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18℃和28℃的不同水温条件下,分别采用口灌和腹腔注射的给药方式,给予草鱼100mg/kg体重单剂量的磺胺甲(口恶)唑(SMZ),以HPLC法测定草鱼血浆和肌肉中药物浓度,用MCPKP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药时数据,结果表明,18℃条件下,草鱼口灌SMZ的分布半衰期T1/2α、消除半衰期T1/2β、达峰时间Tp均显著长于28℃(P<0.01),其峰浓度Cmax显著低于28℃下的值(P<0.01);腹腔注射给药时,SMZ在鱼体血浆和肌肉中的吸收与分布较口服快,消除较口服也快.在水温18℃条件下,口灌SMZ在草鱼血浆中的药时数据符合带时滞的二室开放模型,腹腔注射的符合无时滞二室开放模型;水温28℃条件下,口灌SMZ在草鱼血浆中的药时数据符合可忽略时滞的二室开放模型.根据SMZ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最低有效血药浓度和抗菌药物应用的一般原则,制定了SMZ的用药方案:治疗温水性鱼类细菌性疾病,在水温18℃左右,口服或注射100mg/kg剂量的SMZ,以每天给药两次,3d一个疗程为宜;在水温28℃左右,以每天给药3-4次为宜.该项研究全面了解了在不同水温和不同给药方式下SMZ在鱼体内的药动学规律,为确定合理的临床用药方案以及无公害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监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水温和给药方式下磺胺甲噁唑在草鱼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 18℃和 2 8℃的不同水温条件下 ,分别采用口灌和腹腔注射的给药方式 ,给予草鱼 10 0mg/kg体重单剂量的磺胺甲唑 (SMZ) ,以HPLC法测定草鱼血浆和肌肉中药物浓度 ,用MCPKP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药时数据 ,结果表明 ,18℃条件下 ,草鱼口灌SMZ的分布半衰期T1/2α、消除半衰期T1/2 β、达峰时间Tp 均显著长于 2 8℃ (P <0 .0 1) ,其峰浓度Cmax显著低于 2 8℃下的值 (P <0 .0 1) ;腹腔注射给药时 ,SMZ在鱼体血浆和肌肉中的吸收与分布较口服快 ,消除较口服也快。在水温 18℃条件下 ,口灌SMZ在草鱼血浆中的药时数据符合带时滞的二室开放模型 ,腹腔注射的符合无时滞二室开放模型 ;水温 2 8℃条件下 ,口灌SMZ在草鱼血浆中的药时数据符合可忽略时滞的二室开放模型。根据SMZ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最低有效血药浓度和抗菌药物应用的一般原则 ,制定了SMZ的用药方案 :治疗温水性鱼类细菌性疾病 ,在水温 18℃左右 ,口服或注射 10 0mg/kg剂量的SMZ ,以每天给药两次 ,3d一个疗程为宜 ;在水温2 8℃左右 ,以每天给药 3— 4次为宜。该项研究全面了解了在不同水温和不同给药方式下SMZ在鱼体内的药动学规律 ,为确定合理的临床用药方案以及无公害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监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韩冰  王荻  卢彤岩 《动物学杂志》2015,50(1):103-111
结合单纯聚集法和二步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研究了分别以10、30、60 mg/kg剂量对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pecularis)口灌烟酸诺氟沙星后,药物在实验鱼血浆中的药动学特征。3种给药剂量下,诺氟沙星在松浦镜鲤血浆中的血药浓度和时间关系均可用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进行描述,吸收半衰期(t1/2ka)分别为0.165、0.061、0.043 h,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18.282、29.969、42.051 h,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333、0.327、0.302 h,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4.780、6.247、12.689 mg/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32.698、53.015、174.998 mg·h/L,表观分布容积(Vd)分别为1.044、4.347、4.561 L/kg。