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沙漠干热环境下腹部肠管枪弹伤后血清内毒素和肝脏环氧化酶-2(COX-2)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沙漠干热环境组和常温环境组健康长白仔猪各42头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伤后1h、2h、4h、8h、12h和24h组,实验组建立腹部枪弹伤肠管穿透模型后,用显色基质鲎试剂法检测各组血清内毒素水平,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法测定各组肝组织COX-2的表达.结果:沙漠干热环境和常温环境下,伤后各实验组血清内毒素水平和肝脏COX-2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种环境下内毒素均在8h组达到高峰,分别为(0.971±0.04)EU/ml、(0.627±0.08)EU/ml,沙漠干热环境组内毒素峰值明显高于常温环境组(P<0.01);除对照组和1h组外,其余各时间组的干热环境内毒素值明显高于常温环境(P<0.01).在沙漠干热环境组,各实验组肝脏COX-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相对应的常温组(P<0.01),肝脏COX-2的表达水平在沙漠干热环境组和常温纽中的第1个高峰值均出现在伤后2h组,沙漠干热环境组的第2个高峰值出现在伤后8h组,而常温环境组的第2个高峰出现在伤后12h组;血清内毒素水平和肝脏COX-2表达水平在沙漠干热环境组和常温环境组均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28和0.847,(P<0.01).结论:沙漠干热环境下腹部肠管枪弹伤后血清内毒素和肝脏COX-2表达较常温组明显提高,且二者密切相关,提示在沙漠干热环境下腹部肠管枪弹伤后血清内毒素和COX-2在继发性肝损害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沙漠干热环境下猪腹部肠管火器伤后肝脏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与肝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沙漠干热环境组和常温环境组各42头长白仔猪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伤后1h、2h、4h、8h、12h和24h组7个时间组,实验各组在建立腹部肠管火器伤模型后,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法测定各组肝组织COX-2的表达,采用TUNEL法观察肝细胞凋亡情况,并检测血清ALT的变化。结果:沙漠干热环境组和常温环境组中各实验组COX-2表达水平及肝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沙漠干热环境组,各实验组肝脏COX-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相对应的常温组(P<0.01),肝细胞凋亡率在1h、2h、4h、8h明显高于相对应的常温组(P<0.05或P<0.01);肝脏COX-2的表达水平和肝细胞凋亡率在沙漠干热环境组和常温组中的第1个高峰值均出现在伤后2h组,沙漠干热环境组的第2个高峰值出现在伤后8h组,而常温环境组的第2个高峰出现在伤后12h组;血清ALT的变化趋势与COX-2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的趋势相似,肝脏COX-2表达水平和肝细胞凋亡率在沙漠干热环境组和常温环境组均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和0.945,(P<0.01)。结论:沙漠干热环境腹部肠管火器伤后肝脏COX-2的水平明显高于常温组,COX-2的表达与肝细胞凋亡的变化趋势一致,且密切相关,提示在沙漠干热环境腹部肠管火器伤后COX-2可能通过促进肝细胞凋亡在继发性肝脏损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沙漠干热环境下猪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肝脏功能和形态的变化。方法:沙漠干热环境组和常温环境组各健康长白仔猪42头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伤后1h、2h、4h、8h、12h和24h组,实验组建立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模型后,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血清中AST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在光镜下观察各组肝脏组织学变化,电镜下观察肝脏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伤后各组血清AS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并于伤后2h出现第1个高峰,沙漠干热环境组和常温环境组分别于伤后8h和12h出现第2个高峰。沙漠干热组和常温组分别于伤后4h和8h开始出现肝细胞的坏死和超微结构的明显变化。结论:沙漠干热环境下腹部肠管火器伤后肝脏结构和功能损伤的发生均较常温组提前,提示在沙漠干热环境下腹部火器伤更要及早对肝损伤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钱若筠  刘江伟 《生物磁学》2011,(11):2079-2082
目的:探讨沙漠干热环境下猪腹部肠管火器伤后肝脏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与肝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沙漠干热环境组和常温环境组各42头长白仔猪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伤后1h、2h、4h、8h、12h和24h组7个时间组,实验各组在建立腹部肠管火器伤模型后,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法测定各组肝组织COX-2的表达,采用TUNEL法观察肝细胞凋亡情况,并检测血清ALT的变化。结果:沙漠干热环境组和常温环境组中各实验组COX-2表达水平及肝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沙漠干热环境组,各实验组肝脏COX-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相对应的常温组(P〈0.01),肝细胞凋亡率在1h、2h、4h、8h明显高于相对应的常温组(P〈0.05或P〈0.01);肝脏COX-2的表达水平和肝细胞凋亡率在沙漠干热环境组和常温组中的第1个高峰值均出现在伤后2h组,沙漠干热环境组的第2个高峰值出现在伤后8h组,而常温环境组的第2个高峰出现在伤后12h组;血清ALT的变化趋势与COX-2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的趋势相似,肝脏COX-2表达水平和肝细胞凋亡率在沙漠干热环境组和常温环境组均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和0.945,(P〈0.01)。