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惊厥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惊厥造成的脑损伤均为兴奋毒性损伤,在惊厥脑损伤中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增加,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激活起主要作用,细胞内钙稳态失衡,导致细胞功能受损起着关键的作用,白细胞介素1(IL-1)起重要的调质作用。IL-1在中枢神经系统病理状态下与NMDA受体活化有关,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在脑惊厥性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入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可能为治疗婴幼儿惊厥性疾病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Wang DS  Xu TL  Li JS 《生理学报》1999,51(4):361-370
采用制霉菌素穿孔膜片箍技术,研究了P物质对急性分离的大鼠骶髓后的核神经元士的宁敏感性甘氨酸反应的调控作用。在箍制电压为-40mV时,SP时1mmol/L-1μmol/L之间呈浓度依赖性地增强30μmol/L甘氨酸激活的氯电流。SP既不改变IGly的翻转电位,也不是影响Gly与其受体的亲和力。Spantide和选择性N中受体拮抗剂,L-668,169,可阻断SP的增强作用,而选择性NK2受体拮抗剂,  相似文献   

3.
非NMDA受体参与双相呼气和吸气神经元电活动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Pan BX  Wu ZH 《生理学报》2001,53(2):89-92
在新生大鼠延髓脑片上同步记录舌下神经根和双相呼气神经元/吸气神经元单位的放电活动,并在灌流的改良Kredbs液中先后加以非NMDA受体的激动剂KA和拮抗剂DNQX,观察对神经元单位放电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非NMDA受体在对双相呼气神经元之间交互兴奋和吸气神经元兴奋性突触输入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使用非NMDA受体激动剂KA以后,双相呼气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和蜂频率都明显增大,吸气神经元中期放电的频率和非NMDA受体激动剂KA以后,双相呼气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和峰频率都明显增大,吸气神经元中期放电的频率和峰频率也显著增大,而早期和晚期放电的频率无明显改变,用相应拮抗剂以后,上述效应明显被抑制,结果提示,非NMDA受体参与了双相呼气神经元之间的交互兴奋作用,并且也介导了吸气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输入/  相似文献   

4.
PACAP受体激活对抗Aβ25-35致神经元凋亡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和方法:本研究采用体外原代培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方法探讨了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多肽(PACAP)对抗淀粉样蛋白(Aβ25-35)致凋亡的作用机理。结果:25μmol/L的Aβ蛋白处理神经元5d即有明显的凋亡特征出现。PACAP27(P27)在正常情况下对海马神经元无明显营养作用,但当Aβ导致神经元凋亡时P27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可以提高神经元的活性,减少细胞凋亡数目,降低基因组小片段DNA含量。PACAP受体拮抗剂PACAP6-27(P6-27)可以逆转P27的保护作用。结论:研究结果说明PACAP通过受体激活参与对抗Aβ的神经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和方法:用细胞外记录法和多管微电极微电泳法在36只麻醉自主呼吸的SD大鼠,系统探查旁巨细胞外侧核尾兰侧(cPGCL)和呼吸神经元(RNs)的类型及该区的递质受体情况,结果:在14只大鼠系统探查,记录到39个RNs,包括吸气神经元24个、呼气神经元12个和跨时相神经元3个。在另22只大鼠,观察到微电泳谷氮酸钠(L-Glu)使12/14个RNs兴奋,γ-氨基丁酸(GABA)使全部受试RNs抑制(n=22);对NMDA受体拮抗剂DL-2-氨基-5-磷酸戊酸(AP5)、GABA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有兴奋、抑制和无作用三类效应;AP5部分阻断大部分受试神经元(6/9个)对L-Glu的兴奋反应,BIC部分或完全阻断大部分受试神经元(9/11个),对GABA的抑制反应。结论:PGCL是呼吸调控的重要中枢部位之一,该区可能存在起神经递质作用的内源性L-Glu和GABA及兴雷性氨基酸(包括NMDA和非NMDA)受体和GABAA受体,它们可能介导PGCL对呼吸的调控。  相似文献   

6.
