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百里香杜鹃叶挥发油的化学成份的分离鉴定和定量测定工作。已鉴定的成份为大香叶酮(germacrone)、桧脑(juniper camphor)、壬醛(nonaldehyde)、月桂烯(myrcene)、柠檬烯(limonene)、葎草烯(humulene)、莰烯(camphenc)、法呢烯(farnesene)、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等10种成份,测定了它们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醉香含笑叶挥发油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对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的醉香含笑(Michelia maccturei Dandy)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检出61个峰,鉴定丫其中45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1.41%.其中石竹烯(18.74%)、β-榄香烯(14.56%)、榄香醇(13.14%)、.γ-榄香烯(9.18%)、α-桉叶醇(7.22%)、α-石竹烯(5.20%)和.γ-桉叶醇(4.90%)为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3.
小叶臭黄皮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纳智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193-196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叶臭黄皮叶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共分离出84个峰,鉴定了其中的66种成分,所鉴定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4.52%.其主要化学成分为α-芹子烯(15.76%)、石竹烯(15.05%)、β-芹子烯(9.54%)、α-蒎烯(6.43%)和α-石竹烯(5.39%)等.  相似文献   

4.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湘西辣蓼草中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53种组分.其主要成分为1-菲兰烯、1-异丙烯基-?-甲基苯、姜烯、α-苎烯、β-石竹烯、α-蒎烯、γ-松油烯、香柠檬烯、律草烯、红没药烯等.其中1-菲兰烯含量最高.约占挥发油总量的14%.  相似文献   

5.
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光果莸和粘叶莸挥发油的烯烃部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十二个单萜烃为:α-(艹守)烯、α-蒎烯、莰烯、桧烯、β-蒎烯、香叶烯、α-松油烯、对繖花烃、柠檬烯、β-罗勒烯-y、β-水芹烯和萜品油烯;九个倍半萜烃为:α-荜橙茄烯、α-(王古)王巴烯、α-雪松烯、β-石竹烯、v-杜松烯、l-香木兰烯、α-葎草烯、β-红没药烯和δ-杜松烯。并测得了各化合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利用GC-MS技术分析油橄榄叶挥发油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油橄榄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百分含量。结果从油橄榄叶挥发油中分离出62各色谱峰,鉴定出56个化合物,占挥发性组分总量的95.6%。其中主要成分为α-芹子烯(13.13%)、β-芹子烯(10.15%)、β-石竹烯(14.29%)、橙花叔醇(6.72%)、α-石竹烯(6.60%)、3-己烯-1-醇(5.03%)、苯乙醛(5.61%)等。  相似文献   

7.
连翘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连翘果实中提取了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鉴定出β-蒎烯、香桧烯、α-蒎烯等56个化合物,并用气相色谱测定了挥发油中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其鉴定率达93.37%。  相似文献   

