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活体观察法对迄今缺乏了解的麦积山肉鞭类原生动物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水生肉鞭虫100种,包括2个未知种。鞭毛亚门(Mastigophora)有2纲9目15科31属59种。植鞭纲(Phytomastigophorea)有52种,其中眼虫目(Euglenida) 36种,占鞭毛虫物种总数的61.02%,为优势类群;动鞭纲(Zoomastigophorea)仅有7种,没有明显的优势类群。肉足亚门(Sarcodina)有4纲6目19科32属41种。叶足纲(Lobosea)有31种,其中变形目(Amoebida)16种,占肉足虫物种总数的39.02%,为优势类群;表壳目(Arcellinida)12种,占29.27%,为次优势类群。在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坡(为嘉陵江水系)分布有71种,北坡(为渭河水系)分布有56种,分水岭分布有13种,水生肉鞭毛虫的群落组成也显著不同;与国内典型的长江水系、雅鲁藏布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相比,麦积山分布的水生肉鞭毛虫群落组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麦积山水生肉鞭毛虫物种十分丰富,特有和稀有物种繁多,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哈尔滨人工湖泊中原生动物群落变化规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谭晓丽  施心路  刘桂杰  白昕 《生态学报》2005,25(10):2650-2657
2003年3月~2004年2月调查了哈尔滨人工湖泊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应用PFU法研究了原生动物群落季节变化演替的特征。共观察到各类原生动物120种,其中鞭毛虫53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44%,肉足虫9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8%,纤毛虫58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48%,分析了原生动物在该湖的组成特点。原生动物在此人工湖泊中1个周年内的表现规律为植物性鞭毛虫多,动物性鞭毛虫少;纤毛虫多,肉足虫少。原生动物群落的结构参数(种类组成、个体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因水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此湖中原生动物的优势种为喇叭虫属(S tentor)、眼虫属(E ug lena)、游仆虫属(E up lote)、隐滴虫属(C ryp tom onas),常年的居留种为眼虫属(E ug lena)、弹跳虫属(H a lteria)、侠盗虫属(S trobilid ium)、隐滴虫属(C ryp tom onas)。全年3个采样站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在1.912~7.473之间。原生动物在1个周年中平均个体丰度出现的规律依次递减的顺序是秋季、夏季、春季、冬季。采样站1的平均个体丰度在四个季节中均高于采样站2、3。  相似文献   

3.
2005年4月-2006年3月调查了杭州市郊下沙区一个沼泽性水域原生动物群落的变化规律。共观察到各类原生动物265种,其中鞭毛虫114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43%,其中植物性鞭毛虫占91%,动物性鞭毛虫仅占9%;肉足虫34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13%,纤毛虫117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44%。原生动物在此水域1个周年内的分布特征表现为植物性鞭毛虫种类多于动物性鞭毛虫,纤毛虫种类多于肉足虫种类。原生动物群落的结构参数(种类组成、个体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因水质的变化而变化。此水域原生动物的优势种为梨形扁裸藻(Phacus pyrum)、旋转囊裸藻(Trachelomonas volvocina)、绿色裸藻(Euglenaviridis)和刺鱼状裸藻(Euglena gasterosteus),常年居留种为裸藻(Euglenasp.)、奇形扁裸藻(Phacus anomalus)、钟形虫(Vorticellasp.)、尾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和多态喇叭虫(Stentor polymorphrus)。全年3个采样站的Margalef生物多样性指数为1.056~6.054。  相似文献   

4.
