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热能交换,必须通过其暴露于环境的体表面积这个界面作用。当动物处在高于其体温环境时,即通过皮肤或毛皮的传热作用,从环境中获得辐射热;当动物处在低于其体温环境时,则体热通过皮肤或毛皮散发到环境中去。但是,在一定时间内,每单位的动物体表面积,究竟得到多少或失去多少热量?往往通过冷却温度计(Katathermometer)测定动物的离体皮肤或毛皮的传热系数,来进行估算得到或失去的热值(卡/平方厘米)。 相似文献
2.
3.
黑土长期施肥及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质量变化Ⅲ.土壤养分收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许了1985-1999年试验期间各模拟施肥模型的作物移出养分量和施肥输入养分量,结果表明,施用N肥可加剧土壤P收支赤字,而施用N,P肥则加剧土壤K收支赤字,实验展示了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大面积贫P土壤和80年代大面积缺K土壤出现的原因,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可缓解土壤养分收支赤字,但不能满足丰产作物的养分需求,在保持养分循环利用基础上根据土壤肥力适当施用化肥,可满足丰产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平衡土壤养分收支,不致发生大量过剩N进入环境。 相似文献
4.
5.
黑土长期施肥及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质量变化Ⅰ.作物产量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在一丰P黑土(Olsen P25.8mg·kg-1)上进行13年中长期田间试验的结果表明,氮肥平均增产率为275%,年增产粮食(大豆、玉米、小麦混合)724kg·hm-2,1kgN增产粮食9.4kg;磷肥前期增产不明显,13年平均增产率为7%,年增产粮食241kg·hm-2,1kgP增产粮食12.7kg.每年施用循环回田猪圈肥(以处理区收获产品的80%喂猪、垫圈经堆制而成),粮食平均年增产量在不施化肥、施N、施NP基础上,分别为268、258、255kg·hm-2,相应的增产率为9.8%、7.6%和7.0%.试验期间循环回田猪圈肥的增产效果有逐渐增长趋势,表明存在着猪圈肥残效的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6.
7.
辽西褐土施肥及养分循环再利用中长期试验Ⅲ.磷和氮在堆腐过程中的循环率及有机肥料中养分利用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9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农产品中N、P经堆腐后损失率平均为 30 % .在丰产条件下 ,6 0 %的收获产品直接堆腐回田 ,可循环回田的养分量为N 5 5~ 70kg·hm-2 、P 9~ 11kg·hm-2 ,相当于这一系统中每年化肥N用量的 37%~ 4 7%和P肥用量的 36 %~ 4 4 % .有机肥料中N和P的表观利用率随施肥年限延长而有增长趋势 ,表明有残效叠加效应存在 .有机肥料中N和P的当季表观利用率 8年平均分别为 2 3%~5 0 %和 37%~ 6 5 % .通过此项研究可以证明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的循环再利用是保持土壤肥力 ,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减少化学肥料消费的重要措施 . 相似文献
8.
9.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作物产量增益的地理分异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23
通过4个地点中长期田间试验联网比较获得以下结果,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产量增益受气候的热量因素、化肥施用和养分循环再利用持续时间的长短等因素影响.在不施化肥情况下,保持0.8循环率养分循环再利用的平均粮食增产量自北向南分别是:温带黑龙江海伦253kg·hm-2(10年平均)、暖温带辽宁沈阳1122kg·hm-2(6年)和喀左1332kg·hm-2(8年)、亚热带湖南桃源2884kg·hm-2(7年);在施用NP化肥基础上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则分别为海伦225、沈阳694、喀左786、桃源1321kg·hm-2.循环回田的农家肥养分对作物增产有着明显的残效叠加作用,在施用NPK化肥基础上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增产率在试验期间的前3年平均为5%,后3年平均可上升至14%.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产量增益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在辽西褐土上进行8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化肥基础上,每年以60%的收获产品堆腐后循环回田,平均分别可获得29.6%(不施化肥)、15.2%(N肥)、11.1%(NP肥)和9.2%(NPK肥)的增产率,或分别每年增产粮食1.33、0.99、0.79、0.64t·hm-2.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增产效益在试验的8年中有着逐年增长趋势,表明以堆肥形式循环回田养分对作物的增产作用存在着明显的残效叠加效应,因此,只有通过长期田间试验方能准确评估农业系统中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产量增益. 相似文献
11.
