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大鼠胚泡着床过程中孕酮及其受体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定了早期妊娠大鼠(D_1—D_7)血清和子宫组织中孕酮和孕酮受体含量;对着床点和未着床子宫组织中的孕酮和受体含量作了比较;分析了血清和子宫组织中孕酮与雌二醇-17β含量的比值。初步结果表明:(1)血清孕酮含量在 D_4明显升高,达到44.13±5.69ng/ml,但子宫组织中的孕酮含量一般随妊娠时间逐渐升高;(2)胞质受体在 D_1最高(45304±1008分子/细胞),在 D_6最低(1121±149分子/细胞),而核受体含量在 D_6比 D_5和 D_7显著升高;(3)孕酮与雌二醇-17β的比值无论在血清和子宫组织中都是在 D_5和 D_7为最高;(4)在 D_6着床点子宫组织孕酮含量明显高于非着床部位,在 D_7两者无异;(5)在 D_6着床点中核受体含量要比未着床点部位高4倍;在 D_7着床点中胞质受体含量明显高于 D_6,也明显高于 D_7中非着床部位子宫胞质受体量。上述资料表明,(1)在 D_5(大鼠胚泡着床时间)子宫贮留更多的孕酮,这可能有利于子宫处于一种“静态”环境,以利于胚泡着床;(2)在 D_6着床点孕酮核受体含量增加,这可能是由于着床的胚泡局部分泌一种或一些因子,发动或加强激素受体复合体由细胞质向细胞核的转入,(3)在 D_7子宫组织中,孕酮水平明显上升,这说明胚泡至少在 D_7已能合成孕酮。  相似文献   

2.
为了验证雌激素作用存在于完整的和去卵巢兔胚泡着床过程中,本文用~3H—雌二醇交换法测定了早期妊娠 D_3、D_5、D_7子宫组织的雌二醇受体浓度,并与去卵巢后仅补充孕酮的 D_7子宫作比较。结果显示:在 D_3、D_5、D_7的子宫细胞浆和细胞核中都存在雌二醇受体。妊娠7天去卵巢兔的子宫细胞核中雌二醇受体量与妊娠7天卵巢完整的兔作比较,二者无明显差异。这说明去卵巢后子宫细胞核中雌激素受体浓度并未受影响,因此雌激素作用依然存在。关于胚泡是否有雌激素受体的问题,本工作在胚龄5、6、7天胚泡中未测得雌二醇受体。据此,胚泡着床时,雌激素的作用可能主要通过母体子宫组织而发挥其生理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中大鼠妊娠第三天(D_3)出现血浆孕酮含量和子宫细胞胞核中孕酮受体含量显著同步升高和胞质中孕酮受体含量明显下降的现象,为D_5胚泡着床准备了必要的条件。D_6时血浆孕酮,胞质和胞核中孕酮受体以及子宫重量均升高,标志胚泡着床后的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4.
羟泰米酚的抗着床作用及其对小鼠子宫雌二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雌激素拮抗剂-羟仄米酚处理后的怀孕小鼠,胚泡着床受到明显抑制;同时,着床前子宫细胞质雌二醇受体和孕酮受体和孕酮受体明显减少,细胞核受体明显增加;拮抗剂还使血清雌激素和孕酮含量显著降低。结果表明:羟泰米酚的抗着床作用效应与子宫雌二醇受体和孕酮受体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可能有密切关系的。  相似文献   

5.
经雌激素拮抗剂-羟泰米酚处理后的怀孕小鼠,胚泡着床受到明显抑制;同时,着床前子宫细 胞质雌二醇受体和孕酮受体明显减少,细胞核受体明显增加;拮抗剂还使血清雌激素和孕酮含量显 著降低。结果表明:羟泰米酚的抗着床作用效应与子宫雌二醇受体和孕酮受体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 可能是有密切关系的。  相似文献   

