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斑按蚊实验室自然交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斑按蚊Anopheles(C.)maculatus Theobald,1901是马来西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主要传疟媒介。在我国分布于东洋区。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对间日疟和猴疟原虫均较敏感,特别是对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更为敏感,是疟疾实验室研究较理想的蚊媒。但迄今尚未见该蚊自然交配成功的报道。我们从1979年以来,在用人工强迫交配54代的基础上,进行自然交配实验,截至1983年9月止已传22代,自然交配繁殖和传代已获成功,现报道如下:蚊种来源:采自四川凉山地区金阳县芦蒿公社。饲养室条件:温度恒定在25℃±2,相对湿度70~92%,幼虫期用100W白炽灯和…  相似文献   

2.
<正> 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 Peyton & Ha-rrison是我国及东南亚地区的重要传疟媒介,也是疟疾实验研究中常用的蚊种。早在1966年,Esah等首先用人工交配方法,在实验室饲养大劣按蚊获得成功。国内,1980年马贵恩用同样方法,建立了我国海南岛大劣按蚊品系。1979年8月起我们用人工交配方法,建立了海南岛保亭县大劣按蚊品系,至今保种已传至109代。现将其饲养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 疟疾的实验研究需要良好的媒介。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phensi和巴拉巴按蚊A.bala-bacensis驯化后,普遍用于疟疾的实验,国内亦开始使用。为了选择对疟原虫敏感性高的蚊种,我们于1978年对这两种按蚊进行了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敏感性的比较实  相似文献   

4.
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 Peyton & Harrison,1979)是东南亚和我国海南岛山林地区的重要传疟媒介,其生物学特性已有较多文献报道。但由于大劣按蚊是野栖蚊种,分布和栖息于山区森林中,所以较难在自然界中观察到该蚊的交配和产卵行为,我们在实验室建立大劣按蚊自然交配种群之后,对该蚊的郊配、产卵时间进行了观察,这对疟疾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媒介的防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华按蚊实验室饲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 Wiedemann)是疟疾和丝虫病的主要传染媒介,在我国分布很广,危害甚大。无论是研究药物防治、抗药性机理、生物防治以及流行病学等方面的工作中,都需要大量的按蚊作为研究材料。为此我们开展了中华按蚊室内人工饲养的研究。 在按蚊人工饲养方面,国外已有报道(Gerberg,1970)。中华按蚊复合体中的雷氏按蚊嗜人血亚种(A.lesteri anthropophagus.Xu and Feng)已在国内饲养成功。对中华按蚊的饲养,也进行过一些摸索,由于成蚊交配困难、吸血率低和幼虫死亡率高等缘故,均未获  相似文献   

6.
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实验室自然交配种群的建立,对于这一重要蚊媒生物学特性的了解及疟疾防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本文为报道在饲养过程中对大劣按蚊产卵数量、产卵天数及昼夜产卵规律等所作的初步观察。材料与方法受试蚊虫均为本室培育的自然交配种群,产卵观察期小蚊笼处蓝光,照度为2—4Lux,其他如实验室条件、蚊笼结构及大蚊笼内部装置以及饲养方法、卵的收集等见刘连珠等(1985,1986)报道。结果一、大劣按蚊饲养初期产卵的情况饲养初期,在改进了饲料配方和长时间微弱蓝光诱导刺激情况下,大劣按蚊雌蚊可有1—3.7%的交配受精率。在…  相似文献   

7.
昆明按蚊与凉山按蚊的种间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昆明按蚊(Anopheles knnmingensis Dong and Wang 1985)与凉山按蚊(An.liangshanensis Kang et al.1984)的种间关系,一直是蚊虫分类学家和疟疾研究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运用杂交实验、抱握器运动频率、形态分类等方法,对这两种蚊进行对比观察,证实二者为同一种按蚊。  相似文献   

8.
凉山按蚊(Anopheles liangshanensis Kang et al.1984)和昆明按蚊(An.kunmingensisDong and Wang 1985)是80年代相继在四川、云南发现的两个蚊种。我们于1992年做了两者的杂交实验,证实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本文就二者的形态进一步做了对比观察。1 材料和方法将四川越西县普雄镇捕获的凉山按蚊和云南龙陵县段家坝捕获的昆明按蚊,作隔离饲养,单个产卵。分别观察在实验室羽化3天后的成蚊雌蚊的翅、腹侧膜暗斑和雄蚊  相似文献   

9.
1986—1987年对实验室驯化的中华按蚊Anophelessinensis、多斑按蚊A.maculatus和斯氏按蚊A.stephensi的产卵习性作了比较详细的观察,现报道于下:材料和方法斯氏按蚊系1976年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转引保种于本所实验室。多斑按蚊是本实验室驯化繁殖传代的蚊媒。中华按蚊来源于本所丝虫室(引自上海昆虫研究所)参照曹仲华等(1985)方法饲养。至幼虫化蛹后,捞入盛水的蛹缸内,放入蚊笼,羽化为成蚊,用10%葡萄糖液棉球,饲喂2天以后,逐日喂豚鼠血,待卵巢发育成熟,在同一蚊笼内放两个产卵器,一个是小酒杯,内装半杯清水,另一个是平皿,…  相似文献   

