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华东地区根结线虫寄生真菌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5种分离根结线虫寄生真菌的方法的比较,发现通过雌成虫平板分离法和卵平板分离法有较高的成功率,其他三种自幼虫上或土壤中分离的方法很少取得成功。从华东地区104个根结线虫样品中分离得到根结线虫寄生真菌638个菌株, 鉴定为14个属22个种,其中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 C.heteronema, Fusarium equiseti, F.lateritium, F.proliferatum, Gliocladium virens, Humicola fuscoatra, Idriella lunata, Trichoderma hamatum, T.harzianum, Verticillium catenulatum, Volutella ciliata 为首次报道在根结线虫上寄生。通过种群分析发现Fusarium solani出现频率最高, F. oxysporum, Paceilomyces lilacinus 和 Acremonium strictum为常见种,这些种在根结线虫上广泛分布。同时还发现卵和成虫寄生真菌有所不同,Gliocladium virens 和Trichoderma harzianum仅在卵上分离到,而Volutella ciliata, Trichoderma hamatum 和Idriella lunata仅在雌成虫分离到,从幼虫上仅分离一次Paecilomyces lilacinus。其它真菌在卵和成虫上均可分离得到,真菌种类在三种根结线虫上和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作物根围土壤木霉菌物种多样性及其体外拮抗病原菌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我国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和新疆农作物根围土壤中的木霉菌进行分离纯化后,采用形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菌种鉴定,获得14个木霉种属346个菌株。其中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和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为优势菌种,分别占总数的35%和30%;其次为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占12%;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和平菇木霉(Trichoderma pleurotum)分别占8%,5%,2%和1%;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和短密木霉(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矩孢木霉(Trichoderma oblongisporum)分别皆占2%和1%;渐绿木霉(Trichoderma viridescens)、侧耳木霉(Trichoderma pleuroticola)和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为我国西北地区农作物根围土壤中最小的木霉种群,各仅占0.3%。将纯化的菌株分别与5个靶标病原真菌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平板上进行拮抗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各木霉菌株对病原菌的拮抗效果有明显差异,且其平均拮抗指数均60%。将2株短密木霉(TR1294TR1295)进行液体发酵培养,并用稀释5倍的发酵液配制PDA平板,对靶标病原真菌进行抑菌测试。结果显示,这5个病原真菌在含有TR1294和TR1295发酵液PDA平板上的生长抑制率可达72%,表明TR1294和TR1295在液体发酵过程中能产生抑菌次级代谢物。  相似文献   

3.
根结线虫病是对农作物危害严重且难以防治的病害,并随着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日趋严重。常规的化学防治方法因毒性大、破坏生态环境而不适应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能稳定寄生在作物体内的生物防治真菌,内生真菌通过抑制卵的孵化、降低J2期线虫幼虫活力、抑制线虫的入侵、延缓雌虫发育、减少产卵数目、降低作物根中根结和卵块数量,来实现稳定、高效、安全地防治根结线虫病害。近年来,内生真菌的作用机制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综述近年来内生真菌生物防治根结线虫机制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内生真菌直接攻击、资源竞争、代谢物胁迫、防御激活等4种主要机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开发、应用植物内生真菌进行生物防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根结线虫放线菌及其生物防治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感染植物根部的根结线虫卵和雌虫中,分离得到放线菌20株。形态、细胞壁氨基酸组分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分离菌株分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诺卡氏菌属(Nocardia)和假诺卡氏菌属(Pseudonocardia),其中链霉菌占80.0%。分离菌株对根结线虫Meloidogynespp.卵的平均寄生率、卵的孵化率、幼虫死亡率分别为54.1%、40.4%和26.2%。根据体外测试的结果,选择具有高致病力的3株链霉菌(1-17,2-6,9-47)和1株诺卡氏菌(5-1)进行温室番茄防效测试,其生防效率分别为31.4%、37.7%、56.4%和42.4%。  相似文献   