说明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诺氟沙星的吸收和消除速率均加快,给药剂量对药动学特征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给药方式下,氟苯尼考及其代谢产物氟苯尼考胺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在水温为(21±1)℃条件下,分别给予20 mg/kg体重单剂量血窦注射或50 mg/kg体重单剂量口灌给药,并于0.083、0.25、0.5、1、2、3、4、6、8、12、18、24和36h时间点采集血淋巴,运用反相色谱法检测血淋巴中氟苯尼考及氟苯尼考胺的浓度,采用3p97软件的非房室模型统计矩方法分析药时数据。结果表明:血窦给药后,氟苯尼考的消除半衰期(t1/2)、表观分布容积[Vd(ss)]、总体清除率(CL)分别为8.26h、14.43 L/kg、1.21 L/kg.h,氟苯尼考胺消除半衰期和代谢率(MR)分别为20.28h、9.3%;口灌给药后,氟苯尼考达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消除半衰期、生物利用度(F)分别为2.49 mg/kg、1.0h、10.01h、21.6%,氟苯尼考胺的消除半衰期和代谢率分别为16.0h、37.5%。氟苯尼考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消除比氟苯尼考胺快,并能广泛地分布于身体各组织中;氟苯尼考在胃肠中吸收迅速,但其生物利用度不高,代谢率低。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双氟沙星(Difloxacin,DIF)在草鱼(Ctenopharynodon idellus)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以及在各组织中的残留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在15℃水温状态下单次给草鱼灌喂20 mg/kg剂量的双氟沙星后,得出双氟沙星在各组织以及血液中的药时曲线均都符合二室开放性模型,双氟沙星能够在草鱼体内快速吸收,并且血液及各组织中均有分布,双氟沙星在草鱼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方程为C=5.056e-0.012t+19.041e-0.011t,其中双氟沙星在血液、肌肉、肝脏、肾脏中吸收半衰期(T1/2α)分别为0.176h、0.562h、4.562h和1.477h,消除半衰期分别为(T1/2β)69.492h、65.303h、218.412h和163.937h,总体消除率(CL)分别为0.495、11.181、10.789和7.102 L/(h·kg),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81.550、1277.55、807.470和1432.150 μg/(L·h)。根据相关规定肌肉中双氟沙星最大残留量300 μg/kg为标准,建议休药期26d以上。  相似文献   

6.
在水温(28±2)℃、盐度28条件下,盐酸氯苯胍(robenidine hydrochloride,ROBH)按30 mg/kg的剂量口灌实验鱼,用HPLC-MS/MS法研究盐酸氯苯胍在美国红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残留消除规律。结果显示,单剂量口灌给药后,美国红鱼血浆中ROBH的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药物在血浆中的达峰时间(tp)、血药浓度峰值(C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和消除半衰期(t_(1/2β))分别为2.39 h、958.78μg/L、33 247.57μg/(L·h)和19.24 h;ROBH在肌肉、肝脏和肾脏的Cmax分别为156.72μg/kg、227.68μg/kg和553.44μg/kg,tp分别为2.0 h、1.5 h、2.0 h;AUC_(0-∞)分别4 664.04μg/(kg·h)、4 897.74μg/(kg·h)、17 228.19μg/(kg·h);t_(1/2β)分别为19.68 h、24.33 h和22.81 h。按30 mg/kg剂量连续5 d口灌给药后,美国红鱼肌肉、肝脏、肾脏中的药物消除半衰期(t1/2):24.46 h、35.39 h、39.60 h和33.94 h。若以10μg/kg为最高残留限量,肌肉作为食用靶组织,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休药期不少于7 d。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讨壳聚糖对鲜银耳保鲜效果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用浓度为0.3%壳聚糖处理新鲜银耳,实验结果显示,壳聚糖处理显著降低鲜银耳病情指数(P<0.05),在贮藏前期诱导O-·2、H2O2及ASA含量升高,诱导提高PPO、CAT、SOD、APX、PPO活性,抑制POD活性上升。说明壳聚糖处理可以诱导银耳体内活性氧爆发,加速了银耳体内活性氧清除反应;增强银耳体内抗病性,延缓鲜银耳采后成熟衰老。  相似文献   

8.
