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平伏多孔菌是多孔菌科(Polyporaceae)中的重要类群。其中有许多种类是重要的木材腐朽菌和树木的病原菌。作者1964年曾报道中国扁平多孔菌属(Poria)平伏多孔菌37种。本文报道平伏多孔菌一新种——栎褐孔菌(Fuscoporia quercina Zhao)。  相似文献   

2.
中国多孔菌名录   总被引:48,自引:29,他引:19  
戴玉成 《菌物学报》2009,28(3):315-327
本文中的多孔菌系指广义非褶菌目中具有孔状子实层体的种类,按照现代分类系统包括担子菌门中多孔菌目、锈革孔菌目、褐褶菌目、糙孢孔目、革菌目、糙孢革菌目和红菇目中孔状子实体的种类,还有伞菌目、阿太菌目、鸡油菌目和木耳目中个别属,如网孔菌属、胶孔菌属、榆孔菌属、牛排菌属和纵隔孔菌属等的种类。基于作者采集的1万余号标本和国内主要标本馆标本的研究,对中国多孔菌的种类进行了系统总结,目前有604种多孔菌发现于中国,多孔菌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对中国多孔菌的名称按新近研究成果和最新命名法规(维也纳法规)进行了订正。对121种新拟了汉语学名。  相似文献   

3.
10种阔叶树上常见的一年生多孔菌的培养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池玉杰  邹莉 《菌物系统》2002,21(2):257-261
描述了10种阔叶树上常见的一年生多孔菌的培养特性。它们是烟管菌(Bjerkandera adusta)、单色下皮黑菌(Cerrena unicolior)、毛革盖菌(Coriolus hirsutus)、栎迷孔菌(Daedalea quercina)、棱孔菌(Favolus alveolaris)、囊孔菌(Hirschioporus pargamenus)、辐射状纤孔菌(Inonotus radiatus)、白耙齿菌(Irpex lacteus)、贝叶多孔菌(灰树花)(Polyporus frondosus)手泡盖绵皮孔菌(Spongipelis spumeus)。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采自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多孔菌目真菌一个中国新记录属---假棱孔菌属(Pseudofavolus)。同时帽形假棱孔菌(Pseudofavolus cucullatus)也是中国的新记录种,对该种进行了详细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  相似文献   

5.
多孔菌是木材腐朽菌中最关键的真菌类群, 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明确植物园对植物上真菌资源的保护状况, 在2010-2021年间, 作者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1个代表性植物园中木本植物上的多孔菌进行了系统调查、标本采集和种类鉴定, 记录多孔菌164种, 隶属于担子菌门伞菌纲6目23科79属。其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儋州热带植物园和广西药用植物园多孔菌种类最多, 分别有90种、46种和37种; 兰州植物园、西宁植物园和乌鲁木齐植物园物种数量最少, 分别有4种、3种和2种。在植物园中, 分布最多的物种是云芝栓孔菌(Trametes versicolor)、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和黑管孔菌(Bjerkandera adusta), 分别生长在24、18和18个植物园中, 而软多孢孔菌(Abundisporus mollissimus)等32种多孔菌只发现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在164种多孔菌中, 常见种、偶见种和稀有种分别有114、40和10种。生长在植物园中的多孔菌仅占全国所有森林生态系统多孔菌总数的16%, 而植物园中发现的稀有种仅占全国稀有种总数的3.1%。在10种稀有多孔菌中, 有6种发现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天然林中, 其中4种稀有多孔菌发现于植物园内的人工林中, 占植物园所有多孔菌的2.4%, 占全国稀有多孔菌的1.3%。所调查植物园多孔菌包括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北半球广布和寒温带成分, 分别包括50、45、38、20和11种, 占本研究多孔菌总数的30.5%、27.4%、23.2%、12.2%和6.7%。目前中国植物园保存了我国60%的植物种类, 包括85%的珍稀濒危植物, 但对生长在植物园中的多孔菌资源保护作用有限。因此, 对稀有多孔菌的保育仍需聚焦在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上。  相似文献   

6.
李娟  魏玉莲  戴玉成 《菌物研究》2007,5(4):198-201
通过对湖北省后河自然保护区多孔菌调查采样,鉴定出隶属于31个属的62种多孔菌,并列出名录。全部种类均为该保护区首次报道。其中,苹果薄孔菌、白黄小薄孔菌、紧密蜡孔菌、干环褶孔菌、长囊锐孔菌、淡黄针层孔菌、淡黄裂孔菌、白干皮孔菌和薄皮干酪菌是该地区的常见种类。后河自然保护区多孔菌主要是世界广布种和温带种类,少数亚热带种类如亚拉巴马全缘孔菌、纸全缘孔菌和拟浅孔大孔菌等也有出现。  相似文献   

