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以下简称脊灰)免疫水平及1岁内儿童完成脊灰疫苗基础免疫后的免疫效果,为制定脊灰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45名健康人群调查脊髓灰质炎免疫水平,同时选择50名1岁内完成脊灰疫苗基础免疫1个月后的婴幼儿调查免疫成功率,采用微细胞中和试验检测脊灰中和抗体水平。结果 1岁内婴幼儿脊灰I型和III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均为100%,I型和III型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916.51和1∶724.09。健康人群中脊灰I型和III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2.26%和97.39%,脊灰I型和III型GMT分别为1∶174.03和1∶95.84;同年龄组中I型GMT均高于III型,0~3岁组I型和III型GMT最高,各型GMT随着年龄的增长均呈现下降趋势。结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针对脊灰疫苗冷链运转情况好,疫苗接种质量与效果好,脊灰疫苗接种免疫成功率高,健康人群免疫状况良好,已形成牢固的免疫屏障,能有效地控制和阻断脊灰野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2018年河南省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简称脊灰)抗体水平,为评价脊灰疫苗免疫效果、保持河南省无脊灰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漯河市舞阳县、许昌市建安区和濮阳市清丰县作为监测点,通过中和抗体测定法对健康人群进行脊灰抗体检测。结果共检测636份健康人血标本,其中脊灰I型和III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54%和93.55%,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分别为1∶137.70和1∶47.27,I型、III型抗体阳性率和GMT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型抗体阳性率和GMT均高于III型。不同年龄组之间脊灰I型、III型抗体阳性率和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MT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免疫史之间脊灰I型、III型抗体阳性率和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过脊灰疫苗人群的抗体阳性率和GMT均高于未接种或者免疫史不详人群。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之间脊灰I型、III型抗体阳性率和GM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8年河南省健康人群脊灰抗体处于较高水平,已形成了有效的免疫屏障,但保持河南省无脊灰的发生工作依然严峻。脊灰防治需加强人群的疫苗免疫规划和常规免疫,定期对健康人群脊灰抗体的检测是防止脊灰病毒传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2月龄婴儿中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中和抗体水平,并探讨母传抗体对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和灭活疫苗(IPV)免疫效果的影响。对416名2月龄婴儿分别接种OPV和IPV,采集免疫前后血清,用微量中和法检测血清中Ⅰ、Ⅱ、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评价抗体GMT水平及4倍增长情况。检测结果显示,2月龄婴儿母传抗体Ⅰ、Ⅱ、Ⅲ型阳性率分别为45%、38.2%和17.5%,抗体GMT水平为9.0、8.1和5.2。经接种两组疫苗后,母传抗体阳性者与阴性者免后抗体GMT水平相比,OPV组无明显差异,IPV组阳性者略低于阴性者。在免前抗体滴度<1∶32人群中,OPV组免后抗体滴度4倍增长率及几何滴度增长倍数分别为:Ⅰ型93.6%、71.2;Ⅱ型98.2%、43.7;Ⅲ型91.7%、47.9;IPV组免后抗体滴度4倍增长率及几何滴度增长倍数分别为:Ⅰ型82%、9.4;Ⅱ型62.8%、5.1;Ⅲ型95.6%、11.7;在免前抗体滴度1∶32~1∶128人群中,OPV组Ⅰ型92.3%、23;Ⅱ型86.4%、13.9;Ⅲ型55.6%、4.1;IPV组Ⅰ型48%、2.5;Ⅱ型15%、0.9;Ⅲ型55.6%、2.7。目前中国2月龄婴儿免前脊灰抗体阳性率较高,尤其是Ⅰ、Ⅱ型。脊灰母传抗体对两种疫苗免疫效果有一定干扰,对IPV疫苗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中山市1~14岁健康儿童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麻疹病毒和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抗体水平状况,为维持无脊灰、消除麻疹和控制乙肝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随机选择220名1~14岁健康儿童抽取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麻疹病毒抗体Ig 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抗体;用中和试验检测脊灰(Ⅰ、Ⅱ、Ⅲ)型病毒中和抗体。结果脊灰、麻疹和乙肝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1.36%、93.18%和66.36%,脊灰病毒Ⅰ、Ⅱ、Ⅲ型和麻疹病毒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215.90、1∶119.05、1∶31.40和1∶1 254.45;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36%。结论中山市1~14岁健康儿童对脊灰病毒具有较高的免疫水平,已形成对脊灰病毒有效的免疫屏障;乙肝得到有效控制;但麻疹未能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按整群随机抽样原则,对上海市200名18~60岁健康成人进行疫苗接种后临床安全性指标(局部反应、全身反应)的监测。用微量血凝抑制试验检测血清HI抗体,比较血清抗体阳转率、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和增长倍数。结果接种疫苗72 h内局部反应率为7.00%;全身反应率为12.00%,其中发热反应率为7.50%,其他全身反应率为4.50%;均以轻度反应为主。H1N1、H3N2和B型免疫后抗体阳转率分别为63.49%、74.07%和56.08%,抗体GMT分别为1∶170.10、1∶128.85和1∶446.79,免疫后比免疫前分别增长到6.93倍、8.72倍和4.90倍。结论此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的临床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6.