达氟沙星在史氏鲟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以10mg/kg体重剂量静脉注射和口服给药后史氏鲟血浆中达氟沙星的浓度。该法采用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相(15∶85),荧光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80nm和450nm,样品用甲醇沉淀蛋白,离心取上清液进样。达氟沙星在0.005-1.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本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0.005μg/mL。健康鱼单剂量静注达氟沙星(10mg/kg),其药时数据符合无吸收的三室开放模型,方程为C=5.830-5.582t+4.162-1.157t+0.852-0.029t,主要动力学参数如下:t1/2α0.552h;t1/2β22.186h;AUC34.226mg/(L.h);V 10.922L/kg;Vb10.144L/kg;ke 10.317h.Ah感染组的V1减小至0.290L/kg,静注感染组鱼体内达氟沙星的消除没有显著的改变。健康口服组数据结果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血药浓度和时间方程为C=1.278e-0.073t+0.177e-0.089t-1.455e-0.329t。药动学常数分别为:t1/2ka9.491h,t1/2β78.267h,Tmax6.284h,Cmax0.791mg/mL;α0.073h。但Ah感染改变达氟沙星口服给药后在史氏鲟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消除。分布速率常数降低为0.050/h。消除减慢,消除半哀期延长为93.988h,达峰时间延长为至9.060h,峰浓度降低为0.585mg/mL。口服达氟沙星水溶液,健康及感染组史氏鲟对达氟沙星生物利用度分别为96.503%和94.435%。本实验结果表明达氟沙星在健康史氏鲟体内分布广泛、吸收较完全。感染Ah对达氟沙星在史氏鲟体内的吸收、分布及消除规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口服给药的影响更为显著。达氟沙星可用于史氏鲟感染Ah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水温(18℃和28℃)条件下,单剂量(10mg/kgb·w)强饲氟甲砜霉素,在斑点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可以同时检测血浆中氟甲砜霉素及其代谢物氟甲砜霉素的浓度.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药时数据.结果表明:在不同水温条件下氟甲砜霉素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药时数据均符合一室开放式模型.药时规律符合理论方程C血浆=71921(e-0.036t-e-0.18t)和C血浆=91061(e-0.081t-e-0.301t).18℃和28℃的条件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吸收半衰期T1/2ka分别为31845h和21301h,消除半衰期T1/2ke分别为191118h和81519h,达峰时间Tpeak分别为111136h和51953h,最大血药浓度Cmax分别为41074μg/mL和41226μg/mL,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741547(μg/mL)/h和811279(μg/mL)/h,平均驻留时间MRT分别为271581h和121290h,相对表观分布容积V/F(c)分别为11580L/kg和115121L/kg.采用氟甲砜霉素防治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疾病,建议在18℃左右口服10mg/kg体重剂量的氟甲砜霉素,2d给药1次;在28℃左右口服10mg/kg体重剂量的氟甲砜霉素,1d给药1次.试验过程中在斑点叉尾鮰血浆样品中未检测到氟甲砜霉素的主要代谢物氟甲砜霉素胺.    相似文献   

1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口灌给药途径下,研究双氟沙星及其代谢产物沙拉沙星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中华绒螯蟹以20 mg/kg剂量给药双氟沙星后,其血淋巴、肌肉、肝胰腺、精巢和卵巢中药物-时间曲线关系符合开放性二室模型.双氟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吸收迅速,在不同组织中分布较广,达峰时间短.血淋巴、肌肉、肝胰腺、精巢和卵巢中的Vd分别为3.170 L/kg、2.122 L/kg、1.045 L/kg、1.051 L/kg和0.203 L/kg;双氟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消除缓慢,在血淋巴、肌肉、肝胰腺、精巢和卵巢中的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96.316 h、88.228 h、137.524 h、67.021 h和124.679 h;总体清除率CLa分别为0.783 L/h·kg、0.040 L/h·kg、0.013 L/h·kg、0.011 L/h·kg和0.008 L/h·kg.