结论:沙漠干热环境腹部肠管火器伤后肝脏COX-2的水平明显高于常温组,COX-2的表达与肝细胞凋亡的变化趋势一致,且密切相关,提示在沙漠干热环境腹部肠管火器伤后COX-2可能通过促进肝细胞凋亡在继发性肝脏损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沙漠干热环境腹部肠管火器穿透伤后肾脏损害的病理学变化.方法:健康长白仔猪84头随机分为常温组及沙漠干热环境组.每组分为对照组、伤后1 h、2h、4h、8h、12h和24h组.建立腹部肠管火器穿透伤模型后,分别于伤后各时间点检测各组体温、伤道局部细茼学定量、血液细菌性培养定性、血清中内毒素水平;同时,切取肾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两组动物均形成肠管穿孔伤,伤后各时间点体温逐渐升高,在相同时间点,沙漠组体温明显高于常温组(P<0.01);伤道血细菌培养:沙漠组伤后4h达到感染临界值与常温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8h血浆内毒素水平:沙漠组为0.970±0.04EU/ml与常温组0.63+0.08 EU/ml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肾病理变化:沙漠组较常温组病变提前且随时间的延长呈进行性加重,以12h组-24h组出现肾小球变质性炎、肾小管急性坏死等病变.结论:沙漠环境腹部肠管火器穿透伤可造成肾损害,进行性发展为急性肾小球变质性炎和急性肾小管坏死,可能导致急性肾功能不全;血液动力学障碍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可能是肾损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毒素和细胞因子在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血液中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健康长白仔猪42头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伤后1h、2h、4h、8h、12h和24h组,实验组建立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模型后,用显色基质鲎试剂法检测各组血浆内毒素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各组动物血清TNF-α、IL-6水平,并观察各个时间点的体温变化。结果:实验各组的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内毒素于伤后8h达到高峰,伤后12h仍维持在高峰值水平(P〈0.05);血清TNF-α在伤后12h为(94.36±10.18)ng/L,IL-6在伤后12h为(1218.35±74.00)ng/L,二者均于伤后12h达到高峰并与伤后血浆内毒素水平变化一致。伤后动物体温逐渐升高,在伤后12h、24h实验组的平均体温达40℃以上。结论:腹部火器伤肠穿孔后内毒素血症可能诱导了血液中TNF-α、IL-6的产生,并参与了腹部肠管火器伤后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部肠管火器伤后肺脏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κB(NF-κB)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健康长白仔猪42头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腹部肠管火器伤后1h、2h、4h、8h、12h和24h实验组。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法测定各组肺组织TNF-α和NF-κB表达水平,在光镜下观察各组肺脏组织学变化。结果:伤后各组肺组织TNF-α和NF-κB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于伤后1h至8h内快速上升并,在8h出现高峰(P<0.05)。伤后各组逐渐出现肺泡腔变窄,肺泡壁增厚;肺充血,肺间质水肿。结论:TNF-α、NF-κB参与了腹部肠管火器伤后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是引起腹部肠管火器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急性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清中VEGF,TNF-α,IL-6及NO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高原肺水肿患者发生及转归过程中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变化,探讨高原肺水肿发生发展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收集10例高原肺水肿患者治疗前和转归后的血清样本,采用酶联免疫法和硝酸还原测定VEGF,TNF-α,IL-6和NO的含量。结果:VEGF在高原肺水肿发病时血清的含量为(167.9±26.5)pg/ml,而转归之后其含量显著降低为(53.1±17.0)pg/ml,(P<0.01);TNF-α在血清中的含量从发病时的(86.2±24.1)pg/ml减少到转归后的(29.2±6.8)pg/ml,(P<0.05),有显著性差异。而IL-6的水平也从发病时的(32.3±16.5)pg/ml变化为转归后的(12.5±8.0)pg/ml,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没有统计学差异。而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清中的NO水平从发病时的(33.8±3.3)μmol/L明显的升高到转归后的(74.1±6.2)μmol/L,(P<0.01)。结论:VEGF,TNF-α,IL-6和NO参与了高原肺水肿的发生和转归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内毒素在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长白仔猪42头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伤后1h、2h、4h、8h、12h和24h组,实验组建立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模型后,用显色基质鲎试剂法检测各组血浆内毒素水平,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法测定各组肝内TNF-α含量,同时测定血清中ALT水平变化情况,在光镜下观察各组肝脏组织学变化.