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7 毫秒
1.
转双基因烟草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评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含Bt杀虫蛋白基因(单基因)烟草和常规烟草为对照,系统测定了含Bt与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蛋白基因(双基因)的抗虫烟草对棉铃虫不同龄期幼虫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1 ̄3龄幼虫取食转双基因烟草3d后死亡率为80.5% ̄99.3%,取食6d后死亡率达100%,均显著高于转单基因烟草。2龄幼虫取食转基因烟草3d后死亡率为80.5% ̄99.3%,取食6d后死亡率达100%,均显著高于转单基因烟草。2龄幼虫取食  相似文献   

2.
用ASG法对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根、茎尖细胞进行染色体制片,探讨其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三叶木通核型为2n=2X=16=10M+2SM+2ST+2T,X=8;2B类型,第2号染色体上有一对随体。三叶木通细胞中存在有混倍性现象,实生苗中2n=4X=32的四倍性细胞占7.9%;秋水仙素诱变苗、根茎占31.8%~37.9%。  相似文献   

3.
黄原胶发酵液纯化精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溶剂法直接提取的黄原胶产品含有大量菌体蛋白和色素杂质,总氮含量高、透明度差、色泽暗深。通过中性蛋白酶处理发酵液,使成品含氮量下降56.5%;通过Na2SO3漂白液,使产品色泽大为改善。实验得出最佳酶解条件:发酵液稀释1倍,温度44℃、pH7,加酶量100u/g发酵液,作用时间2.5h;最佳Na2SO3漂白条件:温度20 ̄30℃,pH5 ̄6,Na2SO3用量为1%(w/w),作用时间1 ̄1.5h。  相似文献   

4.
安徽虫瘟霉菌株的强毒杀蚜应与侵染速率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许谦  冯明光 《菌物系统》2000,19(2):241-247
报道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 anhuiensis)菌株F97028对桃蚜(Myzus persicae)的强毒杀蚜活性。以7个孢子剂量(0.4 ̄10.4个孢子/mm^2)接种2 ̄3龄若蚜(52 ̄86头/剂量),连续观察7d,所获数据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接种后第3 ̄7d的LD50分别为34.8、87、1.5、0.7和0.4个孢子/mm^2;在所有剂量范围内LT50为2.9 ̄6  相似文献   

5.
杧果采后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适期采收的果.采收时呼吸速率为23.2mgCO2·kg(-1)h(-1)果皮深绿色.果肉硬度>30P/cm2.置室温下(30℃)8d出现呼吸高峰,速率132.9mgCO2·kg(-1)h(-1),果皮的颜色黄绿各半.果肉硬度8—9P/cm2。采后12—14d果实达到完熟,果皮金黄色,硬度<3P/cm2,呼吸速率下降到39—45mgCO2·kg(-1)h(-1)。试验结果还表明.可溶性糖、还原糖、非还原糖、固形物等含量.均在采后第5天明显增高,果皮从深绿转为淡绿色。可溶性糖在采后第14天增至最高.达9.92%,此时可滴定酸度下降至0.14%.PH值升至6.15,此时为果实的最佳供食状态.生产上可据此为制定果贮藏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绿僵菌在土壤中的延续及控制桃小食心虫的潜力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研究了金龟子绿僵茵(Metarhiziumanisopliae)在土壤中的发育过程、数量消长及控制桃小食心虫的潜力.结果表明,接种62~82d后所有处理的CFU均降低80%以上,121~234d后降低99%以上.在灭菌和不灭菌土壤中,分生孢子初始接种量的半衰期分别为28.5d和23.8d,干菌丝粉分别为26.9d和19.6d.在土壤接种后100d,将桃小食心虫冬茧接入土壤,冬茧被侵染产孢后补偿了带菌量的下降,278dCFU比不接冬茧土壤第271d的带菌量大1000倍.在土壤接种后,不同时间接入土壤的冬茧死亡率直到第131d还保持在90%以上,但到第237d降至9.3%.未用绿僵菌处理的土壤中接入的桃小食心虫冬茧无死亡发生.小区试验中,在15、22.5、30和37.5kg·hm(-2)分生抱孢制剂剂量下死亡率达97.0~100%,而蛀果率仅为2.7~5.0%.在陕北进行了大田试验面积达670hm2,剂量为22.5kg·hm(-2)分生孢子制剂.蛀果率降至2.4%,未处理果园则高达30%.  相似文献   

7.
对表达人骨形成蛋白2A(BMP2A)的重组大肠杆菌YK537/pDHB2m在500ml摇瓶中进行了培养条件的摸索实验,继后用5L自控发酵罐进行分批培养和分批补料培养,以获取rhBMP2A。两种培养方式结果比较表明,在培养过程中保持30%~40%左右的溶解氧和限制性流加葡萄糖可以使BMP2A的含量达到278g/L,最终菌体密度为OD60053(相当于干菌212g/L),重组蛋白的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25%。该培养技术的关键是:(1)在培养过程中保持适当的溶解氧;(2)限制性流加葡萄糖;(3)42℃起始诱导的时间控制在对数生长中期,持续表达时间为4h;(4)细菌持续生长的比生长速率控制在03h1左右。  相似文献   

