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桑褶翅尺蛾ZamacraexaavataDyar又名桑刺尺蛾、桑褶尺蠖,属鳞翅目尺蛾科。近年来在我市西部山区连年大面积发生,严重区域树叶全部被吃光,主要为害刺槐、榆、杨、核桃、荆条、苹果、梨、桃、酸枣等多种林果树木,极大地影响了林果生产。为弄清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为害发生规律,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1992—1996年作者进行了系统观察和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l生活史桑褶翅尺蛾在河北邢台每年发生1代,以蛹在石块下、杂草间、树干基部上下等处茧内越冬。翌年3月中旬开始羽化,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羽化盛期;初孵幼虫4月中旬孵化,5月…  相似文献   

2.
目的: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存在着区域差异,通过分析医药制造业在各省(区、市)的区域分工,了解和把握其分工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构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提供决策依据和可行建议。方法:基于2010-2020年可获得的医药制造业相关指标及数据,从区域经济学角度出发,运用集中度和区位熵等量化指标,分析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区域分工和集聚情况。结果:2010-2020年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的产业集中度整体表现为增长趋势,呈现出较高程度的产业聚集。东部地区各省份的区位熵整体表现为增长趋势,规模集中度不断提升,区域聚集效应表现较优。中部地区各省份的区位熵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发展趋势;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区位熵整体表现为减少趋势。医药制造业未来有望成为江苏省和山东省的二级主导专业化部门,是北京、江西、湖北和四川4省(市)可选择的主导专业化部门。结论:医药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集聚化趋势逐步显现,区域分工呈现东、中、西部差异化。期望通过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顶层设计、制度供给和服务管理,实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分工和专业化发展,促进其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物经济时代开启了人类新一波技术产业革命,我国针对生物产业作出的战略部署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生物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综合评价我国各区域生物产业竞争力现状,文中从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农业和生物工业4个细分产业角度构建了生物产业整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通过实证分析计算了我国不同地区生物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生物产业竞争在空间上呈现梯度分布现象。针对此,文中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化生物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立区域统一的信息协作网络体系4个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黄淮西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南、北不同考古学文化与农业模式的过渡地带,近年来该地区植物考古研究成果显著,但目前学术界对该区域仰韶早期人类植食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状况仍不甚了解。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张王庄遗址出土仰韶文化早期54件陶器和13件石器进行了表面残留物提取与分析。结果显示,该遗址仰韶早期先民的植食资源利用具有显著的多样性特征,旱地农作物粟、黍虽然已在人类生业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采集获取的各类野生植物资源包括薏苡属、小麦族、莲藕等仍是人类食物主要组成,其重要性甚至高于农业种植。与此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在至迟不晚于距今6000年的仰韶早期阶段,粟、黍两类旱地作物已传播至黄淮西部的低纬度地区并成为先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从而在整个黄淮西部形成以粟、黍为主,水稻为辅的稻-粟兼作农业。研究结果首次提供了黄淮西部仰韶早期人类植食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状况的科学证据,对认识黄淮西部史前农作物传播与农业结构演化的具体时空过程等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热量资源的变化趋势及适应对策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根据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的未来A2气候情景(2011-2050年)以及基准气候时段(1961-1990年)的逐日资料,对2011-2050年我国农业热量资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 与1961-1990年相比,未来A2气候情景下,2011-205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无霜期日数延长趋势明显,主要表现为终霜冻日的提前和初霜冻日的推迟;各地日均气温稳定通过0 ℃的持续日数也明显延长,大部分地区延长了1~14 d,其中2041-2050年,青藏地区大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甘新地区西部和西南地区北部均可延长49 d;我国大部分地区≥0 ℃积温均呈增加趋势.为适应未来农业热量资源的变化,应进一步调整农业种植制度、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发展生物技术等,以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关系到地区经济的长久发展,从而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应依据现实基础与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本文研究甘肃省张掖市畜牧业发展战略,以期对中国西部地区畜牧业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7.
