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香港岛森林群落的聚类与排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聚类、极点排序、主分量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对香港岛的森林群落进行了分类与排序。根据组平均法、离差平方和法、最近邻体法等三种聚类分析的结果,香港岛的森林群落可划分为三个植被亚型和七个群系。极点排序较好地反映了植被的连续性,以及群落所在地的海拔、干湿程度、土壤类型等生境条件的梯度变化。主分量分析表示出13个森林群落的相互关系,可以从原来60个彼此相关的变量降为13个互相独立的变量。主分量分析的二维排序图较好地划分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低地林,低山林和山地林等三个植被亚型。  相似文献   

2.
香港岛森林群落的聚类的排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聚类、极点排序、主分量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对香港岛的森林群落进行了分类与排序。根据组平均法、离差平方和法、最近邻体法等三种聚类分析的结果,香港岛的森林群落可划分为三个植被亚型和七个群系。极点排序较好地反映了植被的连续性,以及群落所在地的海拔、干湿程度、土壤类型等生境条件的梯度变化,主分量分析表示出13个森林群落的相互关系,可以从原来60个彼此相关的变量降为13个互相独立的变量。主分量分析的二维排序图较好地划分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低地林,低山林和山地林等三个植被亚型。  相似文献   

3.
数量分类在南亚热带丘陵地土壤样本分类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将三种聚类策略和二种排序技术应用于南亚热带丘陵地土壤样本的分类,结果表明,平方和增量法与可变法的聚类结果极为接近,并具有较大的合理性。排序技术以欧氏距离的极点排序效果最好,二维图上距离与原来样本间的欧氏距离的相关系数为0.9511.同时.极点排序与聚类结果具有很好的吻合世,而主分量分析则效果不佳。文章认为,结合极点排序与聚类分析可以对该地土壤进行有效的分类,它可以克服在排序图上作直接分类时所存在的各种局限性。文章还探讨了排序效果的检验、排序图上样点的分类、排序图形可能存在的局限以及因子载荷量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山西蟒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熟林、次生林、中等干扰人工林、强干扰人工林4种不同干扰强度林型和撂荒地内蛾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在保护区内4种林型和撂荒地中分别设置3块样地,每块样地到林缘的距离≥100 m。于2012年6-8月采用灯诱法采集蛾类标本,共计24科191种10201头,其中成熟林22科139种,次生林23科143种,中等干扰人工林21科106种,强干扰人工林17科75种,撂荒地16科48种。不同干扰强度下,除次生林外,蛾类丰富度和多样性随着干扰强度升高而降低。通过对影响蛾类多样性的因子分析表明,干扰强度(0.931)、盖度(0.925)和坡向(0.808)为影响蟒河蛾类多样性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显示,在山西蟒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干扰强度的样地内,常见种均出现,而稀有种和优势种数量差异显著。适度干扰会增加蛾类多样性,强度干扰则会降低蛾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陈启瑺 《植物研究》1988,8(4):183-194
本文应用极点排序法和主分量分析法对杭州西湖山区次生植被的132个样地进行了间接的和直接的排序分析。两种方法的群落分类结果与等级聚类法基本一致, 可分划成2个群丛、6个亚群丛、8个变型和20个亚变型;但在低级分类单位(尤其是亚变型)的划分上, 则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两种方法的排序图都较好地显示了从发育最差的次生灌草丛到发育较成熟的次生林这样一个连续的植被变异体系;并指示着土壤条件由旱化逐趋中生化的变化梯度, 反映了土壤的水湿条件和肥沃程度是导致次生植被分异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6.
陕西栓皮栎群落类型划分及其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类分析法,把陕西省内的栓皮栎林划分为6个群丛,分别为:(1)栓皮栎-僵子栎-大披针苔林;(2)栓皮栎-胡枝子+铁仔-大披针苔林;(3)栓皮栎-胡枝子+黄栌-牛尾蒿+大油芒林;(4)栓皮栎-胡枝子+荚蒾-大披针苔林;(5)栓皮栎-黄檀-大披针苔林;(6)栓皮栎-侧柏+黄栌+胡枝子-野青茅+大披针苔林。采用重要值作为多样性测度指标,计算了物种丰富度指数S、多样性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均匀度Pielou指数和Alatlo指数;探讨了各群丛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山西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蛾类群落与环境资源的相互关系,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山西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蛾类群落结构和生态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本保护区内采集蛾类标本隶属24科,其中螟蛾科、夜蛾科、卷蛾科和尺蛾科为优势类群;该保护区内主要蛾类的时间生态位宽度高于空间生态位宽度,各类群间存在程度不同的生态位重叠现象,其中尺蛾科和螟蛾科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0.913)和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0.852)均高于其他类群;天蛾科和舟蛾科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0.772)也较高,但其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0.218)却较低;除天蛾科与毒蛾科时间生态位相似性系数(0.247)、天蛾科与大蚕蛾科(0.258)和舟蛾科与天蛾科(0.226)空间生态位相似性系数较小外,大多蛾类类群间生态位相似性系数均较大。说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蛾类群落之间生态位竞争较激烈。  相似文献   

