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14—2016年繁殖季,在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红翅噪鹛Trochalopteron formosum的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红翅噪鹛的繁殖期为4月下旬到9月中旬。在2016年,红翅噪鹛的繁殖种群密度为14. 733只/km2(95%置信区间:11. 727~18. 511;变异系数:0. 115),主要在八月竹Chimonobambusa szechuanensis上筑巢。在产卵期,雌鸟每天清晨产1枚卵,平均窝卵数为2. 28枚±0. 09枚(n=24;范围:2~3)。孵卵期14~15 d,孵化率约59. 6%。育雏期14 d,出飞率约50. 0%。天敌捕食是红翅噪鹛繁殖失败的首要原因。红翅噪鹛偏好乔木盖度低、竹子较高和竹子盖度较大的巢址生境。乔木盖度可能是影响红翅噪鹛巢址选择的关键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区山噪鹛繁殖巢记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光美 《动物学杂志》2016,51(5):832-832
正山噪鹛(Garrulax davidi)是我国分布繁殖最为靠北的特有噪鹛属鸟类,在北京地区分布的为G.d.chinganicus亚种。笔者于1962年和1963年在北京地区发现山噪鹛繁殖巢2个,现记录如下。巢1于1962年7月20日在北京市延庆县下花园村周边山坡的灌丛基部发现,已产3卵,卵色为蓝绿色,巢内壁纯为禾本科植物细根,外壁为干禾本科草及细枝。巢内径7.0 cm×8.5 cm,外径11 cm×12 cm,巢高7.5 cm,巢深2.5 cm。其中2枚卵的量度分别为27.2 mm×20.0 mm和27.3 mm×19.4 mm,1枚卵的重量为5.4 g。  相似文献   

3.
1982年4月18日至5月14日在西双版纳进行了为期26天的鸟巢,鸟卵采集,共得14种鸟的巢和卵标本。现将白胸翡翠等六种先报导如下。 1.白胸翡翠Halcyon smyrnensts perpulchra Madarasz 4月27日在勐腊曼粉(海拔800米)村寨附近的山坡壑沟采到一巢。山坡杂草丛生,该巢筑在沟壁上,离沟底40厘米,巢洞口直径9×8厘米,深40厘米。巢内无垫物。 巢内有卵5枚,呈卵圆形,白色。平均重10.7(10.5—11)克,卵径平均27.7(29—30.5)×25.4(24—26)毫米。 2.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 monticola (McClelland)  相似文献   

4.
鹰鹃在橙翅噪鹛巢中寄生繁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年和2012年每年的5月到8月,在甘肃莲花山地区共发现了5例鹰鹃(Hierococcyx sparverioides)在橙翅噪鹛(Garrulax elliotii)巢中寄生繁殖的案例.鹰鹃卵为椭圆形,浅蓝色,卵壳上没有斑点.测量了其中2枚卵,卵重分别为6.9g和7.2g,长径×短径分别为29.76 mm×20.40 mm和28.40mm×21.68 mm.鹰鹃幼鸟在出壳后的第20天离巢.  相似文献   

5.
甘肃卓尼橙翅噪鹛繁殖生态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5~7月,在甘肃省卓尼县洮河林业局卡车林场对橙翅噪鹛(Garrulaxelliotii)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橙翅噪鹛多选择在较小的云杉树上营巢,巢距地面高为1.56±0.38m(n=10),其窝卵数平均为3.4±0.5枚(n=10),卵重为5.8±0.2g(n=17)。橙翅噪鹛孵卵期为14天,育雏期为15天,孵化率为67.6%。  相似文献   

6.
2015年4—8月,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小杜鹃Cuculus poliocephalus在小鳞胸鹪鹛Pnoepyga pusilla巢中寄生繁殖。发现时小鳞胸鹪鹛已处于孵卵后期,巢内有1枚红棕色的小杜鹃寄生卵和3枚小鳞胸鹪鹛的白色卵。小杜鹃卵质量为2.55 g,体积2.72 cm~3,小鳞胸鹪鹛卵质量(1.64±0.16)g(n=7),体积(1.65±0.08)cm~3(n=7),两者的卵在颜色和大小上差别明显。光纤光谱仪对卵色的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小鳞胸鹪鹛的卵色亮度显著高于小杜鹃,小杜鹃的卵为高度非模拟寄生卵。这是小鳞胸鹪鹛被小杜鹃寄生的第二例报道,说明其可能是小杜鹃的适宜寄主。  相似文献   