代谢产物沙拉沙星在中华绒螯蟹血淋巴、肌肉、肝胰腺、精巢和卵巢中药物水平的变化趋势与双氟沙星相似,都呈现多峰现象.但肌肉、肝胰腺、精巢和卵巢4种组织中代谢产物沙拉沙星出现药峰的时候恰好是这4种组织中双氟沙星下降缓慢时期.鉴于双氟沙星及其代谢产物沙拉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消除缓慢,而可食组织中脂肪含量较高,因此若规定可食组织中双氟沙星的最大残留限量以脂肪中最大残留限量(100μg/kg)为标准,沙拉沙星的最大残留限量为30μg/kg,则建议双氟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中的休药期大于24d,才能保障食用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基于SSU rDNA序列对当前分布于我国的网状车轮虫(Trichodina reticulata Hirschman & Partsch, 1955)的群体遗传结构与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遗传结构研究结果表明: 20个样本共检测到9个单倍型, 含4个共享单倍型与5个特有单倍型, 其中鲫来源的Hap3是最大的共享单倍型; 草鱼来源的Hap8和小黄黝鱼来源的Hap9暂被视为湖北武汉和西藏地区各自特有的单倍型; 同时推测鲫来源的单倍型Hap1为祖先单倍型。结合ML系统发育树分析推测, 在多宿主的进化历程中, 鲫寄生的网状车轮虫可能是分化最早的群体, 且草鱼寄生的网状车轮虫在起源上来自于鲫。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 所有群体均呈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d≥0.5)与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Pi<0.005), 且鲫来源的单倍型多样性显著高于草鱼来源, 但核苷酸多样性(Pi)明显低于后者。遗传分化(Fst)与基因流(Nm)研究结果表明, Group A(鲫来源)与Group B(草鱼来源)群体间相对独立且已经达到了极度分化程度, 群体内基因层面的交流较少。综合中性检验与核苷酸单倍型错配分析认为, Group A(鲫来源)未发生过种群扩张, Group B(草鱼来源)则存在过早期的种群扩张历史。  相似文献   

12.
白鲢等鱼种对螺旋鱼腥藻消化吸收的示踪实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螺旋鱼腥藻塘里鱼种快速生长的作用机制,首先应该弄清鱼种究竟能否消化吸收螺旋鱼腥藻。本报告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对此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认为白鲢等鱼种是可以消化吸收螺旋鱼腥藻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盐酸双氟沙星(difloxacin, DIF)在异育银鲫体内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变化及其与药代动力学之间的关系, 实验采用超滤法测定了DIF在异育银鲫体内血浆蛋白结合率, 运用HPLC测定其对应时间点药物浓度, 并分析了血浆蛋白结合率变化对DIF体内处置的影响。实验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异育银鲫为感染组, 健康异育银鲫为对照组。结果显示: 感染组各时间点DIF血浆蛋白结合率均高于对照组, 感染组与对照组DIF血浆蛋白结合率与总药物浓度呈对数关系: y=-9.01ln x+74.34和y=-4.81ln x+65.15, DIF血浆蛋白结合率与游离药物浓度的对数关系式分别为: y=-6.36ln x+64.91和y=-4.36ln x+ 60.63; 感染组和对照组血浆药时曲线均可使用开放性二室模型描述; 感染组DIF的吸收和消除慢于对照组, 其表观分布容积和曲线下面积大于对照组。结果显示异育银鲫体内感染嗜水气单胞菌促使DIF血浆蛋白结合率升高; 血浆蛋白结合率升高导致药物以结合药物的形式储存于血液中可能是导致药物组织分布受限、消除缓慢、长时间滞留于血液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饲喂蚕豆对草鱼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投喂蚕豆100d左右, 草鱼肌肉的弹性和咀嚼性增强, 肌肉品质显著改善, 此种模式养殖的草鱼俗称脆肉鲩。实验比较了投喂蚕豆与商用配合饲料的草鱼, 在养殖过程中(30d、60d、100d)机体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机能的异同, 以了解脆肉鲩肌肉品质改变过程中鱼体的生物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 投喂蚕豆显著影响了草鱼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及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 但对肝胰脏T-AOC、MDA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及血清SOD活力无显著影响。