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标本钩端螺旋体L型的分离与形态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钩体L型培养基成功地从钩体病神经系统后发症患者的血液和/或脑脊液标本中分离到钩体L型。将L型阳性培养物转种于钩体L型固体平板培养,发现基落形态呈丝状(F)型。对所分离到的L型进行形态学鉴定表明:L型呈球状体、螺旋状的丝状体等多形性改变,电镜下见L型推动部分或全部细胞壁,L型经免疫标记技术鉴定证实为钩体的L型。  相似文献   

2.
20例脑动脉炎钩端螺旋体L型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20例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L型脑动脉炎,其中右侧偏瘫8例、左侧偏瘫5例、双侧瘫2例,共济失调2例。血培养原形钩体阳性2例、钩体L型阳性14例;CSF培养原形钩体阳性1例、L型阳性7例。脑CT证实脑出血2例、脑梗塞8例。研究表明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钩体L型直接损伤脑血管密功相关。甲硝哒唑易透过血脑屏障,能损伤钩体DNA结构,疗效显著,可减少钩体病后发症。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人间自然感染各群钩端螺旋体(钩体)后产生的免疫抗体血清群、交叉凝集(交凝)、效价及相互关系,作者对病原学阳性并做过双份血清MAT的64份资料作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64株钩体属于12个群,其中13株菌的感染者血清呈阴性反应,占20.31%;51例呈阳性,占79.69%,有14个血清群,效价1∶100~1∶6400;12个菌群感染者的血清交凝反应较为普遍,效价1∶100~1∶3200;效价高低及交凝群数,因感染菌群而异。较为特殊的是11个菌群感染者的血清中均不见与流感伤寒群钩体的交凝现象。本文对人间分离钩体菌群与免疫血清群构成比例互不吻合的问题作了解释,为钩体病的免疫及血清流行病学补充了新论据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区首次发现赖型钩端螺旋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群和分型因子血清经显微镜凝集试验(MAT)对由北京市顺义县某农场稻田周围黑线姬鼠肾组织分离获得的4株钩端螺旋体(钩体)进行了血清学分类检定。均属黄疸出血群赖型钩体。这在北京地区尚属首次分离发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儿童手术切除的扁桃体腺样体分离菌的分布及药敏特征,为其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将483例扁桃体腺样体进行细菌培养,分析潜在致病菌组成及其药敏特征。结果:扁桃体和腺样体的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66.43%和52.88%,主要病原菌及其分离率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0.71%)、流感嗜血杆菌(15.11%)、肺炎链球菌(10.97%)、A群链球菌(6.42%),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82%,21%菌株为MRSA,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酶检测阳性率为30.92%,复方新诺明和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0.69%和30.14%,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为32.08%,红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高,分别为81.13%、79.25%和69.81%,A群链球菌对青霉素仍然100%敏感,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高,分别为83.87%、77.42%、58.06%。结论:扁桃体和腺样体主要分离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A群链球菌,不同检出菌的耐药性差异明显,临床可根据常见检出分离菌的分布及药敏特征预防和治疗感染。  相似文献   

6.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是一种广泛流行的动物源性疾病,尽管目前已有多种商业试剂盒用于诊断系统性钩体病,但试剂盒中起作用的具体抗原的性质仍不清楚。钩体病相关性葡萄膜炎是系统性钩体病的一种晚期并发症,该研究目的在于验证并评估钩体脂多糖(LPS)抗原作为钩体病相关性葡萄膜炎的临床辅助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致病型问号钩端螺旋体(问号钩体, Leptospira interrogans)和腐生型双曲钩体(L. biflexa)能够大量合成菌体内贮藏物, 这可能是钩体在营养贫瘠环境中长时间存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对钩体聚Beta羟基丁酸(PHB)贮藏物进行定性定量测定, 通过基因组分析补充定义PHB合成主要功能基因, 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初步证明PHB合成途径的完整性, 为进一步研究PHB合成与钩体抗逆能力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脂类特异性尼罗红染色法和浓硫酸氧化-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法, 对问号钩体和双曲钩体的PHB贮藏物进行定性定量测定;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BLAST和InterProscan/InterPro2Go), 通过同源性分析和功能结构域搜索寻找钩体基因组中的PHB合成相关基因; 最后采用克隆测序和定量RT-PCR技术检测相关基因表达情况, 初步验证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结果】尼罗红染色和氧化后比色定量实验证明钩体合成细菌常见贮藏物PHB, 问号钩体合成量为菌体干重的42%?45%, 双曲钩体合成量为64%?68%。