8.
蝴蝶兰根段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6  
1 植物名称 蝴蝶兰(PhalaenopsisMellerGold“NFS”)。2 材料类别 根段。3 培养条件 (1)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培养基:B5+NAA1.5mg·L-1(单位下同)+KT0.2+CM150ml·L-1+3%蔗糖;(2)原球茎增殖培养基:B5+GA0.05+CH120+3%蔗糖;(3)小苗生长培养基:1/2MS+20%香蕉泥+2%蔗糖;(4)诱导生根培养基:1/2MS+IBA0.3+2%蔗糖。上述培养基均加0.2%活性炭,0.58%琼脂粉,pH为5.5;培养基在121℃高…  相似文献   

9.
三叶木通果实生物学特性及营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金光  李嘉瑞   《广西植物》1991,(2):189-192
本文报道了陕西省野生三叶木通果实的生物学特性及营养成分。三叶木通座果率低。落果高峰在5月下旬,以短缩枝结果为主;果实纵横径生长呈双S曲线,食用部分是发达胎座;果实类型有紫红皮和黄褐皮,或随圆形和卵圆形。成熟果实富含矿物质,可溶性糖主要是果糖,有机酸主要是乳酸,蛋白质氨基酸主要是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赖氨酸和亮氨酸。脂肪酸主要是油酸和亚油酸。种子脂肪酸主要是油酸。果实可食率低。  相似文献   

10.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辐射能量环境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孙雪峰  陈灵芝 《生态学报》1995,15(3):278-286
本文对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辐射能量环境进行了初步探讨,文中对林、灌、草各层次的总、反、净、光台有效及吸收、透射等辐时因子的变化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在生长季(5─10日)期间,抵达林冠的太阳总辐射为3095.45MJ·m ̄(-2),抵达灌草层的为388.34MJ·m ̄(-2)。峰值出现在5月,谷值在8月。(2)生氏季内,抵达群落的太阳总辐射主要集中于5、6两月,占整个生长季的40.99%。(3)生长季内,林冠上方净辐射总值为1658.74MJ·m ̄(-2)。(4)林冠反射主要受入射光的光谱特性及群落发育状况共同影响,反射率的变化主要与群落发育状况相关;灌草层的反射及后射率主要受群落发育状况的影响。(5)整个生长季,林冠所接收的光台有效辐时为1308.3MJ·m ̄(-2),灌草层为194.21MJ·m ̄(-2)。(6)净辐射日进程受气候因素影响十分强烈。(7)群落内光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罗汉果组培苗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罗汉果组培苗生育周期、生长发育习性以及生态适应性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年全生育期为240~260d,定植当年即可正常开花结实。根系与块茎有两个增长高峰期,分别为开花结果期(7月上、中旬)、枯苗期(11月上旬~12月上旬);茎蔓在定植20d内生长较缓慢,之后逐步加快,其中主蔓和一级侧蔓构成植株空间骨架结构,二级侧蔓和三级侧蔓为主要结果蔓;开花座果盛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花、果着生位置以二级侧蔓的6~15节和三级侧蔓的3~18节为主,点花授粉宜在雌雄花开放的当天上午进行,果实的生长膨大约在座果后的30d内完成,但果实发育成熟约需80d。生长发育的适温为22~28℃,其中旬温25~28℃时对花果生育最为适宜;生长过程中应保持土壤湿润和80%以上的空气湿度;全生育期对氮和钾的吸收量较大,但在生殖生长期,尤其在结果盛期与果实发育期,对磷、钾的需求增加。  相似文献   

12.
王勇  周福才  陆自强 《昆虫知识》2007,44(5):716-718,F0004
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Thunb.)Gagn.是一种多年生攀援性恶性杂草,对绿篱、草坪、观赏灌木危害较大。乌蔹莓鹿蛾Amatasp.是一种以乌蔹莓为食料的单食性昆虫,以老熟幼虫在残枝落叶上作茧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化蛹,中下旬羽化,每头雌蛾平均产卵块3个,每卵块有卵几十粒至100粒不等,平均每块含卵42粒,卵期7~9天,幼虫分5龄,历期14~18d,蛹期10~14d。在江苏扬州1年可发生不完全的4代。幼虫对乌蔹莓各器官的偏嗜性程度为:花蕾>叶>果。乌蔹莓鹿蛾对乌蔹莓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台湾哈密瓜(新世纪)为供试品种,通过温室营养液栽培试验,观测其生育特性。结果表明,全生育期为97d;出叶速度呈"S"曲线;叶面积与叶长宽呈线性正相关,单果重与果径呈线性正相关;单株留瓜数与单果重呈负相关。文中还讨论了不同生育时期的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火龙果坐果率和果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龙果Ⅱ’为试材,研究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火龙果坐果率和果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30 mg/L GA3或100 mg/L 6-BA对提高火龙果坐果率及促进果实生长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将温度对茄子发育速率影响效应的大小用相对热效应(RTE)来衡量,通过研究Beta函数的性质提出基于幂函数的模型来描述RTE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采用生理发育时间(Physiological Development'Time,PDT)作为定量发育进程的尺度,建立了温室茄子发育模拟模型.利用模型对日光温室2年3茬茄子生长发育期资料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各个发育期(发芽、苗期、开花座果、结果和采收期)的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各生育期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1.0d,1.73d,0.82d,1.41d,2.38d,显著优于以有效积温模拟模型的预测精度(其生育期模拟的RMSE分别为2.38d,7.14d,1.73d,5.07d,8.25d).  相似文献   