8.
植物数量分类学的流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近年来植物数量分类中常用的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和排序(ordinati-on)方法进行了述评。在回顾了数量分类学的简史(她的产生、地位、作用、意义等)后。围绕着聚类分析中的数据变换,相似性系数,聚类方法,方法的优化,分类等级的确定,以及排序中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简写 PCA)等,介绍了当前的一些动态。最后对近年来的应用分若干特点作了简单概括。  相似文献   

9.
对在梅子垭及其毗邻地区若干重要水体所取的10个水样及其pH值、总氮、总磷、PO43-态磷和P2O5态磷进行了聚类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表明10个水样可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又明显分为两类。主成分分析表明磷对第一主成分的贡献最大;氮对第二主成分的贡献最大,其值为负表示存在负相关,排序时将会影响水样在第二主成分上的排列方向。    相似文献   

10.
试用多元分析方法研究植物形态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多元分析方法对栎属高山栎组不同环境条件下的33个植物样品的形态解剖性状的17个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二元指示种分析(TWINSPAN)聚类的结果能很好地把相似生态环境条件下的样品聚在一起,对样品进行无趋势对应分析(DCA)和主成分分析(PCA)都得到了满意结果.植物形态解剖性状的聚类、排序分析也可用来研究个体性状之间变异的连续性和间断性,进而有助于分类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三种林下地被物储水特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对三峡库区3种森林类型(松栎混交林、栓皮栎纯林、马尾松纯林)林下地被物调查及其持水试验,分别得到3种森林类型林下地被物最大储水量、吸水速率等水文特征参数,结果表明,栓皮栎纯林林下苔藓层储水量最大,为其风干重的303.1%,松栎混交林林下的为283.8%,马尾松纯林林下的为242.3%.松栎混交林林下枯落物最大储水量为其风干重的282.2%,栓皮栎纯林林下的为262.5%,马尾松纯林林下的为239.3%。经分析拟合,得到林下苔藓层、林下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之间关系式为S=kt^n,在同为中龄林条件下,3种森林类型林下苔藓层储水量均高于林下枯落物储水量,而林下地被物储水量随时间变化过程与森林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2.
北京山区的栎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叙述了北京山区的主要栎林——辽东栎林、槲栎林、槲树林和栓皮栎林的群落学特征。栎林是由温带植物区系所组成的落叶阔叶林。组成栎林的植物以菊科、蔷薇科、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种类为最丰富。在群落结构中有重要作用的植物,乔木层以壳斗科的栎属为主,灌木层以蔷薇科的绣线菊属、李属、豆科的胡枝子属,马鞭草科的荆条属和虎耳草科的溲疏属占有重要地位。草本层常以莎草科的苔草属,禾本科的隐子草属、大油芒属、野古草属和白草属植物为优势种或常见种。栎林的植物生活型谱,从种类成分分析是以地面芽植物为主,高位芽植物次之,地下芽植物亦占一定比例,但从各类生活型植物的优势度分析,显然以高位芽植物占有优势。组成栎林植物的叶级,是以小型叶植物为主,中型叶植物次之,大型叶植物为罕见。就各类栎林种类成分的相似性分析,以槲树林与槲栎林最为相似,辽东栎林与栓皮栎林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 Oak wilt disease and deer browsing have depleted the canopy and forest floor of secondary Quercus serrata and Quercus variabilis forests in Japan. Small-scale...  相似文献   

