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将E.coli BT(Trp~-)从阻遏条件转入去阻遏条件培养时,加入脱硫创新霉素,测定药物对色氨酸途径酶(ASase和TSase)合成的阻遏作用。实验结果证明:脱硫创新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和创新霉素一样是阻遏色氨酸途径酶的生物合成。其50%的阻遏浓度为4—5μm,和创新霉素相似。实验结果也说明,创新霉素结构中的噻喃环对阻遏作用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正> 用两种实验方法观察了脱硫创新霉素对ASase活性的影响。1.药物对E.coli BT36(Trp~- phe~- tyr~-)积累邻氨基苯甲酸的影响。发现脱硫创新霉素虽然部分抑制邻氨基苯甲酸的积累,却不出现分支酸的积累,而色氨酸在抑制邻氨基苯甲酸积累的同时出现分支酸积累。2.药物对ASase的作用。发现税硫创新霉素和创新霉素均不能抑制ASase活性,而色氨酸能显著抑制ASase活性,从而证明了脱硫创新霉素和创新霉素的抗菌作用不是通过反馈抑制色氨酸途径第一酶ASase的活性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酸马奶提取马克斯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代谢产生的抗菌复合物K.marxianus p H 2.0和K.marxianus p H 8.0(简称为K2和K8)对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O8的抑菌效果和细胞表面特性的影响。【方法】乙酸乙酯萃取法制备K2和K8,牛津杯法测定其对E.coli O8的抑菌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有机酸的组成,试剂盒测定其毒素蛋白浓度,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E.coli O8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酶标比浊法测定其对E.coli O8生长曲线的影响,微生物粘附法测定其对E.coli O8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邻硝基苯β-D-半乳吡喃糖苷(ONPG)法测定其对E.coli O8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结果】乙酸乙酯萃取法获得抗菌复合物溶液,其中p H 2.0水相与p H 8.0水相抑菌圈最大,冻干得K2和K8,主要组分为丙酸等有机酸和毒素蛋白。K2和K8对E.coli O8的MIC分别为0.025 g/m L和0.100 g/m L,MBC分别为0.100 g/m L和0.200 g/m L。K2和K8能影响E.coli O8的生长曲线,增加E.coli O8的疏水性和渗透性,且K2优于K8。【结论】酸马奶提取K.marxianus代谢抗菌复合物K2和K8能抑制致病性E.coli O8生长,影响其细胞表面特性。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利用SL培养基从蚯蚓粪中分离到54株具有产酸性能的菌株,并以E. coli O157:H7 (EDL933株)作为指示菌株,采用点种法检测分离菌株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其中6个菌株对指示菌具有拮抗作用,通过形态特征,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6个菌株分别为食物魏斯特菌(Listeria welshimeri)、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和格氏乳球菌(Lactococcus garvieae).分离到的乳酸菌对E. coli O157:H7 (EDL933株)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发酵温度和初始pH值影响发酵液的抑菌作用,优化环境因子可以促进拮抗菌对E. coli O157:H7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分离抗菌产物用于人畜共患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茶多酚对大肠杆菌抑菌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一种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活性质,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为研究对象,采用牛津杯实验研究茶多酚的最小抑菌浓度,并采用结晶紫实验、电导率测定、离子泄漏测定来分析TP对E.coli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TP对E.coli DNA的影响。结果显示,TP对E.coli的最小抑菌浓度为40μg/m L;结晶紫实验中,随着浓度的增大,OD590也随之增大;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电导率随之增大,离子泄漏随之增多,说明TP可以作用于E.coli的细胞膜,能够改变其通透性。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可知TP处理后和空白对照组相比较,DNA条带出现变暗、拖尾现象,说明TP能够作用于E.coli的遗传物质DNA。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基于穿膜肽和抗菌肽构效关系改造获得的新肽P7的抗菌活性及其对大肠杆菌(E.coli)的抑菌机制.[方法]微量稀释法和溶血实验分析P7的抑菌活性及其对正常细胞的细胞毒性;采用膜荧光探针、流式细胞术和扫描电镜分析P7对E.coli膜通透性、膜完整性的影响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通过激光共聚焦分析P7在E.coli细胞中的定位;凝胶阻滞实验测定P7与E.coli基因组DNA结合能力.