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彦杰  昝林森  王洪宝 《遗传》2009,31(10):1006-1012
利用PCR-SSCP结合测序技术对405头24月龄秦川牛脂联素基因SNPs位点进行检测, 运用SPSS统计程序中的GLM模型将检测到的SNPs位点与部分胴体及肉质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检测到AA、AB、BB、CC、CD 5种基因型, 其中AB、BB型个体在脂联素基因第2外显子 64 bp处发现G→C突变, CD型个体第3外显子50 bp处发现C→T的突变, G→C导致谷氨酸(GGA)转化为谷氨酰胺(GCA), C→T导致丝氨酸(TCA)转化为亮氨酸(TTA)。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AA型个体的宰前活重、胴体重、眼肌面积显著高于BB型(P<0.05), 而在胴体腿臀围方面, AA型个体极显著高于AB型、BB型个体(P<0.01)。CD型个体的宰前活重、胴体腿臀围、皮下脂肪厚、背膘厚、嫩度都显著优于CC型个体(P<0.05)。脂联素基因该位点可能是影响秦川牛胴体及肉质性状的主效QTL或与之紧密连锁, 可作为秦川牛高档牛肉生产的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
猪产仔数分子标记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确定了2个新的猪产仔数分子标记,雌激素受体基因ESR的第8外显子处的ESRB位点、催乳素受体基因的第7外显子的FSHRB位点。通过比较和分析多个产仔数的效应,初步确定了4个有利于产仔数提高的分子标记基因型,基因位点ESR、FSHRB的基因型BB的产仔数显著地高于AB、AA型;位点ESRB、PRLR的基因型AA的产仔数显著地高于AB、BB型;4个基因位点多态性与仔猪生长性能、母猪乳头数不存在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根据GenBank发表的绵羊生长激素(GH)基因外显子1的序列设计一对引物,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GH基因外显子1在甘肃现代肉羊新品种选育群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与3月龄前的体重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GH基因外显子1在新品种群羊中存在多态性,检测到两种基因型(AA、AB),其301bp处有一个T/A突变和305bp处有一个G/A突变,初生重、1月、2月、3月龄体重AA、AB型都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3月龄AB型个体的体重相对于AA型偏高,由此初步推断GH基因可能是影响绵羊体重性状的主基因或与主基因相连锁,可用以对绵羊体重性状进行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4.
水貂GH基因SNP_S与皮张长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貂生长激素(GH)基因作为控制水貂皮张长度性状主基因的候选基因,以大兴安岭水貂养殖基地养殖的水貂群为试验材料,通过PCR-SSCP方法对GH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在该基因内含子1中发现1处碱基突变:C→A,并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B、BB),BB基因型个体与AA基因型个体皮张长度有一定的差异(P0.05)。在外显子2中发现2处碱基突变:T→A、C→G,并由此检测到了3种基因型,分别命名CC、CD、DD,但3种基因型对水貂皮长的影响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统计各基因型之间的组合给水貂皮长带来的影响时,发现多数组合基因型对所检测的水貂皮长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5.
梁琛  储明星  张建海  刘文忠  方丽  叶素成 《遗传》2006,28(9):1071-1077
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促卵泡素b亚基(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β, FSHβ)基因5′调控区、外显子1和外显子2在高繁殖力山羊品种(济宁青山羊)和低繁殖力山羊品种(辽宁绒山羊、波尔山羊、安哥拉山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同时研究该基因对济宁青山羊高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山羊与绵羊的FSHβ 基因该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9对引物中, 只有P9的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P9的扩增片段在济宁青山羊和辽宁绒山羊中检测到AA、AB和AC 3种基因型; 在波尔山羊中检测到AA、CC和AC 3种基因型; 在安哥拉山羊中检测到AA、BB、CC、AB、AC和BC共6种基因型。测序分析发现BB型与AA型相比在外显子2的第94 bp处有G→A突变, 并引起氨基酸改变(丙氨酸→苏氨酸); CC型与AA型相比在外显子2的第174 bp有一处C→T沉默突变。济宁青山羊AA、AB和A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86、0.137和0.177。AA基因型济宁青山羊产羔数最小二乘均值比AB基因型的多0.78只(P<0.05), 比AC基因型的多0.64只(P<0.05)。  相似文献   

6.