尽管已公布的多个钩体基因组中均没有定义完整的PHB合成途径, 但本研究通过综合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问号钩体和双曲钩体中鉴定了PHB合成途径的主要功能基因(phbC)。克隆测序和定量RT-PCR证实钩体转录表达大部分PHB合成相关基因(phbA/B/C), 说明钩体内该生物途径基本完整, 且部分高水平表达基因可能是钩体主要的PHB合成相关基因。【结论】问号钩体和双曲钩体均可合成PHB贮藏物, 且具有基本完整的PHB合成生物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在复方明胶培养基中经过三年的传代培养,用显微镜凝集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及SDS-聚丙烯酰胺凝肢电泳(PAGE)分析,同Korthof培养基的钩体抗原比较。结果证明:(1)钩体抗原的组成是非常复杂的,SDS-PAGE可显示20多条抗原带;(2)两种培养基所培养的钩体,未发现抗原性变异。说明钩体在复方明肢培养基中长期传代培养过程中,其抗原组成是相对稳定的。这对进一步探讨钩体长期在综合培养基中培养以后的抗原稳定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定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属特异性OmpL1s抗原膜定位及其自然抗体应答情况和抗体类型,为OmpL1s用于研制通用性钩体基因工程疫苗及检测试剂盒抗原提供依据。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检测四川地区156份钩体病人血清标本。用PCR和核苷酸序列分析,了解中国流行的钩体主要血清群ompL1基因型。采用常规基因工程技术构建ompL1/1和ompL1/2主要基因型原核表达系统,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目的重组表达产物rOmpL1/1和rOmpL1/2。采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对OmpL1s进行膜定位。建立了基于rOmpL1s的ELISAs,检测钩体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及其类型。试验结果表明,黄疸出血群钩体仍然是四川地区最主要的优势钩体血清群。中国流行的钩体主要血清群ompL1基因可有ompL1/1和ompL1/2两个基因型,两者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之间有较明显的差异。OmpL1s是位于钩体外膜表面的蛋白分子。不同稀释度的156例钩体病人血清标本中,rOmpL1/1和rOmpL1/2特异性IgM阳性率分别为67.9%~79.5%和75.0%~75.6%,特异性IgG阳性率分别为71.8%~79.5%和75.0%~76.9%。上述试验结果提示,OmpL1s是位于钩体表面属特异性蛋白抗原。自然感染钩体时,rOmpL1/1和rOmpL1/2均可诱导机体体液免疫应答并产生IgM和IgG两类血清抗体,且两者之间有广泛的抗原交叉反应。rOmpL1/1和rOmpL1/2可作为研制通用性钩体基因工程疫苗和检测试剂盒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10.
间接FLISA法检测钩端螺旋体特异性IgM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制钩端螺旋体(钩体)特异性IgM检测试剂,并用于早期诊断钩体病,以钩体外膜蛋白为抗原,探索间接ELISA法检测钩体特异性IgM的各项实验条件,并对钩体病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105份健康人血IgM阴性,钩体IgM阳性血清可被特异性阻断,2-巯基乙醇破坏试验阳性,试剂存放4℃和37℃4天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检测临床钩体病人112份血清,IgM阳性83份,阳性率74.11%,与常规TAT法基本一致,0-7病日的阳性率明显高于MAT法,说明该法检测钩体病IgM具有特异,敏感,快速,稳定,简便等优点,对钩体病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钩端螺旋体病近年来在我国各地流行相当广泛。在本病的治疗方面,目前尚存在不少问题。对于同一种药物的疗效,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评价,在金霉素、青霉素等药物中都有这种情况存在。为了提出我们自己的资料和看法,作为临床治疗的参考,我们进行了各种化学疗剂对钩端螺旋体的试管内抗菌作用试验,证明了若干种药物的有效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热酚法提取钩端螺旋体脂多糖(LPS)前,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处理钩体70091株的细胞可以使LPS的产量提高一至两倍,并改善了产品的色泽及溶解度。长久贮存的钩体细胞,LPS分子易受EDTA-Na的作用而使糖链中的组分脱落,导致糖链变短。当钩体LPS分子中糖链短到使脂、糖含量比相等时,钩体LPS从水相转入酚相。  相似文献   

13.