脊髓灰质炎野毒株消灭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 vaccine,OPV)将被停止使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将全面替代OPV,但IPV成本过高,难以满足全球需要。皮内免疫可以降低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 derived from Sabin strain,sIPV)的免疫剂量,本研究将观察sIPV疫苗皮内免疫大鼠后的免疫持久性及加强免疫效果。本研究采用sIPV,设皮内免疫组、全剂量肌肉免疫组和皮内免疫阴性对照组,接种Wistar大鼠,于3剂基础免疫程序完成后第1个月、12个月采血;第12个月采血后加强免疫1剂,并于加强免疫1个月后采血。中和试验检测各血清抗脊灰病毒中和抗体效价,评价皮内免疫sIPV的免疫持久性及加强免疫效果。Wistar大鼠3剂基础免疫后1个月,1/5、1/3剂量皮内免疫组与全剂量肌肉免疫组Ⅰ、Ⅱ、Ⅲ型抗体阳转率均达到了100%,各型别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均远高于1∶8保护水平。基础免疫后12个月,sIPV全剂量组各型阳转率均维持在80%以上,1/10剂量皮内免疫组在50%以上,1/5剂量皮内免疫组维持在70%以上,1/3剂量皮内免疫组维持在80%以上,除1/10剂量组Ⅱ型外其余各组各型别GMT均维持在1∶8以上。加强免疫后1个月,1/5剂量皮内免疫组、1/3剂量皮内免疫组及全剂量组的Ⅰ型、Ⅱ型、Ⅲ型各组中和抗体阳转率均达到100%,并能够诱导产生远高于1∶8的抗体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sIPV疫苗皮内免疫具有良好的免疫持久性及加强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7.
肠道病毒D68型(Enterovirus D68,EV-D68)是一种可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并诱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小RNA病毒。开展相关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有助于了解病毒在人群中的感染水平,为制定有效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为了解厦门市EV-D68的流行概况与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收集了2016年厦门市健康人群血清标本共515份,应用基于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的中和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检测针对EV-D68流行株的血清中和抗体滴度。结果显示,血清样本中EV-D68中和抗体的总体阳性率为81.9%,中和抗体的总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为248.0。<1岁组、1~3岁组、4~6岁组、7~19岁组、20~39岁组、40~59岁组和≥60岁组的EV-D68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2%、49.3%、71.9%、94.2%、98.5%、100%和100%,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各年龄组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为1∶39.8、1∶80.6、1∶133.2、1∶2...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阳江市健康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水平,评价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阳江市辖区内随机抽取20个乡镇的常住健康人群为调查对象。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定量检测抗-HBs水平,运用SPSS18.0和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果共采集1 054人份血清进行检测,人群中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4.88%,抗-HBs阳性率为63.47%、抗-HBs高应答率及GMT分别为29.51%和2 3.47 m IU/m L。