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青毛鼠(Rattus bowersi latouchei)分布于福建、广东、浙江、安徽、四川等省。我们在1977年和1978年的10-11月在闽北的邵武和建瓯两县的山区对青毛鼠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调查,现报告如下: 不同地区鼠种的组成和青毛鼠的数量:在青毛鼠经常活动的地方布笼捕捉,两年中除了捕得青毛鼠外,还有白腹巨鼠(Rattus edwardsi edwardsi)、针毛鼠(Rattus fulvescens huang)和社鼠(Rattus niviventer confucianus)。邵武、桂林地区鼠种主要是白腹巨鼠和社鼠,其次是青毛鼠;邵武大埠岗地区主要为青毛鼠,其次为社鼠和针毛鼠;吉阳、玉山、迪口地区主要为针毛鼠,其次是青毛鼠。以上地区合计平均青毛鼠占36.88%,针毛鼠占33.76%,两者为当地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2.
黄毛鼠数量季节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毛鼠(Rattus rattoides)是华南地区农田主要害鼠,也是长江三角洲的优势鼠种,广泛分布于各类生境中,终年危害农作物(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动物研究室编,1976;王耀培等,1965),且又是多种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狂犬病等)的传播者。故研究黄毛鼠的数量季节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卫生防疫均有很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夏武平等(1963)将鱼类学中的肥满度应用于小型兽类以来,至今仅对红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tilus Pallas)(夏武平等,1963)、大林姬鼠(Apodenmus speciosus peninsulae Thomas)(夏武平等,1964)、黄毛鼠(Rattus rattoides exiguus Howell)(秦耀亮,1981)、小家鼠(Mus musculus L.)(严志堂,1983)等4种鼠类肥满度有过报道。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中南部山地林区产的小泡巨鼠(Rattus edwardsi)与分布于华南地区的模式亚种(R.e.edwardsi)、分布于四川的亚种(R.e.gigas)明显不同,与国外产的马来半岛亚种(R.e.ciliatus)、苏门答腊亚种(R.e.setiger)及苏门答腊西部亚种(R.e.siporanus)亦有明显的差别,经研究为一新亚种,定名为小泡巨鼠海南亚种Rattus edwardsi hainanensis Xu et Yu subsp.nov.。  相似文献   

5.
五种小哺乳动物活动节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在一昼夜中,各种动物的活动均有一定的周期性,其活动期和安静期常有规律地交替变换着。本文研究了五种小哺乳动物:中华鼢鼠(Myosalax fontanierii)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小家鼠(Mus musculus)和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的活动节律,前3种所见报道甚少。  相似文献   

6.
小家鼠的肥满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武平等(1963)以东北红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tilus)为对象,首次提出用鱼类学上表示鱼类生活状况的肥满度应用于鼠类对环境适应情况的形态--生理指标,发现秋季肥满度对次年夏季种群数量有一定的影响;他们(1964)还对大林姬鼠(Apodemus speciosus peninsulae)进行了探讨。近来,秦耀亮(1981)对南方黄毛鼠(Rattus rattoides exiguus)肥满度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 Berkenhout是云南省害鼠之一。我们于1981年8-9月用没鼠命进行了有关试验,简报如下: 致死中量的测定 试鼠采自下关市郊,选择体重100克的健康鼠,6只一组,雌雄各半。 没命鼠(Mesulmine)由旅大化工研究所提供。测定用量比值为1.3倍;剂量组最高为0.48毫克/公斤,最低为0.13毫克/公斤,有效组6组,口灌法给毒,按简化的概率单位计算致死中量。  相似文献   

8.
