,为探讨羚牛的分类地位提供了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8.
短柄五加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仲礼  田国伟 《植物研究》1998,18(2):177-183
短柄五加花药5枚,每个花药四个花粉囊。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为同时型,产生正四面体形的四分体。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四层细胞组成,其发育类型为双子叶型。腺质绒毡层,其细胞为二核。三细胞型花粉。子房5室,每室两个胚珠,上胚珠败育,下胚珠可育。下胚珠倒生,具单珠被,厚珠心。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线性排列的四个大孢子,雌配子体发育属蓼型。开花当天,花粉散开,雌配子体尚未成熟,处  相似文献   

19.
产生复干是银杏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普遍现象。本研究以临沂生生园全国最大复干银杏群落为对象,采用每木检尺的方式对园内复干银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生生园内银杏共385株,雌株379株,占98.41%;平均树高20.9m,总胸径0.93m,母干胸径0.33m,冠径在5.0-15.0m范围内,枝下高6.3m;17株无复干,复干率为98.58%,每株复干数平均为4.6个,最大复干高为12.5m,胸径0.18m,复干与母干距离为0.61m,复干与母干夹角为10.5?;34株无萌蘖,萌蘖平均株数为38株,萌蘖高1.11m,萌蘖与母干最大距离0.73m。该片银杏林原桩有240年历史,现存复干银杏系从原桩萌发形成,树龄53年。本文对生生园复干银杏的起源、性别比例、复干与银杏适应性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糖、糖、“糖”——什么是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类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类生物分子,但是糖类因不同的人群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科学上的糖类,二是生活中的糖类,三是作为甜味剂的"糖"类.因为甜味是一个生理上的感觉,凡能与甜味受体相互作用的均是甜味剂,其中有些是糖的"糖",也有不是糖的"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