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Cu(C6H9N3O2)2Cl2对小麦的生态毒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怡平  刘永军 《生态学报》2005,25(11):3107-3111
以冬小麦为实验材料,比较研究了(1)不同浓度配合物对小麦生长的影响;(2)相同浓度的CuC l2、配体C6H9N3O2和配合物Cu(C6H9N3O2)2C l2对冬小麦种子萌发、苗期生长及其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不同浓度新配合物对小麦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高抑制作用逐渐增大;(2)CuC l2、配合物Cu(C6H9N3O2)2C l2对小麦种子总淀粉酶活性、蛋白酶活性、萌发率、生长势、根长、株高、总生物量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配合物Cu(C6H9N3O2)2C l2的抑制作用小于CuC l2,而配体C6H9N3O2对上述生物学参数具有促进作用;(3)CuC l2、配合物Cu(C6H9N3O2)2C l2处理引起膜脂过氧化,显著的提高了幼苗的M DA浓度,导致SOD、POD、CAT活性降低,CuC l2的抑制作用大于配合物Cu(C6H9N3O2)2C l2,而配体C6H9N3O2处理对SOD、POD、CAT活性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上述结果说明C6H9N3O2对CuC l2生理胁迫具有保护作用,结合态的Cu2 (配合物Cu(C6H9N3O2)2C l2)的毒性显著的降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配合物抑制小麦生长发育的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2.
3.
内蒙古草原常见植物叶片δ13C和δ15N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艳杰  许宁  牛海山 《生态学报》2016,36(1):235-243
在中国东北样带沿线的内蒙古草原地区采集了一些常见植物的叶片样品,并测定其δ13C和δ15N值,分析了其统计学特征以及对环境因子(年平均降雨量和温度)的响应模式。发现东北样带草原区同时存在C3和C4两种不同光合途径的植物,但是C3植物占主导地位,C4植物数量有限。C3植物叶片δ13C随着年平均降雨量和年平均温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反映了此区域C3植物δ13C受控于降水量和温度。C4植物的叶片δ13C值随着降雨量的增多而有轻微升高的趋势,但是C4植物的叶片δ13C值对年平均温度的响应不敏感。不论对C3植物还是C4植物而言,叶片δ15N都随降雨量增加而显著降低,即干旱区的植物叶片δ15N大于湿润地区,这说明降水是影响植物叶片δ15N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两者叶片δ15N对温度的响应不敏感。  相似文献   

4.
NH4+对L-色氨酸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NH4+浓度对大肠杆菌E.coli TRTH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影响。方法:通过外源添加试验,利用30 L发酵罐进行分批补料发酵试验,考察E. coli TRTH发酵生产L-色氨酸过程中生物量、L-色氨酸产量、有机酸含量、耗糖速率、发酵液中NH4+浓度及质粒稳定性变化。建立了大肠杆菌合成L-色氨酸的代谢流平衡模型,应用 MATLAB 软件计算出E. coli TRTH发酵中后期代谢网络的代谢流分布。结果:发酵结果显示,利用NaOH和氨水混合补料,控制NH4+浓度在120 mmol/L以下,菌体能够以较长时间和较高比生长速率保持对数生长,最终菌体生物量和L-色氨酸产量分别提高了12.16%和19.80%。随着NH4+浓度的增加,发酵液中丙酮酸、乳酸及乙酸浓度均略有增加,细胞质粒稳定性下降。控制NH4+浓度在120 mmol/L以下,E. coli TRTH发酵生产L-色氨酸的代谢流量分析结果表明,EMP途径的代谢流量降低7.31%,PP途径的代谢流量增加7.14%,TCA循环的代谢流量降低22.04%。结论:高浓度的NH4+导致菌体生长提前结束,耗糖速率降低,产酸受阻,控制NH4+浓度在120 mmol/L以下,解除了NH4+对菌体生长和产物生成的抑制,使得菌体生物量和L-色氨酸产量大幅提高,实现了高密度发酵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流域内植被类型、地形地貌特征对土壤氮循环过程有重要的作用,是影响下游水体无机氮素来源以及富营养化的关键因子。通过比较小流域内4种植被类型(落叶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天然阔叶次生林和农田(玉米))对土壤NO3--N和NH4+-N含量空间变化的影响,揭示流域内不同立地条件下水源涵养林与土壤无机氮变化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植被类型土壤NO3--N和NH4+-N含量差异显著(P<0.05);由坡上到坡下土壤NO3--N和NH4+-N含量显著降低;在土壤表层NO3--N和NH4+-N含量最高,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无机氮含量减少;与水源涵养林天然植被和人工林植被相比,农田土壤NO3--N含量最高(11.86mg·kg-1),有较高的氮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6.