7.
2007年4~6月对红翅薮鹛滇西亚种卵进行了人工孵化试验.入孵10枚, 受精9枚,受精率为90%; 出雏4羽, 孵化率为44%; 孵化温度为37.7℃, 相对湿度为45%~60%; 平均孵化期为15 d; 平均卵失重为0.91 g,平均失重率为19.43%; 孵化期卵的实际重量(y)与卵孵化期天数(x)的直线回归方程是y=4.792-0.054x (P<0.01).  相似文献   

8.
2009~2010年对江西省吉安地区乌鸫Turdus merula的繁殖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地乌鸫的营巢时间在3月9日至16日,产卵时间是3月18日至26日,平均窝卵数5.14(4~6)枚(n=14),平均卵大小29.71 mm×21.16 mm,平均卵重6.63 g(n=71).孵卵和暖巢主要由雌鸟承担,但雄鸟也有暖巢行为,孵化率为65.83%,育雏期13~15 d,离巢率高达100%.与高海拔的乌鸫相比,当地乌鸫产大窝小卵,这一特征保证了大窝雏数和高离巢率,繁殖对策属于r-选择.  相似文献   

9.
2012~2013年的4~8月,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对各类生境中不同鸟巢的搜索和监测,记录到两例红翅凤头鹃Clamator coromandus寄生繁殖现象,其宿主分别为画眉Garrulax canorus和矛纹草鹛Babax lanceolatus,其中红翅凤头鹃对矛纹草鹛的寄生为首次报道。红翅凤头鹃将卵直接产在宿主巢内,每巢都产2枚寄生卵,卵重(7.49±0.14)g,卵长(26.82±0.73)mm,卵宽(22.50±0.69)mm,且卵重和卵宽上都明显大于两种宿主的卵。被寄生的两种宿主均接受了寄生卵,卵色反射光谱的分析发现,相对宿主矛纹草鹛,红翅凤头鹃的卵在亮度和色度上更接近宿主画眉的卵,这表明杜鹃卵对画眉卵的模拟程度高于矛纹草鹛。画眉可能为红翅凤头鹃的主要宿主,而矛纹草鹛为次生宿主,以往对矛纹草鹛卵识别能力的研究符合此推测。进一步确认两种宿主与红翅凤头鹃的关系需要用模拟寄生实验检验画眉的卵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0.
灰腹噪鹛(Garrulax henrici)是中国的特有鸟种,也是噪鹛属中繁殖行为研究较少的物种之一。2016年4—7月,在西藏林芝西藏农牧学院内进行了灰腹噪鹛的繁殖生态研究,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其求偶期日行为节律,用红外相机监测孵卵期3巢和育雏期2巢灰腹噪鹛的行为。结果表明:灰腹噪鹛4月中旬开始产卵,窝卵数2~3枚,卵长径29.6±0.4mm,短径20.3±0.17 mm,卵重6.66±0.12 g;灰腹噪鹛75.0%的巢树为针叶树,12.5%为阔叶树,8.3%为灌木,4.2%为禾本科;灰腹噪鹛营巢成功率为86.7%,孵化成功率为60%,繁殖成功率为43.3%,影响其繁殖成功率的因素是人为干扰和天敌捕食;求偶期灰腹噪鹛觅食行为占总时间的32.03%,移动占29.27%,上午觅食、移动及鸣唱行为达到高峰,下午休憩行为偏多;孵卵期的主要行为是卧巢孵卵,占总时间的85.31%,翻卵占5.02%;育雏期亲鸟理巢行为占39.74%,卧巢占35.92%,喂食频率平均为2.95次·h-1,灰腹噪鹛单亲喂食频次多于双亲共同喂食。  相似文献   

