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由1741个叫声的分析,给出了蟋蟀的鸣声特征和黑蝉叫声的影响.雄蟋招引声的每个单次叫声(SC)平均含有7.6个节拍,每个含有2个脉冲列组,每组含有4个主要的调幅脉冲列.每个SC的声长、间隔和平均重复周期(?)及节拍速(?)分别为1.285-1.325s,0.755—0.746s和2.078s及每秒7.6个节拍.鸣声谱的主峰频率(MPF)和MPF下降20db的带宽分别为5223±79Hz和(4498±82)—(5656±68)Hz.正在歌唱的蟋蟀鸣声基本上不受黑蝉自鸣声的影响,但黑蝉的前置自鸣声对蟋蟀鸣声波形有一定的影响.黑蝉的惊叫声不仅对蟋蟀鸣声波形有明显影响,而且时间特性有一定影响,即(?)约缩短一半,(?)的变差明显扩大.但对频率特性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发声器结构:发声膜与鸣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蚱蝉单发声膜发出的click声波形由高幅值和低幅脉冲列(pulse train,PT)组成.高幅值PT含脉冲越多,主峰频率(main peak frequency,MPF)就越高.本文进一步阐明:1、高幅值PT多含有11个脉冲,当含有1,2,3个时,脉冲个数与MPF成准线性关系 超过三个为非线性关系.2、双发声膜发声的频带主要在2700Hz-6700Hz之间.数个click声组成的波形中,低幅值PT功率谱包络波近似于标准高斯型,MPF约为4900Hz;不同高幅值PT内含主脉冲的频率不同是MPF变化的主要因素.3、蚱蝉鸣声功率谱主要有三个子谱区A,B,及C,对应的频带依次约为2700Hz—3700Hz,3700Hz-5700Hz,及5700Hz—6700Hz.  相似文献   

3.
四种草螽雄性鸣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布于我国的长瓣草螽Conocephalus(Anisoptera)gladiatus,中华草螽C.(Amurocephalus)chinensis,悦鸣草螽 C.(Anisoptera)melaenus和斑翅草螽C.(Anisoptera)maculatus雄性鸣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4种草螽雄性鸣声的时域波形较简单,鸣声均由1种类型的脉冲组序列构成.长瓣草螽雄性鸣声每个脉冲组持续时间约0.13 s,脉冲组间隔约0.12 s,每个脉冲组通常由8脉冲构成,鸣声的频率范围5~20 kHz.中华草螽雄性的鸣声脉冲组由2个脉冲构成,每次鸣叫持续时间约为3.3 s,两次连续鸣叫间隔约10.5 s,鸣声频率范围为20 Hz~20 kHz.斑翅草螽雄性鸣声的脉冲组由10~13个脉冲构成,脉冲组持续时间2.1~2.5 s,两次连续鸣叫间隔时间约为3 s;鸣声频率从5.5 kHz到高于20 kHz.悦鸣草螽雄性鸣声由单一规则的重复脉冲组序列构成,每个鸣声脉冲组持续时间约0.035 s,脉冲组间隔约0.023 s,每个脉冲组由3个脉冲构成,脉冲组重复率20/s,鸣声频率6.0~20.0 kHz.  相似文献   

4.
黑蝉(C.atrata Fabricius.)鸣声的方向性和第三气门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蝉鸣声的波形结构无明显的方向性.单音节的重复周期和调幅脉冲列的间隔(I_1和I_2)分别为9.787±0.813ms、2.286±0.093ms和1.874±0.063ms.幅值特性有明显的方向性.主峰频率(MPF=5.47±0.11kHz)的幅值,头向和背向分别比尾向下降5.9dB和3.9dB,侧向和腹向分别增高1.1dB和2.3dB.两侧第三气门受阻后鸣声的波形结构和音色都产生明显变化.I_1和I_2分别为0.912±0.156ms和1.099±0.113ms,约为正常值的40—59%.有三个谱带,MPF为5775Hz,两侧谱带的峰值频率为4575Hz和7025Hz,分别下降1.5dB和3.4dB.  相似文献   

