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Steiner&Buhrer) Nickle的媒介昆虫云杉花墨天牛Monochamus saltuarius Gebler在辽宁省被发现意味着我国北方松林的生态安全正在遭受严重的威胁。明确松材线虫入侵松林内的天牛种类、数目,可以为早期监测松材线虫媒介昆虫和潜在媒介昆虫的种群动态以及预测松材线虫病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为了明确天牛广谱型引诱剂、APFI持久增强型松墨天牛高效诱剂、F8型松墨天牛引诱剂及其复配诱芯的诱捕效果,于2019-2020年的5-10月在辽宁省抚顺市的油松林、红松林、落叶松林开展诱捕天牛试验。【结果】将天牛广谱型引诱剂和F8型松墨天牛引诱剂放在同一诱捕器中具有较好引诱效果,每诱捕器捕获的天牛物种数量(油松林18种,红松林14种,共计19种)和天牛样本数量(油松林(18.31±8.86)头/周,红松林(23.44±10.92)头/周)最多。在试验林地共计诱捕到34种共计13307头天牛,其中云杉花墨天牛数量最多,占总诱捕量的67%,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锯天牛Prionus insularis、小灰长角天牛Acanthocinus griseus、松皮花天牛Rhagium japonicum分别占总诱捕量的13.2%、6.6%、4.1%和2.7%。【结论】捕获到危害针叶树的天牛8种,包括云杉花墨天牛(优势种)、小灰长角天牛、灰长角天牛Acanthocinus aedilis、褐梗天牛、脊鞘幽天牛Asemum striatum和锯天牛。根据天牛的取食产卵习性推测,小灰长角天牛、灰长角天牛在补充营养的时候可能会传播松材线虫到健康松树上,而褐梗天牛、脊鞘幽天牛和锯天牛羽化成虫后不需补充营养且产卵在衰弱木的树皮缝隙或者表土处,它们有效传播松材线虫的几率较小。  相似文献   

2.
【背景】在中国,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经常混合发生,但有关苹果蠹蛾迷向设置对梨小食心虫影响的研究却较少。【方法】在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同时发生的果园中设置2种迷向发散器,使用三角胶粘式信息素诱捕器监测2种昆虫的发生动态,以观察苹果蠹蛾性信息素是否会对梨小食心虫产生诱捕效果或类似的迷向作用。【结果】无论是否设置性信息素迷向发散器,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均能诱集到梨小食心虫的雄性成虫。在2009~2011年的田间试验中,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的诱集量最多能达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捕器的1.1倍,占2种诱捕器诱集总量的51.7%。在设置性信息素迷向发散器的果园中,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的诱集量受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发散器的影响而下降:相比无迷向设置的对照果园,同时设置2种昆虫迷向发散器的果园中,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内的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90.9%,梨小食心虫自身性信息素诱捕器内的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92.4%;在仅设置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发散器的果园中,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内的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87.5%,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捕器内的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60.6%。【结论与意义】苹果蠹蛾迷向发散器对于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存在"迷向"作用。在2种害虫同时发生的情况下使用2种迷向发散器,对于2种害虫能够达到比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马氏诱集器法对6种不同小生境的昆虫相进行初步研究。对采集到的昆虫进行整理和数据分析后表明,采用马氏诱集器法对不同昆虫的诱集效果不同,其中对双翅目、鳞翅目和膜翅目的诱集效果较好。根据诱集结果,不同生境的昆虫种类和数量都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每年都会因虫害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为了挽回害虫造成的损失,必须对害虫进行防治。田间节肢动物群落调查是评价害虫防治效果的重要依据,取样方式对节肢动物群落调查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另外,对转基因作物对稻田生物多样性安全性进行评价时,取样方式对多样性评价的准确性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吸虫器法、盆拍法和马氏网诱集法3种取样方式进行稻田节肢动物调查,并评估不同取样方式的采集效率。得到的结果有:1.采集到的节肢动物物种数:马氏网诱集法吸虫器法盆拍法;2.采集的节肢动物数量:盆拍法吸虫器法马氏网诱集法;3.吸虫器取样法在调查叶蝉科、秆蝇科、茧蜂科、姬蜂科、金小蜂科、缘腹细蜂科、蕈蚋科时,取样效率较高;4.盆拍取样法在调查叶蝉科、瘿蚊科、微蛛亚科、跳蛛科、狼蛛科、猫蛛科、弹尾虫目、飞虱科时,取样效率较高;5.马氏网诱集法在调查缟蝇科和毛蠓科时取样效率较高。马氏网诱集法善于采集具有飞行能力的节肢动物;吸虫器法对不同习性的节肢动物采集效果均较高;盆拍法适合采集活动于水稻基部的节肢动物。  相似文献   

5.