猪Mu阿片受体基因外显子Ⅲ单核苷酸多态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行为规癖 (古板行为 )是母猪一种常见的异常行为 ,表现为重复、不变化的行为模式 ,并且不带有明显的目的性。Mu阿片受体 (Muopioidreceptor,简称MOR)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 ,分布在痛觉传导区以及与情绪和行为有关的区域 ,影响动物的神经反应和行为表现。本研究以Mu阿片受体基因作为候选基因 ,探讨影响母猪规癖性状的可能性。根据Mu阿片受体基因外显子Ⅲ的序列设计引物 ,用PCR -SSCP的方法对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发现该位点存在多态性。对两种纯合子片段克隆并测序表明 ,mRNA第 1169处存在C→T的单碱基突变 ,在第 12 2 6处存在C→A的单碱基突变 ,均为沉默突变。统计结果发现 3种基因型 (AA ,AB ,BB)在各品种中的分布不一致 ,χ2 独立性检验差异极显著 (P <0 0 1)。将大白猪 3种基因型同行为规癖性状进行最小二乘分析 ,结果表明 ,BB基因型与其他 2种基因型相比有较高的无食咀嚼表现频率 ,同AA型比较差异极显著 (P <0 0 1) ,咬栏和站立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因此 ,推测Mu阿片受体基因可能是影响母猪无食咀嚼性状的主效基因或与控制该性状的主效基因连锁  相似文献   

7.
采用PCR-SSCP技术并结合测序对233头奶牛β乳球蛋白(β-Lg)基因5’端部分序列和外显子1全部序列进行了多态性研究,分析了该基因与奶牛泌乳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β-Lg基因5’端和外显子1共存在2个等位基因3种基因型,BB型为优势基因型,B为优势等位基因。该群体在这一位点上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548。测序结果显示,与普通牛该基因序列(X14710)相比,B等位基因在2073 bp、2202 bp和2206 bp处发生了G→C、C→T和A→G的碱基突变,其中2202 bp处的C→T突变导致第11位氨基酸由苏氨酸变为异亮氨酸,而A等位基因在3个位点上与X14710相同。最小二乘法分析表明,BB型305 d乳蛋白量显著高于AA型和AB型(P<0.05);AB型305 d乳脂量显著高于AA型(P<0.05),BB型与AB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等位基因B为高乳蛋白量和乳脂量的优势基因,可作为奶牛选育的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8.
李剑虹  崔卫国  王宇  包军 《遗传学报》2004,31(12):1369-1374
应用PCR SSCP的方法对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的Kappa阿片受体 (Kappaopioidreceptor,简称KOR)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和分析 ,研究Kappa阿片受体基因作为候选基因 ,影响母猪行为规癖性状的可能性。根据Kappa阿片受体基因外显子的部分序列设计 3对引物 ,发现F1/R1引物对扩增的片段有多态性。对两种纯合子片段克隆并测序表明 ,mRNA第 10 5处有一C→T的单碱基突变 ,为沉默突变。统计结果发现 ,3种基因型 (AA、AB、BB)在各品种中的分布不一致 ,χ2 独立性检验差异极显著 (P <0 0 1)。将 3种基因型同行为规癖性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BB基因型与其他两种基因型相比表现较高的静止站立行为 ,同AA和AB型比较差异极显著 (P<0 0 1) ,其他 4种行为性状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因此 ,推测Kappa阿片受体基因SNP对母猪静止站立行为性状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合作猪的MHC-DQA基因的适应性变异,其抗原识别区域(即外显子4)通过PCR扩增和随后的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在439个合作猪个体,SLA-DQA第4外显子检出4个等位基因和6个基因型(AA、BB、DD、AB、AC和AD),其中A等位基因和AA基因型的频率最高,为优势基因和优势基因型。对不同型的PCR-SSCP条带测序分析,发现7个突变位点(5 068 bp T→C,5 109 bp和5 149 bp处缺失C,5 131 bp A→G导致丝氨酸变为甘氨酸,5 135 bp C→T,5 234 bp G→A,5 136 bp处插入A)。遗传学分析发现,合作猪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40 1,属于低度多态,各种基因型的分布不显著。研究结果证实,合作猪SLA—DQA基因第4外显子为低度多态。  相似文献   

10.
