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化石》2015,(4)
<正>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是一个气候温暖、四季如春的地方。从省会昆明出发,乘车西北行约90公里,进入一个主要由中生代红层组成的盆地,禄丰县即坐落在它的中央。这里曾发现过闻名中外的禄丰龙、卞氏兽等许多珍贵的脊椎动物化石,因此在古生物学家眼里它是一个令人向往的"麦加"圣地。1975年10月我第一次来到禄丰,根据当地有关部门提供的线索到达距禄丰县北9公里的石灰坝村。古猿化石产地位于村北的庙山坡上,我站在那  相似文献   

2.
<正>巴哈马,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也许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国度,它是一个群岛国,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东南海岸对面,海地、古巴北侧。巴哈马群岛是由700多个岛屿(其中30个岛有人居住)及2480多个珊瑚礁、浅滩组成。这里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3.5℃,是一个冬季度假  相似文献   

3.
祁国琴 《人类学学报》1990,9(4):340-349
三十年来古人类学及其密切相关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在西藏、周口店、黄土高原及东部沿海平原多学科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为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我国原始人类的生活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文中所谓“华北“,指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包括西北、内蒙、东北、山西、河北、山东以及河南和江苏部分地区。
我国北方已发现含有人类化石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大约有30个。通过分析各动物群的组成、所含各生活类型的比例以及南北过渡动物群地理位置变化等并参考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更新世期间,中国北方的原始人类是生活在青藏高原急剧隆起、西高东低的山川大势逐渐形成、气候总的趋于干冷而又具多旋回的自然环境中。
距今约110—100万年,中国北方最早出现的公王岭蓝田人,生活在温暖、近乎亚热带的森林环境中;距今70—50万年的陈家窝蓝田人,生活在一个全球性(距今90—70万年的贡兹)冰期之后的干凉气候下的草原环境;距今约50—30万年,对北方的原始人类来说,是一个温和适宜的生活时期。先后出现了北京人、庙后山人、骑子鞍山人、大荔人等。但是在他们生活的后期,华北的气候又趋于干冷;距今14—10万年,在华北又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距今10万年以后,华北的气候进一步趋向干冷。其间有两个冷峰(距今约6万年和1.5万年)和一个相对湿润(距今约5-3万年的阶段。许家窑人、丁村人出现在第一个冷峰阶段 。 河套人、长武人、径川人、小孤山人等生活在两个冷峰之间,峙峪人、安图人、阎家岗人、青山头人生活在第二个冷峰(也即更新世以来华北最寒冷的)阶段。 距今约1万年, 华北气侯开始回暖, 山顶洞人、扎责诺尔人 … …相继出现。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暖情境下松材线虫在我国的适生区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历史气象数据(1971—2000),利用CLIMEX软件对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松材线虫在我国的适生范围广、适生程度高,全国除黑龙江、吉林省无适生区外,其余各省市区均有适生区域,其中约2/3的适生区为高度适生区,覆盖整个南方地区,分布北界达内蒙古通辽地区,西至西藏的日喀则地区;进一步结合英国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提供的气候变暖情境下未来气候模拟数据TYNSC2.0,利用CLIMEX软件预测出未来30年内(2010-2039)松材线虫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结果发现同历史气候条件下相比,未来30年内松材线虫在我国的适生分布区将呈现范围增加、适生程度增加、向北扩散的趋势,其中分布北界将到达吉林省西部,分布西界则与历史气候条件下预测结果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5.
论乌兰敖都地区沙丘坡面直射光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兰敖都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科尔沁沙地中部,是西辽河中上游流域干旱地带的中心。境内分布着石质残丘和起伏的风积沙丘而呈现坨甸相间的景观,石质残丘、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占有很大比例,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包括半固定沙丘在内)占总面积30%左右。由于地形起伏不平,下垫面性质的不同引起小气候、土壤和植被的显著差异。在本地区的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光是决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植物生长的唯一能源。本文根据1983—1984年实际观测资料,着重讨论乌兰敖都地区沙丘不同坡面对直射光到达量的影响,为沙地的综合利用和改造提供科学依据。一、计算方法沙丘不同坡面上直射光到达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投射到单位坡面积上的直射光通量,  相似文献   

