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行了杉木属(CuruninghamiaR.Br.)与柳杉属(CryptomeriaD.Don)的属间人工杂交,结果如下:1.从76个经人工授粉后获得的球果中脱落的种子大量是空瘪的,对我观较饱满的种子628粒进行了软X-射线检查,其中无胚的597粒(95.6%)胚发育不全的17粒(2.7%)胚发育完全的只有14粒(2.2%),2.种子萌发试验表明,经软X-射线照射判断的,具发育完全的种子可以萌发形  相似文献   

2.
小麦与赖草远缘杂交的受精和胚胎发育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和赖草(Leym ussecalinusTzrel.)杂交的受精和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赖草花粉在小麦柱头上萌发良好,花粉管可顺利长入花柱和胚囊,在检查过的319个小麦子房中,62个(19.44% )发生了双受精,产生了胚和胚乳,但胚乳的发育往往落后于胚的发育;49个(15.36% )发生了单卵受精,只产生胚而无胚乳;7个(2.19% )发生了单极核受精,只产生胚乳而无胚.小麦×赖草虽然总受精率可高达36.99% ,然而由于胚乳的缺乏或发育不完全,致使最后结实率很低.从150朵授过赖草花粉的小麦颖花中,只得到1粒种子.表明利用胚培养技术对杂种胚进行早期离体培养,可望提高杂种植株的获得率  相似文献   

3.
丁香属植物有性杂交试验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8-1989年在哈尔滨市第三苗圃进行了丁香属(Syringa L.)植物种间(内)杂交试验。结果表明:⑴不同杂交组合的亲和性差异很大,在试验的18个杂交组合中有5个杂交组合得到了发育正常的杂种F1代种子,但结实率不同,其中以白丁香与洋丁香为亲本的杂交组合,无论是正交或反交,杂种F1代的结实率均达86%以上,表现出较高的亲和力。而以重瓣洋丁香为母本,白丁香为父本和杂交组合,杂种F1代结实率仅有  相似文献   

4.
建兰与纹瓣兰种间杂种胚培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人工授粉的方法,以‘小桃红’建兰为母本、纹瓣兰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了种间远缘杂交后代植株。杂交果苹与母本自交果荚的大小差异大小,但鲜重明显大于母本,果荚内的种子量却少于母本。杂种胚离体培养90d出现绿色原球胚,210d可萌发出大量植株;而‘小桃红’自交种子培养210d只形成少量绿色根状茎。杂种胚的萌发具有杂种优势,不仅萌发快,而且出苗率高,萌发时先形成原球胚,原球胚上长出大量小根毛,继而形成大量假鳞茎,假鳞茎经转瓶培养后,分化形成大量健壮植株,分化率高。  相似文献   