7.
海南多孔菌研究(1)(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2年对海南省尖峰岭和吊罗山自然保护区的木材腐朽菌进行了考察 ,共采集标本 2 72种 ,发现多孔菌 62种 ,其中硬附毛菌 (Trichaptumdurum)为中国新记录种 ,并根据中国的材料对该种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黄胶孔菌 (Favolaschiavolkensi) ,黑线齿菌 (Grammothelefuligo) ,帕托纤孔菌 (Inonotuspatouillardii) ,亚拉巴马厚孢孔菌 (Pachykytosporaalabamae) ,皮生多年菌 (Perenniporiacorticola) ,灰孔多年菌 (Perenniporiatephropora) ,木垫白薄孔菌 (Physisporinusxylostromatoide) ,核桃隔孔菌 (Protomeruliuscaryae) ,淡黄裂孔菌 (Schizoporaflavipora) ,常见硬皮菌 (Skeletocutisvulgaris) ,红木色孔菌 (Tinctoporellusepimiltinus) ,热带平伏饰孢 (Wrightoporiatropicalis)等 1 2种为海南省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8.
王妍  刘顺  冀星  孙一翡  宋长阁  刘冬梅  崔宝凯 《菌物学报》2021,40(10):2599-2619
多孔菌是大型真菌的主要类群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与经济价值。本文通过野外调查研究,对横断山区南段的多孔菌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和区系成分分析,发现横断山区南段的多孔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该地区共发现多孔菌270种,隶属于担子菌门伞菌纲的8个目29个科111个属。优势科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拟层孔菌科Fomitopsidaceae、刺孢齿耳菌科Steccherinaceae和耳壳菌科Dacryobolaceae 5个科,优势属为木层孔菌属Phellinus、栓孔菌属Trametes、嗜蓝孢孔菌属Fomitiporia、集毛菌属Coltricia、硬孔菌属Rigidoporus、蓝孔菌属Cyanosporus、多年卧孔菌属Perenniporia、褐孔菌属Fuscoporia、干皮孔菌属Skeletocutis、灵芝属Ganoderma、异担子菌属Heterobasidion、地花菌属Albatrellus、波斯特孔菌属Postia和附毛孔菌属Trichaptum 14个属。种的区系地理成分可分为8类,其中种类数量最多的是北温带成分,表明横断山区南段多孔菌具有明显的北温带区系特征。该地区多孔菌有腐生菌241种,占89.26%;寄生菌14种,占5.19%;共生菌15种,占5.55%。在寄主方面,横断山区南段多孔菌只能生长在被子植物上的有121种,只能生长在裸子植物上的有98种,能同时在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上生长的有51种。  相似文献   

9.
张媛  包海鹰 《菌物学报》2014,33(1):114-120
对粗毛纤孔菌、椭圆嗜蓝孢孔菌、火木层孔菌、木蹄层孔菌4种多孔菌子实体粗多糖成分的含量及其体内抗肿瘤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粗毛纤孔菌子实体中的粗多糖含量为4.1%,高于其他3种多孔菌;同时,4种多孔菌子实体粗多糖对H22荷瘤小鼠均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除木蹄层孔菌外,其他3种多孔菌给药剂量为500mg/mL和1 000mg/mL时抑瘤率均大于40%,其中粗毛纤孔菌子实体粗多糖抑瘤率最高,低剂量组(500mg/kg)为58.12%,高剂量组(1 000mg/kg)为47.75%。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多孔菌目平伏类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孔菌目(Aphyllophorales)中诸如粉孢革菌科(Coniophoraceae),伏革菌科(Corticiaceae),刺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齿菌科(Hydnaceae)和多孔菌科(Polyporaceae)都有平伏类型(resupinate form)。在国内,此目中的平伏类型被专门系统地研究过的除卧孔属(Poria)外尚不多。戴芳澜(1934)对伏苓(Poria cocos(Fr.)Wolf.)作了研究;凌立(1933)报道卧孔菌11种;赵继鼎(1964)报告37种卧  相似文献   

11.
广东深圳塘朗山郊野公园共有野生维管植物144科423属611种,分别占广东省维管植物280科1589属5737种的51.4%、26.7%和10.65%;其中蕨类省植物21科29属33种,裸子植物3科3属4种,被子植物120科391属574种,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计7科7属7种,占广东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10.9%;珍稀濒危植物有4科5属5种,占广东省珍稀濒危植物67种的7%。公园中经济植物可分为12类,分别是药用植物321种,用材树种65种,观赏植物60种,纤维植物41种,野生水果33种,油脂植物38种,饲料植物42种,鞣料植物42种,野菜植物25种,农药植物27种,芳香植物26种,淀粉植物23种,保健植物19种,染料植物13种,有毒植物10种,蜜源植物5种。  相似文献   