乙肝疫苗接种率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疫苗接种率越低;20岁以下和20岁以上人群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8.35%和54.22%,且男性高于女性;各地区间疫苗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99,P=0.11)。抗-HBs阳性率显示,1~14岁儿童抗-HBs阳性率为63.00%。其中,1~岁组儿童最高为87.20%,7~岁组最低为54.56%;江城区抗-HBs阳性率最高(70.61%),阳西县最低(56.60%)。1岁以下儿童的抗-HBs应答率和GMT均最高,分别为61.22%和(91.56±2.15)m IU/m L。5~岁组最低,分别为13.74%和(12.44±1.46)m IU/m L,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57.31,P=0.00,F=5.77,P=0.00)。结论阳江市健康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高,初步形成免疫屏障。积极开展20岁以下人群的加强免疫和成人的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价冻干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PV)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按随机、盲法的原则,评价疫苗免疫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抗体阳转率及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将606名健康观察者分为2~5岁、6~12岁、13~17岁、18~60岁四个年龄组,结果显示,该疫苗全身反应发生率2.64%,局部反应发生率1.32%,四个年龄组疫苗免疫后杀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100%、99.3%和100%,免疫后A群杀菌抗体GMT分别为1:250.47、1:190.61、1:144.22和1:205.79,免疫后C群杀菌抗体GMT分别为1:273.33、1:551.18、1:788.26和1:809.81,冻干A+C群多糖疫苗在≥2岁人群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建议推广使用A+C群MPV。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婴儿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母传抗体对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abin 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s IPV)与不同剂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virus vaccine,OPV)采用不同序贯免疫程序接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柳州市600名2月龄无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史的常住健康婴儿,分为6个序贯免疫组,其中1剂s IPV+2剂b OPV 2组:s IPV+2b OPV(糖丸)组、s IPV+2b OPV(液体)组;2剂s IPV+1剂b OPV 2组:2s IPV+b OPV(糖丸)组、2s IPV+b OPV(液体)组;2剂s IPV+1剂t OPV 2组:2s IPV+t OPV(糖丸)组,2s IPV+t OPV(液体)组。每组100人。按照0、28、56 d程序,分别在婴儿2、3、4月龄时接种相应疫苗。检测免前、全程免后28 d血清中脊灰中和抗体滴度,计算阳转率及GMT。结果 6个序贯免疫组免前各项指标分布均匀,各型脊灰抗体阳性率、抗体水平及分布均无明显差异。共有518例免前和免后配对血清抗体检测结果的研究对象进入免疫原性分析。s IPV+2b OPV组与2s IPV+b OPV组Ⅱ型抗体、2s IPV+t OPV(糖丸)组Ⅲ型抗体免前阴性和免前阳性者接种疫苗后阳转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 IPV+2b OPV(糖丸)组Ⅲ型抗体,2s IPV+b OPV(糖丸)组与2s IPV+b OPV(液体)组Ⅱ型抗体,2s IPV+t OPV(糖丸)组Ⅰ、Ⅱ型抗体的免前阳性与免前阴性者接种疫苗后的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s IPV+t OPV(糖丸)Ⅰ型抗体组与2s IPV+t OPV(液体)Ⅱ型抗体组中,免前8~32、≥32两种滴度水平的免后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脊灰疫苗序贯免疫效果受脊灰母传抗体干扰。  相似文献   

11.