5.
通过新疆分布的3种甘草属植物——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光果甘草(G.glabra)和黄甘草(G.eurycarpa)的人工杂交试验,比较了杂交结果率、杂交种子的萌发参数、幼苗成活率等指标,并对杂交授粉后花粉管萌发、生长过程进行荧光观察,旨在探讨3种甘草属植物的种间杂交亲和性及杂交后代种子活力。结果表明:(1)种间杂交结果率最高为96.67%,最低为55.62%,说明3种甘草种间杂交配子亲和性较高;(2)荧光显微观察表明,各杂交组合在授粉后0.5~2h内花粉均可在柱头上大量萌发,在授粉后48h内花粉管均可到达子房与胚珠受精,说明三种甘草种间杂交不存在配子隔离障碍;(3)杂交种子萌发率、发芽指数、平均萌发时间和幼苗成活率与自然结实种子无显著差异,种间杂交种子活力较高,幼苗成活率均为75%以上。以上结果表明3种甘草属植物的同域分布区,在相同传粉途径下,这三种甘草属植物的种间隔离机制不完善。有发生自然杂交并形成杂交区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普通小麦×东方旱麦草属间杂种的产生及无性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2n=6x=42,AABBDD)为母本,以东方旱麦草(Eremopyrumorientale(L.)Jaub.etSpach;2n=4x=28)为父本,首次成功地获得了属间远缘杂种F1,其平均结实率为0.08%。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对杂种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胚性无性系的建立、植株再生、壮苗培养等,最终获得了生长正常的杂种F1植株。同时,通过对杂种幼胚愈伤组织、根尖细胞的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该杂种为真杂种,即2n=5x=35(预期染色体数)的杂种细胞占主体;另外,因组培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故也有少量2n=28-34染色体数的细胞。以上杂种的获得为将旱麦草优异基因向小麦的转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杂交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结实力与杂交组合方式以及参与杂交的亲本材料有关,以芥菜型油菜作母本的杂交结实力高于以甘蓝型作母本的组合:芥×甘杂交组合的平均结实数/花为 2.64 粒,而甘×芥杂交组合的平均结实数/花为 0.10 粒。芥甘杂种一代形态特征和生育期介于双亲之间,甘芥杂种一代不表现整齐的中间类型,株间差异明显;总体来看,芥甘杂种一代与双亲回交的结实力(0.40,0.21)低于甘芥杂种一代与双亲回交的结实力(3.30,1.74),无论是芥甘杂种一代还是甘芥杂种一代,用甘蓝型油菜作父本回交的结实力高于用芥菜型油菜作父本回交的结实力,但也有个别回交组合出现例外,不表现上述规律。 B C1 代种子当年播种出苗率低(18.5% ),群体株间性状差异明显,生育期极不一致。芥甘杂种一代与甘蓝型油菜亲本第二次回交,其平均结实数/花较回交一代提高 1.08 粒, B C2 代种子当年播种出苗率仍较低,但较对应的 B C1 代稍有提高,群体中出现趋回交父本性状但雄性育性彻底退化的植株。芥甘杂种一代自由授粉所得 F2 群体是一个变异极为丰富的遗传群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美味猕猴桃(Actintdia delictosa cv.Hayward)(6x)和毛花猕猴桃(A.eria-ntha)(2x)杂交当代种子的胚胎学分析和胚援救的结果:1.根据杂交种子外部形态和胚胎发育程度,区分为正常的和败育的两类,其比率接近1:1。正常种子的胚发育分化正常,且含有适量胚乳。败育种子中,除少数不含胚和胚乳外,绝大多数种子的胚发育终止于球形、心形和早子叶阶段,胚体畸形。胚乳处于消失或完全解体。2.在被试8组培养基中,最适合胚萌发和生长的是:MS+IAA0.5ppm+GA_30.5ppm,MS+2ip2ppm+IAA0.5ppm+GA_30.5ppm和 MS+2ip2ppm+GA_30.5ppm。适于实生苗生长的培养基为 MS+GA_30.5ppm 和 MS 培养基。在 MS+BAP2ppm 和 MS+IAA0.5ppm+GA_30.5ppm 培养基上,一些正常种子和少数不正常种子胚的下胚轴直接形成了许多不定芽,从而诱导产生了更多的杂种植株。但是在MS十BAP2ppm+GA_30.5ppm,MS+BAP2ppm+IAA0.5ppm 和 MS+2ip2ppm+GA_30.5ppm培养基上,虽然胚产生了愈伤组织,但都未分化出器官。杂种实生苗根尖细胞近半数的含有近4倍性染色体数(4x=116),约半数为其他倍性。  相似文献   

9.
普通番茄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的杂种不育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申书兴  邹道谦 《遗传学报》1991,18(6):520-524
以普通番茄的四倍体为母本与二倍体杂交时,花粉萌发、花粉管生长及双受精过程都正常;对受精的胚珠形态结构观察得知:4天前幼胚和胚乳发育正常,授粉后4天胚乳出现异常开始退化,5天时这种异常现象更明显,第7天胚乳已完全解体。幼胚在胚乳完全解体前发育正常,而胚乳解体后,幼胚也开始解体。所以普通番茄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的杂种不育的原因,在于胚乳败育以及胚的死亡。  相似文献   

10.
水稻“多胚苗”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融合多胚苗”水稻C1001B和它的杂种C1001B×C1001A 的未成熟颖果1500 粒;田间和人工萌发的单苗、双苗和三苗实生苗共2702 株进行了形态解剖观察,结果如下:1.C1001B和它的杂交颖果中只含一个胚;2. 由单个胚萌发的双苗和三苗幼苗是多苗实生苗。双苗实生苗的侧苗1 和三苗实生苗的侧苗1 是由主苗基部胚芽鞘的腋芽所形成,侧苗2由侧苗1 基生叶的腋部发育而来。因此,多苗实生苗系同一个胚发育的主苗及其腋芽系统所组成;3. 颖果中胚的位置和朝向的变化和侧苗生长的两种类型,导致主苗与侧苗位置上的不同。至于已报道的水稻“多胚苗”形成的无融合生殖类型和推测尚有待提出胚胎学的论据。  相似文献   