武夷山茶园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5年对武夷山茶园动物群落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茶园动物隶属于3门、8纲、31目、252科、1188种.其中,植食者450种(占总物种数的37.88%)、捕食者323(占27.19%)、寄生者133种(占11.20%)、腐食者230种(占19.36%)、杂食者52种(占4.38%).在茶园动物群落中,同翅目、疥螨目、柄眼目、鞘翅目为生态优势类群,而柄眼目、直翅目和鳞翅目则为资源优势类群.98.99%的动物物种为稀有种或偶见种,而90.9l%的物种为资源次要种.动物群落及植食者、捕食者、寄生者和腐食者的种一多度关系同时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和对数序列分布,而杂食者的种一多度关系则符合对数序列分布.动物群落及各营养类群的多样性、丰盛度及均匀性都呈现明显的季节消长规律,且其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都与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一致.多样性指数的大小依次为:捕食性类群>寄牛性类群>总群落>杂食性类群>植食性类群>腐食性类群;均匀度大小则依次为:寄生性类群>杂食性类群>捕食性类群>总群落>植食性类群>腐食性类群.植食者和腐食者作为空间食物种类资源均能够显著促进群落容纳较多的天敌物种,天敌对这两类群的空间数量跟随效应强,而且捕食者、植食者和腐食者的多样性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我国网络平台外来宠物贸易情况, 作者分别在2018年、2019年对爬宠网app、转转app、微信和慧聪网4个网络平台上外来宠物贸易的种类、规模、价格进行了为期各6周的调查。共记录到外来宠物111种, 隶属于4纲8目44科94属, 其中爬行纲3目31科78属94种, 占物种总数的84%; 两栖纲2目9科11属12种, 占物种总数的11%; 鸟纲1目2科3属3种, 占物种总数的3%; 哺乳纲2目2科2属2种, 占物种总数的2%。IUCN红色名录受威胁物种27种, 占物种总数的24%; 列入CITES附录的物种45种, 占物种总数的41%。77%的外来贸易宠物售卖信息条数低于6条, 58%的外来贸易宠物价格低于1,000元/只。本文根据目前网络平台外来宠物贸易现状, 提出了网络平台动物贸易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古旱莲(Magnolia denudate Dest var.purpurascens Rehd et Wils)内生真菌组成及多样性。[方法]纯培养分离古旱莲内生真菌,提取菌株DNA,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进行28S rRNA序列扩增,提交测序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共分离内生真菌122株,共67个形态类群,根据测序结果不同,将菌株归为16个分类单元(OUT)。系统发育学分析表明,这些菌株分属5个门,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下6个分类单元,占总数的65.7%;子囊菌亚门(Ascomycota)下6个分类单元,占总数的22.4%;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a)下2个分类单元,占总数的5.9%;接合菌亚门(Zygomycota)下2个分类单元,占总数的2.9%;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下1个分类单元,占总数的2.9%。[结论]从古旱莲中分离到内生真菌122株,分别属于5个门,古旱莲内生真菌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7.
为了及时掌握脊椎动物在中国的新增情况, 本文汇总了2021年发表的脊椎动物新物种及新记录种的基本信息。结果表明, 2021年中国新增脊椎动物95种, 包括新种80种, 新记录15种。其中鱼类新种15种、两栖类新种28种、爬行类新种31种和新记录10种、鸟类新种1种和新记录3种、哺乳类新种5种和新记录2种。在新增物种中, 冷血脊椎动物占绝大多数(占总数的88%), 提示这些类群可能仍是以后探索的重点; 两栖类新增物种集中于无尾目、爬行类集中于有鳞目, 分别为27种和40种, 各占其新增物种总数的96%和98%; 新增哺乳类动物全部为小型兽类。本次新增物种的分布涉及30个省区, 其中云南33种、四川11种、广西10种、西藏和广东均为7种、台湾6种, 累计约占新增物种总数的70.5%; 其余省区新增物种在5种或以下。有84个物种(占总数的88%)发表时应用了分子系统学研究, 提示这一技术手段是分类工作的重要支撑。在新发现的95个物种中, 绝大部分物种为中国学者发表; 除3种鸟类新记录种外, 其余的新种和新记录均正式发表于英文期刊, 其中在中国出版的3种期刊发表了21个新种和2个新记录种。本文工作可为中国脊椎动物的分类和保护等相关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8.