黄毛鼠(Rattus rattoides Hodgson)包皮腺成对位于下腹部的皮下,腺体开口于尿道口外包皮内的两侧。腺体形态,雌雄各异。雌性呈豆瓣形;雄性呈瓜籽形。体长150毫米以上的成年鼠,其包皮腺的长和宽约18和9毫米。包皮腺是动物的一个外激素释放源,对于种群的调节有着重要的作用(Christiansen & Dving 1975)。关于它的性引诱作用见诸于Bronson & Caroom(1971)、刘炳谦、刘素霞(1979)等。但在自然情况下包皮腺分泌及其引诱作用尚少报道。本文通过野外试验,初步研究了黄毛鼠包皮腺的分泌及引诱力的变化规律,探讨利用此特性的可能性。无疑,这对进一步研究外激素对种群调节作用以及鼠害防治方面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家鼠群落的演替现象,夏武平等曾报道大兴安岭森林采伐地区不同伐区人房内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小家鼠(Mus musculus)与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数量的比较(夏武平、罗泽珣,1962);近年郑智民又报道了厦门市1933-1936年褐家鼠为优势种,到1974-1978年,历时40余年,由于种种原因小家鼠变成优势种(郑智民,1982)。  相似文献   

10.
灭鼠特毒杀黄胸鼠的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核灭鼠特(Thiosemicarbazide)毒杀黄脑鼠(Rattus flavipectus)的效果,我们于1984年4月及8月进行了试验,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军  赵超 《生物多样性》2022,30(12):22128-225
菌食性管蓟马是土壤动物的重要组分, 它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植物保护、动物地理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但在我国其分类和物种多样性研究仍有较大不足, 大尺度分布格局形成原因也不清楚。本文基于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广泛的野外采集调查和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馆藏标本的检视, 整理了我国菌食性管蓟马物种名录和地理分布信息, 总结了我国菌食性管蓟马的分类研究现状与简史, 分析了菌食性管蓟马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并探讨了该格局形成原因。目前我国记录菌食性管蓟马237种, 其中管蓟马亚科39属156种, 灵管蓟马亚科22属81种; 竹管蓟马属(Bamboosiella)、剪管蓟马属(Psalidothrips)、网管蓟马属(Apelaunothrips)和全管蓟马属(Holothrips)是物种较多的属, 包含物种数均超过10种; 中国特有73种; 广东、台湾、海南和云南是物种最丰富的省份, 均超过60种, 这些省份都具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特征, 适合其生存; 相对多度分析结果表明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森林凋落物层菌食性管蓟马是土壤动物的常见类群; 气温、降水量、食物等是限制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本结果丰富了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内容, 为菌食性管蓟马多样性大尺度空间格局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大熊猫与各种动物亲缘关系的免疫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6只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es)的混合血清(雌雄各3只)作抗原,给1只青紫兰雄兔作每隔一周注射1次的连续4次免疫注射。在末次注射后10天,由兔子颈动脉放血,收集抗血清,经琼脂扩散实验测得青紫兰雄兔血清的抗体效价为1:4。将这些血清分装,冰冻干燥,封存于冰箱中,作为本实验的标准抗血清备用。 分别以大熊猫、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家狗(Canisfamiliaris)、家猫(Felis domestica)、黄鼬(Mvstela sibirica)、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dealbatus)、大鼠(Rattus norvegicuss)、黄鼠(Citellus dauricus)、山羊(Capra hircus)……等动物的血清作抗原与上述标准抗血清进行免疫扩散实验、对流免疫电泳实验、微量免疫电泳实验和单向定量免疫电泳实验。 对上述各种动物血清中的蛋白质还作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北方温带地区5种锦鸡儿植物的分布模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面收集中国北方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5种主要锦鸡儿植物的地理分布资料, 利用ArcGIS 9.0软件绘制现状分布图, 发现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中间锦鸡儿(C. intermedia)和柠条锦鸡儿(C. korshinskii)在空间上呈现出从东到西的地理替代分布格局, 继续向西南方向则分布有藏锦鸡儿(C. tibetica), 向西北方向分布有狭叶锦鸡儿(C. stenophylla), 但它们的分布范围又有一定的重叠。