10.
<正> 一九八五年和八六年在研制、试验和临床试用疟疾疫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由于热带地区疟疾地方性流行区控制(更不用说根除)疟疾的方法正日益减少,到本世纪七十年代就明显地需要一种新的疟疾控制方法。由于媒介按蚊对大多数有效的(但价格越来越贵的)杀虫剂抗性日益增加,疟原虫  相似文献   

11.
1986年—1988年对昆明按蚊(Anopheles kunmingensis Dong et Wang.)在云南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传疟作用等进行了研究。从地理分布、种群数量、嗜血习性、栖息习性、季节消长、自然感染率以及防治试验证实,昆明按蚊是云南省北纬24°以北,海拔1600米以上地区的重要传疟媒介。用常规的化学杀虫剂滞留喷洒,可有效地控制该蚊的密度及有关疟疾流行病学指数。  相似文献   

12.
中华按蚊是我国疟疾和丝虫病的主要媒介之一。近年来对中华按蚊的生态习性等研究,证明我国各地的中华按蚊存在着差异。是否中华按蚊为一个种团(也即复合体)?这个问题值得研究。目前,国外对蚊虫种团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疟疾现场应用研究科学工作组第一次会议报告,已确定了蚊虫种团有冈比亚按蚊种团、点体按蚊种团、催命按蚊种团等,可能为种团的有乌头按蚊、库态按蚊、萨氏按蚊、斯  相似文献   

13.
自19世纪末叶英国学者Ross和意大利学者Grassi等先后发现蚊为疟原虫的媒介之后,疟原虫的蚊体期的研究得到很大的重视。一方面是由于对疟疾流行病学研究的需要;另一方面,疟原虫蚊体期的形态及其发育时间的长短,又是疟原虫种的鉴别的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大劣按蚊在实验条件下交配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实验室建立了大劣按蚊自然交配种群之后,对其交配习性进行了观察。饲养初期,养蚊笼大小对其交配有一定的影响,在大蚊笼饲养交配受精率高,反之则低,饲养23代以后,两者已无明显差异。在同笼内,雌雄蚊的比例,以1:1.5者交配受精率高;1:1者低;1:2者则处于不稳定状态。大劣按蚊羽化至少在48小时后才能进行交配,随着蚊龄增长,交配受精率逐步增加,初步认为21天的蚊龄仍有交配行为存在。  相似文献   

15.
嗜人按蚊是我国的五种主要传疟媒介之一〔1〕。柳朝藩等(1986)〔2〕在筠连县调查,该蚊传播的疟疾占疟疾总数的94.3%,确定为高效传疟媒介。卫生部1989年颁发的《疟疾防治技术方案》规定,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地区应采取灭蚊措施防治疟疾。所以,掌握嗜人按蚊的区域分布是确定防疟策略的重要条件之一。现将四川省已知有嗜人按蚊分布的82个区县按行政区划报告如下。成都市:金牛区、青白江区、金堂县、双流县、新都县、彭县、大邑县、邛崃县、蒲江县、新津县。重庆市:江北区、九龙坡区、北碚区、双桥区、长寿县、巴县、綦江县、江北县、江…  相似文献   

16.
继伦杜和克利柯-肯特力柯(Landau and Killick-kendrick)报道了用斯氏按蚊感染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 yoelii即P. yoelii yoelii)成功后,韦利(Wery)、陈佩惠等先后较详细地报道了该虫在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phensi)体内发育过程。自70年代起,国内外相继用约氏疟原虫-斯氏按蚊系统作为筛选和评价疟疾病因性预防和根治药的动物模型,但在抗疟药物的试验中,需要斯氏按蚊对疟原虫有高而稳定的感染率。为此,作者等于1977  相似文献   

17.
宋宗臣 《四川动物》1995,14(1):27-28
食蟹猴疟原虫B株子孢子感染后供蚊血餐感染时间的初步观察宋宗臣第三军区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重庆630038食蟹猴疟原虫B株-按蚊-恒河猴系统是疟疾根治药物研究较理想的模型。在使用此模型时,获得好的感染蚊批是重要环节。1984年我国引进此株疟原虫后,对子孢...  相似文献   

18.
中华按蚊是我国北纬25度以北地区传播疟疾的重要媒介。温度是影响按蚊繁殖和疟原虫发育的主要生态因子,对疟疾流行季节与流行程度影响甚大。本文从温度与中华按蚊各虫态发育历期的关系,分析不同纬度地区中华按蚊  相似文献   

19.
国外自60年代中期起重视疟疾病因性预防研究工作。但报道的多是伯氏疟原虫-斯氏按蚊系统方面的资料。约氏疟原虫1965年被发现、1974年被用于疟疾病因性预防药物筛选研究,关于各品系小鼠对约氏疟原  相似文献   

20.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抗鼠疟红内期原虫单克隆抗体,并与猴疟及恶性疟原虫的交叉试验,Taylor,et al.(1981)曾有报道刘尔翔等(1984);李文渌等(1984),用抗约氏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单克隆抗体与间日疟原虫进行交叉试验,但用抗间日疟单克隆抗体与同种疟原虫及与其他动物疟原虫作比较试验,尚未见正式文献报道。鉴于目前间日疟原虫抗原来源还十分困难,若能找出其他种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的共同抗原成分,作为替代抗原,将有利于免疫诊断及免疫预防的研究。此外,在我国间日疟原虫是否存在地域株差别的问题,尚没有统一结论。针对上述,本文用现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