一小型水池中浮游生物数量动态与桃花水母消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和2006年夏秋季,宁波一消防池中出现信阳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 xinyangensis),对池中的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未出现桃花水母的年份进行了比较分析。共记录浮游植物85种,分属8门53属,以绿藻门居优势占种类总数的42.35%,优势种为蓝、绿藻门的小球藻(Chorella vulgaris)、银灰平裂藻(Merismo pedia glauca)和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浮游动物记录44种属,原生动物和轮虫占绝对优势,分别占种类总数的47.74%和45.45%,优势种为多肢轮虫(Polyarthra sp.)。浮游植物丰度值高峰出现在11月为14065.60×104ind/L,蓝藻丰度居首位占61.05%;浮游动物丰度呈现5月和11月两个高峰,5月最高达5580ind/L,7月最低为900ind/L;原生动物和轮虫的丰度分别占总丰度的48.28%和43.92%,桡足类只占7.73%,生物量以轮虫最大。轮虫和桡足类数量在桃花水母出现前均达到高峰;桃花水母出现盛期轮虫丰度最低;桃花水母消失后再度回升;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桃花水母三者处于动态平衡。桃花水母出现前至出现中期的4-8月份,池水为"寡污-中富营养类型"水质;水母出现末期及消失后的9-11月,发展为"中污-极富营养类型"水质。    相似文献   

9.
中国典型地带土壤原生动物食性的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报道了中国6人典型地带土壤原生动物的食性观察结果,并就观察结果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根据食性或营养方式,将鉴定到的209种土壤原生动物分为8个功能营养类群--自养者、食细菌者、肉食者、食碎屑者、食真菌者、植食者、杂食者和腐生性营养者。对鉴定到的各分类类群的食性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2006年7月-2007年4月,用“非淹没培养皿法”和活体观察法对小陇山自然保护区麻沿林区土壤肉鞭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到肉鞭类原生动物78种。其中包括2个未定名种和12个中国土壤肉鞭虫新纪录种,隶属于2亚门5纲16目32科47属。群落中变形目为优势类群,动基体目和眼虫目为次优势类群,腰鞭目、领鞭目、源生目、双滴虫目和太阳目为偶见类群,小波豆虫、卵形波豆虫、气球屋滴虫和绿刺日虫为群落中的优势种。结果表明,小陇山麻沿林区土壤肉鞭虫物种丰富,特有和稀有物种较多,物种组成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肉鞭虫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4年2月~2006年5月,用"非淹没培养皿法"和活体观察法对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肉鞭虫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到肉鞭类原生动物84种,其中包括2个未定名种和23个国内土壤肉鞭虫新纪录种,隶属于2亚门5纲13目32科49属。鞭毛亚门以动基体目的物种占优势,肉足亚门以变形目的物种占优势。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土壤肉鞭虫物种丰富,特有和稀有物种较多,物种组成具有独特性。分析了保护区土壤肉鞭虫物种多样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浮游动物的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首批五个海洋类自然保护区之一。作者根据2004年5月至2005年2月南麂列岛海域的4个季节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区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生态类群与物种多样性等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化。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动物69种,隶属于6门12个类群,其中桡足类最多,占39.1%;可划分为5种生态类群,暖水性广布类群和暖温带近海类群为两种主要生态类群;出现优势种类15种,主要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concinna)和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等。多样性分析显示,除冬季外,其他三个季节Shannon-Wiener指数(H′)值均大于2,且秋季最高,达3.29。相关性分析表明,种类数与水温的正相关性非常显著。与1990年调查结果相比,春季和秋季种类类群及种类数有所减少,这与调查时水温变化有关。研究分析认为,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到江浙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两栖爬行类资源。2009年7月至2011年8月,对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展开了调查,观察到两栖动物17种(隶属2目7科),占浙江省两栖动物物种总数的38.5%,爬行动物14种(隶属2目4科),占浙江省爬行动物物种总数的27.5%。区系特点:在调查的两栖爬行种类中,只分布在东洋界的种类有21种,占总物种数的64.74%,东洋界和古北界均有分布的种类有10种,占32.26%,东洋界占优势。生态类群:两栖类中陆栖-静水型较多,占调查到的两栖动物种数的29.4%;爬行类中陆栖型较多,占调查到爬行动物种类的42.8%。根据保护区的现状,提出了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6—2007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29°30'N—32°30'N,120°00'E—127°30'E)150个站位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对长江口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其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四季共鉴定浮游动物460种,隶属7个门,246属,此外,另有54类浮游幼体。其中,桡足类是最优势类群,有193种,占41.96%;端足类为第二优势类群,有51种,占11.09%;水螅水母为第三优势类群,有34种,占7.39%。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呈现明显季节变化,其特征为:夏季(317种)秋季(309种)春季(230种)冬季(138种)。中华哲水蚤和百陶带箭虫为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四季优势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大体可划分为5种生态类群:近岸低盐类群、广温广盐类群、低温高盐类群、高温广盐类群和高温高盐类群。结合同步调查的水文和水化学数据,进行浮游动物群落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盐度是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浮游动物群落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5.