8.
栉叶蒿挥发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栉叶蒿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用GC-MS结合Kovats保留指数(KI)对比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鉴定了38个成分,占挥发油总含量的62.22%.结论:通过对栉叶蒿挥发油的分析,其主要成分为大香叶烯D(7.34%),α-桉叶醇(5.65%),丁香烯环氧物(5.12%)等,为充分开发利用这一植物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杜虹花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GC-MS)对杜虹花(Callic arpa formosana Rolfe)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用DPPH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从杜虹花叶挥发油中鉴定出48种成分,占总挥发油的90.14%.其中(-)-斯巴醇(20.23%)、β-石竹烯(17.22%)、大根香叶烯(8.06%)和β-桉叶烯(5.52%)为其主要成分.此外,τ-榄香烯(4.18%)、马兜铃烯(3.78%)、异香橙烯氧化物(2.71%)及4-松油醇(2.50%)的含量也较高.抗氧化实验中,3种不同浓度的挥发油均对DPPH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且有明显的量-效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萼翅藤枝叶挥发油及其抗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萼翅藤枝叶挥发油由GC/MS检测.树叶挥发油的52种成分中,氧化石竹烯(13.79%)、棕榈酸(11.91%)和β-石竹烯(10.45%)是主要成分.同时,树枝挥发油中的10种成分占总量的99.99%,其中主要的化学成分为棕榈酸(59.18%),亚油酸(12.70%)和邻苯二甲酸丁辛酯(8.21%).用滤纸扩散法,分别测定了枝、叶挥发油对8种微生物的抑制效果.枝、叶挥发油均具有很强的抗菌效果,并且抗细菌活性优于抗真菌活性.叶挥发油比枝挥发油具有更广谱的抑菌效果,且对所试的大多数菌株都具有更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水蒸气蒸馏萃取法提取海南暗罗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从中分离鉴定出40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67.03%。其中主要成分为1-甲基-5-亚甲基-8-(1-甲基乙基)-1,6-二烯环十烷(18.305%),丁子香烯(6.256%)和γ-榄香烯(6.211%)。所得的挥发油抑菌试验表明其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鉴定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雌蛾在寻找产卵寄主时起重要作用的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以探索亚洲玉米螟和寄主之间的化学通讯机制。【方法】首先利用田间产卵和风洞行为试验,从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葎草Humulus scandens、玉米Zea mays和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 5种寄主植物中筛选出亚洲玉米螟雌蛾的产卵偏好寄主;并结合顶空吸附采样法,收集该寄主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再应用全二维气相色谱与飞行时间质谱联用系统(GC×GC-TOFMS)鉴定植物挥发性物质的化学成分及含量;最后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测定亚洲玉米螟雌蛾对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田间产卵试验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雌蛾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落卵量依次为玉米酸模叶蓼葎草稗草苘麻。风洞行为试验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雌蛾对葎草的产卵趋性显著高于其他寄主植物。GC×GCTOFMS结果表明,葎草的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主要成分有45种,其中,萜烯类相对含量高达86.29%,醛类、酮类和酯类相对含量合计仅占15.83%。GC-EAD结果显示,芳樟醇、α-葎草烯、桧烯、月桂烯、2-正戊基呋喃、壬醛、α-法呢烯、反式-罗勒烯和苯甲醛等9种挥发性物质能引起亚洲玉米螟雌蛾明显的电生理反应。【结论】亚洲玉米螟雌蛾对不同产卵寄主的选择具有显著差异性,寄主植物的理化因素是造成选择差异性的主要因素,葎草的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对亚洲玉米螟有较强的吸引作用;芳樟醇、α-葎草烯、桧烯、月桂烯、2-正戊基呋喃、壬醛、α-法呢烯、反式-罗勒烯和苯甲醛9种挥发性化学物质对亚洲玉米螟产卵寄主的选择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细毛樟精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红外光谱等方法研究细毛樟叶油的化学成分。在已分析的16个成分中鉴定了其中的12个化合物,占总含量的99.94%。它们是:3-已烯醇-1,罗勒烯,L-芳樟醇,香叶醇,α-胡椒烯,β-丁香烯,t-β-金合欢烯,α-葎草烯,δ-杜松烯,(Z)-α-金合欢烯,二苯胺,金合欢醇。其中芳樟醇的含量高达97.51%。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山莓叶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鉴定挥发油的成分,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山莓叶挥发油含化学成分133种,其中88种成分得以鉴定;在挥发油成分中,二十一烷(C21H44)相对含量最多,为15.7%,其次为植物醇(C20H40O)和(+)-香橙烯(C15H24),相对含量依次为12.3%,7.98%。  相似文献   