5.
繁殖期内丹顶鹤的日常短鸣声行为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繁殖期内,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的日常短鸣声行为具有一定的模式。本文通过行为的实时观察,并利用MATLAB分析软件对日常短鸣声进行了计算机声谱分析,给出了鸣声模式的声图、示波图和频谱。结果表明:雄性的鸣声特性是每个单次叫声中含有的音节数较少,一般不超过4个音节;而雌性的鸣声特性是每个单次叫声中含有的音节数较多,最少的含有4个音节。雌雄鸣声的共同特性是每个音节都是由三个声脉冲组成。l号鹤的谐和特性较好,2号音色较纯净;雌性鸣肌速率较高,雄性则较低。自由选择配对组配偶间音质是一纯一杂,而人为组合组雌雄音质相同。  相似文献   

6.
非洲蝼蛄(G.africana Palisot de Beauvois)的鸣声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北京非洲蝼蛄(G.africana.)的鸣声特点进行了分析.非洲蝼蛄的鸣声类似由调幅单音节组成的哨声.单音节的频谱特性基本相一致,其载波的主峰频率(MPF)调谐度(Q_(3dB))和MPF下降20dB的带宽分别为2539Hz、17.3和479Hz.但是哨声和单音节的周期是不均一的.在由302个哨声组成的鸣声段中,哨声周期和每个哨声内单音节平均周期的主要分布区分别为115-225ms和12.90-15.75ms.这些结果可能为蝼蛄声诱捕装置的生物原型和数学模型的研究提供某些依据.  相似文献   

7.
黑蚱蝉鸣声的结构和音色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对北京、河北和福建等地黑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的三种鸣声进行了分析,并对发声机理进行了讨论。 黑蚱蝉野外的自然鸣声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层次,都由重复频率为43—49Hz的节奏组成,每个节奏含有4个单音节,每个单音节含有3个脉冲群,每个脉冲群含有若干个脉冲。但是音色有明显的差异,即分别为单音色、双音色和具有高幅低频声的复合声。黑蚱蝉室内的惊鸣声和自鸣声,虽然音色有一定的变化,但仍保持自然鸣声的结构层次。鸣声的结构层次明显取决于发声膜的结构特征,这表明具有种类的特性。音色的差异性不仅与调音、扩音结构的功能有关,而且可能与发声膜的力学性质和发声的原初过程有关,即可能具有地区性和种下差异。 这些结果可为蝉类发声机制和有害昆虫声引诱的声学模型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庐山鸣鸣蝉自鸣声信息的长码与短码结构及其部分频谱的双倍频特征。庐山鸣鸣蝉多次重复的“MUYING……MUYING MU A”叫声,仅由三种信息MU(简称M),YING(I)及“A”重复编排而成。M与A的特征类似:持续时间大于170ms,波形具有约为6ms的周期,频谱主峰频率(MPF)约为4kHz,谱能量主要分布在2—7kHz频带内。这是鸣鸣蝉自鸣声长码的近似不变特征。长码I与M,A的不同点是持续期多在300ms以上,MPF为变频特征,在2.7—7.2kHz之间变化,谱能量较均匀地分布在0—14kHz频带内。约为6ms的准周期内含有几个频率不同的脉冲串(PT),这些不同频率的PT称为短码。这表明鸣鸣蝉自鸣声中长码是由变频短码组成的。M与A部分频谱具有双倍频特征,即构成频谱的子谱峰频率为两个倍频序列,其中一序列的共振峰为主峰,另一序列的共振峰为次峰。  相似文献   

9.
四种蝗虫雄性鸣声的比较研究(直翅目,蝗总科)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了肿脉蝗Stauroderus scalaris scalaris(Fischer-Waldheim)、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palalis(Zubowsky)、邱氏异爪蝗Euchorthippus cheui Hsia、西伯利亚蝗Aeropus sibiricus(Linnaeus)雄性的鸣声特征.这4种蝗虫雄性鸣声特征差异显著.肿脉蝗雄性鸣声具有脉冲序列的分化,每个脉冲序列分为两种不同的脉冲组,第1种脉冲组持续时间约0.081 s,有7个脉冲串组成,每个脉冲串有7个单脉冲构成;第2种脉冲组持续时间不等,有13~18个脉冲串组成,脉冲串持续时间为0.021 s,间隔为0.010 s.鸣声的主能峰频率约8.62 kHz.宽须蚁蝗雄性鸣声的脉冲组持续时间为0.23 s,脉冲组间隔为0.35 s,每个脉冲组由28~31个单脉冲组成,主能峰频率为6.89 kHz、12.75 kHz.邱氏异爪蝗雄性鸣声的脉冲组持续时间为0.22 s,脉冲组间隔为0.76 s,每个脉冲组由6~7个脉冲串组成,每个脉冲串内含有1~5个单脉冲,主能峰频率为9.65 kHz.西伯利亚蝗的脉冲组持续时间约为0.092 s,脉冲组间隔为0.08 s,每个脉冲组分化为5~6个脉冲串;主能峰频率为7.58 kHz.  相似文献   