我国梨小食心虫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0  
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北方果树栽培种类日益增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重要果树害虫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为害大幅回升、危害逐年增加。针对这一情况,在西北、东北和华北3个北方果树生产代表区域建立50余个监测示范点,开展了梨小食心虫的生物生态学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集成与示范。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和种植结构对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有显著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梨小食心虫年发生世代呈增加趋势;在果树混栽区域,晚熟桃为梨小食心虫的主要越冬场所。防治技术方面,在对梨小食心虫常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技术组装配套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高效节水诱捕器、国产迷向产品研发及标准化应用技术、优势天敌饲养及释放技术、专用农药研发及农药减量化技术等研究工作。前瞻性地研发了植物源诱捕剂及迷向新剂型等贮备技术。最后针对当前梨小食心虫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确定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1)全球气候变暖对梨小食心虫发生动态的影响;(2)梨小食心虫成虫不同寄主间的转移规律;(3)梨小食心虫的抗性监测技术和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制;(4)梨小食心虫的抗性分子机理与抗性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8.
韩晓佳  王继军  赵晓翠  王超远  夏雨 《生态学报》2021,41(12):4720-4731
生态脆弱区抗干扰能力弱,明确其系统的生态潜力,在潜力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资源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视角,尝试测度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潜力,同时以三产融合典型代表乡镇为研究对象,对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潜力和主导产业进行时空分析,最后对生态系统加以功能分区。结果显示:(1)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和土壤形成与保护是生态系统提供的主要服务功能。随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林地面积的增加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随之上升,在空间上呈现"中间低两翼高"的格局。(2)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潜力受服务价值与资源开发过程影响,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空间上相对一致,呈现出"两翼高中间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其中,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直接导致林地的生态潜力增加,耕地的生态潜力减少。(3)研究区在退耕过程中形成以大棚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以农林特色销售为主的商品型种植农业,以山地苹果为主的林果产业以及以酒店商贸为主的服务行业。并随城镇一体化的推进,主导产业呈现出由传统粗放型大田种植向集约型设施农业方向发展。在空间上形成了以镇区分布为主的第三产业、依托拐沟坡地的林果产业和沿川道展开的设施农业的产业布局。(4)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功能区划分为城镇生态环境维护区(第Ⅰ类型区)、农业生态保护区(第Ⅱ类型区)、生态安全屏障区(第Ⅲ类区)3个区域。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梨果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变化规律,本研究选取贡梨、酸梨、紫酥梨、香梨、酥梨和皇冠梨6个不同品种的砀山梨果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分别测定了梨果的皮、肉和心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紫酥梨皮、香梨肉和香梨心PPO活性最高,分别为19.72AU·g-1·min-1、19.51AU·g-1·min-1和19.30AU·g-1·min-1,酸梨皮、酸梨肉以及皇冠梨心的PPO活性最低,分别只有11.64AU·g-1·min-1、13.39AU·g-1·min-1和6.67AU·g-1·min-1。PPO活性变异及方差分析显示,梨皮PPO活性平均值最高为16.27AU·g-1·min-1,梨心PPO活性平均值最低为13.68AU·g-1·min-1;不同品种梨皮、梨肉、梨心PPO活性变化不一致;不同部位中梨心的PPO活性变异系数最大,达32.23%;不同部位及品种间PPO活性差异不显著。由此可知梨皮可以作为梨果PPO活性改良的目标之一,梨心具有筛选低PPO活性的潜力,皇冠梨梨心可作为选育低PPO活性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0.