洋山港海域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俊增  肖南燕  王琼  吴惠仙 《生态学报》2016,36(23):7758-7767
洋山深水港是中国大陆首个在远离陆地达30多km的海岛上建立的大型国际港口,水环境复杂;港口环境受港口建设和航运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巨大。曾有学者针对洋山深水港海域表层海水中古菌多样性进行过调查和分析,但涉及包括细菌在内的微生物多样性尚未深入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洋山港海域细菌丰度、种类组成特征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可培养细菌总数1.2—9.1×104CFU/m L,相比其他近岸海域和港口处于较低水平;该海域可培养细菌总数整体情况呈现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夏季的可培养细菌总数与其他季节区别明显。该海域优势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蓝藻门(Cyanobacteria),秋季、冬季和春季样品优势类群为γ-变形菌(γ-proteobacteria)和α-变形菌(α-proteobacteria),夏季样品优势类群为黄杆菌(Flavobacteriales)。秋季和冬季的优势类群为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夏季则被聚球蓝细菌(Synechococcus)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aceae)等代替。盐单胞菌属在洋山港海域内的秋冬春3季所占比例均接近或超过50%,是最具生长优势的细菌类群,是洋山港海域细菌群落中的优势类群,其生长情况同样存在季节性差异。群落多样性指数显示,该海域微生物多样性整体情况呈现夏季﹥春季﹥冬季﹥秋季,夏季相较其他季节而言,细菌种群较多,物种较为丰富,多样性程度高;秋冬两季微生物物种组成相对单一,多样性程度低。结合同时期环境因子,对洋山港海域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数据进行了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洋山港细菌群落季节性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总有机碳、盐度、叶绿素a和温度。海水温度和盐度等重要环境因子的季节变化,导致细菌优势类群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16.
分离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与红汁乳菇L.hatsudake子实体内可培养的细菌,进行分类鉴定,为后期细菌与乳菇的相互作用研究奠定基础。利用传统平板法分离培养乳菇子实体内的细菌,进行16S r DNA片段的扩增和测序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和物种多样性分析。从松乳菇中获得66株细菌,红汁乳菇中获得48株细菌。松乳菇子实体内细菌隶属于3个门6个属10个种,其中变形菌门的γ-变型菌纲为优势类群,占细菌总数的77.28%,β-变形菌纲的Pandoraea和拟杆菌门的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分别占细菌总数的12.12%和10.6%。红汁乳菇子实体内共分离、鉴定出细菌3个门7个属7个种,其中变形菌门中的γ-变型菌纲为优势类群,占细菌总数的77.09%,厚壁菌门的芽胞杆菌属Bacillus和拟杆菌门的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分别占细菌总数的14.58%和8.33%。松乳菇与红汁乳菇子实体内存在一定种类和数量的细菌,其中荧光假单胞菌Psedomonas fluorescens和美洲爱文氏菌Ewingella americana为优势细菌。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朱鹮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对朱鹮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产胞外酶活性进行分析,可为朱鹮种群数量恢复提供思路。【目的】了解朱鹮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测定其产胞外酶活性。【方法】采用纯培养的方法获得朱鹮肠道微生物,通过革兰氏染色和生理生化鉴定,结合16S rRNA基因扩增和序列分析对细菌进行鉴定。使用水解圈法筛选产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脂肪酶的菌株。【结果】从人工喂养的朱鹮新鲜粪便中共分离到296株细菌,共计2个门11个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236株,占分离总数的79.73%,分别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 137株,占分离总数的46.28%;哈夫尼亚菌属(Hafnia) 39株,占分离总数的13.18%;变形菌属(Proteus) 28株,占分离总数的9.46%;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23株,占分离总数的7.77%;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6株,占分离总数的2.03%;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1株,占分离总数的0.34%;志贺菌属(Shigella) 1株,占分离总数的0.34%;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 1株,占分离总数的0.34%。厚壁菌门(Firmicutes) 60株,占分离总数的20.27%,分别为:肠球菌属(Enterococcus) 33株,占分离总数的11.15%;库特氏菌属(Kurthia) 14株,占分离总数的4.73%;芽孢杆菌属(Bacillus) 13株,占分离总数的4.39%。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中的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占细菌总数的46.28%。经过生理生化鉴定,每个菌株生理生化鉴定出的种属与各自的16S rRNA基因鉴定出的种属相一致。产酶活力分析结果显示有238株产蛋白酶、25株产脂肪酶、24株产淀粉酶、15株产纤维素酶,分别占分离总数的80.41%、8.45%、8.11%和5.07%。【结论】朱鹮肠道微生物分离出的细菌可分为2门11属,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中的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占细菌总数的46.28%;产酶活性分析显示,80.41%的菌株具有产蛋白酶能力。  相似文献   

18.