10.
云南景洪地区蝉鸣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蒋锦昌 《昆虫学报》1985,(3):257-265
本文对云南景洪地区三种蝉:A.周氏尖瓣蝉Acutivalva chotti Yao,B.大狭瓣蝉Aola bindusara Distant,C.中华舌瓣蝉Linguvalva sinensis Chou et Yao的鸣声特点,及其晨鸣进行了分析。 蝉A和蝉B的鸣声都是由主峰频率为6.3 kHz的单次声群(SSG)和连续声群(CSG)组成的节律声。但是蝉A鸣声的节律平均周期、SSG中单次声的个数和CSG中调幅脉冲列的重复频率等都明显地与蝉B有区别。蝉C的鸣声是由重复频率约120Hz的调幅脉冲列组成的连续声,其主峰频率为5kHz。 蝉B的傍晚鸣声与午间鸣声相比较,其CSG中调幅脉冲列的重复频率和主峰频率等都是相同的,仅仅是节律的平均周期延长1.7秒,1/3倍频谱中低于1,000Hz的各个频率幅值明显下降。 这三种蝉晨间群鸣由前奏、高潮声和尾声组成。高潮声开始于6点(28±2)分,尾声终止于6点(43±2)分,是以24小时为周期的生物钟现象。 这些结果可能为蝉科分类和蝉的声通讯研究提供某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了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的白须双针蟋,短翅灶蟋,银川油葫芦,迷卡斗蟋4种蟋蟀雄性的鸣声结构,白须双针蟋雄性鸣声的每个脉冲组持续时间和每个脉冲组的脉冲数不同,主能峰频率为6.5kHz,短翅灶蟋雄性鸣声的时域波形较规则,每个脉冲组由3个脉冲构成,每个脉冲组的持续时间,脉冲组间隔基本相同,主能峰频率6.6kHz,银川油葫芦雄性的鸣声由两类脉冲组构成,主能峰频率为3.94kHz,迷卡斗蟋雄性鸣声的时域波形较规则,每个脉冲组由6-7个脉冲构成,主能峰频率为3.86kHz。  相似文献   

12.
饰纹姬蛙求偶鸣声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12年5月,用SX950录音笔和Praat声音分析软件对浙江丽水繁殖季节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求偶鸣声进行录制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饰纹姬蛙发出的求偶鸣声具有单一谐波鸣声结构、多脉冲(7、9~16)及纺锤形振幅等特征;所有鸣声主频率范围为1.22~4.09 kHz (n=233),且由不同脉冲数组成的鸣声主频率平均值几近相等;叫声时程随脉冲数的增加而增大,脉冲时程在不同脉冲数鸣声中的大小几近相等,但最后一个脉冲的时程大小≤其他脉冲;脉冲间隔与叫声时程则刚好相反,即叫声时程越短,脉冲间隔就越大.在7个脉冲的鸣声中,其脉冲间隔最大,脉冲率最小;而在16个脉冲的鸣声中,脉冲间隔则最小,脉冲率最大.除7个脉冲和16个脉冲鸣声的脉冲率分别与其他鸣声存在显著性差异以外,随着叫声时程和脉冲数的增加,脉冲率也出现相应变化.在声强方面,除16个脉冲鸣声与其余所有的脉冲鸣声出现显著性差异以外,其他脉冲鸣声之间的两两比较差异不显著.丽水种群与其他5个地理种群(杭州、宣城、Kamoor、Bajipe和Padil)的鸣声特征比较显示饰纹姬蛙在不同地理种群的鸣声结构相似,而鸣声主频率、叫声时程、脉冲时程及脉冲率等在6个地理种群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了解不同物种的声信号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动物通讯行为及其进化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两种米纹蝗雄性鸣声的比较研究(直翅目,蝗总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了红足米纹蝗Notostaurus rubripes Mistshenko和小米纹蝗Notostaurus albicornis albicor-nis(Ev.)雄性的鸣声特征。这两种米纹蝗雄性呜叫声的脉冲组持续时间、脉冲组组份、脉冲组间隔、频率的主能峰以及呜叫行为均具有显著差异,可作为2种米纹蝗的分类依据。红足米纹蝗雄性鸣声的脉冲组间隔约为0.647s,每一脉冲组持续时间约为0.0673s,每个脉冲组有8个脉冲串,每个脉冲串仅有1个单脉冲,鸣声的主能峰频率约3.86~5.64kHz。小米纹蝗雄性鸣声的脉冲组间隔约0.529s,每一脉冲组持续时间为0.1185s,每个脉冲组有8个脉冲串,每一脉冲串有1~6个单脉冲构成,主能峰频率约8.10~9.24kHz。  相似文献   

