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二化螟在江苏省中粳区、沤田区及晚粳区为害严重,大部分枯心苗均为其造成。白穗中幼虫数目相当高,最多一株有137头。 (二)二化螟的发蛾期,一般来讲,第一代盛发期约在6月中、下旬。第二代盛发期约在8月中、下旬。根据观察记载资料,望亭一带,1952年、1953年均在9月中、下旬又起高峰,可能有不完全第三代的出现。 (三)试验记录中指出,人为的移栽对蚁螟的生存,有抑制作用。在栽培制度上,应控制第一代蛾螟卵盛孵期,在秧田内进行。以期达到水稻少受二化螟的为害。 (四)水稻受二化螟为害后,除造成枯心苗白穗外,并造成有虫株。其百分率最高占14.5%。有虫株穗与健穗,穗重相差0.46克。千粒重最高相差3.09克。 (五)在稻根稻草中,二化螟越冬比例,稻根为43.41%,稻草为56.59%。 (六)在不同播种期;移栽期各处理间,受二化螟为害,差异显著。望亭一带适宜播种期、移植期,以5月25日播种,6月28日移栽为最佳。 (七)第一代螟卵之寄生率平均为25.46%。寄生蜂种类有:(1)日本赤眼蜂,(2)稻螟黑卵蜂。 (八)在防治上,除运用行之有效的治螟办法,如秧田捕蛾采卵、点灯诱蛾、剪除枯心苗和白穗、保护寄生蜂、处理稻根外,在栽培制度上,如何利用适宜播种期,减轻或免除二化螟灾害,为今后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不同种植制度下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及螟害枯心苗发生规律特征,以期为指导预警监测和制定防控措施奠定基础。【方法】应用自然种群接虫方法,定期调查不同植期、不同品种螟害枯心苗,对螟虫种群结构、枯心苗苗龄及螟虫幼虫龄期特征、枯心苗动态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水田蔗区以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为主,伴有少量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旱地蔗区以大螟为主,伴有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和极少量黄螟。甘蔗低苗龄时,枯心苗中2龄幼虫数量最多,随着苗龄的增加,枯心苗中3龄、4龄等幼虫逐渐增多。其中,大螟为害枯心苗集中在6~8叶,枯心苗中幼虫以3龄和4龄为多;黄螟为害枯心苗集中在4~8叶,枯心苗中幼虫以3龄和5龄为多;二点螟为害枯心苗集中在5~8叶,枯心苗中幼虫以3龄和4龄为多。不论水田旱地,甘蔗苗期螟害枯心苗均会出现波动,但水田蔗区较旱地蔗区波动小。【结论】不同种植制度螟虫种群结构不同,不同螟虫和甘蔗品种影响枯心苗特征及其发生动态。  相似文献   

3.
粤东地区的甘蔗螟虫有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条螟Proceras venosatus Wk.、黄螟Encosma schistaceana snellen、台湾稻螟Chilotraea auricilia Dudgeoa和大螟或称紫螟Sesamia inferens wk.五种。其中以前三种分布最广,为害则以二点螟和条螟最烈,常因这两种蔗螟为害而造成枯心、蛀节、枯茎和断茎,并因螟害而引起赤腐病,甚至整株枯死,影响蔗糖的产量和质量。根据我们1957—1963年调查;旱地甘蔗二点螟为害枯心苗率一般哒8.4%—39.6%。条螟被害节率达4.7%—12.4%,被害全株枯死率达5%—8.45%,蛀节风折率达6.6%—8.93%,损失很大。兹就二点螟和条螟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荸荠白螟(Scirpophaga nivlca Fab.)俗称荸荠螟、白螟。在我国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大多数县均有分布。幼虫为害荸荠、席草、甘蔗等植物。在本地区主要为害水生植物荸荠的地上部分(茎、叶)造成荸荠(食用球茎)减产。同时茎叶为害后,不能编织草帽等物品,失去利用价值。 本地区每年发生3—4代,以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第三代幼虫为害最严重。因成虫有选择性产卵习性,凡长势好的田块,为害最严重,枯心苗多达60%以上。有明显的枯心塘(和水稻三化螟一样);也有虫伤  相似文献   

5.
稻田里常见的枯心苗除了稻螟为害所造成之外,我们发现尚有贫乏蔗金龟(Alissontum pauper)、稻象鼻虫(Echinocnemus squameus)、蝼蛄(Gryllotalpa afri-cana)、稻绿蝽(Nezara viridula)等,此外因水害亦会造成枯心苗。三化螟、大螟、台湾螟的为害情况,过去  相似文献   