对青海省1~14岁健康儿童麻疹抗体水平进行了调查,抽样分析并评价其预防接种质量.在全省六州一地一市各选择1个县,对1~14岁健康儿童进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麻疹疫苗抗体阳性(≥1∶200)率为89.90%,保护率(≥1∶800)为81.91%,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1551.76.不同性别、民族及年龄间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T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麻疹疫苗抗体阳性率除化隆县为79.41%外,其它各地均在85%以上,不同地区麻疹抗体阳性率仍有差别,保护率距消灭麻疹尚有较大差距,还应进一步提高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从未接种脑膜炎奈瑟菌疫苗的健康儿童人群抗体水平。方法采用血清体外杀菌试验检测来自2013年河南省3月龄~6岁儿童的1 944份血样中抗A、C、Y和W135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抗体水平,计算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和易感人群比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受试者A、C、Y和W135群流脑血清抗体GMT为1∶0.66~1∶1.74,易感人群比例为91.82%~97.63%;不同性别人群血清抗体GMT和易感人群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年龄组受试者A、C和W135群流脑杀菌抗体GMT和抗体滴度≥1∶8人群比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6~23月龄受试者中Y群流脑杀菌抗体GMT(1∶3.42)和抗体滴度≥1∶8人群比例(17.51%)显著高于3~5月龄和2~6岁两个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月龄~6岁儿童A、C、Y和W135群流脑抗体水平均较低,为减轻儿童免疫负担,建议对这类易感人群接种多价流脑结合疫苗。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昆明市西山区2009年健康人群中麻疹IgG、白喉IgG、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脑IgG的免疫水平,评价预防接种效果,按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05年版)人群免疫水平监测方法开展了调查。结果显示,白喉抗体总阳性率57.67%,1~4岁组白喉抗体阳性率为89.71%,白喉疫苗在计划免疫人群中实施效果较好,其它人群未能达到免疫成功率;麻疹抗体总阳性率69.71%,未能达到保护水平,而1~6岁组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8.10%,达到计划免疫规程人群抗体阳性率85%的指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1.57%,乙肝抗体阳性率75.55%,但1~6岁组抗体阳性率较高,然后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乙脑全人群抗体阳性率为70.53%,经过多次乙脑强化免疫,在人群中构建了较为有效的免疫屏障。西山区四种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在国家免费所针对人群中实施效果较好,学龄前人群抗体阳性率较高,除乙脑疫苗接种人群外其它人群因未开展加强免疫工作,未能形成有效抗体免疫屏障,需定期开展重点人群强化免疫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简称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原则,采用0、21天免疫程序,选择3岁及3岁以上健康者1 202人。分组为3~11岁、12~17岁、≥60岁组,按照人数基本为1∶1的比例随机分别接种7.5μg和15.0μg甲型H1N1流感疫苗;18~59岁组按照人数基本为1∶1∶1的比例随机分别接种7.5μg、15.0μg甲型H1N1流感疫苗和安慰剂对照。观察各组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率以及免疫前后血凝抑制(HI)抗体阳转率、保护率、GMT水平和平均增长倍数。结果受试对象的安全性结果显示7.5μg和15.0μg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74%(48/549)和13.88%(74/533),其中Ⅱ级反应率分别为0.36%(2/549)和1.13%(6/533),未观察到Ⅲ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和其他异常反应及严重不良事件。2剂接种未见不良反应叠加现象。7.5μg或15.0μg试验疫苗首剂免疫后,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13%(395/464)和90.77%(413/455),保护率分别为85.56%(397/464)和91.43%(416/455),抗体GMT较免疫前分别增长36.1倍和52.6倍。2剂免疫后,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是97.84%(454/464)和99.12%(451/455),保护率分别是98.06%(455/464)和9 9.56%(453/455),抗体GMT较免疫前分别增长63.3倍和96.0倍。4个年龄组(3~11岁、12~17岁、18~59岁及≥60岁年龄组)7.5μg和15.0μg组HI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均大于70%,GMT较免疫前均增长2.5倍以上,结果显示7.5μg和15.0μg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1剂后抗体水平已达到研究方案中设定的预期标准,免疫2剂后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明显提高。结论临床试验表明甲型H1N1流感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且接种1剂15.0μg甲型H1N1流感疫苗,即可在3岁和3岁以上人群中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后,必须全面使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才能维持无脊灰状态,然而IPV成本较高,难以满足全球需要。皮内免疫途径能够降低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 derived from Sabin strains,sIPV)的抗原量,本研究将评估无针皮内免疫sIPV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本研究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生产的sIPV进行1/5(0.1 ml)剂量无针皮内免疫接种Wistar大鼠,并设计全剂量肌肉免疫对照组以及无针皮内免疫阴性对照组,按0月、1月、2月基础免疫程序,于免疫前及每剂免疫后第30 d釆血,检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评价免疫原性,并通过观察大鼠的皮肤刺激反应及豚鼠的全身过敏反应,评价安全性。Wistar大鼠3剂免疫后,1/5剂量皮内免疫组与全剂量肌肉免疫组Ⅰ、Ⅱ、Ⅲ型抗体阳转率均达到100%,各型别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均远高于1∶8保护水平。大白鼠接种疫苗后体重增加,皮肤刺激试验及全身过敏反应试验结果表明无针皮内免疫sIPV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本研究结果表明sIPV疫苗无针皮内注射免疫安全、有效,并可降低sIPV的抗原量,可为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提供可负担得起的疫苗。  相似文献   

16.