6.
前文(刘以训,李树民1979)指出,在大鼠妊娠3—5天,每日注射高剂量LH-RH九肽类似物,可能通过血中雌激素水平上升而抑制胚泡着床和蜕膜分化;雌激素本身也有同样的抑制作用。最近有文献(Corbin等1975;Humphrey等1977;Rippel等1975)指出,LH-RH有可能直接作用于卵巢和子宫组织。为了澄清这一问题,并进一步阐明LH-RH的作用机理,我们在假孕和假孕去卵巢大鼠中进行了实验,尽可能排除通过卵巢内源激素的干扰,试图进一步探讨LH-RH类似物是否不经垂体卵巢轴而直接对于宫有抑制作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下丘脑弓状核(ARC)是脑内β-内啡肽(β-end)能神经元胞体主要集中的核团(Bloom et al.,1978;Finley et al., 1981)。刺激大鼠ARC能明显抑制丘脑束旁核(PF)痛单位的诱发放电,而且,这种抑制效应可被吗啡受体阻断剂纳洛酮所阻断(陈向阳等,1986)。 新生期大鼠腹腔注射谷氨酸单钠(Monosodium Glutamate,MSG)能选择性地破坏ARC区神经元胞体(Krieger et al.,1979)。本实验在新生期注射MSG的成年大鼠上观察刺激ARC对PF痛单位放电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ARC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肿瘤的发展受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肿瘤发展快,死亡率也高。卡介苗和厌氧棒状杆菌苗等一类的细菌佐剂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排斥能力,它们的抗肿瘤活性和临床应用已有大量报道(Cross et al.,1976;Yamamura et al.,1979;Woodruff et al.,1975;Isral et al.,1976)。近年来,发现S-O_2-1菌苗在临床试用中,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并且副作用小,因  相似文献   

