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秀云 《生物学通报》1993,28(2):11-13,45
在电镜下观察,细菌细胞中不存在真正的核,DNA被局限在细胞的中心部位,它被细胞的其他部分所包围。与真核细胞相比,这个局限细菌DNA的区域常常被称为细菌的“核”;而细胞的其余部分常常被称为细菌的“细胞质”。在这种核与细胞质之间,不存在使二者隔离的膜,即细菌没有核膜。而细菌的DNA,尽管并没有象真核细胞的DNA那样与蛋白质结合,也常常被称为细菌的“染色体”,其分子量大约是1~6×10~9道尔顿。在这种染色体上,排列着细菌遗传的全部或大部分基因,它是细菌赖以生存的基本遗传物质。  相似文献   

2.
当把各种生物的DNA中碱基鸟嘌呤和胞嘧啶(G+C)含量进行比较时,可以看出病毒DNA和原核细胞细菌DNA中G+C含量变化范围非常宽,分别为30.9一73%和22.8—73%。真核细胞原生生物的DNA中G+C含量变化范围也呈类似情况,G+C占碱基组成的  相似文献   

3.
遗传工程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为德  陈受宜 《遗传》1979,1(4):34-37
根据DNA的来源及受体细胞的属性,遗 传工程实验可分成三大类。一类是将原核细胞 DNA转移到另一种原核细胞中去,例如将噬菌 体DN人嵌人到细菌质体DNA中。另一类是 将真核细胞DNA转移到原核细胞的受体 DNA中,比如将哺乳动物的基因引进到细菌 质体或噬菌体中。第三类是将真核基因嵌人到 另一真核细胞DNA中。本文简单谈谈遗传工 程的载体及其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MAR的结构、功能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丽翠 《生物技术》2004,14(1):70-72
真核细胞表达外源基因克服了原核细胞表达外源基因的种种不足(如mRNA的成熟、翻译后的加工),因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真核细胞表达外源基因也有不足之处,即表达效率低。造成真核细胞外源基因表达效率低的原因有很多,如基因结构、表达载体、调控元件等,而宿主细胞染色质DNA对外源基因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人们在通过载体将外源基  相似文献   

5.
细胞的进化     
当今地球上存在的生物,从其微观结构上来讲,包括前细胞结构、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前细胞结构的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特征的非细胞结构的有机体。它们没有生物膜及细胞器。现今地球上的前细胞生物,如病毒,仅仅是由蛋白质与核酸组成的(类病毒只由核酸组成)。这类有机体是现存的最简单、最低级的生物。立克次体(Rickettsia)、支原体(Mycoplasma)、细菌(Bacteria)、螺旋体(Spirochaeta)、放线菌(Actinomyces)等等是现存的原核细胞(生物)。它们  相似文献   

6.
聂剑初 《生物学通报》1990,(6):10-13,32
真核细胞的转录 1.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基因表达有如下的主要区别: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要比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复杂得多。真核生物的转录在有核膜包裹着的细胞核中进行而转译则在核外发生;在原核生物中,这二者是偶联的,细菌mRNA的转译作用在转录本仍在合成时便开始了。转录和转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使真核生物更精细地调节基因表达,促使细胞的形  相似文献   

7.
正一般认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最大的区别在于真核细胞具有完整的细胞核,而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一般都是单细胞生物,真核生物则既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真黏菌具有4个典型的阶段:孢子、游动胞、黏变形体和原质团。这类生物通常会有一段黏黏的时期,因此得名黏菌。这个黏黏的阶段就是黏菌的营养生长期,即黏菌的原质团时期。这些黏黏  相似文献   

8.
线粒体(mitochondrion)是一个敏感而多变的细胞器,是细胞中能量储存和供给的场所。除细菌、蓝绿藻和哺乳类动物成熟红细胞外,所有的真核细胞都有线粒体。1963年Nass在对鸡卵母细胞的研究中首次发现线粒体拥有自己特异的遗传物质——线粒体DNA(mtDNA)。近年来,人们发现线粒体DNA突变与许多人类疾病有关,因而,mtDNA已成为分子遗传学和临床医学所关注的一个热点。1 mtDNA的结构特征mtDNA与核DNA不同,其形状类似于原核细胞的DNA,呈裸露环状。人mtDNA为全长16569bp的双链闭环分子,外环为重链(H链),内环为轻链(L链)。H链与L链的碱基…  相似文献   

9.
部水 《遗传》1979,1(6):6-9
染色质是细胞形态学名词,指真核细胞有 丝分裂间期核内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它相 当于生物化学上的核内DNA和蛋白质的复合 体。间期的染色质在有丝分裂时形成染色体。 染色体到有丝分裂间期又变为染色质。因此染 色质和染色体是有丝分裂周期中不同阶段的运 动形态。  相似文献   