6.
临川县上顿渡公社种有甘蔗7500多亩,因蔗螟为害的枯心苗平均达5%,严重的达18%。据农民经验早期若不防治,将来可达50%—60%。现在社员采取下列措施及早防治。 捉 看到枯心苗或叶缘焦黄枯萎症状的茎部就找虫孔,在虫孔处把茎破开,宁愿牺牲一株被害蔗苗,捕杀一只虫,就等于将来杀死几百只虫。 扦 手执扦虫针(用一尺多长的小铁丝,一端磨尖,或锤尖磨光)先向被害茎的虫孔里横插几下,再从上而下直插人茎杆中心,上下循回扦插几次,虫就杀死在茎中。一般插至虫孔下1—2寸深处,虫就可以杀死的,有时也要深扦些。被扦插的甘蔗虽然残废(若不扦杀虫这株还会死的),但还能保持了生活力,可以从茎基部分蘖再长出新蔗来。  相似文献   

7.
以Bt水稻华恢1号(Cry1Ac和CryAb融合基因;简称HH1)及其对照亲本明恢63(简称MH63)稻田靶标害虫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和次靶标害虫大螟Sesamia inferen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大田螟虫发生规律及其靶标和次靶标害虫致害力差异。结果表明,Bt水稻及其对照亲本上二化螟或大螟的卵块数量差异不显著,同时,对照亲本上二化螟与大螟的落卵量差异不显著,但Bt水稻上二化螟的落卵量显著大于大螟。与对照亲本相比,Bt水稻上二化螟幼虫发生量显著降低,降幅高达84.9%—100%,但大螟发生量差异不显著;此外,对照亲本上二化螟幼虫发生量显著高于大螟,但Bt水稻上两者差异不显著。同时,Bt水稻上二化螟导致的枯心/白穗率和受害丛率都显著低于其在对照亲本上的致害程度,降幅分别为30.8%—98.3%和11.4%—96.6%,而大螟差异不显著。可见,Bt水稻对靶标害虫二化螟具有较高抗性,而对次靶标害虫大螟的抗性不明显。另一方面,Bt水稻和对照亲本上二化螟导致的枯心/白穗率和受害从率都显著高于大螟。可见,二化螟仍是当前非转基因水稻上的主要害虫,而Bt水稻对二化螟幼虫发生的显著抑制作用以及对大螟幼虫发生的不显著影响,使得其大面积商业化种植下靶标害虫二化螟和次靶标害虫大螟间的竞争替代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在福建省为害甘蔗的主要是螟虫。其中又以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和蔗茎卷叶蛾(Eucosmaschistaceana Snellen)为主,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和条螟(Diatraea venosata Walk.)次之,白螟(Scirpophaganivella Fab.)最少。它们前期为害蔗苗,引起枯心,减少有效茎;中后期蛀食蔗茎,造成螟害节,诱发赤腐病[Physa-lospora tucumanensis Speg.]使甘蔗生长受阻,且易受风折,降低蔗茎糖分和产量,因此对当前甘蔗的生产影响很大。目前对其防治尚缺乏彻底简便的方法。据前人介绍利用红蚂蚁防治蔗螟颇有效果,但仅限于水源便利的土地应用。我们在参考前人著作和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企图对红蚂蚁在不同地区、类型蔗园治螟效果,单位面积有效放蚁量,放蚁治螟有效期,红蚂蚁对地下蔗芽的保护作用,及红蚂蚁治螟与药剂的配合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越冬习性考查 1.越冬场所调查:台湾稻螟Chilotraea auricilia(Dudgeon)幼虫越冬场所主要是在稻根内,几年来的田间调查资料指出:以中稻田稻根内密度较大;晚稻田稻根内密度较小。此外,中、晚稻稻草内也有幼虫越冬,但密度很小,约占0.06%株。作者曾先后在百色专区的百色、田东、靖西、睦边、东兰、田林等县实地解剖观察高粱稈、玉米稈、小米稈、甘蔗宿根等均尚来发现有越冬幼虫。 2.虫口密度与稻田的关系:1)与稻田耕作制度有关。中稻田台湾稻螟越冬幼虫最多,每苗平均有效越冬幼虫4,745头,占4种稻螟总数的37.5%,二化螟次之,占30.39%,大螟较少,占25.2%,三化螟最少,占6.88%。晚稻田台湾稻螟越冬幼虫较少,每亩平均有效越冬幼虫540头,占4种稻螟总数的14.06%,二化螟也少,占13.14%,大螟最少,占  相似文献   

10.
一、引 言 麦茎谷蛾(Ochsenheimeria sp.)属鳞翅目谷蛾科,是为害三麦的一种新害虫,俗名麦螟、钻心虫或蛀茎虫。幼虫钻蛀麦茎,造成白穗。据初步了解,在苏北平原的阜宁、滨海、建湖、射阳、大丰等县及淮阴、徐州、南通等地均有发生,但在苏南尚未发现。我们从1963年  相似文献   