研究氧化苦参碱对L6大鼠成肌细胞H<>sub>2O2凋亡的影响.采用过氧化氢损伤L6大鼠成肌细胞的方法,建立L6大鼠成肌细胞H2O2凋亡模型.使用剂量为0.3,0.15,0.75 g/L的氧化苦参碱处理细胞.应用MTT法统计存活率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用DAPI荧光染色、HE染色以及Bax和Bcl-2抗体鉴定损伤程度,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质差异.结果表明,H2O2损伤的成肌细胞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增加.各种剂量氧化苦参碱能提高成肌细胞的存活率,促使Bcl-2增高,Bax降低.对成肌细胞的保护程度随氧化苦参碱剂量增加而增强,在剂量为0.3 g/L时,效果显著,其次是0.15、0.75 g/L的氧化苦参碱.其生理生化机制是氧化苦参碱保护2O2通过NFκB信号通路造成的大鼠成肌细胞凋亡模型.结果显示,氧化苦参碱具有作为新的抗氧化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气溶胶发生系统模拟PM2.5颗粒的发生,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欧美杨107(Populus euramericana Neva.)对PM2.5中水溶性无机成分NH+4和NO-3的吸收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欧美杨能够有效吸收PM2.5中的NH+4和NO-3。轻度和重度污染下,欧美杨叶片对NH+4和NO-3的吸收速率均于处理后第1天达到峰值,之后,轻度污染下对NH+4和NO-3的吸收速率迅速降低以后趋于稳定,而重度污染下对NH+4和NO-3的吸收速率缓慢下降至趋于稳定。轻度污染下的欧美杨叶片的15N含量在处理后第1天达到峰值,15N(NH+4)的含量为0.11 mg/g,干重,15N(NO-3)的为0.14 mg/g,干重,之后15N含量迅速下降至趋于稳定。重度污染下的叶片15N含量在处理第1天迅速增长,之后缓慢增长至处理后第7天达到最高值,15N(NH+4)的含量为0.11 mg/g,干重,15N(NO-3)的为0.13 mg/g,干重。处理7 d后,欧美杨不同组织器官吸收或通过再分配获取的15N含量存在差异。轻度污染下,细根对NH+4和NO-3的吸收量最高,树皮、叶柄、叶片次之,髓最低。而重度污染下,叶片对NH+4和NO-3的吸收量最高,细根、叶柄、树皮次之,髓最低。欧美杨各组织器官中NH+4和NO-3的含量均表现为重度污染大于轻度污染,且两种污染程度下的欧美杨各组织器官对NO-3的吸收均大于对NH+4的吸收。重度污染下,欧美杨茎木质部对15N(NH+4和NO-3)的吸收征调能力(Ndff,Nitrogen derived from fertilizer)最大,其次为髓,叶片最小;欧美杨各组织器官中的15N分配率表现为叶片细根叶柄树皮粗根茎木质部髓。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揭示植物吸收PM2.5的机制及有效利用植物降低颗粒物污染、净化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构建拟南芥AtDAD1超量表达载体,以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拟南芥哥伦比亚生态型,比较AtDAD1超量表达植株和野生型植株表现型的差异,以及两者对H2O2抗性的不同。实验显示,AtDAD1转基因拟南芥生长较野生型拟南芥更为强壮,对高浓度H2O2有较强的耐受力。测定两者糖含量,发现AtDAD1转基因拟南芥叶片糖的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拟南芥叶片。以上结果表明,AtDAD1基因可能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并可能在拟南芥抵抗凋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Mg2+对阿霉素引起心肌线粒体F1F0变化的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肿瘤药物阿霉素(ADM)对心肌线粒体F1F0-复合体呈现抑制而对F1-ATPase无抑制,这表明ADM可能是通过膜脂起作用的,适当浓度Mg2+能降低ADM对复合体的抑制.经 31P-NMR和标记荧光探针NBD-PE,DPH,MC-540以及内源荧光等的测定,结果表明ADM可能首先通过诱导F1F0膜脂形成非双层脂结构,继而影响了膜脂的堆积程度和流动性,进而引起F1F0-复合体酶蛋白构象的改变,最终导致酶活力的降低.Mg2+则可能由于与ADM竞争与心磷脂的结合,而对ADM引起F1F0的变化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地区雨水中NH4+-N/NO3--N和δ15NH4+值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6月至2005年7月,利用自行设计的雨水收集器对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常熟、南京和杭州3个观测点进行了全年性雨水观测,分析了雨水中NH4+-N/NO3--N和铵态氮自然丰度(δ15NH4+)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3个观测点雨水中NH4+-N/NO3--N和δ15NH4+值均呈相似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两者的规律性变化在以田间农事耕作为主的常熟观测点尤其明显,而位于市区的南京观测点和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杭州观测点的规律性次之;雨水中NH4+-N/NO3--N的峰值出现在6月下旬到8月上旬,然后逐渐下降,冬季降到最低;雨水中δ15NH4+值在6月下旬到8月中旬为负值,在8月下旬到11月中下旬为正值,12月至翌年3月又变为负值,5至6月中旬又转变为正值.雨水中NH4+-N/NO3--N和δ15NH4+值的季节变化与不同作物生育期间氮肥的施用、当地气候的季节性变化以及其他NH3释放源的NH3挥发有关(人和动物排泄物、氮污染水体及有机氮源中的氨挥发),其对大气湿沉降中NH4+的来源、形态组成及陆地不同NH3排放源的强度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NH4+/NO3- ratios on nitrogen metabolism of cotton was studied under controlled hydroponic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single nitrate nutrition,solutions with 25/75,50/50,75/25 and 100/0 of NH4+/NO3-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oluble protein accumulation in leaves and roots of cotton,and the maximum content of soluble protein in leaves and roots appeared respectively in the solution with 50/50 and 75/25 of NH4+/NO3-.The soluble protein content in roots wa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NH4+ percentage,but was slightly less in the solution of 100/0 than 75/25,which was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excess NH4+ limiting boot metabolism.With the increase of NH4+ percentage,the nitrate content in petiole and the nitrate reductase activity in functional blade declined,but ammoniac nitrogen content increased in every organ of cotton.