14.
广西落叶栎林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献溥  李俊清   《广西植物》1999,19(4):323-333
广西的落叶栎林属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的一个群系组, 常见有栓皮栎林、麻栎林和白栎林3 个群系。主要论述其类型划分和生境特点, 为其经营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基本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紫金山次生林林窗植被和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48,自引:5,他引:43  
研究了紫金山次生林林窗的形成、分布、植被及环境特征 .林窗主要由人为砍伐马尾松形成 ,呈随机分布 .林窗内共出现木本植物 53种 ,频度最高者为枫香 ,频度 1 0 0 % ,其次为刺楸、白栎、黄连木和栓皮栎 .共出现 1 2 83个体 ,其中枫香占 1 8.7% ,黄檀 1 0 .9% ,白栎 8.7% ,刺楸、栓皮栎分别为 5.5%和 5.3% .林窗的种类密度和个体密度分别为 7种和 1 90株·1 0 0m- 2 .方差分析表明 ,枫香、黄檀、白栎和栓皮栎在林窗内的密度分布与随机分布预测值有显著差异 ,反映其分布的非随机性 .林窗内 ,基周 <2cm的个体占 59.0 % ,树龄愈高 ,个体数愈少 ,基周 4cm时 ,个体数下降 70 .5% ,1 0cm时下降 96.2 % .林窗内光照强度、大气温度、大气湿度及土壤元素分布 ,在时序上有近似与旷地的规律性 ,空间上则显现更复杂的格局 .  相似文献   

16.
宁镇山区不同森林土壤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对宁镇山区不同森林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营养元素的变化及凋落物的分解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6种土壤酶的生化活性在不同的季节的不同的林型土壤中均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含量随森林的生长周期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并与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林地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其营养元素归还速率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对次生栎林、毛竹林和杉木林土壤各生物学特性的比较表明,栎林土壤营养元素的含量最丰富,并具有较强的自肥调控能力,因此种植针阔混交林有利于防止针叶纯林的地力衰退现象。  相似文献   

17.
栓皮栎种群生殖生态与稳定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河南省内不同干扰程度下栓皮栎种群的乍殖乍态特征及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干扰程度下种群的各生殖参数变化较大,种群表现出不同的生态适应策略,成为其稳定与恢复的主要机制。结果还表明较大程度干扰下的栓皮栎种群主要由无性繁殖来恢复,因此应加强其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秦岭北坡不同生境栓皮栎实生苗生长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莉薇  张文辉  薛瑶芹  马闯  周建云 《生态学报》2010,30(23):6512-6520
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是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林区的主要建群种,也是重要的栲胶、软木资源树种。为了阐明栓皮栎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种子成苗、实生苗生长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采用典型样地调查的方法,对秦岭北坡栓皮栎林3种生境中(林窗、林缘、林下)的栓皮栎种子库中种子数量、实生苗的存活数量、生长情况及生物量分配进行了研究,对影响实生苗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林下、林窗和林缘的种子库中种子数量差异显著(P0.05),3种生境中能够萌发形成1a苗的种子数量少,种子能否萌发明显受枯枝落叶层厚度、光照强度和空气湿度的影响;栓皮栎种群有充足的苗库,其中较大年龄实生苗数量是种群能否持续更新的关键,林下、林窗和林缘中8a苗分别占该年龄实生苗总量的22.53%、45.60%和31.87%,林窗中较大年龄实生苗的数量比林下和林缘多,林窗为栓皮栎实生苗的定居提供了有利条件;栓皮栎实生苗的生长与光照强度和空气温度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显著负相关,林窗中实生苗的生长状况和生物量积累均优于林缘、林下。林窗对栓皮栎种群更新有利。在今后的栓皮栎林的经营过程中,可以适当间伐,增加林窗数量,为种群可持续发育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the decomposition rates of the litter of Pinus tabulaefomis and Quercus variabilis placed in chinese pine plantation on Xi Shem in Beijing have been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fferance between two kinds of litter was insignificant. The ratio of weight loss of litter placed in chinese pine plantation for 591 days was 24.2-28.06%. The exponential decay model has been used, the litter decomposition rates were estimated 0.190-4).210 g/g/year for Pinus tabulaeformis and 0.176-0.203 g/g/year for Quercus variabilis. The chemic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litter re- presented that the weight loss of litter was caused by losing gross fat, soluble sugar; tannin, organic carbon initially.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weight loss rate and the net chemical component loss of Pinus tabulaeformis and Quercus variabilis were 0.970 (p<0.05) and 0.982 (p<0.05),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