11.
<正> 我国福建、台湾等利用红蚂蚁(膜翅目:蚁科)防治甘蔗螟有很长历史。据报道,红蚂蚁能捕食黄螟、二点螟、条螟、大螟、玉米螟、甘薯茎螟、二化螟、斜纹夜蛾、粘虫、菜螟等多种害虫的幼虫。多年来,红蚂蚁学名在国内书刊中一直以Tetramorium guineense(F.)出现。最近,作者对铺道蚁属Tetramorium Mayr进行系统研究时,发现红蚂蚁有几处特征与该属不符。大英博物馆的Bolton检查了T.guine-ense(F.)的模式标本,并追踪了该种的历史:1793年,Fabricius发表新种Formica guine  相似文献   

12.
禾草螟属(Chilo Zincken,1817)隶螟蛾科草螟亚科,Duponchel(1836)指定Ti-nea phragmitella Hubner作本属模式种。现因幼虫有取食禾本科植物的习性取名。本属所包括的种类多数都是重要害虫。水稻、玉米、高梁、谷子、糜子、甘蔗在不同程度上遭受蛀食;其它如在芦苇、茭白也严重发生。幼虫钻蛀植物茎秆造成枯梢、枯穗、枯心。水稻以及其它各种作物上近似种类很多。近来研究发现二化螟与茭白螟(大二化螟)并非象以往所说的同是一种,茭白螟是一个新种。糜子上也发现一个新种极易与二化螟Chilo sup-  相似文献   

13.
二化螟绒茧蜂对二化螟及其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趋性反应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利用Y-型嗅觉仪研究了二化螟绒茧蜂Cotesia chilonis对寄主植物(水稻或茭白)、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幼虫、虫粪及虫害苗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健康植株、二化螟幼虫和虫粪的挥发物对二化螟绒茧蜂具有显著引诱作用。在虫害苗与健康苗挥发物之间,二化螟绒茧蜂显著地偏好虫害苗,但当去除虫害苗中的幼虫和虫粪后,寄生蜂对去虫苗与机械损伤苗的选择无显著差异;在虫害苗与有虫健康苗之间,寄生蜂显著趋向虫害苗,表明虫害苗本身释放的挥发物对二化螟绒茧蜂引诱作用与机械损伤苗无显著差异,但与二化螟幼虫或虫粪挥发物之间可能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水稻苗经机械损伤或损伤后以二化螟幼虫唾液处理,其挥发物对二化螟绒茧蜂的引诱作用无显著改变。二化螟绒茧蜂对不同为害程度水稻挥发物的选择无显著差异。二化螟绒茧蜂对两种寄主植物的健康苗、虫害苗、取食两种植物的幼虫及虫粪的挥发物的选择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二化螟绒茧蜂栖境定位和寄主选择过程中所利用的挥发物主要来自寄主植物、二化螟幼虫和虫粪以及虫害苗与幼虫和虫粪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水稻钻蛀性害虫主要包括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目前,对于二化螟和大螟的防治仍主要采用化学药剂。但是,在杀虫药剂的胁迫下,部分螟虫会接触到低剂量的杀虫药剂,导致部分个体产生亚致死效应。为明确亚致死剂量茚虫威和氯虫苯甲酰胺是否对水稻螟虫取食有刺激作用,本实验通过稻苗浸渍法测定这两种农药对水稻螟虫的毒力,确定亚致死剂量LC_(10)和LC_(25),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种药剂亚致死剂量对螟虫取食水稻3 d后营养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茚虫威对二化螟和大螟的LC_(10)分别为5.420、4.707 mg/L;LC_(25)分别为10.246、8.462 mg/L。氯虫苯甲酰胺对二化螟和大螟的LC_(10)分别为7.601、5.517 mg/L;LC_(25)分别为14.361、10.981 mg/L。生长发育和营养指标测定发现,亚致死剂量茚虫威处理二化螟幼虫后,除YLC_(10)处理组的近似消耗率(AD)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其余指标与对照组比均无显著差异。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处理二化螟幼虫后,除LLC_(25)处理组的体重增加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处理组食物消耗量和体重增加量均显著上升;除LLC_(25)组的粗生长率(ECI)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处理组近似消耗率和ECI均显著下降。LLC_(10)处理组二化螟幼虫的相对消耗速率(RCR)显著高于对照组。亚致死剂量茚虫威和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大螟幼虫后,体重增加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茚虫威YLC_(10)和氯虫苯甲酰胺LLC_(25)处理组的相对生长速率(RGR)、相对消耗速率(RCR)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各组干物质积累曲线,我们发现除氯虫苯甲酰胺LLC_(10)处理组外,其余处理组的二化螟幼虫干/鲜比大于对照组,说明这些处理组幼虫取食水稻后干物质积累比对照组快;除茚虫威LC_(25)处理组外,其余处理组的大螟幼虫取食水稻后干物质积累比对照组快。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亚致死剂量(LC_(10)、LC_(25))茚虫威和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螟虫取食、营养、消耗等指标存在一定影响,某种程度上能够刺激水稻螟虫的取食和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一)二化螟在江西的分布情况,根据三年来的考察,在比例上较三化螟有逐渐扩展的趋势。此项原因,与江西三年来厉行三耕的结果是分不开的。因三耕后,三化螟大部死亡,二化螟则在越冬期中的顽强性大,能逃逸到其他杂草根部去躲藏,所以死亡率不高。 (二)同地区二化螟的分布密度,常因水稻品种的不同、栽培制度的不同、早晚稻的不同、以及周围有无菱白而发生差异。一般糯稻与粳稻中的二化螟分布密度,较高于籼稻;一季晚籼和一季晚糯的二化螟数目,又高于二季晚籼;早稻枯心苗中极少三化螟,晚稻枯心苗中渐多,到晚稻遗株中,则又往往超过了二化螟而占优势。 (三)菱白为二化螟及大螟的越冬大本营,能提早该地区二化螟第一代幼虫的发生期,增加该地区二化螟发生化数,又能使周围水稻田中,二化螟的数量增多,故稻区最好不种菱白。如果一定要种,则必须注意处理它的越冬遗株。处理的方法,根据二化螟及大螟在越冬前后部位的转移情形,抓紧在10月底前或5月底后,将菱白地上部位齐泥割去,深埋土下,或晒乾烧去,即可免其变蛹羽化,继续加害。  相似文献   