整理5种锦鸡儿分布区内的气象台站长期记录, 选择计算15个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水热指标值; 进而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控制这5种锦鸡儿地理分布的主导驱动因子。结果表明: 控制小叶锦鸡儿和中间锦鸡儿间地理分布差异的主导因子是水分因子, 特别是湿度; 水分因子同样是控制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间地理分布差异的主导因子, 特别是生长季及年降水量; 控制柠条锦鸡儿和藏锦鸡儿间地理分布差异的主导因子是夏季高温, 控制柠条锦鸡儿和狭叶锦鸡儿地理分布差异的是冬季低温。运用耦合BIOCLIM模型的软件包“DIVA-GIS”模拟预测这5种锦鸡儿的现状潜在分布区及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现状潜在分布区与实际分布区均有很好的一致性; 在CO2浓度加倍的未来气候情景下, 5种锦鸡儿植物都会向北大幅度迁移, 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均缩小, 分布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用ROC曲线和Kappa统计值法验证模型表明, BIOCLIM的模拟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统研究了产自广西扶绥岩亮洞与步氏巨猿下颌骨伴生的鼠亚科化石,包括:锡金小鼠(相似种)(Mus cf. M. pahari)、小巢鼠(Micromys minutus)、亚洲姬鼠(Apodemus asianicus)、细狨鼠(Hapalomys gracilis)、原始笔尾树鼠(Chiropodomys primitivus)、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拟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oides)和始家鼠(相似种)(Rattus cf. R. pristinus),共计8属9种,其中包括了6个绝灭种,鼠亚科绝灭种的比例高达67%。研究表明,岩亮洞鼠亚科动物群的性质比重庆巫山龙骨坡的相关鼠类显得稍进步,但比湖北建始龙骨洞以及广西崇左泊岳山巨猿洞和三合大洞的鼠亚科组合都要原始,因此推测其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可能距今约200万年)。此外,依据主要属种的形态差异和演化水平,本文还初步建立了广西左江流域更新世鼠亚科动物群的层序,从早到晚依次为:扶绥岩亮洞(距今约200万年)—崇左泊岳山巨猿洞(距今约180万年)—崇左三合大洞(距今约160-120万年)—木榄山智人洞(距今约11万年),这对于深入研究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巨猿—中华乳齿象动物群的系统演化,以及探讨我国南方第四纪生物地层的划分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依赖于动物传粉获得繁殖成功的植物的分布与其传粉动物的地理分布有着密切联系。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植物及其传粉动物地理分布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喜马拉雅3种黄耆属(Astragalus)植物, 即弯齿黄耆(A. camptodontus)、黑毛黄耆(A. pullus)和笔直黄耆(A. strictus), 及其传粉熊蜂(Bombus)的野外调查, 以及收集来源于数据库的黄耆和熊蜂的543个物种分布点和13个环境因子数据, 结合物种可能出现的完全扩散、不扩散和仅熊蜂扩散3种迁移模式, 利用MaxEnt模型模拟了3种黄耆属植物与2种传粉熊蜂即橘尾熊蜂(Bombus friseanus)和红束熊蜂(B. rufofasciatus)在历史阶段(1970-2000年)和2100年两种温室气体浓度情景(ssp245和ssp585)下的适宜分布区变化。结果表明: 3种黄耆属植物均主要依赖于熊蜂传粉, 黄耆与其传粉熊蜂的主要适宜分布区为中国-喜马拉雅地区, 到2100年它们的分布区呈现向西北方向扩张的趋势, 而在东南部的分布区减少。当模型中考虑与传粉熊蜂的互作后, 3种黄耆属植物的潜在地理分布范围减少了15.83%-83.98%。在温室气体中低浓度情景(ssp245)下, 3种黄耆属植物与其传粉熊蜂的空间匹配增加, 而在高浓度情景(ssp585)下弯齿黄耆、黑毛黄耆与橘尾熊蜂的空间匹配降低; 如果物种不扩散或仅熊蜂扩散, 笔直黄耆与红束熊蜂的空间匹配降低。气候变化和物种的扩散能力可能引起黄耆与其传粉熊蜂出现空间不匹配。同时, 模型预测显示影响黄耆和熊蜂分布的环境因子不同, 但海拔是最主要的环境因子。由于与传粉者的相互作用对许多植物物种的生命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因而本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对植物与其传粉者空间分布的潜在影响, 特别是对那些地理范围受限制的植物。  相似文献   

16.