15.
不同采收期栽培宽叶羌活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采收时间(5、6、7、8和9月)栽培宽叶羌活药材中的挥发油,测定其含量;通过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时间,栽培宽叶羌活挥发油含量存在差异,以8月份采收的药材挥发油含量最高;挥发油经GC-MS分析,共鉴定出39个化合物,有31种共有成分;对共有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显示,香桧烯、α-蒎烯、莰烯、β-蒎烯、γ-萜品烯、乙酸龙脑酯、α-红没药醇等15种成分可作为挥发油季节变化的特征组分。不同季节采集的羌活生药材,其挥发油含量和成分具有一定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药用价值的微妙差异,可为羌活药材药理药用价值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下田菊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蒸汽蒸馏法、两相溶剂萃取法提取下田菊(Adenostemma lavenia(L.)O.Ktze.)地上部分的挥发油,提取10h的挥发油得率为0.990%。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从挥发油中共分离出36个峰,鉴定了其中的35种成分,占总量的99.56%,其中α-荜澄茄油烯(32.62%)、石竹烯(24.97%)和γ-榄香烯(5.53%)为主要成分,此外α-石竹烯(3.97%)、α-恰米烯(3.57%)、双环[4,3,0]-7-亚甲基-2,4,4-三甲基-2-乙烯基-壬烷(3.41%)、γ-萜品烯(3.07%)、d-柠檬烯(2.57%)、α-蒎烯(2.49%)及2-蒈烯(2.28%)的含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樗叶花椒树皮精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离并分析鉴定其成分及相对含量,并研究了精油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樗叶花椒树皮精油中共鉴定出54个化合物,樗叶花椒树皮中精油的主要成分为(-)-松油烯醇(17.64%)、桉叶醇(13.82%)、香桧烯(11.73%)、γ-萜品烯(10.88%)、α-蒈烯(8.00%)、芳樟醇(6.93%)、萜品油烯(5.86%)、α-萜品醇(4.44%)、(-)-α-水芹烯(2.25%)等;400 ppm的樗叶花椒树皮中精油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基自由基(·OH)、有机自由基(DPPH·)以及体外模拟胃液中亚硝酸根离子(NO-2)的清除率分别达到17.4%、49.1%、48.7%和50.8%。  相似文献   

18.
飞机草挥发油对真菌和昆虫的生物活性及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结果表明 :飞机草挥发油在中等浓度 (80 0mg·l-1)时 ,对水稻稻瘟病菌 (Pryiculariagrisea)的抑制作用最强 ,对长春花疫病菌 (Phytophthoranicotianae)的抑制作用次之 ,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的抑制作用最弱 ,其抑菌率分别为 6 1.4 0 %、2 9.2 7%和 14 .4 4 %。用 10~ 2 0 μl·株 -1的飞机草挥发油 ,对小菜蛾 (Plutellaxylostella)和黄曲条跳甲 (Phyllotretastriolata)有显著的驱避产卵作用。用GC/MS详细分析了飞机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共鉴定了 33个化合物。主要成分是萜类化合物 ,如反式 石竹烯 (16 5 8% )、δ 杜松烯 (15 .85 % )、α 可巴烯 (11.5 8% )、氧化石竹烯 (9.6 3% )、大根香叶烯 (4.96 % )和α 律草烯 (4.32 % )。  相似文献   

19.
首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小叶女贞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并以ABTS自由基和亚硝酸钠清除作用评价25%挥发油抗氧化活性。从小叶女贞果实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7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6.50%,主要成分有大根香叶烯D(8.57%)、顺式-2-反式-6-金合欢醇(6.38%)、α-荜澄茄烯(5.24%)、2-己烯醛(3.80%)、芳樟醇(3.78%)、α-衣兰油烯(3.70%)等。挥发油对ABTS自由基和亚硝酸钠具有明显地清除作用,样品量与清除率间呈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石山巴豆和毛果巴豆叶中的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仪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以归一化法计算各个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石山巴豆叶鉴定出39种化合物,占总量的95.96%,主要成分是α-松油醇(17.57%)、桉树醇(11.13%)、乙酸松油酯(9.07%)、倍半水芹烯(8.52%)等;从毛果巴豆叶鉴定出55种化合物,占总量的97.8%,以反式-橙花叔醇(9.48%)、α-松油醇(7.51%)、桉树醇(6.43%)、乙酸松油酯(6.72%)为主要成分。两种植物叶中的挥发油成分均以萜醇、倍半萜烯为主,并且其中多种成分具有生物活性,因此研究结果可为石山巴豆和毛果巴豆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