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总状花序组隶属于凤仙花亚属凤仙花属,以具多花的总状花序、侧生萼片2枚、子房5室、果实为线状圆柱形、种子多数、迈卵形、种皮表面具指状突起等特征区别于该亚属的其他类群。前人对凤仙花花粉形态的研究表明凤仙花属的花粉形态对于属下分类及种间界定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而对于总状花序组来说,有关花粉形态方面的研究少有报道,为了进一步探讨该组花粉S的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该研究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总状花序组的21种植物的花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总状花序组植物的花粉粒均具4条萌发沟,两侧对称,极面观为矩圆形、长矩圆形或近方形;长赤道面观多为椭圆形至矩圆形,短赤道面观为椭圆形;长、短赤道轴比值多在1.4~2.4范围内;表面具网状纹饰,网眼在花粉粒表面均匀分布或赤道面的网眼较极面观的小,网脊边缘光滑或具波状突起,网眼内具不同密度的颗粒状突起。该组的花粉形态与宏观形态性状相关性较小,但花粉极面观形状、长短赤道轴的比值、网眼的分布、网脊边缘形状、网眼内颗粒物密度等特征具有种水平上的稳定性和特异性,对该组植物种间界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中国四川雅安地区13种凤仙花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并对其花粉形态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基于孢粉学和SRAP聚类结果的比较,讨论不同孢粉学特征对分类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1)雅安地区13种凤仙花属植物花粉粒均为中等大小,花粉粒形状从超扁到扁球形变化,花粉粒极面观形状从矩形和椭圆形到四边形、圆形、三角型变化,且只有湖北凤仙、峨眉凤仙和匙叶凤仙是三沟花粉粒,其余种均为四沟花粉粒;外壁纹饰仅扭萼凤仙和齿萼凤仙为细小网状,其余均为网状纹饰。(2)依据不同指标进行的孢粉学聚类均将13种凤仙花属植物划分为3个类群,而SRAP聚类结果则将13种凤仙花属植物划分为5个类群;不同孢粉学聚类结果的相似率只有30.77%。(3)孢粉学聚类并未与分子聚类显示严格的对应关系,以花粉大小和形状、外壁纹饰为指标进行的孢粉学分类与SRAP分类的相似率最高(69.23%)。研究认为,选择不同的花粉形态特征作指标对分类的准确性影响较大,花粉大小和形状、外壁纹饰这2个指标对凤仙花属植物分类具有意义,而萌发沟的特征则很难作为分类的依据,花粉形态特征在分类上有局限性;进行该属植物孢粉学分类需要选择有价值的分类指标,并结合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研究绣球属植物花粉形态的分类学价值和系统学意义,厘清绣球属与近缘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该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对国产绣球属及其近缘属41种绣球花科(Hydrangeaceae)植物的花粉形态以及表面纹饰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绣球属及其近缘属的花粉为三孔沟;形状多数为长圆体形或近球体形;赤道面观为椭圆形或圆形;极面观多为圆形,少数为三角形或圆三角形。花粉外壁纹饰可分为网状和孔穴状。网眼内的三级纹饰可分为光滑和具颗粒状突起。根据花粉形状和外壁纹饰类型将上述物种划分为4个组,即花粉的形状为长圆体形,表面纹饰为孔穴纹饰;花粉的形状为长圆体形,表面纹饰为网状纹饰;花粉的形状为近球体形,表面纹饰为孔穴纹饰;花粉的形状为近球体形,表面纹饰为网状纹饰。以上可进一步细分为8个类型。上述表明花粉形态证据可为绣球属及其近缘属的属下分类和种间界定提供重要佐证;但结合前人的系统发育重建分析该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系统学意义相对有限,如花粉形态证据对于该属及其近缘种属系统发育树上大支的界定难以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凤仙花属(Impatiens L.)10种植物花粉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10种凤仙花属(Impatiens L.)植物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本属花粉为单粒花粉,呈长圆形至长矩圆形,大小为20.3~46.7 μm,具角萌发孔,网状纹饰,网眼明显;根据花粉网状纹饰中网眼内是否具颗粒状突起可将其分为2类:(1)网眼内无或近无颗粒状突起,黄金凤(I. siculifer)和婺源凤仙花(I. wuyuanensis)的花粉纹饰属于这一类型;(2)网眼内有明显颗粒状突起,其余8个种的花粉纹饰均属于该类型。研究表明,花粉特征,特别是花粉粒网状纹饰中网眼内有无颗粒状突起及颗粒状突起的形态等特征,在凤仙花属内常具种水平上的可见变异,因而可作为种类划分的依据,它们在分类学上的价值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5.