为完善APF-Ⅰ型松墨天牛引诱剂及诱捕器的林间应用技术,本研究开展了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不同坡位与不同设置密度诱捕松墨天牛效果的调查。结果表明: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对松墨天牛的诱捕效果影响显著,随着诱捕器布设高度的增加,松墨天牛诱捕量增多,其中4.5 m处诱捕松墨天牛效果最好,诱虫量均值为245.5头/诱捕器。诱捕器不同坡位对松墨天牛的诱捕量无显著影响,其中山顶诱捕量最多,诱虫量均值72.3头/诱捕器。诱捕器设置密度加大,总诱捕量增多,林间死树株率下降,建议每6.67 hm~2(100亩)至少设置6个诱捕器。  相似文献   

6.
不同诱捕技术对松褐天牛的诱捕效果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通过不同引诱剂、不同诱芯、不同诱捕器和不同缓释量对松褐天牛的诱捕试验,结果表明,4种引诱剂对松褐天牛都有一定的引诱效果.其中,引诱剂MA2K 05的效果最好,引诱活性平均为26.3头/诱捕器,对其它鞘翅目和半翅目昆虫也有引诱作用;引诱剂MA2K 13活性次之,平均21.3头/诱捕器;MA2K 11最弱,平均13.8头/诱捕器.3种诱芯A、B和C的引诱效果分别为14.73、4.25和20.3头/诱捕器,其中诱芯C内引诱剂总量为诱芯A或诱芯B的2.5倍,且诱芯C内的引诱剂3~5 d需添加一次,而诱芯A和诱芯B的引诱活性能持续1个月以上,因此,诱芯B较为理想.宣州诱捕器引诱效果显著高于日式诱捕器,分别为36.4和9.7头/诱捕器.不同剂量诱捕结果表明,随着诱芯缓释量的增加,诱捕效果也相应提高,当剂量从20 ml上升至80 ml时,诱捕效果增加不显著;当诱剂达120 ml时,引诱效果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山东省是昆虫南北迁飞的关键路径,了解山东省的迁飞性昆虫群落结构,对明确迁飞性昆虫种类,并对其进行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山东省14个地区建立监测点,每个监测点于2018年9月-10月利用探照灯诱虫器和地面灯诱虫器诱集昆虫.[结果]14个监测点共诱捕到昆虫有12目54科408种,其中探照灯诱虫器诱集到11目45科388种,地面灯诱虫器诱集到12目46科365种,探照灯诱虫器诱集的主要昆虫类群为鳞翅目(79.12%)、鞘翅目(9.42%)、直翅目(8.14%)和脉翅目(2.26%).地面灯诱虫器诱集的主要昆虫类群为鳞翅目(68.84%)、鞘翅目(23.46%)、膜翅目(3.69%)、直翅目(1.50%)、半翅目(1.14%).探照灯诱虫器诱集昆虫数量显著多于地面灯诱虫器.[结论]阐明了山东省昆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并证实了许多重大昆虫在山东省存在迁飞性.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至2013年12月,利用网捕、马氏网诱捕、灯诱等方法对浙江清凉峰进行了昆虫资源调查,共发现27目256科1598属2567种,优势类群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同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的科数分别占总数的17.19%、12.5%、9.77%、9.38%、7.42%和6.25%,其种类数分别占25.42%、15.81%、4.96%、10.23%、11.71%和13.08%。优势类群的科属多度分析表明,该地区昆虫群落结构稳定。同时,多种物种多样性指数也表明浙江清凉峰昆虫物种昆虫多样性指数较高,群落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9.