5.
用啤酒厂废料生产淡紫拟青霉菌剂及防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沧桑  林竞  徐腾  丘文杰   《微生物学通报》1997,24(2):107-109
从寄生在番茄的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incognita)卵块中分离到一种破坏线虫的内寄生真菌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lilacinus),并利用啤酒厂的废渣、废液生产出菌剂。该菌剂每克样品含孢子量为3.4×106,用其进行防治根结线虫的盆栽试验。每1600ml土壤施8g比施1g菌剂的根结指数、虫瘿、卵块、雌虫和幼虫分别减少65%、94.0%、94.0%、95.9%和97.9%。  相似文献   

6.
作者于2007和2008年的5-10月间在辽宁省的丹东、凤城、清原、桓仁等药材产区采集土壤样品200余份,通过采用稀释平板法和土壤颗粒平板法进行土壤真菌的分离和培养,共分离和鉴定出27属54种真菌,其中接合菌2属3种、子囊菌1属1种、无性型真菌24属50种。分离到的部分真菌种类是重要的药用植物病原菌,如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Fusarium oxysporum和F.solani。研究发现,Penicillium paxilli、P.expansum、Trichoderma atroviride及T.viride的分离频率最高,是辽宁省4个调查地区药用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的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7.
Nephaspisoculatus (Blatchley)属毛瓢虫亚科的小毛瓢虫族 ,专食粉虱。它源于中美洲 ,自七十年代初就在美国佛州被发现 ,是柑橘和蔬菜上白粉虱的重要天敌。本研究确定了该瓢虫各幼虫龄期和雌雄成虫在青菜 (col lard)叶上捕食银叶白粉虱BemisiaargentifoliiBellows&Perring卵在 6个密度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其成虫对 5种寄主植物的选择。结果表明 ,该瓢虫捕食率与白粉虱卵的密度呈线性相关。除第四龄幼虫其相关系数 (r2 )仅为0 .6 33外 ,其它各虫态的相关系数高达 0 .82 7~ 0 .94 4。根据该瓢虫各龄幼虫和雌雄成虫捕食量和白粉虱卵密度的关系 ,其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圆盘方程的第二种反应模式。随着龄期的增加 ,幼虫捕食白粉虱卵的量也随之增加。第四龄幼虫捕食白粉虱卵量最多可达 312粒 ,其次为第三龄幼虫 2 2 9粒 ,第二龄幼虫 73粒 ,而第一龄幼虫捕食量仅为 34粒。雌成虫捕食白粉虱卵量 (32 1粒 )明显高于雄成虫 (2 37粒 )。雌成虫特别喜欢在青菜上活动、取食和产卵 ,而不喜欢番茄 ,大豆 ,茄子和甘薯。有 4 4 .9%的雌成虫在青菜上活动 ,只有 9.9% - 17.1%的雌成虫在其它植物上活动。雌成虫在青菜 ,甘薯和茄子上的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比率依次为 95 .8% ,2 .8%和 1.4 % ,而无任何卵产在番茄和大豆上。  相似文献   

8.
稻虱跗(虫扇)的个体发生研究:生活史和寄生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顾秀慧  贝亚维 《昆虫学报》1990,33(2):174-181
稻虱跗蝙Elenchinus japonicus Esaki et Hashimoto属(捻翅目)跗蝙科,在稻田寄生于白背稻虱、褐稻虱和灰稻虱.稻虱跗蝙在母体血腔中发育、孵化产生三爪蚴,三爪蚴通过生殖沟、生殖孔、育道和育道开口离开母体.三爪蚴离开母体在稻株上活动.一旦靠近寄主,用足抓住寄主,爬在它们身上.它通过节间膜进入寄主,变成蛆状蚴,开始取食.幼虫在寄主体内继续发育,达到足够大小,它们羽化成虫.雌成虫留在寄主体内,仅露出“帽子”(即头胸部),雄虫离开寄主,自由飞翔、雄成虫寿命很短(<12小时),它们积极寻找雌虫,进行交配,发现交配位置在育道口,支配时间约1—2秒钟.雄成虫体长1.33mm;展翅约2.25mm;雌成虫体长1.6—2.6mm,宽0.88—1.35mm;头胸部长0.2mm;育道口宽0.15mm,卵在雌成虫体内形成,而卵母细胞在雌幼虫体内发育.卵长75μm×宽40μm.第1期幼虫(三爪蚴):体长0.2mm;尾须为体长1/3.第Ⅱ期幼虫(蛆伏蚴)足和附肢都退化;第Ⅱ期幼虫分成4个龄期,具口和消化道,蛹属围蛹.卵历期7—8天,而三爪蚴历期仅1天.蛆状蚴(2—5龄)历期10—11天,蛹历期约3—4天,雌成虫历期7—8天.在实验室,每世代历期约20—23天.稻虱跗蝙的寄生作用较低,由于三爪蚴找不到稻虱很快死亡.在浙江1983—1986年调查,稻虱跗蝙对白背稻虱成、若虫寄生率5—7%,灰稻虱的寄生率为2%,褐稻虱为1%.有时白背稻虱的寄生率可达20—40%.  相似文献   