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复合农林业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我国热带亚热带是人口和环境压力最大的区域之一。原有自然生态系统遭到很大的破坏,退化生态系统大面积增加,这是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的恢复生态学定点研究表明,通过综合整治,使退化生态系统得以恢复与重建,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丘陵山区进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实践中所构建的“林果草(牧)鱼”复合生态系统,是高产、高质、高效的复合农林业模式,是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谢花林  李波  王传胜  杨波  张新时 《生态学报》2005,25(11):3028-3036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特征,它具有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是实现生态农业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根据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从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3方面选取单位面积农业净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NPP利用率、土地人口承载度、系统生产优势度、人口密度、农村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植被覆盖度、水资源供需比、系统稳定性指数、绿色覆盖度、抗灾度、有效灌溉面积率、单位面积耕地化肥农药农膜负荷和农业支出比例等17个指标,构建了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G IS等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区域尺度上对西部地区的6个农业生态区进行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最终得到如下结果:处在“亚健康”状态的是四川盆地区和广西盆地区;处在“不健康”状态的是青藏高原区、云贵高原区和黄土高原区;处在“恶化”状态的是蒙新区。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结果的排名次序为:广西盆地区>四川盆地区>云贵高原区>青藏高原区>黄土高原区>蒙新区。  相似文献   

12.
世界农业发展大体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四个阶段。世界农业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教训,就是必须注意解决农业生态问题和区域经济问题,在维护流域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工农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流域生态平衡。现在根据这一区域生态经济观点。对广西农业发展战略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供讨论。广西地处华南,大部分地区属于西江流域。全境以山地丘陵为主,小面积的河谷平原、台地集中分布在东南部的中部地区;热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北方地区的本底植被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任国玉 《生态学报》2004,24(6):1287-1293
根据现代地植物学和古生态研究结果.恢复、评估了我国北方地区的原生植被和潜在植被状况.并论述它们对生态建设的意义。潜在植被分布表明.温带或亚热带郁闭森林仅可以发育在北方的东南边缘地带,而东北中西部、华北平原大部、黄土高原东南部和青藏高原东缘等地区为郁闭度较低的疏林或森林草原可能发育地带。这些地区是北方农业发展和生态恢复的主要区域;东北西部、内蒙古东南部、陕北、宁夏东南部、陇东南和青海省东中部等地区.潜在地带植被当属温带草原.宜发展牧业.是目前退耕还草的重点区域。在全新世中期,东北地区东北部的原生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北的南部、河北东部、山东东部、淮河流域等地生长着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在黄土高原东南部、黄淮平原西部和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等地区,原生森林面积比目前大得多.分别分布着以松属和落叶阔叶树占优势的稀疏森林和以云、冷杉占优势的山地寒温带森林.为这些地区勾勒了未来生态恢复所能达到的理想境界。根据原生植被分布.黄土高原西北部地区同样不适合发展林业.退耕以后所能够恢复的也只能是草,而不是林;再往西北.到了毛乌素沙地西北部及其我国西北内陆的广袤半荒漠、荒漠地带.原生地带植被中从未出现森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均不宜发展林业。  相似文献   

14.
基于投入产出的中国省际农业水-土-碳足迹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锦  刘源  赵荣钦  杨文娟  吴航星  彭超月  郭敏  刘恺 《生态学报》2022,42(23):9615-9626
水-土-碳多要素耦合研究是近年来资源环境领域的热点之一。开展农业水-土-碳足迹流动分析有助于揭示农业生产和贸易带来的跨区域环境影响,对不同区域资源可持续管理和协同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科学识别不同省区农业水、土、碳足迹的空间格局、流动特征及关联状况。主要结论如下:(1)省域尺度农业水、土、碳足迹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这归因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产业结构、耕作方式及种植结构等的区域差异;(2)农业水、土、碳足迹流动主要从西部和北部流向东部和东南部地区,这与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密切相关,表明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农产品消费导致了西部和北部地区资源的虚拟占用和隐含碳排放;(3)农业水、土、碳足迹及其强度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关系,经济发展状况、地区产业结构、自然条件状况等因素均会影响某一要素或几种要素的消耗强度,进而影响其关联作用;农业水、土、碳足迹流动表现出明显的关联性特征,空间关联网络存在不均衡性,关联渠道有待丰富;(4)建议未来加强农业技术革新,提高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水平;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实现水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开展基于水-土-碳跨区域影响的横向农业生态补偿,实现中国省际协同减排和资源优化。  相似文献   

15.