[结果]P7比母肽显示更强的抑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范围为4-32 μmol/L,且在作用浓度范围内具有较弱的溶血活性.P7可以增加E.coli外膜和内膜的通透性,使E.coli细胞膜的完整性和细胞表面结构受损.同时P7可以穿过E.coli细胞膜在细胞质聚集并与基因组DNA结合.[结论]P7通过增加E.coli内外膜通透性,穿过细胞膜与胞内DNA结合发挥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最低抑菌浓度(MIC)是表征抗菌药物对细菌生长抑制最终效应的常规方法,不能描述抑菌作用的时间过程,药敏试验也不适用于高抗药性水平菌株的治疗方案确定.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个普适性的新药敏试验方法.不同接种量的质控菌株Escherichia coli ATCC 25922和临床高抗药性水平菌株E.coli BBZ在不同系列浓度的6种抗菌药物(环丙沙星、氨苄西林、头孢噻呋、阿米卡星、硫酸黏菌素和多西环素)作用下,37℃下培养1200 min,连续检测时间序列点的光密度值A600作为反应变量,以相对抑菌效应(RIE=((a.b)/a)×100%)表征抑制效应,进而用等效线图表征药物浓度和时间协同抑制效应的动态过程,量化了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细化不同菌株对药物敏感性的差别.由此得到,达到最大抑制效应时,需要的最低药物浓度和时间,以及增大药物浓度或延长反应时间对抑制效应的影响,这正是临床用药最需要的信息.此外,大接种量下最大抑菌效应很低,表明不适合治疗.本方法为防治高抗药性菌株感染提供了药敏试验方法,也有益于促进新药研发药敏检测方法的改进.最后提出适于临床应用的、快速定性显示药物敏感性的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油松毛虫幼虫抗菌物质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体内注射法,对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 3龄幼虫注射浓度为1.0&#215;10^8孢子/mL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菌悬液,诱导其产生抗菌物质,12h后收集制备血淋巴粗提液。分别测定对4种细菌和4种真菌的抗菌活性,并检测温度、pH值变化和反复冻融对抗菌活性的影响。采用Tricine—SDS—PAGE电泳法确定抗菌物质的分子量大小。结果发现,诱导后的油松毛虫3龄幼虫血淋巴粗提液对试验的细菌和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杆菌E.coli和变形杆菌Proteus species的抑制作用强于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血淋巴粗提液的的抗菌活性在50℃水浴处理和4~9的pH值条件下保持稳定,反复冻融1~5次抗菌物质的活性降低4.3%~14.9%。电泳结果显示,诱导组血淋巴粗提液在23.2kD和15.0kD处分别出现一条特异性条带,在60.4kD处蛋自带变浅。由此推测从油松毛虫幼虫体内诱导产生的抗菌物质分子量可能是23.2kD和15.0kD。  相似文献   

9.
代谢副产物乙酸对L-色氨酸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重组大肠杆菌(E.coli TRTH/pSV-709)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发酵过程,检测结果表明发酵液中有大量代谢副产物乙酸的积累。利用外源添加试验研究了乙酸对L-色氨酸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酸浓度高于2g/L时对L-色氨酸生产菌的生长和产酸均有抑制作用。分析了乙酸的产生机制,并采取了调节溶氧水平、确定合适初始葡萄糖浓度、限制葡萄糖流加及控制菌体比生长速率等措施来减少乙酸的生成。在优化条件下,乙酸含量与原工艺相比降低了51.35%,菌体生物量和L-色氨酸产量分别提高了51.07%和46.54%,实现了高密度发酵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多棘海盘车皂甙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有机溶剂法从多棘海盘车中提取皂甙化合物,通过中性氧化铝柱的色素吸附以及AmberLite XAD-2树脂柱的富集,得到海星皂甙。采用“管碟法”分别研究了海星皂甙对4种细菌和4种真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对细菌的抗菌效果表明:海星皂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腊样芽孢杆菌的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分别是10、12.5mg/mL,而对大肠杆菌则无抑菌作用;对真菌的抗菌效果表明:海星皂甙对黑曲霉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啤酒酵母、青霉、根霉则无抑菌作用。从而说明海星皂甙对细菌和真菌的抑制作用均有一定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
用不同的化学试剂修饰了柞蚕抗菌肽D分子中的色氨酸、精氨酸和赖氨酸等氨基酸残基。NBS修饰抗菌肽D,以及氨肽酶M对抗菌肽D作用的结果表明色氨酸残基对抗菌肽D抑制E.coli D31的作用影响不大。CHD和MLH对精氨酸和赖氨酸残基的修饰,导致抗菌肽D失去抑制E.coli的作用,但可逆地消除CHD和MLH的修饰作用后,抗菌肽D恢复了对E.coli D31的抑菌作用。这些结果初步认为,抗菌肽D抑菌作用与分子中的荷电性有关,改变了分子的电荷,也就同时失去了其抑菌功能。 此外,对精氨酸残基修饰的结果还表明,抗菌肽D的免疫原性与精氨酸残基有关。但是,抗菌肽D的免疫决定簇与其生物活性中心并不完全平行。  相似文献   

12.