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eign nitrogen affected the nitrogen metabolism of cotton in a different way,and the nitrogen absorption by cotton was probably related to different forms of foreign nitrogen.  相似文献   

12.
采用浸浴法研究了氧化纳米颗粒TiO2、ZnO、SiO2对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肝中Na+/K+-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TiO2处理组,高浓度(5 mg/L、10 mg/L)组表现为抑制作用,其中5 mg/L处理组Na+/K+-ATP酶的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10 mg/L处理组中Na+/K+-ATP酶的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中酶的活性(p<0.05)。低浓度组(0.1 mg/L、1 mg/L)则表现为先诱导后抑制,除0.1 mg/L组在暴露1 d后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纳米ZnO、SiO2处理组(0.1 mg/L、10 mg/L)在暴露1 d后,肝中Na+/K+-ATP酶的活性均比对照组高,随着暴露时间增加至20 d,Na+/K+-ATP酶活性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种纳米颗粒的浓度为0.1 mg/L时,对暴露后1 d剑尾鱼肝中的Na+/K+-ATP酶活性的影响均为诱导作用,诱导大小顺序为ZnO>TiO2>SiO2;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至10 d,纳米TiO2、ZnO、SiO2处理组对Na+/K+-ATP酶活性均表现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无创经皮组织氧分压(tcpO_2)和二氧化碳分压(tcpCO_2)的监测意义及用于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接诊的80例脓毒症患者进行研究,根据监测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监测动脉血气,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连续监测,并根据相关数据指导液体复苏,提高氧输送,并追踪患者预后。分析和比较两组的tcpO_2、tcpCO_2、氧偏移度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在脓毒症的变化及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tcpO_2、tcpCO_2、氧偏移度及APACHEⅡ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组患者tcpO_2、氧偏移度及APACHEⅡ均显著高于存活组、而tcpCO_2低于存活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pO_2、tcpCO_2均与氧偏移度及APACHEⅡ呈显著正相关(P0.05);tcpO_2诊断脓毒症的AUC为0.806,95%CI为0.710~0.902;tcpCO_2诊断脓毒症的AUC为0.723,95%CI为0.608~0.839;氧偏移度诊断脓毒症的AUC为0.970,95%CI为0.938~1.000;APACHEⅡ诊断脓毒症的AUC为0.932,95%CI为0.879~0.985;联合检测诊断脓毒症的AUC为0.997,95%CI为0.989~1.000,联合检测的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74%、95.68%,显著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经皮氧/二氧化碳分压监测装置早期监测有助于早期评估脓毒症的严重程度与预后。  相似文献   

14.
在FACE(free-aircarbondioxideenrichment)平台上,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观测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增加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0和250kgN·hm-2两种氮肥水平下大气CO2浓度增加200μmol·mol-1均明显促进水稻生长,水稻生物量积累.大气CO2浓度增加对150和250kgN·hm-2两种氮肥水平下稻田CH4排放均无显著影响,并简要分析了与现有文献报道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大气CO2浓度增加也未导致150和250kgN·hm-2两种氮肥水平下稻田N2O排放的明显变化,与大多数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研究探索自组装短肽R2I4R2在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体外三维培养的应用效果与对创伤修复过程的作用。通过圆二色谱仪分析不同时间、温度和离子条件对其二级结构的影响;刚果红染色宏观检测短肽自组装情况;体外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探索细胞在R2I4R2形成的纳米纤维网络中的生长状态及凋亡情况;建立SD大鼠皮肤创伤模型,HE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对皮肤创伤修复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R2I4R2在不同条件下均可形成较为稳定的二级结构;自组装24h后可形成均一稳定的膜片状结构,为细胞三维培养提供支架;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可在R2I4R2形成的纳米纤维网络三维环境中生长且状态良好;动物实验表明,短肽R2I4R2可减少炎症、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加速皮肤创伤修复过程。自组装短肽R2I4R2作为新的纳米支架材料,可用于细胞三维培养与皮肤创伤修复。  相似文献   

16.