9.
人早孕子宫蜕膜催乳素分泌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J  Liu RH  Jiao LH  Wang H 《生理学报》2000,52(4):329-332
子宫内膜蜕膜化对胚泡植入与妊娠维持是非常重要的。为探讨蜕膜化维持的调节机制 ,本文研究了妊娠早期人子宫蜕膜细胞催乳素 (PRL)分泌的调节。结果表明 :(1)孕酮显著地刺激PRL的分泌。 (2 )雌激素的作用与其浓度有关 ,生理浓度的雌激素对PRL分泌无明显影响 ,而高水平的雌激素抑制孕酮的刺激作用。合适的雌孕激素比例对蜕膜化的维持是必要的。 (3)RU486明显地抑制PRL的分泌 ,故认为孕酮的作用至少是部分通过受体介导的机制。 (4 )高浓度的cAMP (≥ 10 -5mol/L)显著增加PRL的分泌 ,cAMP信号系统可能在蜕膜化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妊娠大鼠子宫和胎盘IL-1 β表达及IFN-γ对其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妊娠过程中白介素 1β (IL 1β)表达的变化及干扰素 γ (IFN γ)对其表达的影响 ,以妊娠Spre qne Dawley大鼠为模型 ,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了妊娠不同时期子宫和胎盘IL 1β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及IFN γ对子宫和胎盘IL 1βmRNA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在胚泡植入子宫内膜前 ,子宫组织内IL 1βmRNA的表达较高 ,胚泡刚植入时 ,IL 1β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 ,之后 ,随着胚胎的发育和胎盘的增生 ,子宫组织内IL 1βmRNA的表达逐渐升高。妊娠早、中、晚期胎盘IL 1βmRNA没有显著性差异。注射超生理剂量的IFN γ后 ,植入前期、植入后期及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IL 1βmRNA的表达均显著减少 ,胎盘IL 1βmRNA的表达在妊娠晚期出现下降。上述结果提示 ,高剂量的IFN γ对妊娠一定时期的大鼠子宫和胎盘IL 1βmRNA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的方法,研究了细胞周期蛋白D3(Cyclin D3)在兔早期妊娠子宫和着床前胚胎中的表达情况,以揭示CyclinD3在兔胚胎着床过程中的可能作用。结果显示:(1)在兔妊娠第3~8天的子宫近肌层的腺上皮中有CyclinD3免疫染色,并且其表达强度在第7天以后呈现下降的趋势,着床的胚胎中未见CyclinD3免疫染色;(2)在第2~5天的假孕兔子宫的腺上皮中有较强的CyclinD3免疫染色;(3)在发情周期的兔子宫中未见其有表达;(4)在切除卵巢的兔中,注射雌激素后子宫中未见CyclinD3免疫染色,注射孕酮后在子宫腺上皮中有CyclinD3免疫染色,在孕酮和雌激素共同处理后的子宫腺上皮中有较强的CyclinD3免疫染色;(5)利用RT—PCR的方法在早期胚胎中均能检测到CyclinD3,但从胚泡期开始表达上升,到扩展胚泡时其表达最强。上述结果表明,CyclinD3的表达可能对兔胚泡的着床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血吸虫类中如血居科(sanguinicolidae)的Aporocotyle simplex Odhner,1900、裂体科(Schistosomatidae)的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曼氏血吸虫(S.mansoni)及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等多种血吸虫均经扫描电镜观察(Johnson and Moriearts,1969;Silk et al., 1969;Robson and Erasmus, 1970; Miller et al., 1972; Kuntz et al.,1976、1977;Voge et al., 1978; Thulin, 1980;及何毅勋和马金鑫,1980等)。关于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Orientobitharzia lurkestanica(skrjabin,1913)Dut et Srivastava,1955]的体表扫描电镜尚无报告,而只见有此虫种体壁及肠管的透射电镜观察的资料(Lavrov and Fedoseenke,1978)。本文部分作者最近在内蒙东部兴安岭以南部分地区进行牛羊土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胚泡移植技术验证了双炔失碳酯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是胚泡不能着床的重要原因。将 29只胚龄4d的兔胚泡移植到给药后假孕4d的子宫,结果没有一只胚泡着床;而对照组的5只受卵兔,移植了41只胚泡,有26只着床成功。 为了了解双炔失碳酯对黄体的影响,在5只妊娠兔上,从交配后1—7d与对照组比较血清孕酮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对照组的血清孕酮浓度随着妊娠天数显著升高,妊娠第7天时达 17.35±2.12ng/ml,而给药组升高不明显,第7天仅 1.83±1.03ng/ml,为对照组的1/9。已知足够的孕酮浓度对妊娠的维持和胚泡的成功着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推测,双炔失碳酯抑制孕酮的分泌势必影响子宫内膜的发育,从而阻碍胚泡的着床。  相似文献   

14.
汪小东  林浩然 《动物学报》1999,45(3):317-322
研究了鳗鲡卵泡17α,20β-双羟孕酮的民它对卵母细胞胚泡破裂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锂鱼脑垂体奖浆液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诱导性腺发育成熟鳗鲡17α,20β-地酮的生成并导致排卵,但两者单独或结合使用对鳗鲡700-900μm离体卵泡17α,20β-双羟孕酮的生成没有作用,鳗鲡脑垂体匀浆液则能显著刺激700-900μm离体卵泡生成17α,20β-双羟孕酮。17α-羟孕酮能显著增加鳗鲡700-900-  相似文献   