济南游动放线菌可以产生多种抗菌物质,目前知道的至少有创新霉素、创新霉素B成分和C成分等三种。通过诱变剂处理,从济南游动放线菌中分离出两个变株NT-11和B-1,它们在形态、培养特征、可溶性色素以及产生的抗菌物质成分方面均有显著的不同。变株NT-11仅产生创新霉素和创新霉素C成分,变株B-1产物中则以创新霉素B成分为主,同时还有多种色素类抗菌物质,但也产生一定量的创新霉紊和创新霉素C成分。本文报道了创新霉素B和C成分的理化性质和体外生物活性的数据。对创新霉素与B成分在生物合成方面的关系也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旨在检测嗜酸乳杆菌S-层蛋白以及S-层蛋白与抗生素联用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抑制作用。采用液体发酵培养法获得嗜酸乳杆菌菌体,LiCl法提取S-层蛋白粗提物,凝胶过滤层析法纯化S-层蛋白,分别用E.coli和S.aureus处理Caco-2细胞2 h后,考察S-层蛋白在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条件下对E.coli和S.aureus的抑制作用,并考察S-层蛋白联合抗生素对E.coli和S.aureus的抑制作用,实验分组:(1)空白对照;(2)嗜酸乳杆菌组;(3)S-层蛋白组;(4)抗生素组;(5)嗜酸乳杆菌+抗生素组;(6)S-层蛋白+抗生素组。结果显示,液体发酵得到嗜酸乳杆菌菌体,提取并纯化得到S-层蛋白;S-层蛋白对E.coli和S.aureus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具有浓度依赖性,高浓度下抑制率达到42.2%和31.7%,差异极显著(P<0.01),且在E.coli和S.aureus作用的短时间内干预效果明显,0 h时的抑制率分别达到59.3%和48.4%;S-层蛋白联合抗生素的抑菌率分别达到81.7%和79.3%,差异极显著(P<0.01),效果优于单独使用抗生素。嗜酸乳杆菌S-层蛋白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可以与抗生素联用,有望开发称为一种新型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4.
小檗碱的抗菌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檗碱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于抗痢治疗,其抗菌作用被认为是其发挥抗痢作用的主要药理学机制.小檗碱的体内外抗茵活性明显,其抗茵机制可能涉及对多种酶蛋白活性抑制,肠毒素拮抗作用和抗粘附作用等机制.小檗碱的直接抗茵作用可能与其非特异性蛋白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探究大肠杆菌细胞内负责L-丙氨酸合成的转氨酶对菌株代谢及L-色氨酸合成的影响。运用Red重组技术分别对编码L-丙氨酸转氨酶的基因alaA、alaC和avtA进行敲除。通过摇瓶和50 L罐中探究其对L-色氨酸积累、L-丙氨酸代谢及菌体生长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除3种L-丙氨酸转氨酶全部缺失的工程菌L-丙氨酸合成受阻、菌体生长受到较强抑制外,其它各任意一种或两种丙氨酸转氨酶缺失菌株的生长并未有较大差异,但色氨酸的合成变化显著。其中alaA和alaC双基因缺失的E.coli FS-T4工程菌,摇瓶发酵L-色氨酸产量达6.08 g/L,L-丙氨酸含量仅0.16 g/L,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26.7%和降低了91.0%。在50 L罐中E.coli FS-T4工程菌L-色氨酸产量最高可达41.9 g/L,糖酸转化率达20.5%,分别较出发菌株提高了13.8%和5.1%。转氨酶AlaA和AlaC的同时缺失,既可以满足细胞整体氨基酸池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减少杂酸的积累,使得更多的碳源流向L-色氨酸的合成。  相似文献   

16.