森林碳库作为全球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以及全球碳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库主要由3部分组成:活植物碳库、土壤有机质碳库和死植物体碳库。各碳库时空差异很大,使研究森林碳储存机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全球或者区域尺度上,森林生物量(与森林碳储量密切相关)呈现出清晰的分布格局,但对于这些格局的驱动因子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关系和尺度外推程度尚有很大的争议。分别讨论了气候、土壤、地形和生物因子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而后,从各生态因子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直接或者间接关系入手,分析了各因子与生物量之间的交互作用,认为目前运用相同的处理方式来研究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对森林生物量的影响是不合适的。文章最后介绍两种新的研究方法:层次模型和生境分类,以期用来重新评估生态因子对森林生物量的影响,有助于更准确的了解森林碳储存机制。 相似文献
12.
“双碳”目标使中国面临巨大的碳减排压力,寻求一条低碳转型之路已成为中国面临的挑战,而揭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是中国寻求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突破点。基于IPCC碳核算方法和Tapio脱钩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效应以及时空特征进行探讨,并利用IDA-PDA综合分析法对碳排放脱钩效应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1)2005—2019年,中国整体的碳排放脱钩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以“弱脱钩”为主,脱钩状态良好。(2)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碳排放脱钩状态较好,在2015—2019年达到强脱钩;西部地区虽仍处于弱脱钩阶段,但碳排放脱钩指数显著降低;同时,中国各省份间脱钩状态差别较大,碳排放脱钩指数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3)对于驱动因素的贡献度,要素替代和技术进步是促进中国碳排放脱钩的关键因素,经济水平是抑制中国碳排放脱钩最主要的因素。能源结构、效率变动、人口规模对中国碳排放脱钩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4)对于地区的贡献度,2005—2010年,东部地区对中国碳排放脱钩的抑制作用最强;2010—2012年,东部地区对中国碳排放脱钩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小,西部地区对中国碳排放脱钩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2012—2019年,三大地区对中国碳排放脱钩的作用不稳定,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3.
地下鼠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地下鼠生活型、行为、种群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此类动物对植被、土壤及生态系统作用的多样性。地下挖能改变土壤的物理环境,导致土壤类型、发育速率、营养可利用性、微地形等的变化。地下啃食直接影响植物的形态、丰富度、种间竞争、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生物是及群落组成构成等,植物对植食性动物的防御策略具有更明显的化学防卫特性。地下鼠与其他植食性动物种间竞争、空间利用等关系密切,是食肉动物重要的食物资源。地下鼠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空间异质性、营养结构和循环、碳素储存以及微量气体释放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均能产生影响,显示出有别于地面植食性动物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4.
15.
亚洲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敏感,环境问题突出,作为全球近30年来碳水通量变化最大的区域,明确其碳水通量的时空分布格局和驱动因素对区域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植被与土壤湿度的联合同化产品(LPJ-Vegetation and soil moisture Joint Assimilation, LPJ-VSJA),结合研究区植被及气象数据,分析了亚洲半干旱区2010—2018年碳水通量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蒸散发(ET)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时空变化、年际变化贡献率以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18年亚洲半干旱区年均GPP、ET、WUE空间格局总体呈“双夹型”,中高纬度与低纬度地区的碳水通量值大于中纬度区域。(2)2010—2018年GPP、ET和WUE的年际变化总体都呈现增长趋势,但只有GPP呈现显著增长趋势(P<0.05),增速为7.82 g C m-2 a-1。(3)WUE的年际变化表现为总体先增加后减少,正值中农田对WUE年际变化贡献率最大(54.6%),森林生态系统在面积占比仅有... 相似文献
16.