14.
乌苏里蝈螽和优雅蝈螽雄性鸣声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了内蒙古草原乌苏里蝈螽Gampsocleis ussuriensis和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2种螽斯雄性的鸣声结构。乌苏里蝈螽鸣声较复杂,一次鸣叫持续时间6~27s(平均12.5s),每个脉冲组由两类脉冲组组分构成,第1类脉冲组组分为振幅较大的脉冲组,脉冲组持续时间0.0065s,由6~8个脉冲串组成,每个脉冲串持续时间为0.00047s,间隔时间为0.00027s,每个脉冲串含5~10个单脉冲,脉冲串持续时间、间隔时间较短;第2类脉冲组组分为振幅较小的脉冲组,脉冲组持续时间0.0191s,约含有15个左右脉冲串,持续时间为0.00041s,间隔时间约为0.00127s,每个脉冲串含有3~5个单脉冲,脉冲串持续时间、间隔时间也较短,主能峰频率为7.98kHz。优雅蝈螽鸣声则较规则,一次鸣叫持续时间4~232s(平均41.7s)。每个脉冲组也由两类脉冲组组分构成,第1类脉冲组组分振幅较大且逐步增强,脉冲组持续时间0.119s,由10个振幅较大的脉冲串组成,每个脉冲串持续时间为0.00576s,间隔时间为0.005s,每个脉冲串含18~25个单脉冲;第2类脉冲组组分为振幅较小的脉冲组,脉冲组持续时间0.07s,约含有25个左右脉冲串,脉冲串振幅较小,含有6~9个单脉冲,主能峰频率为6.87kHz,次能峰频率为3.25kHz。结果表明乌苏里蝈螽与优雅蝈螽雄性鸣声既有相似的共同特征,同时存在较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双斑蟋鸣声特征与行为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利用计算机声分析技术对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 1773)的召唤声、不同性比的求偶声和争斗声的结构、频谱与时域特征进行比较,以探讨鸣声特征与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①3种鸣声的脉冲时间长度(PL)、脉冲时间间隔(IPI)、每个脉冲群(PG)的脉冲数(PN)、声脉冲组合形态和密度等基本相同。这些特征参数较为稳定,为种间鉴别因子,其中以IPI为最。②节奏(Rh)、声长(SL)、间歇(IT)特征与蟋蟀的社会活动和个体活动有密切联系。从雄性单独生活时的召唤声到有雌性存在时的求偶声,每个节奏中的音节数逐渐增加,从单音节、双音节到多音节;SL、IT呈下降趋势。不同性比条件下,雄性数量明显影响鸣声特征。雄性数目增加,Rh、SL呈上升趋势;IT呈下降趋势。不同比例的雌性对雄性鸣声的影响无明显规律。③鸣声的频谱与时域呈一定对应关系。召唤声、求偶声和争斗声的脉冲能量主要集中在1个能量区上,表现出种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6.
黑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鸣声的波谱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研究了双气囊黑蚱蝉的Click声、自鸣声和群鸣声.其鸣声波形兼有调幅与鸣声主频变化特征.1.Click声主峰频率分布在2.64—5.73KHz之间.2.自鸣声主峰频率在3.6—6KHz之间,比Click声的分布宽度略窄.3.群鸣声的主峰频率分布在4—7KHz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丹顶鹤性活动的声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丹顶鹤繁殖期的性活动可分为雄鹤求偶、雌鹤对雄性求偶的应答、两性交配和交配完结4个阶段,其相应的鸣声模式分别为雄性的求偶鸣声、雌性对雄性求偶的应答声和两性的对鸣声、两性对唱的交配声和两性的高声合唱。4个阶段鸣声都是以基本音的主频率(PF)为主音的单音调声,前3个阶段都带数个近似fn=nf0(f0=FP)关系的低幅值谐频成分。第4个阶段带数个近似fn=nf0(f0=FP)关系的高幅值谐频成分;品质因数(Q3dB)多半为4~6,声脉冲重复频率(RFP)一般为150~180Hz,而第2阶段声的RFP一般为180~260Hz。雄性鸣声的每个单次叫声中含有的音节数较少,一般不超过4个;而雌性鸣声比较复杂。每个单次叫声中含有的音节数较多,一般都在7~8个以上;但雌雄鸣声的每个音节都是由3个声脉冲组成。雄鹤鸣唱声频率变化范围较小,而雌鹤鸣唱声频率变化形式是由低到高达到高峰后又开始下降。4个阶段的鸣声都具有较好共鸣。只有第2阶段发声运动较快。而且发现雄鹤鸣唱单次鸣叫声的音节数“增多”。各阶段鸣声特性均存在差异,不同配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丹顶鹤雌雄都具有不同的鸣声,且其性活动过程中不同的鸣声行为具有较高的个体识别信号潜能。另外,求偶鸣叫声和求偶应答与对鸣声在性活动鸣声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笼养朱鹮繁殖期的鸣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5年4月采集到笼养朱鹮(Nipponia nippon)4种行为状态的鸣叫声,对其繁殖期求偶鸣叫、交尾鸣叫、假交尾鸣叫和惊叫的鸣声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行为状态的鸣声差异。求偶鸣叫振幅小,主要频率范围在156±13.2 Hz-1 568±120.3 Hz之间(n=30),声谱谐波丰富,频带呈直线型和拱型。交尾鸣叫由7-21声连续、急促的鸣叫和一声长鸣组成,声音宏亮有力,频域特征表现为主频呈现双峰,主要频率范围在346±16.7 Hz-2 396±138.2 Hz之间(n=14),音节高度重复并多有谐波。假交尾叫声有三种声模式,模式1包含2-10声短促鸣叫声和一声长鸣;模式2仅发出多声短促鸣叫声;模式3仅一声长鸣,频域特征在三种声模式下表现不同,模式1主频呈现双峰,模式2和模式3仅有一个峰值,主要频率范围在328±18.2 Hz-2 067±189.1 Hz之间(n=38),声谱多谐波,频带形状呈下滑状或直线状。遇险惊叫声信号振幅最大,每一声信号中包含多个脉冲组,惊叫声主频较高,主要频率范围在375-2 300 Hz之间,声谱多谐波,低频频带呈直线型,高频频带呈半拱形,声音末尾有明显的降调。  相似文献   