凤仙花属种子形态及其在分类学上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首次记载了对分布于峨眉山的凤仙花属Impatiens 12种植物的种子表面显微结构的观察, 并分析了种子表面形态在该属种水平上的分类价值及可能的系统学意义。种皮表层细胞特化、排列方 式、隆起状态、种脊上近合点端的突起、种子末端附属物的有无及其形态等性状被视为凤仙花属种子表 面的主要特征。依据这些性状12种凤仙花种子形态分为两种类型:1.种子表面光滑,无明显大、小细胞 分化。如白花凤仙I.wilsoni可能具3沟花粉凤仙花的种子形态的特点。2.表面粗糙,有明显大、小细 胞的分化及不同程度的细胞隆起,并呈现出多种特异形态.这代表了以一年生草本,4沟花粉为特点的 凤仙花种子形态特征。种子特征与植物体习性、花形态及花粉形态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属内类群的分化,因而在凤仙花科、属的分类和系统研究中是不可忽视的性状。  相似文献   

6.
凤仙花属花粉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首次观察了峨眉山凤仙花属Impatiens 13个野生种的花粉形态,发现3沟和4沟类型 花粉均出现在这一地区。其中3沟花粉与同科另一属水角属Hydrocera的花粉十分相似。同时注意到 花粉形态与其花的形态在某些方面具相关性,结合地理分布和生长习性等特性,得出以下结论:1.凤仙 花属3沟型花粉所指示的植物类群为一自然类群,并与水角属具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2.凤仙花属4沟型花粉常具种水平上的差异,对属内类群划分具有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东北槭属的花粉形态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伟  卓丽环 《植物研究》1992,12(3):309-315
本文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我国东北地区械属10种变1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本属花粉近球形式长球形,赤道面观为近圆形或窄椭圆形,极面观为3裂圆形,极轴长2.-40μm;具3沟,沟明显;外壁通常具条纹状纹饰,稀具网状纹饰。从观察材料看,本属花粉可归之为2个类型:(1)色木槭型:(Mono maple type):外壁具条纹状纹饰,条纹宽0.250.50μm;(2)梣叶槭型(Ash-leaved maple type):外壁具条网状纹饰,网眼形状不规则,多为长形,长约3μm;网脊宽0.7μm,这正好与分类学家根据形态划分的个亚属相吻合。花粉形态所提供的资料,也支持色木槭(Acermono Maxim.)和平基槭(A.truncatum Bge.)作为两个独立种的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8.