6.
王昆  曹国忠 《昆虫知识》1993,30(5):293-297
<正> 害虫发生趋势受作物、天敌和气候等因子的综合影响,故其预报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大系统。大系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参予其中,因人的思维过程具有模糊性这一固有特征,故人能发出、接受和处理模糊信息。对某个问题或专业(如测报)有过多年实践经历的人,头脑中对系统过程往往拥有大量的理性认识,这就是人对事物的经验。这种经验虽带有不同程  相似文献   

7.
漫谈气候变化的原因张明庆地球上之所以能有生物,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气候条件对生物非常适宜,而且长期保持稳定。不过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气候也是在不断的变化。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哪怕仅仅是一次小小的振动,也会对自然界,特别是人...  相似文献   

8.
对于尼安德特人是怎样绝灭的,许多研究人员作了各种推测。美国人类学家约翰·谢伊提出了一种观点。他认为是恶劣的气候使尼人绝灭了。从已发掘到的有关尼人的材料表明,尼人并不笨拙,他们制作的石器与当时并存的现代人制作的石器差不多。谢伊推测,尼人体型较大,因此需要较多的食物。十几万年前,欧洲和亚洲气候温暖,水果、坚果和一些食用植物生长茂盛,尼人有较充足的食物来源。后来,  相似文献   

9.
<正> 1980年,美国自然博物馆(American Museumof Natural History)协同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普林斯顿大学(Pninceton University)、密执安大学(Michigan University)、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莱)(California University at Berkeley)、克里夫兰自然博物馆(Cleveland Museum of NaturalHistory)、卡内基博物馆(Carneigie Museum)及国家自然博物馆(斯密逊科学院)(SmithsonianInstitution)等单位邀请中国科学院派遣一个“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学代表团”赴美进行为期一月的访问。代表团于5月13日离北京,16日到达纽约;6月16日结束访问,离华盛顿返国,6月19日抵北京。访美代表团由10人组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代所长周明镇任团长,副所长吴汝康、院外事局局长郝汀任副团长,其他成员包括副研2人,助研4人和技术员1人。  相似文献   

10.
利用植物估计气候是定量重建过去气候参数的主要途径之一。共存似然估计正态分布法(P-CRACLE)是一种基于生物分类学的气候定量重建方法,它利用全球范围内的植物分布数据来获取植物的耐受区间,并假定植物分布的气候变量沿正态分布,以此计算植物组合最有可能共存的气候区间。该方法基于全球现代植物样地较好地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但在获取植物分布数据以及气候数据的处理方面仍存在不足。为更深层次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本文挑选了26个研究点,基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设施(GBIF)数据库获取植物的全球分布资料,并使用两种分辨率(0.5弧分、2.5弧分)的气象网格数据(WorldClim 2.1)获取分布点的气候参数,引入传统的相互气候范围方法(MCR)与P-CRACLE同时计算研究点的气候共存区间。结果显示,使用不同分辨率气象网格数据的结果无明显差别, MCR和P-CRACLE获取年平均温度的平均分辨率分别为8.3℃、1.7℃,年平均降水的平均分辨率为1120 mm、280 mm, P-CRACLE获取的气候区间分辨率远比MCR更精确。随后,基于每一种植物分类群的气候参数到达研究点气候观测值的百分位,选取百...  相似文献   