9.
辽宁木霉属(Trichoderma)真菌的形态分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采自辽宁省内14个地方的173份土样和植物组织材料进行分离,获得了54株Trichoderma菌株,采用形态学分类方法鉴定出12种木霉菌,分别是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长枝木霉(T.longi-brachiatum)、粘绿木霉(T.virens)、卷曲木霉(T.spirale)、顶孢木霉(T.fertile)、粗壮木霉(T.strigosum)、长孢木霉(T.longipile)、钩状木霉(T.hamatum)、绿色木霉(T.viride)、康氏木霉(T.koningii)、深绿木霉(T.atroviri-de)和哈茨木霉(T.harzianum)。其中长孢木霉为中国新记录种,粗壮木霉和卷曲木霉为东北地区首次报道。文中列有辽宁省木霉属真菌的分种检索表,并附有各木霉菌的生境和分布。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柑桔的福建根结线虫Meloidogyne fujianensis新种。新种的特征是雌虫阴门右缘外侧有一中央凹陷的小圆隆,口针较短,排泄孔开口距头顶较远,雌虫、雄虫和第二期幼虫背食道腺孔至口针基球底部的距离较长。第二期幼虫a值较小,直肠不膨大,半月体与排泄孔处于同一水平上。这些特征与近似种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和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可相区别。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对杨梅根结线虫病的研究及病原鉴定结果。该病症状为:病树根部形成大小不一的根结,内有乳白色囊状雌虫及棕色卵囊;后期根结腐烂,病树叶片黄化脱落,梢枯乃至死亡。病原鉴定确认,引起该病的根结线虫有3个种:爪哇根结线虫(Meloidogyne javanica)、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和北方根结线虫(M. hapla)。爪哇根结线虫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2.
镰刀菌(Fusarium spp.)和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都是植物的重要病原物,这两种病原物在寄主植物中存在着非常复杂的互作关系,可导致严重的植物土传病害。为探寻对番茄根结线虫病害具有高效防治作用的优良菌株,本研究以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为靶标病菌,采用平板稀释涂布法从多年种植番茄的设施大棚土壤中分离和筛选到一株抑菌效果较好的生防细菌菌株TMQ-KSL-1,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测序对该菌株进行鉴定;测定不同浓度的发酵液及发酵上清液对根结线虫卵孵化率以及根结线虫二龄幼虫死亡率的影响,通过盆栽实验分析其发酵液对根结线虫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株TMQ-KSL-1具有较强的杀线虫活性,其发酵液和发酵上清液处理48 h线虫卵孵化抑制率分别为94.76%和90.72%;处理24 h番茄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97.37%;菌株TMQ-KSL-1发酵液100倍稀释液、200倍稀释液对番茄根结线虫病害防治效果分别为59.54%和12.14%,且100倍液处理防效与阿维菌素500倍液处理防效(6...  相似文献   