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亚基 1基因 (Vkorc1) 的变异与啮齿动物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密切相关。为掌握Vkorc1基因变异在野栖类和家栖类啮齿动物中的流行情况,从山西省13个县 (市、区) 的农田和14个县 (市、区) 的养殖场采样,检测长尾仓鼠 (Cricetulus longicaudatus) 和黄胸鼠 (Rattus tanezumi) Vkorc1基因编码区的变异位点及携带不同变异位点的个体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长尾仓鼠在13个采样地均有捕获,整体占野栖类啮齿动物的23.29%;黄胸鼠分布于8个采样地,整体占家栖类啮齿动物的68.63%。在长尾仓鼠样本 (n = 105) 中检测到6个沉默突变位点和5个错义突变位点,其中,沉默突变C438T (His146His) 的变异率最高,为67.62%;共有17只长尾仓鼠样本存在错义突变位点。黄胸鼠样本 (n = 70) 中存在6个沉默突变位点和1个错义突变位点,其中,最常见的沉默突变位点A321C (Ile107Ile) 和T411C (Thr137Thr) 的变异率均达到18.57%;8只黄胸鼠样本存在与其抗药性相关的A416G (Tyr139Cys) 错义突变,其中7只来源于太原市小店区 (XID),变异率为35.00%。本研究表明在家居和自然环境中均存在Vkorc1基因的变异,并在太原市小店区检测到黄胸鼠抗性种群的存在,需加强对此种群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热带山地雨林中捕获鼠形啮齿类6种,社鼠(Rattus niviventer)是优势种,相对丰盛度为81.18%;亚热带中山湿性阔叶林中捕获8种,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为优势种,相对丰盛度为73.63%。两种森林类型鼠形啮齿类种类数目间并无显著差异。 热带山地雨林6种鼠形啮齿类平均密度为13.21只/公顷,平均生物量为711.43克/公顷;亚热带中山阔叶林中5种平均密度为20.25,平均生物量530.19。两种森林中鼠形啮齿类的平均密度差异显著,但生物量平均值却无明显差别。 群落中生物量分布极不均匀,社鼠和中华姬鼠的生物量分别在两种森林中各自占鼠形啮齿类总生物量的77.37%与70.43%。  相似文献   

18.
Rattus rattus slandeni的食性资料是在小良人工阔叶混交林中通过200个鼠箱观察残留食物的方法收集到的。屋顶鼠摄食植物39种,主要为果实、种子部分,并大量捕食金龟子、蝉和蝗虫等昆虫,偶尔捕食小脊椎动物。植物性和动物性两大类残食的总出现率相近,5-10月以动物性食物为主,11-4月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该鼠搬运和遗弃果实、种子的行为,有助于植物种类的传布,大量捕食害虫,有利于该系统的生态平衡,故对其益害问题应作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9.
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肠道病原菌,可引起肠道炎症。该病原菌主要通过其致病岛(SPIs)编码的III型分泌系统(T3SS)分泌效应因子,包括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其在入侵肠上皮细胞时会释放促炎因子引发炎症反应,同时,为防止促炎因子过度破坏宿主细胞影响菌体的生存和繁殖,鼠伤寒沙门菌会产生一系列抗炎因子来调节细胞内信号通路,与宿主共同繁殖并最终全身扩散造成严重感染。旨在对鼠伤寒沙门菌利用T3SS效应因子入侵并调节宿主细胞信号通路机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0.
社鼠的年龄鉴定与种群年龄组成   总被引:28,自引:9,他引:19  
年龄组成是种群的重要特征之一。分析年龄组成中不同时期各年龄组数量的比例,有助于了解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寿振黄等(1959)以臼齿齿根的分岐与否和前后根的长度作为红背(鼠平)的年龄标准。罗泽珣(1963)和诸葛阳等(1959、1978)分别用臼齿磨损程度和体重来划分黑线姬鼠的年龄。国外有以晶体干重为依据分析年龄组成,如Lord(1959),Adamczewska-Andrzejewska(1972),Geurley(1975),Yabe(1979)等分别对白尾兔(Cottontail rabbit)、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2种田鼠(Microtus pinetorumMicrotus montanus)、和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进行了不少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