11.
匼河石制品的时代和原始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匼河地点的时代有可能比北京人者古老;由动物群反映的气候环境看来,匼河地点较接近公王岭。匼河发现的石制品和北京人者有共同点,也有明显区别;但其原始性却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青岛松雀鹰迁徙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是青岛迁徙猛禽的优势种。1988—1989年春秋两季在青岛东郊浮山(36°01′N,120°04′E)设置鸟类环志与猛禽迁徙观察点。观察点南临黄海,西侧青岛市区,东、北两侧是连绵的崂山山脉,也是猛禽的迁徙路线。主要观察猛禽的种类、性别、数量、高度、气候与物候状况等。1观察结果1.1春季的迁徙松雀鹰春季迁经本地最早见于4月初,1988与1989两年差异很大。六月上旬迁完。持续迁徙时间近2个月,较其它猛禽到达早、持续日期长、种群数量大、环志的数量也多。据两年的观察,四月上、中旬各有一个明显迁徙高峰,高峰持续1—2天;五…  相似文献   

13.
侯家窑遗址是目前国内外综合研究水平较高的旧石器遗址之一。恢复和重建遗址形成时期的气候和环境背景,对还原侯家窑人生存条件,理解古人类进化过程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最新的地层学、年代学和古生物学综合研究显示:侯家窑人生活在距今24—13万年,下文化层属牛轭湖相沉积,由泥河湾古湖退却和消亡过程中形成的冲沟或水道被随后发育的NNW—SSE向古河流切割阻塞形成;上文化层对应于后期发育的古土壤层。距今13—8万年,遗址区被冲洪积层掩埋。轨道参数引起的太阳辐射量变化是导致研究区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孢粉资料显示,研究区古气候、古环境经历了明显的冷暖交替过程,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MIS 7阶段气候相对温和,植被景观为稀树灌丛草原;MIS 6阶段气候寒冷,年均温较现今下降3℃—4℃,发育典型的针叶林植被;MIS 5阶段气候温暖,植被景观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侯家窑文化经历了由温和向寒冷的气候变化,表明寒冷的气候条件并未导致侯家窑人灭绝,相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侯家窑文化的进步;MIS 5阶段以来,河流作用破坏了侯家窑人原有的生存条件,是导致侯家窑文化中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植物分布-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研究中一个核心问题。采用最大熵物种分布模型,选取气候、土壤和地形3类环境类型中33个因子,对气候、气候-土壤、气候-地形、气候-土壤-地形4种环境组合对华北落叶松在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分布预测进行建模和检验。利用ArcGIS空间统计,划分华北落叶松分布适宜区,并制作分布适宜性等级图。结果表明,不同环境类型组合对华北落叶松分布影响的训练集和检验集的AUC值在0.965-0.983之间,均达到极准确的精度水平。在影响华北落叶松分布的主导因子上,气候、气候-土壤两种环境类型组合均为最热月的最高温度、温度的年较差和季节性温度变异,累计贡献率均达到74%以上,而气候-地形、气候-土壤-地形两种环境类型组合中海拔和坡度的影响最大,分别为48.8%和51.8%。在影响华北落叶松适生区(中、高、极高适宜区)面积上,气候、气候-地形两种环境类型组合差异不大,分别为102583km2和100698 km2,而气候-土壤、气候-土壤-地形两种环境类型组合影响下的华北落叶松适生区面积出现显著下降分别为57134 km2和66754 km2。最大熵模型能够很好的预测华北落叶松分布,地形因子能明显改变单一气候因子对华北落叶松分布的预测结果,虽然土壤因子对落叶松分布格局的影响不大,但在适宜性、尤其是中等以上适宜区分布上,其影响作用显著。以上结论可为华北地区的生态修复和落叶松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越北穿行     
<正>这是我第一次去越南。我们一行6人于2018年10月14日启程前往河内,但分别从西双版纳和北京出发。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苏涛博士带着刘佳、邓炜煜东两位年轻人从景洪经昆明转机到河内,我则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吴飞翔博士和土耳其博士生Kazim Halaclar从北京先飞深圳再飞河内。之所以要转机,并非河内是不容易到达的偏远城市,而是北京到河内的航班都非常奇怪地是半夜起飞凌晨到达。  相似文献   