11.
莜麦与玉米的远缘杂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莜麦(Avena nuda L.)和玉米(Zea m aysL.)杂交有一定的受精率和成胚率。人工传粉后玉米花粉能很快在莜麦柱头上萌发并长入莜麦花柱中,在68% 的莜麦花柱中可观察到不只一条玉米花粉管。对授粉后的163 个莜麦子房进行制片观察,发现受精率可达11.04% ,其中只形成胚而无胚乳的卵细胞单受精占3.07% ,只形成胚乳而无胚的中央细胞单受精占1.84% ,既形成胚又形成胚乳的双受精占6.13% 。从授过玉米花粉的大约2200 朵莜麦小花中收获18 粒种子,对12 株实生苗根尖染色体计数表明,其中9 株为单倍体(2n= 21),3 株为二倍体(2n= 42)。结果证明,通过莜麦和玉米杂交后玉米染色体的消除可以获得莜麦单倍体  相似文献   

12.
南湖菱幼苗的生长及其形态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湖菱成熟种子经低处理置水中保存,第2年萌发后,在不同苗期进行摄影与采样,制片观察,结果表明:南湖菱种子无胚乳。胚具典型的两子叶大小不等,胚根结构简化,下胚轴十分发达,主根不发育,不定根发育良好。幼苗期先后出现4种真叶,即:线形叶,带形叶、长椭圆形叶和小菱形叶,各营养器官均有发达的通气组织,韧皮部发育正常,木质部发育相对微弱。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所需营养物质主要来自子叶,其次是叶。  相似文献   

13.
莲种子的极端高温耐性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种子是一种长寿命和耐极端高温的种子.莲和玉米(Zeamays L.)种子的含水量分别为0.103和0.129gH20/g干重,随着在100℃处理时间的延长,种子的含水量、萌发率和由存活种子产生的幼苗鲜重逐渐降低.100℃处理15min时,玉米种子的萌发率为零;但莲种子被处理24h时,其萌发率仍然为13.5%.50%的玉米和莲种子被100℃处理致死的时间(T50)分别为6min和14.5h.随着100℃处理时间的延长,莲胚轴的相对电解质渗漏明显增加,总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当在100℃处理时间短于12h时,莲下胚轴的亚细胞结构保持完整;当处理时间长于12h时,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内质网变得不清晰、核和核仁降解、大多数线粒体膨胀、脂质颗粒在细胞边界积累,最后细胞器和质膜降解.此外,莲胚轴和子叶的丙二醛(MDA)含量在100℃处理的0~12h内下降,然后增加:玉米胚和胚乳的MDA含量在100℃处理的5~10min内增加,然后有所下降.莲胚轴和子叶的超氧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胚轴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100℃处理初期增加,然后下降;而莲胚轴和子叶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子叶的CAT活性随100℃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玉米胚和胚乳中的SOD,DHAR以及胚的GR活性在100℃处理初期增加,然后下降;玉米胚和胚乳中的APX,CAT和胚乳的GR活性随100℃处理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与种子萌发率下降的趋势相同,莲胚轴和子叶的SOD,APX,CAT,GR和DHAR活性下降缓慢,而在玉米胚和胚乳中这些酶的活性则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14.
萌发中花生胚轴的耐干性与热稳定蛋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成熟花生种子吸胀18 h 发芽率达100 % 。在这18 h 的范围内,胚轴即使经干燥处理,萌发生长率仍保持100 % ,而热稳定蛋白含量变化很小。吸胀24 h 后,经干燥的花生胚完全丧失萌发生长能力。SDSPAGE和双向电泳表明,花生胚轴的热稳定蛋白主要是贮藏蛋白,该蛋白中的花生球蛋白大亚基,伴花生球蛋白I和2S 蛋白的降解与胚轴的耐干性丧失有关。  相似文献   

15.
孙善澄  袁文业 《遗传学报》1996,23(3):214-219
通过胚培养产生了小麦-偃麦草-簇毛麦-黑麦四属杂种。用4个六倍体小偃麦,2个六倍体小簇麦,2个六倍体小黑麦及1个八倍体小偃麦配置了6个四属杂种组合。结果没有出现高度不亲和性。6个组合的杂交结实率分别为6.2%、9.4%、2.4%、9.5%、25.0%和3.9%;胚培成苗率分别为12.1%、20%、37.4%、40%、1.1%和7.1%。结果表明,杂交结实率与胚培成苗率间没有相关性。杂种F1生活力旺盛,形态具有四个属的特征特性。杂种属于自交高不育与低育类型。5个低育类型自交结实率平均约1.2%。四属杂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为36、37、38、39、40和41。其中多数属于具有38个左右染色体的植株。  相似文献   

