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染色质是细胞间期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它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的存在形式。染色质主要有两种类型:在细胞分裂期凝缩而在间期松散(成为弥散状)的称为常染色质;在所有时期一直凝缩着的称为异染色质。实际上异染色质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各种细胞中都处于凝缩状态,最晚进行复制的异染色质,这类异染色质不含有结构基因,没有什么“功能”,称之结构异染色质;另一类则是在有些细胞或在一定的发育时期和生理条件下才表现为凝缩状态的异染色质,这类异染色质虽含有结构基因,但从生理上讲绝大多数基因是失活的,…  相似文献   

2.
鳙鱼染色体的DAPI核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孔庆亮  李宗芸  傅美丽  王勤  满影  王宏宇 《四川动物》2006,25(1):64-67,F0004
利用腹腔注射秋水仙素制备肾细胞染色体方法和DAPI(4',6'-diamidino-2-phenylindole)荧光染色的方法,对鳙鱼(Aristichthys,nobills)的染色体组型和染色质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二倍体数目为2n=48,核型为30M+14SM+2ST+2T。DAPI荧光染色显示间期细胞核中荧光亮度较为一致,提示异染色质在间期细胞核中分布比较均一。而DAPI荧光染色在第1和第4染色体的短臂上较为明亮,其余染色体上的明亮区都分布在着丝粒区域,表明第1和第4染色体上的异染色质主要集中在染色体的短臂上,其余染色体的异染色质主要分布在着丝粒区域。  相似文献   

3.
佴文惠  陈玉泽 《兽类学报》1998,18(3):192-195
采用复制带、C带和硝酸银染色等分带技术研究了水貂的核型和带型。结果表明,2n=30,枝型为10(M)+16(SM)+2(A),XX(M)。C-带显示该水貂的一些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比较丰富,从着丝粒区域延伸到两臂上,No.5染色体着丝粒结构异染色质有些弱化;X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较常染色体的丰富。Ag-NORs有3个,分布在No.8染色体的次缢痕区域和一条No.2染色体长臂接近着丝粒的区域。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了一种用苏木精染色显现蚕豆染色体异染色质区的方法,与低温处理加孚尔根反应法作了对比,分析了它们的异同点。作者根据前人工作和本实验结果,提出了在典型异染色质区和常染色质区之间应有一些过渡等级存在的论点,并把蚕豆 M 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区初步区分出五个等级,对它们的性质作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5.
杭绮  毛树坚 《动物学研究》1993,14(4):367-373
以草鱼ZC7901细胞株为材料,观察鱼类细胞从间期染色质到中期染色体的包装过程。主要通过(1)分裂期与间期细胞融合,诱导染色体早熟凝集;(2)染色体“伸长”处理;(3)培养细胞的低渗处理;(4)染色质辅展等方法,制作染色体标本,进行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观察表明,鱼类染色质的基本结构与哺乳类细胞相同,也是直径约10nm的核丝。染色体的色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多级螺旋化形成直径约300nm的染色单体,  相似文献   

6.
自从1949年Barr等发现异染色质小体后,许多学者对雌性哺乳动物间期细胞核中的异染色质结构进行了研究。Ohno等证实,这种性染色质是从一条X染色体衍生而来的。1961年Lyon首先提出了至今仍被广泛接受的“单个活化X染色体”的假说,认为在胚胎发育的早期,正常哺乳动物的雌体中的两条X染色体在遗传上是活化的。但发育  相似文献   

7.
石貂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分布在我国的石貂北方亚种染色体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2n=38,核型为14(M)+4(SM)+18(ST),XY(M,A)。C-带显示该亚种的一些染色体着丝粒区域结构异染色质弱化或消失。No,9染色体的短臂完全异染色质化;X染色体长臂丰出现插入杂色质带;Y为完全结构异染色质组成。  相似文献   

8.
毛冠鹿种内异染色质变化与染色体多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代和传代培养方法对8头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的皮肤细胞进行了染色体研究,发现了一种核型与以前所报道的几种核型不一致,确定为一新核型。在该核型中,染色体众数2n=47,2条X染色体异型,一条为端着丝粒,另一条为近端着丝粒。C-带显示该核型中异染色质除了分布在2条X染色体长臂中之外,在第一对大的端着丝粒染色体中的一条近着丝粒区出现一异染色质“柄”。结合C-带及薄层扫描结果对毛冠鹿种内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中异染色质的含量和分布与染色体多态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对高职院校<遗传学>教学中染色质与染色体、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着丝点与着丝粒、易位与交换、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和伴性遗传、限性遗传与从性遗传等易混淆概念作对比分析与探讨,以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了解概念的文字表述及逻辑关系,使学生增强对概念认知的科学性、准确性,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并达到记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三种姬鼠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染色体分带技术(G-,C-带和银染色),对中华姬鼠(Apodemusdraco)、大林姬鼠(A.peninsulae)和大耳姬鼠(A.latronum)的核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3种姬鼠的2n均为48。中华姬鼠的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大林姬鼠的常规核型中,除1对中着丝点染色体(No.23)外,其余均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大耳姬鼠的核型中,有13对端着丝点染色体,2对亚端着丝点染色体,1对亚中着丝点染色体和7对中着丝点染色体。中华姬鼠C-带核型中,所有染色体着丝点C-带都呈强阳性,异染色质非常丰富,Y染色体整条深染。在大林姬鼠C-带核型中,Nos.7,11,15,21,22着丝点C-带弱化甚至近阴性,其余染色体着丝点异染色质C-带都呈现程度不同的阳性。且Nos.2,4,7有强弱不同的端位异染色质带。X染色体着丝点区有大块的异染色质斑带出现,Y染色体整条深染。大耳姬鼠除Nos.3,4,10,12,13染色体着丝点C-带很弱外,其余染色体着丝点C-带均呈阳性,并有8对(Nos.16-23)染色体出现异染色质短臂。从总体上看,大林姬鼠和大耳姬鼠的着丝点异染色质明显比中华姬鼠的少。中华姬鼠的Ag-NOR  相似文献   