NH4+对L-色氨酸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NH4+浓度对大肠杆菌E.coli TRTH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影响。方法:通过外源添加试验,利用30 L发酵罐进行分批补料发酵试验,考察E. coli TRTH发酵生产L-色氨酸过程中生物量、L-色氨酸产量、有机酸含量、耗糖速率、发酵液中NH4+浓度及质粒稳定性变化。建立了大肠杆菌合成L-色氨酸的代谢流平衡模型,应用 MATLAB 软件计算出E. coli TRTH发酵中后期代谢网络的代谢流分布。结果:发酵结果显示,利用NaOH和氨水混合补料,控制NH4+浓度在120 mmol/L以下,菌体能够以较长时间和较高比生长速率保持对数生长,最终菌体生物量和L-色氨酸产量分别提高了12.16%和19.80%。随着NH4+浓度的增加,发酵液中丙酮酸、乳酸及乙酸浓度均略有增加,细胞质粒稳定性下降。控制NH4+浓度在120 mmol/L以下,E. coli TRTH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代谢流量分析结果表明,EMP途径的代谢流量降低7.31%,PP途径的代谢流量增加7.14%,TCA循环的代谢流量降低22.04%。结论:高浓度的NH4+导致菌体生长提前结束,耗糖速率降低,产酸受阻,控制NH4+浓度在120 mmol/L以下,解除了NH4+对菌体生长和产物生成的抑制,使得菌体生物量和L-色氨酸产量大幅提高,实现了高密度发酵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3种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scherichia coli O1的抑菌机理及对感染E.coli O1小鼠的保护率。【方法】分别采用酶标比浊法、微生物粘附法、试剂盒法和邻硝基苯β-D-半乳吡喃糖苷(ONPG)法测定3种蒙药复方对E.coli O1生长曲线、细胞表面疏水性、细胞壁及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同时,采用人工感染小鼠法测定其对小鼠的保护率。【结果】3种蒙药复方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致病性E.coli O1,且对人工感染E.coli O1的小鼠有保护作用,其中蒙药复方Ⅲ的保护率与环丙沙星相当,均达到50%;7味单药组成的蒙药复方Ⅲ水煎剂作用于E.coli O1细胞时,首先改变其表面疏水性,其次随作用时间的延长破坏其细胞壁的完整性,进而破坏细胞膜并改变其通透性,最终导致细胞结构的破坏,从而起到抑制作用。【结论】蒙药复方Ⅲ的体内外抑菌效果最佳,其效果与抗生素环丙沙星相当。  相似文献   

18.
管鹏 《植物医学》2020,(2):37-41
纳米氧化镁(MgO NP)因其自身卓越的物理化学性质,尤其是较高的比表面积,使其在光学、电学、材料学和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都表现出重要的应用前景.MgO NP对细菌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而对真菌的抗菌性研究较少.本文研究了MgO NP对柑橘炭疽病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抗菌作用,测定了其对胶孢炭疽菌的菌丝生长和菌丝形态的影响,以及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测定了MgO NP对柑橘炭疽病的防控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00~800μg/mL的MgO NP都能较好抑制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其中400μg/mL和800μg/mL剂量效果最明显;同时提前施用400μg/mL的MgO NP表现出较好的柑橘炭疽病防治效果,说明MgO NP具有作为植物保护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安美忱  刘宁 《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0):1526-1531
牛乳铁蛋白素(Bovine Lactoferrcin, LfcinB)是乳铁蛋白在酸性环境下经胃蛋白酶作用N端释放的一段多肽, 它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研究LfcinB广谱抗菌性及改变LfcinB氨基酸序列对其抗菌能力的影响, 寻找LfcinB抗菌作用的结构位点。人工合成LfcinB, 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LfcinB抗菌图谱。人工合成丙氨酸取代3位半胱氨酸的LfcinB、丙氨酸取代8位色氨酸的LfcinB和去掉2个半胱氨酸的LfcinB样品, 测定最小抑菌浓度, 确定LfcinB抗菌活性位点。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蛇毒粗毒的抗菌作用,并比较不同蛇毒对不同细菌的抑制效果.方法 采用抑菌环法测定蛇岛蝮、江浙蝮和短尾蝮蛇毒粗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的抗菌作用,比较不同蛇毒粗毒的抗菌效果;加入过氧化氢酶(catalase),考察蛇毒抗菌作用的变化.结果 (1)3种蛇毒粗毒对5种细菌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3种蛇毒粗毒对5种细菌的抑制作用大小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大肠埃希菌或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3)加入catalase后,蛇毒的抗菌作用明显减弱.结论 (1)3种蛇毒粗毒均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并具有明显抑菌选择性.(2)3种蛇毒的抗菌效果不同,蛇岛蝮蛇抗菌作用最强.(3) catalase能显著降低蛇毒的抗菌活性,表明L-氨基酸氧化酶是蛇毒起抗菌作用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