通过扫描电镜对凤仙花属(Impatiens)14种植物的种子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根据种皮表面纹饰及衍生物的特点,将该属植物的种皮微形态特征划分为4种类型,即光滑型、颗粒型、网状型和隆起型,后两者又可细分为若干亚型,其中负网状亚型和网状-丘状隆起亚型为首次报导。研究表明,14种凤仙花属植物种子表皮微形态特征差异显著,它们作为属内种的分类鉴别特征具有重要价值;种子表皮的微形态学特征与其植物体的部分表型特征具有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属内类群的分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钩藤属9种植物的花粉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钩藤属(Uncaria Schreb)9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钩藤属植物的花粉为单粒,小型,辐射对称,赤道面观圆球形至近长球形,极面观3-裂圆形,具3孔沟,萌发沟裂缝状,长达两极.萌发沟中央有"内壁加厚突出"结构.外壁具条纹至细网纹饰,表面光滑无附属物.钩藤属花粉大小、形状、萌发沟和纹饰类型都较接近,属于单一型花粉.钩藤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是茜草科(Rubiaceae)中较为原始的类型.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地区莴苣属(广义)植物花粉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庆文  尹祖棠   《广西植物》1996,16(1):56-60+103
本文研究了华北地区莴苣属(广义)7种植物的花粉形态与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莴苣属(广义)内这些种具有相同的花粉类型。该属的花粉为球形,3孔沟;极面观为三裂圆形,近六边形;赤道面观为圆形;花粉表面具网状纹饰,同胞15个,网脊上有许多小穴和规则排列的刺。与邻近属形成明显差异,使该属成为一个自然类群。新属毛鳞菊属ChaetoserisShihgen.nov.以其花粉网状纹饰的网脊上具不规则排列的短柱而有别于莴苣属(广义)。花粉的形态特征与微形态特征可为菊科属级水平分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蔷薇属25个种及4个月季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分析,探讨单叶亚属及蔷薇亚属中的芹叶组、合柱组、桂味组、月季组及月季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研究表明:(1)所有被测样品的花粉都为具三孔沟的N3P4C5型单粒花粉,形状包括近球形、长球形及超长球形,其中大部分都为极轴较长的超长球形,以小檗叶蔷薇(P/E=2.29)最长。(2)在疏花蔷薇、托木尔蔷薇以及重瓣黄刺玫中发现有花粉二型现象。(3)被测样品外壁纹饰主要包括条纹、孔穴-条纹及近孔网纹3类,条纹类型主要出现在芹叶组中,而孔穴-条纹类型则为蔷薇属植物较普遍的纹饰。(4)聚类分析表明,小檗叶蔷薇与其它种亲缘较远,被测月季品种与月季组关系较近,芹叶组与合柱组关系较近,桂味组中的弯刺蔷薇与其他蔷薇的纹饰有明显区别,被单独分开。  相似文献   

12.
金花茶组(Sect.Chrysantha)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但其分类存在争议.为探讨金花茶组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和分类学意义,该研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10种金花茶的花粉形状、外壁纹饰以及穿孔特征,统计了极轴长、赤道轴长和萌发沟长,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0种供试金花茶植物花粉为中粒花粉,大部分花粉形状呈近球...  相似文献   

13.
刘林  张良英  程贵兰  何丹  张力飞  孟凡丽 《广西植物》2022,42(10):1675-1683
采用扫描电镜法,观察和比较了西藏色季拉山10种报春花的花粉形态特征,同时进行聚类分析,以期为该属植物分类提供孢粉学证据,并进一步为西藏报春花属植物杂交育种及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供试10种报春花属植物的花粉形状为扁球形、近球形,其中,工布报春(Primula kongboensis)的花粉粒最小,暗紫脆蒴报春(P.calderiana)的花粉粒最大,西藏报春(P.tibetica)为多沟型花粉,其余报春花的花粉一般具3孔沟,大部分孔沟在极区汇合形成复合沟。(2)花粉外壁纹饰大多为穴状或网状,其中,中甸灯台报春(P.chungensis)和西藏报春为网状纹饰中的粗网状类型。(3)虽然基于花粉形态的聚类分析与植物学分类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但粉报春组的西藏报春和工布报春则由于在孢粉学特征上具有明显差异,因此保持了相对较远的亲缘关系。该研究初步认为,色季拉山10种报春花粉形态存在种间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植物分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然而,在进行分类时,仍然需要结合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4.