炎症是机体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失调时将会对自身机体造成损伤。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均与炎症的失调有关。硫酸酯酶作为人体不可或缺的蛋白质家族与炎症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发热是炎症最主要的表现形式,硫酸酯酶修饰因子2(sulfatase-modifying factor 2,SUMF2)参与硫酸酯酶的激活且与发热密切相关。脂多糖刺激人体后,SUMF2的表达明显降低。SUMF2已被证实与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且能在体外水平抑制IL-13的分泌,IL-13可以通过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发挥抗炎作用。本文将就硫酸酯酶、SUMF2及其对炎症之间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拟南芥AtDAD1 超量表达植株对H2O2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拟南芥AtDAD1超量表达载体,以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拟南芥哥伦比亚生态型,比较AtDAD1超量表达植株和野生型植株表现型的差异,以及两者对H2O2抗性的不同。实验显示,AtDAD1转基因拟南芥生长较野生型拟南芥更为强壮,对高浓度H2O2有较强的耐受力。测定两者糖含量,发现AtDAD1转基因拟南芥叶片糖的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拟南芥叶片。以上结果表明,AtDAD1基因可能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并可能在拟南芥抵抗凋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电化学碳化一锅法,以三聚氰胺为原料,成功制备得到了功能化荧光g-C3N4纳米材料,然后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FL)技术表征g-C3N4的荧光性质,考察g-C3N4作为免标记的荧光探针检测抗生素药物氯霉素(CAP)的传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得到的g-C3N4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且基于CAP对g-C3N4荧光强度(激发/发射波长分别为380/468 nm)的猝灭作用,可实现对CAP的检测。在优化实验条件下,所制备的g-C3N4荧光探针对CAP具有较好的传感性能,线性检测范围为1 m M~10 m M,线性回归方程为y=0.013 9x-0.09,线性相关系数R2=0.959。该方法可用于简便、快速、灵敏地检测抗生素药物CAP,并有望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和生物医学等领域中实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河口底栖鱼类,不具鳞片,对环境适应力强的乌塘鳢为材料,研究它们以摄食和渗透两种方式对~(51)Cr,~(60)Co、~(131)I和~(141)Ce的吸收。为了观察在渗透吸收期间个体的差异,测定了单条活鱼的放射性。在实验中采用多核素示踪法并用S-80智能多道分析器和Ge(Li)探头测量放射性。 结果发现,当~(131)I的浓度为3.4×10~(-7)居里/升时,在10小时内所有的乌塘鳢都被杀死,而~(131)I在鱼体各组织器官的积累是明显的。器官积累核素数量的顺序是~(131)I>~(141)Ce>~(51)Cr,在任何组织器官均未检出~(60)Co。 在渗透吸收实验里,对单条活鱼的测量结果表明,核素是能够通过皮肤的渗透积累在鱼体内,并且存在个体差异。同时表明,生命元素的同位素如~(131)I,~(60)Co容易渗透到鱼体内部器官,而非生命元素的同位素例如~(141)Ce、~(51)Cr的渗透是慢的。 ~(51)Cr、~(60)Co、~(131)I、~(141)Ce是沿海核设施常见的放射性废物成分,有的是具有生态学意义的核素(Goldberg,1957),随着沿海核电站的不断兴建,它们在河口港湾存在的机会越来越多。虽然海洋鱼类和淡水鱼类对它们的浓集有过报道(Hiyama et al.,1964),但河口生物,特别是河口的底栖鱼类对它们的吸收和积累,则研究甚少。 乌塘鳢是生活在河口滩涂的底栖鱼类,适应于半咸淡的水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藁本内酯对H_2O_2诱导的B16黑素瘤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以H_2O_2诱导B16黑素瘤细胞氧化损伤为模型,并以藁本内酯进行干预,采用MTT法测细胞活力,酶标仪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流式细胞术测细胞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Ψm)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结果:与H_2O_2诱导的B16黑素瘤细胞比较,应用藁本内酯(5、10、20μmol·L~(-1))处理的B16黑素瘤细胞活力和△Ψm明显提高,LDH漏出量明显减少,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藁本内酯对H_2O_2诱导的B16黑素瘤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恢复线粒体功能、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