Liauw J  Wang GD  Zhuo M 《生理学报》2003,55(4):373-380
谷氨酸性突触是哺乳动物神经系统的主要兴奋性突触。在正常条件下,大多数的突触反应是由谷氨酸的AMPA受体传递的。NMDA受体在静息电位下为镁离子抑制。在被激活时,NMDA受体主要参与突触的可塑性变化。但是,许多NMDA受体拮抗剂在全身或局部注射时能产生行为效应,提示NMDA受体可能参与静息状态的生理功能。此文中,我们在离体的前额扣带回脑片上进行电生理记录,发现NMDA受体参与前额扣带回的突触传递。在重复刺激或近于生理性温度时,NMDA受体传递的反应更为明显。本文直接显示了NMDA受体参与前额扣带回的突触传递,并提示NMDA受体在前额扣带回中起着调节神经元兴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A型γ-氨基丁酸受体(type Aγ-aminobutyric acid receptor,GABAA_R)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分别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抑制性和兴奋性受体。共同表达在突触区的受体之间在功能上相互调节、相互影响,即受体相互作用。中枢神经系统中GABA_AR和NMDAR之间既可表现为相互抑制,也可表现为相互增强,受体相互作用的深层次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的机制有:(1)通过第二信使作用;(2)通过受体转运作用;(3)受体间直接接触作用;(4)通过第三方受体介导的作用等。多巴胺是大脑中含量最丰富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其相应的受体,多巴胺受体(dopamine receptor,DR)可以激活多种信号转导途径。DR分别与NMDAR/GABA_AR的相互作用已有不少报道,然而由受体介导受体相互作用的机制仍鲜有研究,提示研究中枢神经系统中DR介导NMDAR与GABAA_R相互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DR与NMDAR、GABAA_R相互作用的相关机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阐明DR介导的NMDAR与GABAA_R相互作用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8.
NMDA受体拮抗剂对阿片类药物耐受和依赖的阻断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ang MW  Liu JS 《生理科学进展》1999,30(3):207-213
本文综述阻断NMDA受体离子通道复合药物对阿惩耐受和成瘾发生的影响。行为药理学研究显示,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和甘氨酸受占拮抗剂能抑制阿片耐受和戒断反应,其药理学特性明显不同于其他类型抗阿片耐受和成瘾的药物,阐述了NMDA受体拮抗剂治疗阿片类芗耐受和领事的系列化机制。并指出NMDA受体拮抗剂具有神经毒性。  相似文献   

9.
氯胺酮是一种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拮抗剂,常作为分离性麻醉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和外科手术中,因其具有较强的致幻效应并使人产生欣快感而在众多娱乐场所中被消遣滥用。此外,氯胺酮还是一种起效迅速的抗抑郁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兼有兴奋和抑制作用,但是长期使用氯胺酮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较强的神经毒性和精神依赖性。自噬是一个溶酶体依赖性降解蛋白质和细胞器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过程。在氯胺酮诱导神经毒性的过程中,自噬具有双向调控的作用,可加重或减轻机体的神经毒性,但其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该文主要从氯胺酮诱导细胞自噬的机制、氯胺酮诱导的自噬与神经毒性的关系以及药物对氯胺酮神经毒性的干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氯胺酮诱导细胞自噬的机制以及自噬在氯胺酮神经毒性中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N-甲基-D-天氡氨酸受体的分子结构与生理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甲基-D-天氡氨酸(NMDA)受体是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一种亚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传递和突触可塑性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延长NMDA受体活动时间将导致兴奋毒性。NMDA受体是一个具有多个结合位点的大分子复合物,其生理特性同异聚体通道的装配密切相关。NMDA受体的异常会导致一些认知功能的缺失,这为治疗性药物开发提供了靶点。  相似文献   

11.