大庆油田石油开采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大庆油田环境一致的6口油井,研究石油开采干扰对土壤线虫的影响。共鉴定出土壤线虫18科15属。食细菌线虫最多,共15属占总数的49.2%,其次为植物寄生线虫共9属,占30.6%,食真菌线虫4属,占17.6%,杂食/捕食线虫2属,占2.6%。其中优势类群为丝尾垫刃属Filenchus和头叶属Cephalobus,占总数的42.5%。常见类群包括13个属,占总数的51.7%。稀有类群15个属占总数的6.34%。土壤的线虫生活史策略以c-p 2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c-p3和c-p 1类群,受油井开采作业等影响,线虫通过大量繁殖来应对环境的干扰与压力。不同油井线虫总数差异不显著,但所有油井线虫总数比对照明显减少(p<0.001)。不同油井线虫群落结构差异不大,各油井线虫富集指数和结构指数表明所有油井线虫受干扰程度较高,土壤食物网趋于退化。随着采样距离增加,线虫总量差异不显著,但线虫群落的物种数量增加,优势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结果表明油井开采对土壤线虫群落有一定的影响,开采距离对线虫群落结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滩涂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记录到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滩涂大型底栖动物68种,其中软体动物39种,占记录到物种数的57.4%;甲壳动物19种,占记录到物种数的27.9%。冬季优势种是珠带拟蟹手螺(Cerithidea cingulata )、古氏滩栖螺(Batillaria cumingi )和环肋樱蛤(Cyclotellina remies );夏季优势种是珠带拟蟹手螺、环肋樱蛤和红肉河蓝蛤(Potamocorbula rubromuscula )。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夏季平均为133.0 g/m2,冬季平均为63.0 g/m2; 栖息密度夏季平均为106.4 个/m2,冬季平均为103.5 个/m2。以密度为计量单位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夏季为1.841,冬季为0.380,均匀度指数夏季为0.514,冬季为0.112;以生物量为计量单位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夏季为1.994,冬季为1.751, 均匀度指数夏季为0.556,冬季为0.520。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栖息密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大都有季节变化及底质差异,基本趋势是夏季明显高于冬季,沙泥底的滩涂高于泥底质的滩涂。  相似文献   

20.
杜诚  刘军  叶文  廖帅 《生物多样性》2022,30(8):22207-229
2021年中国共发表高等植物新分类群342个, 其中新科1个, 新属11个, 新种289个, 新亚种3个, 新变种18个, 新变型20个。新发表的物种分别属于苔类植物门(5个新种)、藓类植物门(4个新种)、石松门(3个新种)、蕨类植物门(22个新种)、裸子植物门(2个新种)、被子植物门(253个新种)。其中111个新种同时提供了详细的分子证据, 76个在发表时就依据IUCN标准被评估处于受威胁的状态。云南、西藏、四川和广西等西南4省区发表的新种最多, 共占全国新种发表总数的63.3%; 新种发现密度最高的省级行政单位是台湾、海南、云南、浙江和广东等省区。2021年中国共发表植物新组合(等级) 134个, 新名称9个; 发表国家级新记录62个; 将92个名称处理为62个名称的异名; 对7个名称进行了应用订正; 重新承认了2个属和10个物种; 新指定后选(新)模式物种49个; 还新发现多年未曾发现的物种9个, 排除物种分布7个。2021年中国高等植物净新增364个分类群, 占全国植物总数的0.98%, 230个高等植物名称发生变动, 占全国植物总数的0.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