《环境昆虫学报》2014,(1):39-43
2011年对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蝇科昆虫进行了诱集采集,得到实蝇科昆虫标本1640号,隶属于2亚科11属19种。不同海拔高度实蝇科昆虫群落组成不同,在6个采样地中海拔最高点实蝇科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都较少。不同时间实蝇科群落组成及数量也呈现一定的差异。调查发现,7、8月份诱集的数量最多,分别为525头和537头。不同采样地和不同时间实蝇科昆虫的总体优势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E)、均匀度指数(J)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进一步阐明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诱芯中引诱剂植物挥发物(α-蒎烯和乙醇)和聚集信息素(2-十一烷氧基-1-乙醇)在野外条件下的变化及其对诱芯诱捕效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应用气质联用仪(GC-MS),检测了松墨天牛诱芯中引诱剂植物挥发物α-蒎烯和乙醇及聚集信息素2-十一烷氧基-1-乙醇在野外悬挂不同时间后的比例和成分变化;并在林间设置20个诱捕器,每诱捕器上悬挂1个诱芯,其中10个诱捕器在第30天时更换新的诱芯,另10个诱捕器的诱芯不更换,调查相应的野外诱捕效果。【结果】诱芯中引诱剂植物挥发物含量变化结果显示,植物挥发物在前15 d内,平均释放量为5.05 mL/d;在第45-60天内,平均释放量仅为0.58 mL/d。植物挥发物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植物挥发物中α-蒎烯和乙醇的初始总含量≥97%,另外含有莰烯、氧化蒎烯、松香芹醇、松香芹酮、桃金娘烯醛、马鞭草烯酮、桃金娘烯醇等7种杂质。随着时间延长,植物挥发物中成分种类和含量均发生变化,其中第15天时,乙醇含量为零;第15-45天期间,共新增3种杂质,即马鞭草烯醇、樟脑烯醛和马鞭草烯基乙基醚;原有杂质松香芹醇、松香芹酮、桃金娘烯醛、马鞭草烯酮到第60天时含量所占比例显著增加。聚集信息素2-十一烷氧基-1-乙醇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在前15 d内,平均释放量为1.05μL/d;在第30-45天内,平均释放量下降到0.52μL/d;第45天时,聚集信息素含量几乎为零。野外诱捕试验结果显示,旧诱芯(已悬挂30 d的诱芯)和新诱芯(第30天时新更换的诱芯)在第45天时诱捕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在第50天时,新旧诱芯的野外诱捕效果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在第60天后,新旧诱芯的野外引诱效果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结果表明,松墨天牛诱芯中引诱剂在野外条件下释放速率存在"先快后慢"的趋势,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各成分之间的比例发生变化,主要成分也发生氧化,进而影响诱捕效果。我们自制的松墨天牛诱芯野外诱捕的高效持效期不少于45 d,持效期不少于60 d,如何更好地控制松墨天牛诱芯中引诱剂的释放速率,延缓各成分的变化,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我国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寄蝇科昆虫资源,明确青海祁连山区寄蝇科昆虫种类和区系分布格局。【方法】于2019-2021年,采用网捕法对寄蝇科昆虫进行采集,用比较形态法进行标本观察分类,进一步对青海祁连山区寄蝇科昆虫资源进行整合。【结果】共调查分类鉴定出寄蝇科昆虫109种,隶属于4亚科15族54属,包含1个中国新记录属:马寄蝇属Masistylum Brauer&Bergenstamm,1893,2个中国新记录种:弓马寄蝇Masistylumarcuatum(Mik,1864)、黄缟寄蝇Onychogoniaflaviceps(Zetterstedt, 1838);54个种为青海新记录种;7个种为祁连山区优势种。区系分布格局显示,古北界+东洋界共有种与古北界特有种比例较高。【结论】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寄蝇科昆虫种类丰富,以植食性鳞翅目昆虫为宿主的寄蝇优势种明显,祁连山区寄蝇物种区系分布格局呈现出古北动物地理界青藏区的物种组成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7种植物源挥发物反式-β-法尼烯、橙花叔醇、6-甲基-5-庚烯-2-酮、顺-3-己烯乙酸酯、丁香酚、芳樟醇、顺式茉莉酮在玉米田中对天敌昆虫的诱集效果,为利用植物源挥发物对玉米田害虫进行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将7种植物源挥发物制作挥发物引诱球,利用水盆诱捕器、粘虫板和五点取样法调查百株虫量,比较7种植物源挥发物对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的诱集效果。【结果】在7种植物源挥发物的筛选中,橙花叔醇对黄缘蜾蠃Anterhynchium flavomarginatum较其它6种化合物和对照的诱集效果有明显差异,顺式茉莉酮对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较其它6种化合物和对照的诱集效果有明显差异,反式-β-法尼烯和顺式茉莉酮对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较其它5种化合物和对照的诱集效果有明显差异;在橙花叔醇和顺式茉莉酮的小区试验中,2种挥发物对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的诱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橙花叔醇对黑带食蚜蝇和虎斑食虫虻Astochia virgatipes的诱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结论】在7种植物源挥发物中,对玉米田天敌昆虫的诱集效果,橙花叔醇较好,顺式茉莉酮和反式-β-法尼烯次之。  相似文献   

13.