19.
比较分析了新疆短翅姬螽Metrioptera brachyptera(Linnaeus)、疣谷盾螽Decticus verrucivorus(Linnaeus)、灰螽斯Platycleis grisea (Fabricius)和长瓣螽斯Tettigonia caudata(Charpentier)雄性鸣声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短翅姬螽和疣谷盾螽雄性鸣声具单一脉冲序列,灰螽斯和长瓣螽斯雄性鸣声具有多个脉冲序列组成.短翅姬螽脉冲组持续时间为0.290 s ~0.525 s,间隔时间较长,每个脉冲组有6~7个脉冲构成.疣谷盾螽脉冲组持续时间为0.080 s±0.003 s,有6个脉冲构成.灰螽斯的脉冲序列数较多,脉冲序列持续时间为0.20 s~0.27 s,间隔时间较短,为0.20 s~0.40s,有3~4个脉冲组组成,脉冲组持续时间为0.066 s±0.003 s,脉冲组重复率为13.2次/s.长瓣螽斯脉冲序列持续时间为2.590 s ~6.670 s,脉冲组持续时间为0.009 s-0.018 s.  相似文献   

20.
耿慧  李东风  蒋锦昌 《动物学报》2006,52(1):99-108
利用计算机声谱分析技术比较了家鸽刺激中脑丘间复合体背内侧核(DM)诱发叫声和其正常自鸣声。家鸽的单次自鸣声“di·Gu—”,包括前奏、高潮声和尾声,其主频率和相对幅值都呈明显的逐步递增、平稳和逐步下降过程。高潮声平稳期的载波主频率(318Hz)所表征的主音调比前奏和尾声的主频率(239Hz)分别平均高4.9个半音,相对幅值分别平均高24.4dB和13.2dB,品质因数(Q6dB)分别增高1.8倍和2.8倍。随着刺激电压的增大和减小,家鸽单次鸣声持续时间呈显著的线性递减和递增。诱发叫声的主频率显著性低于自鸣声,声图中有1-2个陪音。本实验为阐明非鸣禽发声调控提供声学特征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