激活胆碱能受体结合去极化电流诱导产生的持续性放电(persistent activity,PA)是神经元产生可塑性的一种特征表现。小鼠初级听皮层(primary auditory cortex,AI)神经元PA的产生与毒蕈碱受体(即M型受体)密切相关,但其涉及的毒蕈碱受体亚型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离体脑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结合药理学方法,探讨幼年小鼠AI第V层锥体神经元PA与毒蕈碱受体亚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激活胆碱能受体并同时注入去极化电流可诱导锥体神经元产生PA。M1、M2和M3受体拮抗剂分别能阻断PA的产生,而M4受体拮抗剂对PA的产生没有影响。该结果表明M1、M2和M3毒蕈碱受体均参与幼年小鼠AI第V层锥体神经元PA的形成,而M4毒蕈碱受体不参与PA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士的宁/甘氨酸细胞保护受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士的宁/甘氨酸受体与神经元士的宁敏感的甘氨酸受体的异同,并讨论了该受体的细胞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苍白球γ-氨基丁酸能神经传递及其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L  Yung WH 《生理学报》2004,56(4):427-435
苍白球是基底神经节间接环路的重要核团,在机体运动功能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苍白球在基底神经节正常及异常功能调节中的重要性已日渐受到重视。然而,目前对苍白球内各种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活动了解较少。GABA是苍白球主要的神经递质。采用电生理记录、免疫组织化学及行为测试等实验方法,人们对大鼠苍白球GABA能神经传递系统的受体分布及功能活动有了新的认识。形态学研究揭示,苍白球存在GABAA受体及其苯二氮卓结合位点和GABAB受体。在亚细胞水平,GABAA受体主要位于对称性突触(GABA能突触)的突触后膜,而GABAB受体则位于对称性突触和非对称性突触(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前膜及突触后膜。功能学研究进一步揭示,激活苍白球突触前膜GABAB自身和异源性受体可分别减少GABA和谷氨酸释放;激活突触后膜GABAB受体,可引起苍白球神经元超极化。除GABAB受体外,激活苍白球GABAA受体苯二氮卓结合位点及阻断GABA重摄取可延长GABA电流持续时间,从而改变苍白球神经元兴奋性。与离体实验结果相一致,激活苍向球GABAB受体和苯二氮卓结合位点及阻断GABA重摄取可引起整体动物旋转行为。苍白球GABA神经递质系统与帕金森病病因学及癫痫发病有关。已证实,苍白球神经元放电频率的降低及簇状放电的产生与帕金森病运动减少及静止性震颤等症状直接相关。此外,电牛理及行为学实验发现,新型抗癫痫药物替加平可调节苍白球神经元功能活动.这为进一步了解苍白球与癫痫发病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刺穴位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NMDA R1 mRNA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为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以针刺穴位为治疗手段,用原位杂交技术显示NMDAR1 mRNA,探讨单纯缺血,缺血加电针治疗后脑内NMDAR1mRNA的变化,并用谷氨酸或MK-801兴奋或桔抗NMDA受体。观察对便塞灶的影响。探讨NMDA受体在脑缺血脑损伤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谷氨酸能显著增大脑梗塞面积,电针能明显缩小梗塞面积,MK-801与电针作用相似,也能缩小梗塞面积,与对照组相比,谷氨酸组,电针组和MK-801组均有显著性差异;(2)缺血侧海马及大脑皮层NMDAR1 mRNA阳性细胞明显高于对照侧,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电针治疗后,NMDAR1 mRNA无过表达现象,海马及大脑皮层缺血侧NMDAR1 mRNA阳性细胞数与对照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明显低于单纯缺血组(P<0.01)。以以结果表明,谷氨酸介导的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之一是通过NMDAR1 mRNA的过表达而实现的,电针对脑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可通过抑制NMDAR1 mRNA的过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15.