钩端螺旋体的几种检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钩端螺旋体的几种检测方法万成松张文炳曹虹(第一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广州510515)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Leptospira)是一类细长、弯曲、两端呈钩状的螺旋体,钩体种类很多,分类学上归细菌范畴,可分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大类。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的检出率,我们从多种中药中筛选出对钩体有促进生长作用的天花粉。实验结果如下: 各型钩体在添加0.1%天花粉柯索夫培养基的生长情况:将添加0.1%天花粉的柯索夫培养基与常规使用的柯索夫培养基各1ml,接种1/1000稀释度钩体培养物0.1ml,混匀,置28℃温箱培养。从第3天到第7天,每天用3mm直径接种环挑取培养物一环,置载玻片上,用暗视野  相似文献   

15.
钩端螺旋体病神经系统后发症患者L型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钩端螺旋体病神经系统后发症与钩体L型密切关系,本文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钩体普通培养和L型培养方法对186例钩体病神经系统后发症患者共206份标本(血液135份,脑脊液71份)进行了检测。结果:血液L型培养阳性率(27.4%)明显高于血液MAT阳性率(17.0%)(0.02〈P〈0.05),脑脊液L型培养阳性率(30.9%)显著高于脑脊液MAT阳性率(12.7%)(P〈0.01),钩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钩端螺旋体病的调查研究工作的广泛开展,在实验诊断方面,除进行大量血清学试验外,对钩端螺旋体菌株(以下简称钩体菌株)进行培养,作好菌群鉴定,对生物制品和制订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但往往由于在采集标本及实验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而使分离出的钩体菌株发生污染。用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克隆表达和鉴定问号钩端螺旋体(L.interrogans)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中一个新的外膜蛋白(Omp)A家族基因LA0301,研究LA0301编码蛋白的抗原性和在15个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血清群代表株中的保守性,探讨其在疫苗研究中的意义。方法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预测LA0301的特征。构建原核表达重组体pQE31-LA0301,经IPTG诱导后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鉴定表达情况。用表达的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Western印迹检测其免疫反应性和在不同血清型钩体中的保守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Western印迹检测兔抗钩体全菌血清中的LA0301编码蛋白的抗体。结果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LA0301具有OmpA家族的结构域。克隆表达了重组质粒pQE31-LA0301,重组蛋白能刺激BALB/c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效价为1:32000。在兔抗钩体全菌血清中检测到特异的LA0301蛋白抗体,并在15个血清群的代表株钩体中均可检测到LA0301蛋白。结论LA0301蛋白是问号钩体中一个新的OmpA家族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保守性,并且能在钩体感染的过程中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为进一步研究钩体新型疫苗候选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钩体凋亡相关基因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钩体与凋亡相关基因 ,并对其编码蛋白的结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发现问号钩体黄疸出血型赖株 3对凋亡相关基因 ,其编码蛋白一级结构 ,保守区域和结构域同大肠埃希菌凋亡基因同源性很高。这提示凋亡相关基因存在于钩体中 ,可能在钩体流行和生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可望发现新型抗菌靶基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LA_1100蛋白在钩端螺旋体中的膜定位并分析其在中国流行血清群中的保守性.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LA_1100的二级及三级结构进行分析,以Triton X-114抽提分离钩体细胞的各个组分,Westernblot及FACS方法验证LA_1100在钩端螺旋体中的膜定位.Western Blot和PCR在蛋白水平及核酸水平检测了其在13个中国流行血清群代表株中的保守性.结果 LA_1100的二级结构显示具有α-螺旋及β-折叠结构,进一步分析表明,此蛋白具有跨膜区.LA_1100单体结构具有典型的TolC结构域,三级结构模拟显示三聚体可形成孔状结构.膜定位显示,该蛋白定位于外膜.该基因的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13个流行代表株中有12株均检出该基因或该蛋白的特征性条带.结论 LA_1100为具有TolC结构域可以形成孔状结构的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在中国流行株钩端螺旋体中保守.由于TolC蛋白与病原菌分泌致病因子密切相关,推测此蛋白可能与钩体感染宿主时粘附及致病相关,进一步对此蛋白进行研究有利于揭示钩体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20.
<正> 现已知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有大约19个血清群共180个血清型。如此众多的血清型很难从形态、生化及培养特性上区分开来,但它们具有不同的抗原性,这对钩体的分类,钩体病的血清学诊断及钩体疫苗的研制均有重要意义(1)。本文仅就近年来国外有关钩体抗原研究的部分文献作一复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