16.
施硼和赤霉素对‘李广杏’坐果率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以8年生盛果期的‘李广杏’植株为试材,于花蕾膨大期喷施0.1%(P1)、0.3%(P2)和0.5%(P3)硼砂和盛花初期喷施50(C1)、100(C2)和150 mg/L(C3)赤霉素,测定不同处理下李广杏的坐果率、果实品质及营养生长指标的变化,并用主成分分析不同处理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为敦煌寒旱区‘李广杏’的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李广杏’叶面积增长量在C1浓度处理下显著高于CK,不同浓度的硼处理对其均具有抑制作用,但C1、P2浓度下新稍生长量高于其他处理。(2)适宜浓度的硼和赤霉素处理可一定程度减少‘李广杏’花的败育率,从而有效提高果树的坐果率,其中硼处理以P3浓度下最优,但P3与P2处理下坐果率无显著差异,赤霉素处理以C2浓度下最优。(3)适宜浓度硼和赤霉素能够明显提高‘李广杏’果实品质,C1浓度处理下的果实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CK,P2处理下的果实维生素C、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适宜浓度赤霉素和硼对果实的单果重、果形指数、侧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各处理效果的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P2(1.20)>C2(0.91)>P1(0.13)>C1(-1.01)>CK(-1.68)>P3(-2.13)>C3(-7.76);果实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糖酸比等主成分占比较高,可作为评价‘李广杏’果实品质的重要依据。研究发现,花期喷施适宜浓度的硼和赤霉素可有效提高‘李广杏’果树的生长状况、坐果率及果实品质,且甘肃敦煌地区以花蕾膨大期喷施0.3%硼和盛花初期喷施100 mg/L赤霉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以果实大小有明显差异的26个白及果序共87枚果实为材料,分析了果实形态(包括果实重量、长度及直径)与种子结实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果实重量与结实率的相关性最为密切,相关系数为0.786,达到中等正相关;其次是果实直径,相关系数为0.634;最后是果实长度,相关系数为0.553。对10枚果实及种胚大小测量结果显示,果实形态与种胚大小相关性为弱相关,不同果实种胚大小相差较大,种胚直径和种胚长度平均分别为177.9μm和359.0μm,最大分别为241.9μm和528.6μm,最小分别为64.5μm和114.3μm;单粒白及种子平均重3.90μg,87枚果实中,单枚果实平均种子数量为10 436粒,最大为39 488粒。该研究结果表明果实重量及饱满程度(直径),可以作为评价白及果实质量(种子结实率)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倍性罗汉果果实的生长动态、甙类含量动态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多倍体与二倍体果实的生长和甙类动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果实的生长动态均可分为3个时期:迅速生长期(1~20 d)、缓慢生长期(20~30 d)、停止生长期(30~90 d),80 d时果实的形态达到最大值,4x>2x>3x,多倍体表现出巨大性。而甙类含量的动态随日龄的增长均表现为:苦味的甙ⅡE转化为甙Ⅲ,两者依次出现和消失;最终都转化为高甜度的甙Ⅴ,即成熟罗汉果以甙Ⅴ为主;80 d时甙Ⅴ的含量达到最大,4x>3x>2x:多倍体的甜甙含量显著提高,特别是三倍体还具有无籽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采后荔枝果实中氧化和过氧化作用的变化   总被引:77,自引:0,他引:77  
采后的荔枝(Litchi chinensts)果实的果皮和果汁中的抗坏血酸及果汁的谷胱甘肽含量逐渐下降,果皮的谷胱甘肽甘肽含量先增多(采后3天)接着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采后时间加长而降低,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及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增高,采收7天后果皮中丙二醛含量增加2倍,过氧化物酶活性增高6-7倍,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只为原来的44%,内源清除活性氧能力的减弱与膜脂过氧化产物的积累表明,荔枝果实的衰老与活性氧的伤害有关,过氧化物酶活性增高可作为果实衰老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