海洋沉积物是地球上最大的有机碳库,其中生存的微生物总量大、分布范围广、类群多样、代谢方式复杂,并共同构成海洋沉积物微生物组。海洋沉积物微生物组介导的有机碳降解与矿化过程不但能为沉积物中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也能参与调控碳循环过程,并在长时间尺度上对地球气候系统产生重大影响。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在复杂多样的微生物代谢活动下被逐步降解,其最终的矿化过程与不同的电子受体消耗相偶合,并形成对应的地球化学分区。研究海洋沉积物微生物及其介导的有机碳转化过程对我们深入认识沉积物中的元素循环过程,并进一步评估其对整个地球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对海洋沉积物微生物组的体量、包含的微生物多样性、代谢活性以及在不同地球化学分区中主要的微生物类群和代谢机制进行综述,最后基于研究现状展望了海洋沉积物微生物组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The efficiency by which fungi decompose organic matter contributes to the amount of carbon that is retained in biomass vs. lost to the atmosphere as respiration. This carbon use efficiency (CUE) is affected by various abiotic conditions, including temperature and nutrient availability. Theoretically, the physiological costs of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s should likewise alter CUE, yet the magnitude of these costs is untested. Here we conduct a microcosm experiment to quantify how interactions among wood‐decay basidiomycete fungi alter growth, respiration and CUE across a temperature and nitrogen gradient. We show that species interactions induced consistent declines in CUE, regardless of abiotic conditions. Multispecies communities exhibited reductions in CUE of up to 25% relative to individual CUE, with this biotic effect being greater than the observed variation attributable to abiotic condition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xtent to which fungal‐mediated carbon fluxes respond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may be influenced strongly by species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18.
揭示中国北方退化荒漠草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积累对草地恢复的响应规律和驱动机制,可为科学治理退化草地、阐明草地恢复的土壤碳汇效应提供科学依据。以鄂尔多斯高原不同恢复阶段(流动沙地、恢复前期、恢复中期和恢复后期)的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0-10 cm,10-20 cm和20-40 cm的土壤有机碳对草地恢复的响应,并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土壤有机碳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草地恢复显著增加了不同深度的土壤有机碳(P < 0.05),恢复后期可使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机碳分别增加8.28倍、6.44倍和9.46倍。(2)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的驱动因素不同:植被盖度和植物多样性共同控制0-10cm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下层土壤(10-20 cm和20-40 cm)有机碳积累受到养分限制(土壤氮素)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加强。研究结果可为合理恢复退化草地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还为通过草地恢复促进土壤碳循环以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9.
日本鳗鲡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形态结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了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精子形成的特殊过程及产生细胞器的特殊结构。由精细胞变成精子包括四个特殊阶段,即经过早期、中期、晚期和精子期.最后形成正常成熟的精子.(1)早期阶段:其特征是细胞核由椭圆形逐步变成长条形;在细胞核的一端.有一个大的圆的染色较浅的形状似球形的特殊结构,约占细胞核的三分之一,其内含有少量着色深的颗粒状和线条状物质,外面由质膜包被着与细胞核分开,该结构和细胞核的外层还有一层质膜包着形成一个整体:精子早期阶段没有形成独立的线粒体和中心粒。(2)中期阶段:其特征是细胞核呈长条形.有球形结构的一端成为细胞核的上端,无球形结构的一端成为细胞核的下端,在下端出现鞭毛的原基;球形结构伴随着精子的发生也发生变化,内部逐步分化出中心粒和线粒体等细胞器:在细胞核的中段有明显的溶酶体分布。(3)晚期阶段:其特征是细胞核呈“眉形”或“新月形”.中心粒从球形结构中释放出来形成独立结构.球形结构中只剩下还没有形成独立结构的线粒体:在细胞核的下端鞭毛的原基处长出较长的鞭毛,这时期的精子已具有运动能力。(4)精子期:其特征是细胞核呈圆形,中心粒位于植入窝内,线粒体分布在细胞核的下面.在线粒体的下面有袖套腔形成,此时形成的鞭毛为“9+2”结构。日本鳗鲡精子经过四个时期的变态.才能形成真正成熟的精子。 相似文献
20.
George N. Tziafetas 《Biometrical journal. Biometrische Zeitschrift》1982,24(4):413-418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migration process considering an inhomogeneous Markov model. This is a certain condition to investigate age-dependent population distributions, where the transition probabilities are not constant. We consider also a death process for a population alive in a region at age t and, as a result of this, combined transition probabilities between the states of the concerning Markov chain. The model has non-stationary distribution for t →∞, because the condition of ergodicity does not hol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