棉铃虫食诱剂的田间诱捕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生物食诱剂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成虫的田间诱捕效果,为发展棉铃虫成虫诱杀防治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2017年,在新疆昌吉和石河子、河南新乡、河北廊坊,利用粘板诱杀法、诱盒诱杀法和撒施诱杀法评价了棉铃虫食诱剂的诱集效果。【结果】食诱剂对各个地区棉花、花生和玉米田棉铃虫成虫均表现出了明显的诱捕作用。撒施诱杀法的诱虫量最高,是诱盒诱杀法的4.4-16.2倍。【结论】棉铃虫食诱剂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上棉铃虫成虫诱捕,其中诱盒诱杀法适用于棉铃虫成虫种群监测,撒施诱杀法则适用于其成虫诱杀防治。  相似文献   

14.
对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天牛科昆虫进行系统调查,并采用各种多样性指数对其多样性及丰富度进行测度。采用Preston(1948)的对数正态分布来拟合群落的物种-多度关系,得到模拟结果 S(R)=31.5exp[-0.282(R-2)2],采用May(1975)估计总体物种数公式进行估算,得S*≈199。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类型天牛科昆虫多样性指数从高至低的顺序是:天然阔叶林人工林人工林灌草丛山顶灌草丛;不同月份天牛科昆虫多样性指数从高至低顺序是:6月5月7月4月8月9月;不同海拔高度天牛科昆虫多样性指数从高至低顺序是:1000-1500 m区间500-1000 m区间500 m以下区间1500 m以上区间,在1500 m以上暂未发现天牛。β多样性分析表明,4种生境之间相似度均较低,大明山天牛科昆虫群落组成与植被类型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5.
2002~2004年,在广州地区应用A-3型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引诱剂诱捕鞘翅目昆虫,结果表明:A-3型松褐天牛引诱剂具有较广的诱虫谱,可以诱捕到鞘翅目中10个科48种昆虫;松树的主要蛀干害虫是松褐天牛、赤梗天牛Arhopalus unicolor Ganhan、马尾松角胫象Shirahoshizo patruelis Voss、松瘤象Hyposipalus gigas Fabricius和松纵坑切梢小蠢Tomicus piniperda Linnaeus等小蠹虫;进一步分离所诱捕的松褐天牛及其他松树主要蛀干害虫携带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Nickle的情况,发现松褐天牛与赤梗天牛均携带松材线虫,其中松褐天牛是松材线虫病最重要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6.
实蝇类昆虫的引诱剂和诱捕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蝇科昆虫的许多种类是重要的入侵物种, 在国际植物检疫领域具有重要地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积极倡导国际合作实施对实蝇类害虫的有效控制, 不断完善和出版实蝇控制技术手册并制定相关的国际植物检疫标准。引诱剂和诱捕器是实蝇类害虫监测、调查和防治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被广泛采用。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实蝇诱剂主要包括蛋白质诱剂(PA)、甲基丁香酚(ME)、诱蝇酮(CUE)、乙酸铵诱剂(AA)、乙酸铵盐诱剂(AS)、TML 诱剂、己酸丁酯诱剂(BuH)、吡嗪诱剂(MVP)等, 我国也研发了大量植物型和食物型诱剂。国际上常用实蝇诱捕器有20多种, 依据捕获实蝇的不同方式分为干型诱捕器、湿型诱捕器和干湿综合型诱捕器3类。同时, 我国利用各种塑料瓶研制了多种多样的诱捕器。本文对国际、国内实蝇诱剂和诱捕器等研究和利用情况进行了总结, 提出我国在建设外向型水果非疫区的实蝇监测中应使用国际标准的诱剂和诱捕器, 以便获得国际认可并促进我国优势农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在研发诱剂和诱捕器时做到标准化并及时申请专利保护、推向国际市场以便获得国际有关标准的采用和认可。  相似文献   

17.