15.
前列腺素F(PGF)抗血清对小鼠胚泡着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程丽仁  柳建昌 《动物学报》1990,36(2):177-181
本文试图利用自制的PGP抗血清,对小鼠子宫局部进行注射,以观察其对胚泡着床的影响。结果表明,于妊娠第3天(孕卵在输卵管阶段)单侧子宫角注射PGF抗血清,对胚泡着床无影响。而妊娠第4天(胚泡在子宫阶段〕单侧或双侧子宫角注射PGF抗血清,对胚泡着床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一结果提示小鼠胚泡着床中PGF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67年Carter发现细胞松弛素可以诱发组织培养细胞的自发排核之后,Prescott(1972)借助细胞松弛素存在下的离心处理,使这一排核现象普遍化,从而确立了体外细胞去核的标准方法。经过不断改进(croce et al., 1974;Veomett et al., 1976;Lucas etal., 1976;Wigler et al., 1975),现在,这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细胞学研究的各个重要领域(Mc Burney et al., 1979;Goldman et al., 1974;du Bols et al., 1980)。细胞去核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在我国已有初步开展(陈瑞铭等,1979;沈鼎武等,1980)。本实验对二种上皮型传代细胞系进行了去核手术,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所获得的胞质体  相似文献   

17.
酪氨酸对人离体滋养层细胞孕酮与hCG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雪松  杨旭 《生理学报》1989,41(2):209-214
本文观察三种剂量(2×10~(-5)mol/L,2×10~(-4)mol/L和2×10~(-3)mol/L)的酪氮酸对离体培养的滋养层细胞孕酮及hCG分泌的影响,并对其抑制效应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剂量的酪氨酸均可抑制滋养层细胞孕酮分泌(P<0.01),但是,在孕酮分泌受酪氨酸抑制的同时,未见对hCG分泌发生影响(P>0.05),进一步观察了酪氨酸对滋养层细胞3β-羟甾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酪氨酸能显著抑制3β-羟甾脱氢酶活性,提示酪氨酸对滋养层细胞孕酮生成的抑制作用与抑制3β-羟甾脱氢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中华绒螯蟹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 Edwards)属甲壳纲(Crustacea)、软甲亚纲(Malacostraca)、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俗称河蟹,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蟹类,其形态解剖、生态习性及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已有报道(Panning,1939;Koch,1952;堵南山,1954,1957,1958;Bauchau,1960;Leersnyder,1966,1967;Dbainaut et al.,1976;Chevigue,1976;Leeranyder et al.,1977,1978;Pequenx et al.,1982;Chapelle et al.,1982;谈奇坤等,1984.),但至今未见有关细胞遗传学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旨在研究17β-雌二醇对去卵巢大鼠子宫β-连环素(β-catenin)和E-钙粘素(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健康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去卵巢组、去卵巢和雌激素给药组。大鼠去卵巢1周后,给药组大鼠颈部皮下注射17β-雌二醇,每周3次,每次50μg/(kg·bw),连续给药10周。采用放免法、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blot方法分别检测大鼠血清E2水平、子宫β-catenin和E-cadherin蛋白的免疫定位和表达。结果大鼠去卵巢后子宫指数和血清E2水平显著下降,但大鼠补充外源性17β-雌二醇后,上述两项指标均显著回升且与假手术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免疫组化检测发现,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大鼠子宫内膜的细胞膜上有β-catenin和E-cadherin蛋白表达,而雌激素给药组大鼠子宫内膜细胞膜和细胞核上都有E-cadherin表达。Westernblotting结果进一步显示,去卵巢组大鼠子宫β-catenin和E-cadherin蛋白表达量极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雌激素给药组。结论17β-雌二醇不仅能使E-cadherin蛋白在去卵巢大鼠子宫细胞中的免疫定位发生变化,而且还能刺激β-catenin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去卵巢地鼠皮下埋植孕酮和17β-雌二醇硅胶管,两周后在地鼠颊囊内移植分泌期人子宫内膜。手术后第11天用3种不同方式取出含类固醇激素管;1)10只动物仅取出17β-雌二醇管,保留孕酮管,移植内膜均无出血现象;2)31只动物取出孕酮管,保留17β-雌二醇管,有21只动物移植内膜出血,10只不出血;3)10只动物两种激素管同时取出,所有移植内膜均出血。内膜出血时间比较集中在取管后36—72小时内,占总出血动物的64%。文章讨论了子宫内膜出血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