13.
黄颡前驼形线虫发生和成熟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寄生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胃、肠中的黄颡前驼形线虫(Procamallanus fulvidraconis)的成熟和感染丰度的季节动态。从2001年2月到2002年7月的18个月中,对来自于湖北省梁子湖的900尾黄颡鱼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线虫的感染率除在2002年1月比较低(32%)外,其他月份都在90%以上,且没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G=16.9620.0517=27.58);平均丰度也是在2002年1月较低(0.46),其他月份都高于6.32,但感染丰度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F=12.58>F0.0117,882=1.98)。在对黄颡前驼形线虫雌虫成虫的三个阶段(成熟期、怀卵期和怀幼期)和雄虫成虫的季节变化分析中发现:该线虫的生命周期为一周年;处于成熟期的雌虫在2-3月达到高峰,怀卵期雌虫在5-7月达到高峰,怀幼期雌虫则在6-9月达到高峰。因此推测:雌虫从第一期幼虫发育到成熟期(显隐前期)可能需要5-6个月,成熟期到怀卵期需要4-5个月,怀卵期到怀幼期需要1-2个月;第一期幼虫的释放应该在秋季,第三期幼虫的感染主要发生在晚冬和早春。本文还讨论了引起黄颡前驼形线虫在黄颡鱼中高感染率和高感染强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杨群芳  叶华智  张敏 《昆虫学报》2008,51(6):595-600
本文同时采用分离和电镜扫描技术研究了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Blan dford)不同发育阶段坑道和贮菌器内真菌种类的组成和变化。Ambrosiella hartigii是光滑足距小蠹扩散、蛀孔、越冬和体壁新硬化的成虫贮菌器内唯一分离到的真菌,而刚羽化的雌成虫贮菌器中没有分离到任何真菌种类,体壁新硬化的成虫贮菌器中真菌的分离频率最低。坑道内共分离到4种真菌:A. hartigii,Acremonium kiliense和2种镰刀菌Fusarium spp.。从卵期到蛹期的坑道中,A. hartigii总是能被分离到,占分离物总数的百分率较高,达40%~60%;而在成虫期坑道中,A. kilienseFusarium sp.1被分离率较高,都为34.6%。扫描电镜观察表明,A. hartigii为卵期到蛹期坑道中的优势种,而镰刀菌Fusarium spp.则是成虫期坑道中的优势种。这些结果均表明,Ambrosiella hartigii,Acremonium kiliense和2种镰刀菌Fusarium spp.是光滑足距小蠹的虫道真菌,而且这些真菌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类是随着蠹虫的发育阶段而变化的。真菌种类的组成和变化可 能与幼虫和成虫的营养需求以及虫道真菌的生长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稻虱跗蝙Elenchinus japonicus Esaki et Hashimoto属(捻翅目)跗蝙科,在稻田寄生于白背稻虱、褐稻虱和灰稻虱。稻虱跗蝙在母体血腔中发育、孵化产生三爪蚴,三爪蚴通过生殖沟、生殖孔、育道和育道开口离开母体。三爪蚴离开母体在稻株上活动。一旦靠近寄主,用足抓住寄主,爬在它们身上。它通过节间膜进入寄主,变成蛆状蚴,开始取食。幼虫在寄主体内继续发育,达到足够大小,它们羽化成虫。雌成虫留在寄主体内,仅露出“帽子”(即头胸部),雄虫离开寄主,自由飞翔、雄成虫寿命很短(<12小时),它们积极寻找雌虫,进行交配,发现交配位置在育道口,支配时间约1—2秒钟。雄成虫体长1.33mm;展翅约2.25mm;雌成虫体长1.6—2.6mm,宽0.88—1.35mm;头胸部长0.2mm;育道口宽0.15mm,卵在雌成虫体内形成,而卵母细胞在雌幼虫体内发育。卵长75μm×宽40μm。第1期幼虫(三爪蚴):体长0.2mm;尾须为体长1/3。第Ⅱ期幼虫(蛆伏蚴)足和附肢都退化;第Ⅱ期幼虫分成4个龄期,具口和消化道,蛹属围蛹。卵历期7—8天,而三爪蚴历期仅1天。蛆状蚴(2—5龄)历期10—11天,蛹历期约3—4天,雌成虫历期7—8天。在实验室,每世代历期约20—23天。稻虱跗蝙的寄生作用较低,由于三爪蚴找不到稻虱很快死亡。在浙江1983—1986年调查,稻虱跗蝙对白背稻虱成、若虫寄生  相似文献   