在清醒家兔中,双侧损毁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的腹侧部或在双侧PAG腹侧部微量注射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可明显阻断电针对刺激下丘脑背内侧区引起的防御反应的抑制效应。双侧损毁PAG腹侧部或在双侧PAG腹侧部微量注射纳洛酮,也都能减低直接兴奋弓状核区对防御反应的抑制作用的程度,在PAG 腹侧部微量注射阿片受体激动剂吗啡则可抑制刺激下丘脑引起的防御反应。以上实验结果提示,PAG 腹侧部的阿片受体可能参与电针抑制防御反应的机制。本文讨论了电针可能激活弓状核的内啡肽神经元并激活PAG 腹侧部的阿片受体而对防御反应发生抑制作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Orexin 受体有2 种亚型,即orexin-1 受体和oerxin-2 受体,为下丘脑外侧神经元中的2 个G 蛋白偶联受体,其内源性配体分别为orexin-A 和-B。研究发现,动物或人的orexin 神经元损伤后会引起嗜睡症,且orexin 受体在调节睡眠- 觉醒周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开发orexin 受体拮抗剂,成为改善睡眠和治疗失眠的一条新途径。简介orexin 及其受体,综述orexin 信号通路对睡眠- 觉醒的调控作用与机制以及orexin 受体拮抗剂的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观察多巴胺受体(dopamine receptor,DR)是否参与水杨酸钠(sodium salicylate,SS)对大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piral ganglion neuron,SGN)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R)和A型γ-氨基丁酸受体(γ-aminobutyric acid type A receptor,GABA_AR)亚单位蛋白表达的作用。原代培养大鼠SGN,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SGN上第一家族多巴胺受体(DR1)和第二家族多巴胺受体(DR2)的表达;分别用5 mmol/L SS、SS+DR1拮抗剂(SCH23390,20μmol/L)和SS+DR2拮抗剂(Eticlopride,20μmol/L)处理SGN后,用Western blot检测NMDA受体NR1亚单位、GABA_A受体α2亚单位(GABA_A receptor subunitα2,GABRα2)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SGN的胞体与突起均有DR1、DR2表达;SS可下调GABRα2和NR1的膜蛋白表达,但不影响二者的总蛋白表达;SCH23390和Eticlopride均能逆转SS对GABRα2和NR1膜蛋白表达的下调作用。以上结果提示,SS可影响SGN表面GABA_AR和NMDAR的转运,其作用机制涉及DR的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Kang YM  Chen JY  Ouyang W  Qiao JT 《生理学报》2002,54(3):189-195
用大鼠离体灌流脑片的细胞外单一神经元电生理记录技术,观察了5-HT对弓状核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随机选取的149个神经元中,有33个(22.2%)可被5-HT兴奋,82个(55.0%)被抑制,其余34个(22.8%)出现双相反应或不出现反应;(2)用低Ca^2 -高Mg^2 人工脑脊液替换正常人工脑脊液后,5-HT引起的兴奋效应仍可出现,但5-HT引起的抑制效应不再出现;(3)5-HT受体的非选择性拮抗剂cyproheptadine对5-HT引起的兴奋或抑制都有阻断作用;(4)用GABA受体拮抗剂bicuculline(Bic)可以阻断5-HT引起的抑制作用。据此推测:(1)5-HT的兴奋效应对低Ca^2 环境不敏感,因而是5-HT直接作用于所记录细胞的结果;(2)5-HT的抑制效应对低C a^2 敏感,并可被Bic所阻断,因而-HT可能是兴奋了局部GABA能中间神经元,后者再通过释放GABA抑制了所记录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19.
阿片类药物引起痛觉过敏(opioid-induced hyperalgesia,OIH)是指暴露于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出现一种痛阈降低和对正常疼痛刺激的超敏反应为特点的感觉异常现象。瑞芬太尼是一种μ受体激动剂,且由于起效迅速,时量半衰期短而恒定,重复用药亦无蓄积,这些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导致它发生的痛觉过敏现象也明显频于、强于其他阿片类药物。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激活在产生超敏现象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关于NMDAR在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仍然缺乏系统的预防和治疗方案。本文简要介绍了NMDAR,总结了NMDAR在瑞芬太尼引起痛觉过敏的机制中的作用,归纳了临床上一些NMDAR拮抗药物来预防瑞芬太尼引起的痛觉过敏现象,以期对后续的围术期的疼痛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He WJ  Ruan HZ 《生理科学进展》2009,40(4):303-307
D-丝氨酸(D-Ser)是一种重要的胶质细胞递质,也是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NR1亚基上"甘氨酸位点"的主要内源性配体,具有比甘氨酸更高的结合效能.D-Ser在体内主要由丝氨酸消旋酶将L-丝氨酸消旋而来,受多种因素调控,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调节突触可塑性、感觉信息传递、神经发育及神经兴奋性毒性等生理及病理过程,并成为阿尔采末病(AD)等神经系统疾病新的治疗靶点.本文对D-Ser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产生、代谢、生理及病理作用的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