16.
研究花生(Arachishypogaea)种子萌发过程中胚轴多胺氧化酶(PAO)的活性变化及其与种子萌发的关系表明:胚轴中的PAO活性是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黑暗条件更有利于该酶的活性形成;放线菌素D(10mg/L)、环己酰亚胺(10mg/L)处理对种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26.3%和87.3%,对胚轴PAO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41.1%和94.0%,显示胚轴中的PAO很可能参与花生种子的萌发过程,且其mRNA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已合成并贮存于种子中,萌发时PAO活性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这些mRNA转译合成了PAO。  相似文献   

17.
黄连种子后熟过程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连种子采收埋土后,需要经过9—10个月才能出土萌发。这是由于黄连种子在4—5月脱落吋,胚未成长,一般尚只在球形胚或心形胚早期。后来经过较长时期心形胚阶段,才变成鱼雷形胚。大约要到翌年1月时,胚胎完全成长。所以黄连种子不易萌发是因为胚胎尚未成长。不过,黄连幼胚的胚轴上端的顶端分生组织旁第一片真叶原基则出现很早。从黄连胚胎的整个成长过程来看,如果创造某种条件设法缩短心形胚阶段,可能缩短整个种子的萌发过程。  相似文献   

18.
利用PCR技术分别以亲本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柳杉(CryptomeriafortuneiHooibrenk)和杉木×柳杉杂种的总DNA为模板,扩增了叶绿体trnLtrnF和线粒体CoxⅢ基因片段,比较了这些扩增片段的限制性内切酶AluⅠ,DdeⅠ,HinfⅠ,MseⅠ和RsaⅠ的酶切片段多态性,结果表明:F1代的叶绿体DNA为母系遗传,而线粒体DNA为父系遗传。杉木线粒体DNA父系遗传方式与杉科其他植物一致,而叶绿体DNA母系遗传则为在松柏类植物中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低温(4℃)和300 mg·L-1GA3对凤丹(Paeonia suffruticosa‘Fengdan’)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上胚轴和叶原基形态及种胚中碳氮代谢物(包括淀粉、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和内源激素(包括ZR、IAA、ABA和G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GA3处理后第11天凤丹种子上胚轴萌发,且形态细长;经低温处理后第27天上胚轴萌发,且形态较粗壮。低温处理后种子萌发的幼苗叶片较大、株高居中、根系发育较好、须根多且长,生长状况总体上优于对照和GA3处理组。与处理后第3天相比,对照和低温处理后第27天以及GA3处理后第11天,种胚中淀粉、可溶性糖、ZR、IAA和GA含量升高,ABA含量降低;而对照和低温处理后第27天种胚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GA3处理后第11天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变化。各处理组凤丹种子蛋白质电泳条带的相对分子质量多集中在12 000~80 000,在对照和低温处理后第27天蛋白质条带颜色均较处理后第11天略深,但条带数量不变。研究结果显示:低温及GA3处理均可导致凤丹种胚中碳氮代谢物和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促进种胚发育及上胚轴生长,但低温处理更有利于上胚轴萌发及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20.
以去除果皮后阴干的珍稀濒危植物蒜头果种子为材料,在温室大棚沙池内进行层积处理,从层积处理开始至子叶出土的不同萌发阶段,考察蒜头果种子发育形态、贮藏物质积累、酶活性以及幼苗类型等变化特征,初步探讨其种子休眠形成原因。结果显示:(1)蒜头果种子从解除休眠开始至萌发形成幼苗的过程约需195 d,其中幼胚的形态发育后熟约需75 d,随后30 d内是种子集中萌发的时期,其发芽率达到最高(53.33%);依据种胚发育形态的标志特征将此过程划分为7个阶段(S1~S7阶段):S1阶段种子未萌发,S2阶段种胚“露白”,S3阶段胚根突破种皮长超过1 cm, S4阶段下胚轴与胚根连接处形成弯钩结构,S5阶段“S”型胚形成及胚根前端膨大,S6阶段种子不仅具有膨大的胚根且已有侧根的分化,S7阶段子叶脱落,胚芽出土,真叶出现。(2)蒜头果种子在湿沙层积过程中,种胚胚长和胚率从S1阶段的(5.49±1.57)mm和(19.48±5.72)%分别增加至S6阶段的(67.92±2.94)mm和(240.75±15.29)%,胚率平均增加了12.4倍,显示蒜头果种子的胚需要经历后熟过程才能萌发,属于胚后熟型种子。(3)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