16.
我站从1956年建站以来,主要以田间螟虫发育进度检查,作为预测预报的依据。 检查水稻枯心苗和枯鞘时,每年都将枯心和枯鞘每根全部剥开,这样两个人一天只能剥450—500株。今年我们把枯心苗或枯鞘采回家对着亮光(阳光,灯光)观察,就明显的看到里面的虫子,只用?子将有虫部分剥开就能把虫取出,我们1个人1天能剥650—  相似文献   

17.
在五十年代南京农学院邹钟琳教授、江西农学院杨维义教授,曾到新疆调查考察,均未发现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各种文献亦均无记载。据新疆米泉水稻试验站的李光汉同志及公社老农反映,1970年以后,稻田已有枯心苗及白穗。当时发生少,未引起大家注意。1982年新疆农科院植保所薛承祥、王炳臣等同志,在北疆主要稻区进行调查,发现乌鲁木齐及附近的米泉、昌吉县稻茬中有二化螟幼虫越冬,以乌鲁木齐的安宁渠公社青格达湖大队最多,出伤株68.39—93.86%,有虫株23.92—24.24%,米泉水稻试验站次之,虫伤株20.43—45.18%,有虫株4.4%—20.39%,昌吉县六官公社青年农场较轻,虫伤株  相似文献   

18.
麦茎谷蛾(Ochsenheimeria sp.)除在苏北平原发生外,近年来还在山西省南部、河北省南部、辽宁省旅大以及山东省均有发生,造成麦株的枯心苗和白穗。麦茎谷蛾一年发生一代。以幼龄幼虫在三麦心叶里越冬。第二年麦苗返青后,幼龄幼虫为害麦苗心叶,最初出现透明斑点,然后吃光叶表皮,穿成圆孔,麦苗心叶内有虫粪,这与幼龄粘虫为害麦苗心叶有明显区别。5月间在麦株上化蛹。6月羽化成虫,然后飞到屋  相似文献   

19.
通过1985~1987年观察,作者可以将该虫与粟灰螟的为害症状加以区别,并搞清了该虫的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该虫年发生2代,以成虫越冬。主要以幼虫钻蛀出土后不久的谷子幼苗茎基部,蛀孔似针刺黑色小孔,无虫粪,常造成谷苗枯心,继而使幼苗枯死,并有转株为害的习性。该虫性喜干燥,在干旱地区为害较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和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在甘蔗上的生态位和种间竞争关系。【方法】通过对甘蔗苗期螟害枯心苗和螟幼虫调查,根据生态位理论测定其生态位和种间竞争强度。【结果】甘蔗苗期,大螟60%以上由蔗苗地上部位蛀入,黄螟90%以上由蔗苗地下和地面部位蛀入。在生态位方面,大螟时间生态位较黄螟宽,空间生态位则两种害虫相当,生态位相似性比例较高,种间竞争系数最高达0.7472。【结论】这两种害虫在蔗苗上竞争激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