结果:伤后各组血浆内毒素水平、肝组织TNF-α的表达及血清AL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内毒素水平于伤后8h出现高峰,伤后12h仍维持在高峰值水平;伤后各组出现逐渐加重的肝细胞水肿、变性、坏死,肝组织NTF-α含量及血清ALT水平均于伤后2h和12h出现2个高峰.相关分析表明,伤后肝组织TNF-α含量与血浆内毒素及血清ALT水平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02、0.895,P<0.06).结论:腹部火器伤肠穿孔后内毒素血症可引起肝内TNF-α含量增高来介导继发性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核因子-καB、肿瘤坏死因子-α在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长白仔猪42头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伤后1h、2h、4h、8h、12h和24h组,实验组建立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模型后,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法测定各组肝内NF-κB、TNF-α表达,同时测定肝细胞凋亡和血清中ALT变化情况,在光镜下观察各组肝脏组织学变化。结果:伤后各组肝内NF-κB表达、TNF-α表达、肝细胞凋亡指数和血清AL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NF-κB表达于伤后1h和8h出现2个高峰(P〈0、05);TNF-α表达、肝细胞凋亡指数和血清ALT水平于伤后2h和12h出现2个高峰(P〈0.05);且第2个高峰值均大于第1个高峰值(P〈0.05)。伤后1h,2h、4h组出现逐渐加重的肝细胞水肿、变性,伤后8h、12h、24h组出现逐渐加重的肝细胞点状坏死、灶状坏死和炎细胞浸润,对照组光镜下未见明显的损伤性变化。结论: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NF-κB可能在促进肝细胞凋亡的同时使TNF-α仪表达增多来共同介导肝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核因子-καB、肿瘤坏死因子-α在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长白仔猪42头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伤后1 h、2h、4h、8h、12h和24h组,实验组建立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模型后,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法测定各组肝内NF-κB、TNF-α表达,同时测定肝细胞凋亡和血清中ALT变化情况,在光镜下观察各组肝脏组织学变化.结果:伤后各组肝内NF-κ B表达、TNF-α表达、肝细胞凋亡指数和血清AL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NF-κB表达于伤后1h和8h出现2个高峰(P<0.05);TNF-α表达、肝细胞凋亡指数和血清ALT水平于伤后2h和12h出现2个高峰(P<0.05);且第2个高峰值均大于第1个高峰值(P<0.05.伤后1h、2h、4h组出现逐渐加重的肝细胞水肿、变性,伤后8h、12h、24h组出现逐渐加重的肝细胞点状坏死、灶状坏死和炎细胞浸润,对照组光镜下未见明显的损伤性变化.结论: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NF-κB可能在促进肝细胞凋亡的同时使TNF-α表达增多来共同介导肝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姜黄素对沙漠干热环境下大鼠肾组织炎症因子及NF-κB p65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五组(n=10):常温对照组、干热对照组、姜黄素低浓度组(50 mg/kg)、姜黄素终浓度组(100 mg/kg)、姜黄素高浓度组(200 mg/kg)。常温对照组及干热对照组均给予0.9%生理盐水灌胃,姜黄素组大鼠给予不同浓度姜黄素溶液灌胃,连续7天。在干热环境中放置150分钟后,麻醉处死大鼠,留取血液、肾组织进行分析。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形态,检测肾组织中IL-1β、IL-6、TNF-α以及NF-κB p65表达及血清肌酐、尿素氮以及尿液中肾损伤分子1(KIM-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的水平。结果:干热对照组大鼠血清肌酐、尿素以及尿液中KIM-1、NGAL水平均较常温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不同浓度姜黄素预处理组大鼠血清肌酐、尿素以及尿液中KIM-1、NGAL均较干热对照组有所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热对照组大鼠肾组织中IL-1β、IL-6、TNF-α以及NF-κB p65、磷酸化IκB-α的表达较常温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姜黄素处理组大鼠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升高各指标较干热对照组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P0.05)。结论:姜黄素对于干热环境下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是与抑制NF-κB的表达降低细胞炎症反应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急性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清中VEGF,TNF-α,IL-6及NO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高原肺水肿患者发生及转归过程中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变化,探讨高原肺水肿发生发展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收集10例高原肺水肿患者治疗前和转归后的血清样本,采用酶联免疫法和硝酸还原测定VEGF,TNF-α,IL-6和NO的含量。