11.
2012—2013年繁殖季节,在成都市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观察了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繁殖行为,与已有的研究结果相比,结果显示:(1)白颊噪鹛巢材选择广泛,可就地利用多种材料,包括各种生活垃圾;(2)白颊噪鹛在市区主要营巢于高大乔木树种上,在市郊营巢于竹林或较低矮乔木树种;(3)影响其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为胸径、巢位高度、树高;(4)孵卵时间为11~12 d,较1950年代(15~17 d)明显缩短;(5)育雏时间为12 d,但市区白颊噪鹛在卵质量、育雏期日喂食频次、出巢日雏鸟体质量和体长上均高于市郊;(6)市区白颊噪鹛繁殖成功率(73.3%)高于市郊(23.1%)。在城市化进程中,市区白颊噪鹛较市郊个体产生了行为的适应性变化,这些行为变化是其成为城市优势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山噪鹛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丽荣 《四川动物》2005,24(4):594-595
山噪鹛(Garrulax davidi)为我国特产鸟类,在山西为留鸟.2002~2004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山噪鹛的生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多在山地疏林灌丛间栖息,在本区种群遇见率为2.35只/ km.巢多筑在阳坡灌木、小乔木横枝上,每窝产卵3~5枚,卵由雌鸟孵化,孵化期13~14天,孵化率为97.44%,巢内育雏12~13天.  相似文献   

13.
云南西双版纳及其附近地区的鸟类调查报告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本调查的第三报,计列95种,另附2亚种,隶属于雀形目16科。现录示如次: 种数(亚种数)种数(亚种数) 1.阔嘴鸟科 Eurylaimidae 2 9.燕鵙科 Artamidae 1 2.八色鸫科 Pittidae 10.鸦科 Corvidae 8 3.燕科 Hirundinidae 3 11.鶲科:画眉亚科 Muscicapidae:Timaliinae 31 4.和平鸟科 Irenidae 5 12.山雀科 Paridae 4 5.伯劳科 Laniidae 4(1) 13.鳾科 Sittidae 5 6.黄鹂科 Oriolidae 2(1)14.啄花鸟科 Dicaeidae 5 7.卷尾科 Dicruridae 7 15.太阳鸟科 Nectariniidae 7 8.椋鸟科 Sturnidae 7 16.绣眼鸟科 Zosteropidae 3 所得诸鸟中,有下列2个种(文中标以符号)及5个亚种(标以符号〕,在分布上均为我国的首次纪录: 种的新纪录 棕头钩咀鹛Pomatorhinus ochraceiceps 棕喉雀鹛 Alcippe rufogularis 亚种的新纪录 长咀钩咀鹛 Pomatorhinus hypoleucos tickelli 黑喉噪鹛 Garrulax chinensis lochmius 栗额鵙鹛 Pteruthius aenobarbus intermedius 冕雀 Melanochlora s.sultanea 长嘴捕蛛鸟 Arachnothern.l.Iongirostris 本次调查研究的前后三篇报导,计列334种,另附19亚种,分隶于18目49科。 1.阔嘴鸟科 Eurylaimidae(1)银胸丝冠鸟 Serilophus lunatus elisabethae La Touche 4,12,3(勐养,Ⅳ 5-12,Ⅹ 24;勐阿,Ⅱ  相似文献   

14.
广西木兰科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壶 《植物研究》1982,2(4):133-135
乔木或灌木,高达4米,芽、小枝、叶背均具白粉。小枝粗状,直径0.6-10毫米;叶革质,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3-26厘米,宽5-8厘米,先端短急尖,基部阔楔形,叶面绿色,叶背粉绿色;中脉在叶面微凸起或平坦,侧脉和网脉干时两面均凸起,侧脉每边8-14条,网脉稀疏;叶柄粗壮,长3-3.5厘米,粗2-2.5毫米;托叶脱落痕长约为叶柄长的1/6;佛焰苞片1枚,质薄,花被3轮,花被片9枚,白色,外轮3片倒卵状长圆形,长35-4厘米,宽2-2.5厘米,质薄,具5纵条纹,中轮及内轮质厚,肉质,雄蕊多数,长1-1.5厘米,花药;长8-9毫米,药隔伸出部分成尖三角形,长2-3毫米;雌蕊群卵形,长约1.5厘米,宽约1.8厘米;花梗粗壮,长3.5-4厘米,离花被片5-6毫米以下具1苞片脱落痕。聚合果卵形,长5-6厘米,直径4-5厘米,臀英椭圆形,长1.5-2厘米,具短嚎,熟时腹背开裂成两果瓣。果柄粗壮,长4.5-5.5厘米,粗约1厘米。花期5月;果熟期9月。  相似文献   