庞俊秀  薛惠芬  刘婉秋  龙鸿 《广西植物》2021,41(12):1996-2003
三倍体丹参是以二倍体丹参为父本、人工染色体加倍的四倍体白花丹参为母本杂交选育的杂交种。为深入了解三倍体丹参花粉的特性,以及为三倍体种质利用提供孢粉学依据,该文以二倍体丹参为对照,研究了三倍体丹参杂交种花粉的形态变异规律。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二倍体和三倍体丹参的花粉萌发沟、外壁纹饰、花粉粒形状等特征进行了显微和超微形态观察,综合进行了花粉形态差异比较,并对花粉大小和形状数据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和正态检验。结果表明:(1)二倍体丹参为6沟花粉,三倍体花粉萌发沟有6沟和8沟两种类型,沟内疣状颗粒分布不匀,出现畸形萌发沟。(2)二倍体和三倍体花粉外壁均为网状雕纹。二倍体花粉网眼内具多个多边形穿孔,穿孔大; 6沟和8沟两种类型的三倍体花粉网眼无穿孔或仅有几个小穿孔,6沟和8沟花粉的外壁雕纹相同。(3)三倍体花粉的极轴长(P)和赤道宽(E)均值显著小于二倍体花粉,花粉大小呈偏正态分布,P*E的差异系数大于二倍体花粉,且有极值存在。三倍体和二倍体丹参的萌发沟和雕纹存在差异,而花粉形状差异不显著。综上结果表明三倍体丹参花粉在倍性效应和杂合性的双重影响下发生了形态变异,且有多种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5.
利用扫描电镜(SEM)对芸香科山小橘属(Glycosmis)12个分类群16个样品的花粉形态特征(包括花粉大小、萌发孔及外壁纹饰等)进行了观察研究,其中光叶山小橘(G.craibii var. glabra)、长果山小橘(G.erythrocarpa)、锈毛山小橘(G.esquirolii)、长叶山小橘(G.longifolia)、亮叶山小橘(G.lucida)、海南山小橘(G.montana)、少花山小橘(G.oligantha)、小花山小橘(G.parviflora)和华山小橘(G.pseudoracemos)等9个分类群的花粉形态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国产山小橘属植物的花粉均为单粒花粉,近球形或长球形,花粉大小范围为(15.90~23.92)×(14.56~22.00)μm,极面观为圆形、三裂圆形或近三角形,极轴与赤道轴比值(P/E)范围为1.03~1.31,均为3孔沟;根据花粉外壁纹饰可以将国产种类划分为条网状、复条网状、条纹-穿孔纹饰以及孔穴状纹饰等四种类型,其中小花山小橘不同来源花粉的外壁纹饰差异较大,至少存在5种类型:(1) 极面穴状,赤面条网状或穿孔,(2) 极面穴状,赤面均匀分布圆形穿孔,(3) 具复条网状,(4) 条网状兼具不规则小穿孔,(5) 条网状兼近圆形穿孔纹饰。研究发现山小橘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具有较高的多样性,为该属植物的分类及系统学研究提供了可用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国产豆科(Leguminosae)鸡血藤属(Callerya Endl.)和崖豆藤属(Millettia Wight et Arn.)的属间和属下分类,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鸡血藤属11种5变种和崖豆藤属6种2变种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鸡血藤属和崖豆藤属植物的花粉都是3孔沟或3沟的单粒,辐射对称,赤道面观主要为类球形或近扁球形,极面观主要为圆形或圆状三角形。鸡血藤属植物的花粉大小为中等,而崖豆藤属的为小型。两属植物花粉的沟膜呈现或多或少的隆起或凹陷,附有细微的或粗糙的颗粒,花粉外壁纹饰可分为6种类型。花粉形态不支持Schot合并所有灰毛鸡血藤复合体中除了亮叶鸡血藤[C.nitida(Benth.)R.Geesink]与喙果鸡血藤[C.cochinchinensis(F.P.Metcalf)Z.WeiPedley]为灰毛鸡血藤[C.cinerea(Benth.)Schot]的观点,花粉大小支持将鸡血藤属从广义崖豆藤属中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