结果:VEGF在高原肺水肿发病时血清的含量为(167.9±26.5)pg/ml,而转归之后其含量显著降低为(53.1±17.0)pg/ml,(P〈0.01);TNF-α在血清中的含量从发病时的(86.2±24.1)pg/ml减少到转归后的(29.2±6.8)pg/ml,(P〈0.05),有显著性差异。而IL-6的水平也从发病时的(32.3±16.5)pg/ml变化为转归后的(12.5±8.0)pg/ml,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没有统计学差异。而高原肺水肿患者血清中的NO水平从发病时的(33.8±3.3)μmol/L明显的升高到转归后的(74.1±6.2)μmol/L,(P〈0.01)。结论:VEGF,TNF-α,IL-6和NO参与了高原肺水肿的发生和转归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NF-κB在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肝组织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42头健康长白仔猪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伤后1h、2h、4h、8h、12h和24h组,实验组建立腹部肠管火器伤模型后,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法测定各组肝内NF-κB的表达,同时测定血清中ALT、AST水平,光镜下观察各组肝脏组织学变化。结果:实验组肝内NF-κB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于伤后1h和8h出现2个高峰(P<0.05)。实验组出现逐渐加重的肝细胞水肿、变性、坏死,血清ALT、AST水平在伤后明显升高,并于伤后2h和12h出现2个高峰(P<0.05)。结论:NF-κB的活化在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继发性肝损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猪腹部肠管火器伤后脑组织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长白仔猪42头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伤后1h、2h、4h、8h、12h和24h组,实验组建立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模型后,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法测定各组脑组织COX-2的表达,采用TUNEL法观察脑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腹部肠管火器伤后COX-2在脑组织中的表达随着时间延长而表达增强、细胞凋亡率也随之增加,24小时组COX-2表达最强、细胞凋亡率最高,各实验组COX-2的表达和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各实验组COX-2表达与凋亡率明显高于上一时间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表明,COX-2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率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57(P<0.01).结论:腹部肠管火器伤后脑组织中COX-2表达与脑细胞凋亡趋势一致,且二者密切相关,提示腹部肠管火器伤后COX-2可能通过调控各种凋亡因子来促进脑细胞凋亡,从而在继发性脑损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0(IL-10)和白介素-17(IL-17)在肺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表达的差异.方法 选择新发未治疗的肺结核病患者20例,经抗结核治疗后肺结核病好转的患者20例,采集患者血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TNF-α、IFN-γ、IL-10和IL-17的表达水平的差异,明确上述细胞因子在肺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 肺结核病初诊患者血清中TNF-α、IL-17的含量较肺结核病患者治疗后好转的明显增高,分别为(144.05 ±59.15)pg/mL vs (97.55 ±20.58)pg/mL和(33.10±19.07) pg/mL vs(10.80±1.50) pg/mL,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FN-γ在肺结核病患者治疗好转组血清中较肺结核病初诊患者明显升高[(97.40±48.00) pg/mL vs(30.98±16.72) pg/mL],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肺结核病初诊患者和治疗后好转组血清IL-1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1.02±33.42) pg/mL vs (146.78 ±33.75)pg/mL].结论 肺结核病患者体内存在着明显的免疫紊乱,抗结核治疗后TNF-α、IL-17明显降低,而IFN-γ则明显升高,提示在抗结核治疗肺结核病患者的过程中,连续监测免疫学指标有助于判断抗结核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疗效,以及对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小鼠48只,完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治疗组,每组16只。模型对照组与hUC-MSCs治疗组通过口服5﹪葡聚糖硫酸钠诱导UC模型。对hUC-MSCs治疗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各组疾病活动指数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量各组小鼠血清中TNF-α、IL-8的表达水平,各组数据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使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模型对照组与hUC-MSCs治疗组DAI评分从第2天开始上升,直至实验结束分别为8.72±0.71、4.01±0.35均高于正常对照组0.21±0.2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300.66,P0.01);模型对照组与hUCMSCs治疗组比较,在造模期间及治疗的第4天DAI评分分别为7.95±0.71、8.01±0.