程海云  段家充  张超  潘昭 《昆虫学报》2022,65(9):1204-1221
【目的】应用线粒体COI和核CAD基因片段探讨自动条形码间隔探索(automatic barcode gapdiscovery, ABGD)、广义混合Yule溯祖模型(generalized mixed Yule coalescent, GMYC)、贝叶斯泊松树进程(Bayesian Poisson tree processes, bPTP)和贝叶斯系统发育和系统地理分析(Bayesianphylogenetics and phylogeography, BPP) 4种分析方法在芫菁科(Meloidae)昆虫分子物种界定中的适用性。【方法】分别基于COI, CAD和COI+CAD串联序列数据集,应用ABGD, GMYC, bPTP和BPP 4种方法对中国北方芫菁科常见的6属(沟芫菁属Hycleus、斑芫菁属Mylabris、豆芫菁属Epicauta、绿芫菁属Lytta、星芫菁属Megatrachelus和短翅芫菁属Meloe)18个形态种进行分子物种界定,并与形态学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利用COI+CAD串联序列数据集所得物种界定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COI数据集使用ABGD和GMYC方法的界定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而bPTP划分的物种数较形态鉴定结果多;基于CAD序列在3种单基因物种界定方法的结果中,除GMYC与形态划分一致外,其余均显示部分结果与形态划分不同。【结论】在芫菁科分子物种界定中,多基因联合序列、多种界定方法分析所得结果优于单一基因片段和界定方法的分析结果。本研究的结果为芫菁科昆虫的分子物种界定和整合分类提供了数据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捕器田间应用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考查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性信息素诱捕器放置高度、间隔距离以及气象因子对性信息素诱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置高度为1m时,性信息素诱捕器易引起斜纹夜蛾的反应,明显优于0.5m和1.5m的诱集效果。诱捕器放置的间隔距离,以25m为诱集效果最佳,与10,15,20及30m的具有显著差异。夜间风向对诱捕器的诱蛾效果具有明显影响,在3个成一列放置的诱捕器中,诱集量最大的是放在上风口位置的诱捕器;同时,与夜间风向平行设置的诱捕器,其诱集量显著高于与夜间风向垂直设置诱捕器的诱集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鳞翅目刺蛾科(Lepidoptera:Limacodidae)昆虫是重要经济、行道林木的主要害虫,本试验旨在研究北京及周边地区刺蛾科昆虫的系统发育多样性,阐明其群落结构组成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北京及周边地区林木害虫防治和生态系统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灯诱法于2010-2013年间进行样品采集,基于DNA条形码技术及形态特征对9个刺蛾科昆虫群落进行物种识别和鉴定,利用R软件包进行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计算及相关性分析。【结果】9个群落间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之间存在差异,北部燕山地区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可能与植物类型不同有关;通过多种方法分别计算系统发育多样性,结果表明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对于系统发育树构建方法和物种内遗传差异不敏感;系统发育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刺蛾科群落系统发育多样性与温度季节变化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结论】北京及周边地区刺蛾科昆虫群落结构具有地理差异,温度季节变化可能会造成环境异质性的增加,从而增加了群落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糖醋酒液能有效诱集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而性诱剂辅助正好使糖醋酒液诱捕效果得以补充。【方法】本文对6种配方的糖醋酒液、3种窗口形状诱瓶、有无性诱剂辅助、4种高度、5种间距在梨园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进行了研究,总结出糖醋酒液对梨小食心虫最佳诱捕效果的设计方案。【结果】结果表明,在梨园利用糖醋酒液防治梨小食心虫时,选择红糖∶食用醋∶白酒∶清水=3∶1∶3∶80的糖醋酒液配方,窗口形状为长方形的诱瓶,辅以性信息素诱芯,挂瓶高度为1.5 m,间距为4 m时诱捕效果最佳。【结论】合理利用糖醋酒液防治梨小食心虫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