15.
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又称草兰、朵朵香、一茎一花、扑地蛾,古代称兰。是兰科、兰属的多年生常绿草本。根肉质,较粗,内有共生直菌。假鳞茎稍呈球形,上面丛生线形的叶片4-6枚;外面的叶片短,里面的长,叶长10-50厘米,野生时有的可达100厘米,宽0.6-1.1厘米,边缘有锯齿。花葶直立,高10-20厘米,有鞘4-5片;花单生,少数2朵;花直径4-5厘米,浅黄绿色至绿色;萼片3枚,长3—4厘米,宽0.6—0.9厘米,狭矩圆形,端急尖或圆钝;有2枚花瓣,卵状披针形,微弯比萼片稍短,有一枚花瓣特化为唇瓣,较大而反卷,唇瓣中间有2条褶片。花芳香。通常在萼片和花瓣上有紫褐色条纹或斑点。花期2—3月。雌雄蕊合成一蕊柱,花粉块着生在顶端,并有药帽覆盖;在近蕊柱顶端的一侧有凹陷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0月15日~2012年1月3日,2012年10月15日~2012年12月24日对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在非繁殖季节时的行为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白颊噪鹛在非繁殖季节集5~14只的群体,6~8只最多(58.82%),在日出前(25.69±8.17)min苏醒开始活动,日落后(40.23±4.16)min进入树上夜栖;在行为节律上,白颊噪鹛的觅食、运动、警戒、保养、社会行为等5种行为均具有极显著的节律性变化;时间分配方面,白颊噪鹛用于觅食的时间最多(52.04±6.10)%,其余时间为运动(13.43±1.84)%,保养(13.11±3.39)%,社会行为(10.89±2.26)%和警戒(10.53±1.23)%。集群生活以及提高警戒频次和保持集群内高强度的联系可能是白颊噪鹛适应城市高干扰环境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7.
正2020年7月7日,在贵州省六枝地区(105°13'~105°24'E,26°10'~26°14'N)的一山上矮灌木丛中发现1个鸟巢,巢内有4枚卵,其中1枚明显较其余卵大,为棕色浸斑卵且集中在钝端,而其余为纯白色卵(图1)。为防止寄生卵遭到捕食而导致无法记录其繁殖生态,将其带回驻地采用孵化箱(型号:XC-01)孵化,孵化温度为37℃、湿度为60%。7月8日,寄生卵孵化出雏鸟,将雏鸟放回原巢中由宿主喂养。7月9日该雏鸟将巢中3枚宿主卵全部拱出。  相似文献   

18.
2007~2009年每年5~7月对四川省绵阳地区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结果 表明,在绵阳,黑卷尾5月初迁入,5月中旬开始筑巢,巢深(6.73±1.41)cm、巢位高(6.38±1.27)m,巢内径为(9.88±1.54) cm,外径为(12.87±2.75) cm;5月底6月初产卵, 窝卵数多为3~5枚,平均卵重4.61 g,平均卵长径24.4 mm,平均卵短径17.4 mm;孵卵期(16±1) d,育雏期15~17 d,在幼鸟8~12日龄亲鸟育雏频次最高,平均为(8.23±2.13) 次/d.  相似文献   

19.
2004~2006年的3~7月,在辽宁省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杂色山雀(Parus varius)的繁殖及繁殖成功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杂色山雀主要营巢于海拔400~900m的阔叶杂木林、针叶林及林缘地带;繁殖期在3~7月,其洞巢种类多样,筑巢期约15d;巢为碗状,巢结构的2/3由苔藓构成;窝卵数为6~8枚,平均(6·92±0·92)枚(n=13);雌鸟单独孵卵,孵化期为(14·00±0·00)d(n=10);育雏由雌雄鸟共同承担,育雏期为(17·50±0·58)d(n=4)。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为50·95%,繁殖力为2·22。人为干扰是造成卵和雏鸟损失的主要原因,占总损失的74·19%。  相似文献   

20.
2003年3月~2004年5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区的校园和公园内对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concinn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头长尾山雀在2月上旬开始求偶、配对。2月中旬开始营巢,巢多筑于圆柏、凤尾竹等上,营巢期10~11 d,影响巢址选择主要因素6种。3月初产卵,窝卵数(5.17±0.41)枚;轮流昼夜孵卵,孵卵期为14~15 d;育雏高峰期每日9:00~10:00、16:00~17:00时,育雏期为14 d。从孵卵开始到育雏结束,其中3个巢均有一个帮手,与生殖鸟轮流孵卵和育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