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P=0.08),在治疗的第5天hUC-MSCs治疗组DAI评分开始下降为7.23±0.82,且与模型对照组8.01±0.8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P=0.01)。造模第7天,模型对照组与hU C-MSCs治疗组两组TNF-α分别为(363.32±15.84)pg/ml、(375.52±16.21)pg/ml,均高于空白对照组(112.14±11.23)pg/ml(F=624.12,P0.01);模型对照组与hUC-MSCs治疗组两组IL-8分别为(65.32±10.12)pg/ml、(57.21±8.71)pg/ml均高于空白对照组(25.02±7.81)pg/ml(F=34.29,P0.01),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干细胞注射7 d后即实验结束时,模型对照组与hUC-MSCs治疗组TNF-α分别为(453.23±15.63)pg/ml、(276.84±17.91)pg/ml,仍高于空白对照组(134.32±12.31)pg/ml(F=642.41,P0.01);模型对照组与hUC-MSCs治疗组两组IL-8分别为(75.23±6.72)pg/ml、(39.12±4.42)pg/ml仍高于空白对照组(27.12±5.91)pg/ml(F=113.90,P0.01),但hUC-MSCs治疗组水平较造模结束时有所下降,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对UC小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能降低血清中TNF-α、IL-8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分布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介素-6(IL-6)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72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在我院经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无消化道疾病的17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肠道菌群的分布与血清TNF-α与IL-6水平,并分析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分布与血清TNF-α与IL-6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肠球菌、粪肠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双歧杆菌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清TNF-α与IL-6值分别为0.98±0.54 ng/m L和0.98±0.38 pg/m L,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61±0.37 ng/m L和0.55±0.34 pg/m L(P0.05)。观察组的双歧杆菌含量与TNF-α与IL-6呈现明显负相关性(P0.05),而肠球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含量与TNF-α与IL-6都呈现明显正相关性(P0.05)。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存在益生菌含量减少、有害菌含量增加的现象,这可能与患者血清促炎因子过量表达有关,二者的共同作用可促进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及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继发性肺脏损伤及内毒素的变化规律。方法:健康长白仔猪42头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伤后1h、2h、4h、8h、12h和24h组.实验组建立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模型后,分别用显色基质鲎试剂法检测伤后1h、2h、4h、8h、12h和24h组各组动物血清中内毒素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实验组各时间点肺脏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伤后各组血浆内毒素水平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伤后4h、8h、12h、24h组光镜下出现逐渐加重的肺组织内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壁增厚,肺泡间质血管扩张充血;电镜下创伤组出现逐渐加重的线粒体肿胀、溶解;对照组光、电镜下未见明显的损伤性变化。结论:腹部火器伤肠管穿透后内毒素血症可能在继发性肺损伤中起重要作用,肺部损伤随着伤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控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严重多发伤的疗效及其对降钙素原(PC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多发伤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快速液体复苏,观察组予以控制性液体复苏。观察和比较两组的复苏液体量、复苏1小时乳酸、复苏时间、确定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愈率和死亡率,以及入院时和治疗后患者的血清PCT、hs-CRP、IL-6和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复苏液体量、复苏1h乳酸、复苏时间、确定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死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或减少,而观察组的治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两组治疗后血清PCT、hs-CRP、IL-6和TNF-α水平均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以上指标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控制性补液复苏对多发伤的疗效优于快速液体复苏,并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清PCT、hs-CRP、IL-6和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