16.
侯家窑遗址是目前国内外综合研究水平较高的旧石器遗址之一。恢复和重建遗址形成时期的气候和环境背景,对还原侯家窑人生存条件,理解古人类进化过程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最新的地层学、年代学和古生物学综合研究显示:侯家窑人生活在距今24—13万年,下文化层属牛轭湖相沉积,由泥河湾古湖退却和消亡过程中形成的冲沟或水道被随后发育的NNW—SSE向古河流切割阻塞形成;上文化层对应于后期发育的古土壤层。距今13—8万年,遗址区被冲洪积层掩埋。轨道参数引起的太阳辐射量变化是导致研究区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孢粉资料显示,研究区古气候、古环境经历了明显的冷暖交替过程,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MIS 7阶段气候相对温和,植被景观为稀树灌丛草原;MIS 6阶段气候寒冷,年均温较现今下降3℃—4℃,发育典型的针叶林植被;MIS 5阶段气候温暖,植被景观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侯家窑文化经历了由温和向寒冷的气候变化,表明寒冷的气候条件并未导致侯家窑人灭绝,相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侯家窑文化的进步;MIS 5阶段以来,河流作用破坏了侯家窑人原有的生存条件,是导致侯家窑文化中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初识鄱阳湖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个冬天,我第一次去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学习。一行四人乘坐吉普车,从南昌市出发,由时任保护区管理处主持工作的刘副处长带领,经永修县的三角乡到达保护区的大湖池。记得当时已是下午5点左右,放眼望去,越过高高的大堤便是一望无垠的湖水、南荻  相似文献   

18.
开放式增温对东北稻田生态系统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变暖在高纬度和气候凉爽地区更为明显,并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为了明确未来气候背景下作物的适应趋势,在中国东北哈尔滨地区设立红外增温模拟试验站,利用开放式增温系统(FATI)对东北水稻进行2个温度梯度的模拟增温试验.结果表明:增温情况下,东北水稻生长和发育加快、始穗期提前,但收获期延后;分蘖数增加,单分蘖产量下降;植株高度增加,乳熟期后植株出现倾到;叶面积增加,单叶叶长扩展;与对照比较,2种增温梯度下产量差异不同,W1(每组1根红外灯管)增温产量增加,W2(每组2根红外灯管)增温模式下产量略有下降(未到达显著);地上有机物分配及穗粒结构较对照存在差异,节宽减小,壁厚减小,千粒重减少,籽粒含水量增加;叶绿素增加、单叶净光合速率增大.  相似文献   

19.
一提到美洲大陆的发现,每每与哥伦布联系起来。但是最早发现和登上美洲大陆的人是不是他?西方学术界早有争论,如:约·彼·马吉多维奇所著《世界探险史》曾详细论述道:一位名叫爱利克·拉乌达(火红头发)的人,因杀人罪被挪威驱逐,他来到冰岛,又被冰岛驱逐,他又带领一部分人从冰岛出发,乘船来到一片陌生的土地,他将其命名为格陵兰,直译为绿色的土地,他的儿子莱弗在公元1000年,从格陵兰出发驾船南下,到达北美东岸,并且遇见了当地土著人。其实爱利克父子还不是最早发现美洲的人,公元920年,诺曼人贡比尧恩在前往冰岛的途中,被风暴卷到了遥远的地方,他发现了一连串不大的岛屿,公元980年一批诺曼人在这里越冬,可以说他们是最早到达美洲的人了。然而,这是西方学者依据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观点进行的考证,他们忽视了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对人  相似文献   

20.
正秋季,指农历8、9、10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其中又可分为孟秋、仲秋、季秋三个部分。孟秋包括立秋、处暑两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为秋季开始的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立秋过后气温逐渐由升温转成降温,气候开始早晚凉爽,人们烦躁的情绪也随之平静。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