12.
浙江磐安种子植物区系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郝朝运  刘鹏  吕思田 《广西植物》2004,24(6):497-502
磐安约有野生种子植物 1 44科 ,62 7属 ,1 2 98种 (包括种以下分类单位 )。其中世界成分的属 67个 ,占总属数的 1 0 .69% ,热带属 2 2 7个 ,占 36.2 0 % ,温带属 32 1个 ,占 5 1 .2 0 % ,中国特有属 1 2个 ,占 1 .91 %。磐安气候温暖湿润 ,植物种类丰富 ,古老、孑遗、珍稀植物多 ,单种属和少种属占有较大比重 ;优势科、优势属明显 ,优势科 34个 ,共含有 393属 ,776种 ,分别占总属数总种属的 62 .7% ,70 .3% ,优势属 1 0个 ,共含有 1 44种 ,分别占总属数总种数的 1 .6% ,1 1 .1 % ,其中樟科、壳斗科等是该区系的表征科 ;植物分布类型多样 ,地理成分复杂 ,温带成分和热带成分占优势 ,是亚热带分布的北缘 ,与世界各地有广泛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昆明地区两栖动物多样性及保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昆明地区共有21种两栖动物,隶2目8科12属。区系特点是:物种多样性很丰富,多于我国9个省区;东洋界种类有20种占绝对优势,没有古北界种类,古北东洋两界广布种仅1种;明显具西南区的特色有16种,特有种多,呈贡嵘螈及滇螈是昆明特有种,也是云南特有种,另有滇蛙等12种为中国特有种;模式产地为昆明的种类多,有7种;姬蛙科属种多,共3属4种。该文阐述了昆明为模式产地的种类现状,还提出了昆明地区两栖类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记述了我国双翅目食蚜蝇科缩颜蚜蝇族6属23种,其中有5新种2新纪录属13新纪录种,列出了属、种检索表,并对新种进行了形态描述,同时,对此族的地理分布、区系及起源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广西金钟山鸟类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共记录到金钟山鸟类274种,分别隶属于18目57科,其中陆生鸟类251种,水鸟23种;以留鸟为主,共157种;候鸟、旅鸟分别为104种、13种;东洋种为优势类群,共有171种,古北种和广布种分别为4种、27种。这些鸟类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39种,中国特有种鸟类3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名录中的鸟类5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名录中的鸟类20种,列入CITES附录中的鸟类34种。本文还对金钟山鸟类保护区的5种不同生境类型的鸟类种类组成作了比较,结果表明灌丛+农田的鸟种多样性指数最高,为3.04;水域的鸟种多样性指数最低,为2.14。  相似文献   

16.
江西木兰科植物的初步整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野外采集及标本的整理鉴定, 确认江西产木兰科植物7 属22 种1 亚种, 其中3 种为江西特有种, 5 种为江西地理新分布。对各分类群进行了分类检索, 记载了其地理分布, 并列出凭证标本。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虫草属已知种类及其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中国虫草属(Cordyceps(Fr.)Link)真菌进行了整理、修订,对有关分类学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文献记载我国该属有139个名称,分布于29个省区。其中,有效名称130个(包括125种、3变种和2变型),无效或不合格名称3种,错拼名称2种,存疑种4种,有无性型报道的种类38种,中国特有种46个。  相似文献   

19.
新疆蝗总科区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疆现有蝗虫157种,它们分别隶属于8科62属。在157种蝗虫中,古北种占绝对优势,有120种,其次为特有种,有35种,广布种甚少,仅2种。在古北种中,中亚种最多,其次为泛古北种,而欧洲西伯利亚种、地中海种和东北种均很少。在8个科中,泛古北种在网翅蝗科中占优势,中亚种在班翅蝗科中占优势,斑腿蝗科在蝗总科中是相当大的一个科,在我国也占有很大优势,但在新疆其属种数量却很少。  相似文献   

20.
离体草鱼肠道对亮氨酸和酪氨酸的吸收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同位素示踪和肠道离体灌流方法,研究了草鱼离体肠道对亮氨酸(Leu)、酪氨酸(Tyr)的吸收转运与利用。实验结果表明:当Leu浓度从1.0mmol/L增加到5.0mmol/L、10mmol/L时,肠道吸收转运的速度表现出“高浓度抑制”效应,运输到肠道外的比例为83%、66%和35%;合成肠道蛋白质的比例为2%、5%和13%;肠道组织内游离形式的比例为9%、28%和49%;其他形式的比例为6%、1%和3%。Tyr浓度从0.5mmol/L增加到1.5mmol/L、2.5mmol/L时,肠道对Tyr的吸收转运速度也随之增加,运输到肠道外的比例为52%、55%和55%;合成肠道蛋白质的比例为17%、15%和16%:肠道组织内游离形式的比例为7%、10%和16%;其他形式的比例为24%、20%和13%。肠道在吸收转运Leu和Tyr的同时,也利用它们合成蛋白质的和其他方面,Leu的吸收利用受灌流试验氨基酸浓度影响较大、而Tyr受影响较小;随着肠道内灌流的试验氨基酸浓度增加,吸收转运到肠道外的比例下降、留存于肠道内的比例增加,肠道合成的蛋白质绝对量也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