10.
染色体组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是连续存在的。但在光镜下观察,绝大多数真核细胞的间期核仅能见到网状的结构——染色质,只有当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期才出现凝聚和盘绕成棒状的染色体。然而,运用体细胞融合技术使有丝分裂的细胞和问期细胞相融合,将会导致间期核的染色质凝聚为染色体样的结构。1970年  相似文献   

11.
<正>一、质粒 1.基本性质:质粒是广泛存在于原核细胞中的一种复制子,是独立于染色体之外的双链超螺旋DNA,它的复制不受染色体的控制。它的存在与消失一般不影响细菌的存亡。只影响某些性状的有无。 细菌染色体的分子量约在10~9的数量级而质粒只有10~6左右,最大的也只有10~8数量级。根据质粒的大小,一般可分为  相似文献   

12.
高等真核细胞的染色体DNA通过基质结合区(MAR)不时地与核基质特异性结合而组织成一种空间环状结构。为了研究以DNA套环形式附着于核基质上的DNA序列的特性,从处于泌乳期的乳腺组织中克隆了多个MAR DNA序列。体外结合实验表明,这些序列能够同核基质蛋白共结合成不溶性的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可较容易的通过离心去除。其中,两个MAR序列中包含有TL、CA—和GA—阻断以及ATTA基序。这两个序列中含有多个复制/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增强子基序、多个完全的和非完全的反向重复序列以及潜在的DNA弯曲核心序列样结构。同一DNA序列中存在不同元件的组合可能说明在控制一系列细胞的发育过程中,它们可能发挥有正的或负的调控元件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常考知识点:①构成细胞化合物中的蛋白质和核酸;②细胞亚显微结构的识别和运用,特别是各种细胞器的识别和生理功能;③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④细胞周期中染色体、DNA曲线变化及染色体数和DNA含量的计算:⑤细胞分裂图的识别和判断;⑥动、植物细胞工程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相似文献   

14.
早在1937年,就有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说法.但是一直到分子生物学发展起来后,才真正注意到这两种细胞之间的区别,并把这两种细胞组成的生物称作两种不同的生命形态.最近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教授沃斯(C.R.Woese)鉴别了一种产生甲烷的微生物——产甲烷生物(methanogen).他们认为,产甲烷生物与其他细菌有着许多不同点,似乎可以把它们从原核细胞生物中分出来,与原核细胞生物、真核细胞生物并排,把它称作生命的“第三形态”.  相似文献   

15.
细菌的主要结构和功能是由染色体控制的,而一些非主要特征则由于独立的复制子(称为质粒)的存在而产生的。质粒(plasmids)是染色体外的环状双链DNA。它能独立于染色体而稳定存在。然而,许多质粒还可能与染色体共价结合,成为染色体环的一个组成部分。质粒大小,从分子量为一百万(只能编码二、三  相似文献   

16.
前言在高等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着五种组蛋白成份,它们对于形成复杂的染色质结构起到重要的作用(Fensenfeld,1978;孙毓麟,1978)。原核细胞DNA不具有真核细胞染色质的复杂结构状态,而是呈现光滑的直径约40A的纤维。虽然有些报告指出碱性蛋白质的存在(Miller,1970;Varshavsky,1977),但是它们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7.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69年McCord和Fridovich首先从牛红细胞中发现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有关氧代谢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可与DNA双螺旋结构学说的成就相比拟。”超氧化物歧化酶(EC 1.15.1.1)是一类金属酶,按金属辅基成份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含Cu和Zn(简称CuZn-SOD),主要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浆中;第二类含Mn(Mn-SOD),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原核细胞中;第三类含Fe(Fe-SOD),只存在于原核细胞内。这三类SOD都催化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O_2~-)发生歧化反  相似文献   

18.
前言大多数真核细胞处于间期时看不到核内有染色体结构,但细胞进入分裂期时核内染色质逐渐聚集形成染色体。Rao 和Johnson 对染色体的周期性变化(聚集  相似文献   

19.
真核细胞的组蛋白已有深入的研究,在原核细胞也找到了类似组蛋白的碱性蛋白。甲藻(Dinoflagellate)是一种低等真核细胞。人们企图从典型的甲藻中找到组蛋白或类似于组蛋白性质的碱性蛋白,但是并未成功。尖尾藻(Oxyrrhis marina)是一种海生的异养的裸甲藻,有一个圆型细胞核。与其它甲藻一样,核膜在细胞分裂时不消失,核内的染色体在细胞周期里始终保持凝聚状态,但是染色体不象典型的甲藻染色体具有规则  相似文献   

20.
将遗传信息从一个世代传递到另一个世代,并对活细胞的复杂功能进行控制的基因,均由DNA构成,这早已是人们普遍接受的概念。但是,从原核细胞裸露的DNA纤维,发展到真核细胞DNA同组蛋白、非组蛋白蛋白及少量RNA紧紧包扎而成的染色体,这一飞跃的奥秘还远未揭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组蛋白、非组蛋白蛋白以及RNA如何维持染色体的复杂结构,并如何对基因活性进行调节控制的研究,已日益成为现代生物学中最富挑战性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