16.
褐飞虱两过线虫寄生前期幼虫的形态和数量性状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科线虫的形态结构,目前只有少量报道,大多数种的寄生前期幼虫的结构及数量性状都没有详细的研究.作者在1994-1996年间,对褐飞虱两索线虫(Amphimermis nilaparvata)寄生前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数量性状的观察和测量表明,两索线虫属与其它索科线虫在属间的形态结构有很大的差异,同属不同种间的幼虫结构较相似,但数量性状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利用寄生前期幼虫这两方面的差异可以进行属、种间的鉴别,有别于应用成虫期进行鉴别的常规方法,使鉴定依据更加充分和可靠.研究寄生前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数量性状,对索科线虫的活体、离体培养也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结合室内生测、温室盆栽和大棚内小区试验的方法,探讨了寒区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EPN)对我国北方越冬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的防治作用。室内生测的结果显示,在侵染剂量为400条侵染期线虫(IJs)每头3龄幼虫或蛹时,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ZT(HbZT,哈尔滨市植物园分离株)、H.bacteriophora LG(Hb-LG,辽宁分离株)、H.bacteriophora NJ(Hb-NJ,美国新泽西分离株)和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ll(Sc-All)对迟眼蕈蚊3龄幼虫的致死率于72 h后均达100%,而对蛹的寄生效果则是Hb-ZT线虫最高;Hb-ZT与Sc-All(1∶1)混用,对幼虫的室内寄生效果高于单独施用2个线虫的寄生效果;温室盆栽试验中喷施Hb-ZT与Sc-All(1∶1)的线虫混合液,施用剂量减半(50万IJs/m2),对韭蛆成虫羽化的控制效果稍高于单独施用2个线虫(100万IJs/m2)效果;不同时期防治韭蛆的试验结果表明,于韭菜棚内发现韭蛆成虫510 d内喷施线虫的防治效果较好;韭菜大棚内喷施剂量为50万IJs/m2的Hb-ZT与Sc-All线虫混合液对韭蛆幼虫防效达100%,增产作用与常规化学药剂(辛硫磷)相当。  相似文献   

18.
云南窗萤的形态学及其生物学特性(鞘翅目:萤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云南窗萤卵到成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学。根据野外观察和实验室饲养结果,记录了其生物学特性。卵、幼虫、蛹和雌成虫可发弱光,但雄成虫仅在受刺激时才发出更弱的光,云南窗萤可归属于昼行性萤火虫,而化学信号则是其雌雄在求偶时的主要识别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一株南海指海绵共附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抗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采用6种不同的培养基对南海指海绵上的共附生真菌进行平板涂布法分离培养,结合ITS-rDNA基因序列特征和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来研究海绵共附生真菌多样性。共分离培养出55株(21种)真菌菌株,优势菌属为木霉菌属Trichoderma sp.(31株),其中的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22株作为优势菌种,占真菌菌株总数的40%。其余真菌则属于枝孢菌属Cladosporium、迈耶氏酵母属Meyerozyma、茎点霉属Phoma、红酵母属Rhodotorula、青霉菌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等10个属,还有两株未鉴定到种的子囊菌。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等7种病原指示菌,采用琼脂扩散法对21种真菌的代表性菌株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其中有3种真菌至少对一种指示菌表现出抑菌效果,占菌株种类总数的11%。  相似文献   

20.
以前研究发现,辽宁地区大豆生长期间及收获期土壤中胞囊孵出的二龄幼虫量很少,推测线虫卵的休眠与大豆生长时期或季节相关。为明确该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的休眠特点,2002-2003年采用田间随机多点取样、室内分离及模拟自然条件孵化等方法对大豆胞囊线虫的休眠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感病品种辽豆10根围土壤中的白色雌虫、卵囊及褐色的胞囊均可孵出二龄幼虫,且孵化持续时间较长,第21d仍有幼虫孵出,白色雌虫及卵囊内的卵孵化率高于褐色胞囊;不同作物对其根围土壤中胞囊内卵的孵化影响不大,寄主作物大豆、非寄主作物玉米根围及休闲地土壤中的胞囊在条件适宜均可孵出二龄幼虫;季节对胞囊内卵的孵化有较大的影响,出苗期孵化率最高,收获期最低,2周时平均1个胞囊孵出幼虫分别为83.8和9.7条;胞囊皮对线虫卵的孵化有显著的影响。表明沈阳地区大豆胞囊线虫在正常和逆境条件下均有部分卵表现休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