梨圆介壳虫过去在国内,多报导在苹果树上的发生情况,在梨树上发生情况的材料很少。由于该虫在梨产区分布面较广,部分地区为害亦重,如辽宁西部主要梨产区的绥中、建昌等县。 作者曾在1955—1956年,在兴城进行了该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生物医药园区中的108个园区进行了调研,对我国生物医药园区的发展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经过调研发现,部分地区生物医药园区布局合理,带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全国初步形成三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园区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最后,对我国生物医药园区发展的提出了五条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中国植被活动在增强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为阐明近20年来中国植被覆盖变化的整体状况, 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植被活动的指标, 使用第3代NOAA-AVHRR/NDVI时间序列数据, 研究了1982~1999年间中国地区NDVI的变化. 为消除地表非植被因素的影响, 参考国际惯例, 定义年NDVI≥0.1的地区为有植被覆盖地区(简称植被地区), NDVI < 0.1的地区为植被稀少地区. 结果表明, 18年来, 我国大多数地区的NDVI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 表明我国的植被活动在增强. 与80年代初相比, 90年代末植被地区的面积增加3.5%, 植被稀少地区的面积下降了18.1%. 全国平均年NDVI增加了7.4%. 生长季节的延长和生长加速是我国NDVI增加的主要原因, 而温度上升和夏季降水量的增加以及农业活动的加强可能是其主要的驱动因子. 我国NDVI变化趋势显示了较大的空间异质性: 东部沿海地区呈下降趋势或变化不明显; 农业产区和西部地区增加显著. 这种空间异质性是由于城市化过程、农业生产活动、区域气候特征以及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00-2015年华南区域的GDP、年末人口、生活废水、生活COD、生活NH3-N、工业COD、SO2、NOX等排放量数据的收集及整理, 利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及模型, 计算出区域十五年来的经济重心、环境污染重心坐标及偏移距离, 从而揭示华南区域经济重心与污染重心的格局的动态变化及空间联系, 为区域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以及区域污染的空间治理提供宏观控制思路。结果表明: 除工业COD排放量重心位于华南区域几何中心西南部外, 区域其余指标重心均分布于华南区域几何中心的东部地区, 人口、经济及各污染物排放集中于华南区域几何中心的东南部地区; 经济在区域西部的发展速度要大于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 且在南北方向上趋于稳定平衡状态; 环境污染整体向西北部移动, 区域西部面临的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部因干旱缺水 ,农业多以旱作为主 ,在传统的耕作制度下 ,既不能克服干旱威胁 ,又难以高产稳产 ;改进耕作技术实行“留茬少耕或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新技术 ,是落实西部大开发 ,解决西部农业诸多难题的首选。1 我国西部农业存在的问题我国西部人均土地多 ,日照长 ,温差大 ,农业开发大有潜力。但在农业开发中存在着干旱、水土流失、尘暴沙化以及传统耕作方法所引起的肥力递减 ,严重地影响着农业开发潜力的挖掘。由于干旱的影响 ,单产难以提高 ,随着人口的增加、毁林开荒种地的面积越来越大 ,随之而带来的水土流失和尘暴沙化也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4—2018年的面板数据,借助脆弱性研究方法、冷热点分析法、空间变差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探索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特征及趋势预测。研究表明:(1)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总体脆弱性指数在波动中上涨,各省市脆弱性指数洼地集中于东部地区且呈平稳发展态势;峰值集中于西部地区但下降趋势显著;总体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可能将在未来超越中部地区。(2)长江经济带脆弱性指数集聚性在扩张,冷热点时空分布变化显著,冷点区域减少,热点区域增多,印证了总体区域的脆弱性数值在不断提升。(3)长江经济带脆弱性指数空间分异特征呈阶段性变化,"东散西集"的分异特征逐渐被打破,总体指数呈均衡化发展态势。(4)通过预测计算2019—2023年长江经济带各区域脆弱性指数,发现2019—2023年的脆弱性指数基本形成了对2014—2018年的全包围态势,长江经济带三系统脆弱性指数较高的发展隐患逐步成为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