11.
赵萌  陈赛娟 《遗传》2001,23(4):384-388
用染色体特异的卫星DNA探针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恶性血液病,发现着丝粒和着丝粒周染色体的重排并非罕见。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组计划的发展,促进了对异染色质分子本质的研究。本就着丝粒和着丝粒周异染色质的分子结构及其重排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以Giemsa C带技术处理串叶松香草根尖细胞染色体(2n=14),全部着丝点及第5和第7对染色体短臂端部显稳定的C带,第6对染色体长臂有两条明显的居间带,其他居间带小而不稳定(重复率不高)。间期细胞核染色体呈Rable构型,其着丝点一极最多出现20个染色中心。统计分析表明,靠近着丝点的短臂端带区和居间带区异染色质有易与着丝点区异染色质融合的倾向。分裂中期Giemsa C带数目与间期染色中心数目存在数量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刘峰涛 《生命的化学》2004,24(2):108-109
真核细胞的染色体分为异染色质和常染色质。异染色质的形成和传播是通过对组蛋白的甲基化、乙酰化的修饰,提供HP1的识别位点实现的。过去认为与异染色质结合的蛋白质是固定的,现有研究表明与异染色质结合的蛋白质是流动的,因此转录激活因子与异染色质蛋白的竞争,可能决定了异染色质的开放,并为基因的转录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14.
两种华癫蝗的染色体C一带核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傅鹏  郑哲民 《遗传》1989,11(3):26-28
本文采用染色体C一带技术对癫蝗科Pamphagidae华癫蝗属Sinotrnethis B. Bienko 2个种(友育 华癫蝗S. amicus B. Bienk。和短翅华癫煌S. brachypterus Zheng et Xi)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中 期(中期11)染色体进行了C一带核型比较研究,绘制了C一带核型示意图。结果表明,结构异染色质在 2种华癫蝗的染色体组中有着相似的分布,这反映了同一属内2个物种在系统进化中的亲缘关系。另 外,两者在结构异染色质上的差别主要反映在第6染色体上有无端部C一带发生以及结构异染色质总 的百分含量多少。  相似文献   

15.
人类染色体着丝粒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染色体着丝粒蛋白研究进展朱学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合肥230026)1着丝粒、动植和着丝粒一动粒复合体细胞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体的均等分离是一切生物赖以生长和繁殖的基础之一。着丝粒(centromere)是染色体位于初缢痕的部分,在光学显微镜下...  相似文献   

16.
多线染色体是体细胞分裂间期染色质丝多次复制但不分开形成的。虽然摇蚊多线染色体早在1881年就已被发现,但由于人们缺乏对其遗传学的了解,并未用它做深入的遗传学研究。随着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研究的深入,多线染色体的斑带及疏松结构再次引起遗传学家的兴趣。摇蚊幼虫个体大、廉价易操作,其唾腺多线染色体明显,故成为理想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对摇蚊唾腺染色体染色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7.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导入普通小麦的大赖草染色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刘文轩  陈佩度 《遗传学报》1999,26(5):546-551
利用以大赖草基因组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导入普通小麦的大赖草染色质进行检测。结果:91)根尖体中花粉母细胞时期均可用于检测大赖草染色质。间期核中杂交信号点数与所含大赖草染色体数目之间的对应关系依染色体显强C-带末端数不同而不同;(2)利用荧光原位杂交,从普通小麦-大赖草单体异附加系的减数分裂前植株^60Co-γ射线辐射后代中检测到一批大赖草端着丝粒染色体和小麦-大赖草染色体易位等结构变异  相似文献   

18.
东北梅花鹿染色体限制性内切酶显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Hae Ⅲ、Hind Ⅲ分别处理梅花鹿中期染色体标本,发现HaeⅢ处理标本21h左右,显出类似G带、C带带型,第1、4、11、18、27、28、31对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区对HaeⅢ敏感而浅染,而HindⅢ处理标本18h左右能诱导梅花鹿中期染色体显出类似G带、C带,第2、6、15、18、29、32对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区对HindⅢ较敏感而浅染,性染色体Y对HaeⅢ敏感呈浅染,性染色体X对HindⅢ敏感呈浅染。表明东北梅花鹿12对常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结构异染色质在这两种酶处理时表现出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刺鳅X染色体DNA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鳅(Mastacembelus aculeatus)是具有明显X和Y异形性染色体分化的淡水鱼。本实验室通过显微切割(Microdissection)和兼并引物PCR(DOP-PCR)方法,从雌性刺鳅中期染色体分裂相中分离获得X染色体并扩增其DNA,利用T载体和电转化方法,建立了刺鳅X染色体DNA质粒文库。该文库插入片段的平均长度约为500bp,理论上包含X染色体98%以上的序列。当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来验证文库的专一性时发现,在无竞争性DNA杂交条件下,整个X和Y染色体上都表现出强烈的杂交信号,并且常染色体上也出现一些随机散布信号;当含有竞争性DNA时,常染色体上的信号消失,仅性染色体上异染色质区域保留有较强信号。就此,本文对刺鳅性染色体上的序列类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人体一些单基因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人体一些单基因性状遗传分析葛如陵,王育秀(山东滨州医学院256603)(山东北镇中学256618)单基因性状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单基因性状的遗传方式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和伴性遗传(SL)3大类。伴性遗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