2002~2004年兰州市流感疫苗免疫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2004年每年9~11月在兰州市对我省使用流感疫苗进行血清学考核,3年用血凝抑制试验(H I)分别检测44、52、49人疫苗免疫前后不同4种血清型流感病毒的抗体水平。结果显示,接种疫苗者30~35 d后流感病毒4个血清型流感病毒H I抗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H1N1、H3N2、B(Yam agata)、B(V ictorian)保护率(≥1∶40)分别为91.72%、91.72%、81.63%和59.38%;免疫后人体H I抗体滴度的几何均数(GMT)分别为1∶221.76、1∶189.58、1∶71.04和1∶43.04;较接种前H I抗体滴度≥4倍的分别占53.79%(78/145)、58.62%(84/145)、75.51%(37/49)和58.37%(56/96)。血清学检测表明流感疫苗免疫效果好,免疫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长沙市健康人群麻疹血清抗体水平,为制定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在长沙市所辖区、县按年龄分层随机抽取调查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Ig G抗体;数据采用SPSS 13.0处理,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共采样调查275人,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6.7%。不同性别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岁组的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偏低,为77.4%;3~、5~、10~及≥15岁组的阳性率均为100.0%;1~岁组和7~岁组次之,分别为98.2%和97.3%。有麻疹类疫苗免疫史人群的麻疹抗体阳性率高于无麻疹类疫苗免疫史人群,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沙市健康人群麻疹血清抗体阳性率较高,基本形成了预防麻疹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8.
了解地鼠肾细胞狂犬病纯化疫苗接种安全性及有效性。分别以 1.0ml及 0 .5ml的剂量 ,按暴露后及暴露前免疫程序给 313人接种 ,用小鼠中和试验法检测血清中和抗体效价。结果显示 :临床副反应轻微 ,副反应率为0 .89%~ 15 % ;免疫全量疫苗和半量疫苗的人群均获保护力 ,抗体阳转率为 10 0 % ,免后抗体GMT滴度分别为35 .2IU/ml(n =32 )和 31.4IU/ml(n =37) ,经检验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免疫全量疫苗和半量疫苗两组的免疫前、后相比 ,经检验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表明疫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综合评估分析梅州市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分析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现场调查资料、评估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麻疹发病率的变化;随机对辖区内1~12岁健康儿童216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强化免疫前及完成二次强化免疫后麻疹lgG抗体水平监测。结果监测人群完成二次强化免疫后麻疹IgG抗体阳性率达100.00%(216/216),2009年强化组、2010年强化组麻疹IgG抗体保护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82.08%、87.62%和1958.83、2050.26,均显著高于强化免疫前;2009年强化免疫后麻疹年发病率由强化免疫前五年平均发病率1.71/10万下降至0.22/10万,下降率87.13%,2010年强化后麻疹年发病率再次下降(0.039/10万),下降率82.27%。结论梅州市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显著,均大幅度降低了麻疹发病率、提高了人群麻疹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深圳市南山区健康人群百日咳免疫现状及疫苗免疫成功率。方法健康人群抗体水平监测按照<1岁、1岁~、2岁~、3岁~、4岁~、5岁~、10岁~、15岁~、≥20岁共9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随机抽取50~60人共508人进行观察,采用ELISA检测其百日咳抗体水平,免疫成功率监测选定监测对象为50人,同一对象于基础免疫前和完成基础免疫后1个月进行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健康人群百日咳抗体阳性率为44.3%,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为21.69 U/m L。免疫成功率的免疫前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94.0%、临界4.0%、阳性2.0%,抗体GMC为3.39 U/m L;免疫后抗体检测结果:阴性38.0%、临界16.0%、阳性46.0%,抗体GMC为20.75 U/m L。结论深圳市南山区健康人群百日咳抗体阳性率和免疫成功率均不高,提示要提高百日咳疫苗的免疫成功率和接种率,必要时进行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