实验30d和60d时, 投喂蚕豆的草鱼机体抗氧化能力强于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鱼, 但实验100d时两种养殖模式的草鱼机体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差异。投喂蚕豆对草鱼免疫机能有一定的影响, 实验100d时, 投喂蚕豆的草鱼血液红细胞数量(RBC)及白细胞数量(WBC)显著高于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鱼。投喂蚕豆的草鱼血清TP、ALB、GLB含量在实验30d时显著低于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鱼, 在实验60d时与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鱼无显著差异, 在实验100d时又显著低于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鱼。投喂蚕豆显著影响了草鱼脾指数及脾脏中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实验末期, 在投喂蚕豆的草鱼脾脏中IL-1、MHC Ⅱ、IFN-1、TNF-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投喂配合饲料的草鱼。以上结果表明, 投喂蚕豆初期鱼体抗氧化能力增强, 随着投喂时间的增加, 鱼体抗氧化能力降低至与投喂配合饲料相当的水平; 投喂蚕豆使草鱼产生了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5.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3):517-523
为了预测喹烯酮在草鱼体内药物残留, 建立其在草鱼体内生理药动学模型。通过搜集大量文献获得鱼的生理解剖参数, 采用已有的喹烯酮试验数据拟合得到药物特异性参数。基于acslXtreme生理药动学软件, 进行模型假设、血流图设计、质量平衡方程的建立和模型拟合。喹烯酮为小分子药物, 其分布服从血流限速型, 在肝脏代谢, 从肾脏消除。喹烯酮通过口服进入肠道, 然后经肝脏代谢进入血液循环, 因此设定5个房室, 即肝、肾、肌肉、肠和其他组织。经过一系列的计算和调试, 最终建立喹烯酮在草体内5室生理药动模型, 成功拟合连续饲喂药物60d之后的药物残留消除曲线, 其中肝脏中的预测结果比肾脏和肌肉高, 与实测数据一致。因此, 喹烯酮在鱼体内生理药动模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将是药物残留检测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6.
以雅罗鱼亚科为外群,采用分支系统学的原理和方法对鲌亚科17个属(须鳊属除外)进行了系统发育和动物地理学的分析.结果表明,(1)鲌亚科这17个属为一个单系群,并由4个较小的单系群组成;(2)鲌亚科现在的地理分布格局除源自离散事件外,主要源于扩散事件.鲌亚科的特征演化还表明,东亚地区地质历史的反转演化和平行演化可能在鲌亚科系统发育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BrdU-Hoechst-Giemsa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和补充;并将它应用于青鱼和草鱼的核型研究中。实验进一步阐明,BrdU-Hoechst-Giemsa方法的关键性步骤之一是要先测算实验鱼的细胞周期;BrdU、AMD、Hoechst 33258,EB和AO虽都有抑制鱼类染色体浓缩、促进染色体分带的作用,但其中以DNA碱基特异性给合物BrdU、AMD和Hoechst 33258较佳,特别用AMD和Hoechst 33258同时处理活细胞的分带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五种鲤科鱼类的RAPD分析兼论稀有鮈鲫的系统位置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作者采用20个随机引物,对五种鲤科鱼类,即稀有鲫、中华细鲫、麦穗鱼、唐鱼和草鱼的基因组进行了DNA随机扩增分析(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即RAPD)。其目的是为了探讨稀有鲫的系统分类位置。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物种中,稀有鲫与中华细鲫和唐鱼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别对草鱼性成熟前、后垂体STH细胞进行了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研究。垂体STH细胞多位于中腺垂体中部和背部,为嗜酸性细胞,用PMB(PAS-MB)和APG(AB-PAS-OG)两种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对橙黄G阳性,对PAS、AB阴性;电镜下电子密度较高,内质网绕核呈环形,分泌颗粒多而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