TNF-α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奶牛乳房炎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17头中国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根据体细胞评分(Somatic cell score,SCS)的大小将该奶牛群体划分为感染牛群(100头)和健康牛群(317头)。通过PCR-RFLP和CRS-RFLP方法检测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基因在荷斯坦奶牛群体中的多态性,并分析这些多态位点和奶牛乳房炎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了3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第2外显子39bp处G→A的突变;第4外显子293bp处C→T的突变;5′侧翼区(5′-flanking region,5′UTR)C→G的突变。这3个突变位点分别是DraⅠ、AfaⅠ和DdeⅠ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多态位点,其中DraⅠ为创造酶切位点。经过基因型分析与χ2检验表明:3个酶切多态位点在荷斯坦奶牛群中均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运用SPSS13.0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拟合线性模型分析3个酶切多态位点与SCS的关系,结果表明:AA基因型个体在DraⅠ酶切位点中的SCS显著大于BB及AB基因型个体(P0.05),BB基因型表现出乳房炎抗性。AfaⅠ酶切位点中BB基因型个体的SCS显著大于AA及AB基因型个体(P0.05),AA基因型表现出乳房炎抗性。DdeⅠ酶切位点中,AB基因型个体的SCS显著低于AA基因型个体(P0.05),AB基因型为优良基因型。因此BB、AA、AB基因型分别为DraⅠ、AfaⅠ、DdeⅠ酶切位点中的优良基因型,可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奶牛乳房炎抗性筛选。  相似文献   

11.
基因诱捕(gene trap)是基于小鼠胚胎干细胞、报道载体(诱捕载体)建立的一种基因突变方法。诱捕载体在整合位点利用内源基因调控元件模仿内源基因表达,使其表达终止,从而可以阐明内源基因的功能。由于诱捕载体及其报道基因的特点,基因诱捕技术可用于高通量生产,便于小鼠基因功能的大规模研究.为各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类胡萝卜素合成的相关基因及其基因工程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类胡萝卜素具有多种生物功能,尤其在保护人类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它们是合成维生素A的前体,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和具有防癌抗癌的功效。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类胡萝卜素,必须通过外界摄入;但类胡萝卜素在许多植物中含量较低,并且很难用化学方法合成。随着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的阐明及其相关基因的克隆,运用基因工程手段调控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已成为可能。本文综述了微生物和高等植物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克隆,以及运用这些基因通过异源微生物生产类胡萝卜素和提高作物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外源性Rb和P53基因导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后对c-fos和c-jun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将Rb基因或P53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人脐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c-fos、c-jun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以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β-半乳糖苷酶染色分别观察细胞凋亡和细胞衰老.结果显示,野生型P53基因导入可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c-fos和c-jun 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外源性Rb基因导入能促进细胞衰老,下调c-fos基因表达,但对c-jun基因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益生菌已经在临床和食品领域应用多年,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获得人们的认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采用益生菌作为载体进行基因导入或基因编辑,这些遗传改造的益生菌一部分已经作为新的药品或疫苗进入到临床应用阶段。携带功能基因的益生菌定殖于肠道进行表达和缓慢释放,这类益生菌作为活体药物获得益生菌和功能基因的双重功效,可用于治疗某些疑难病症。携带蛋白质抗原基因的益生菌定殖于肠道进行表达,可诱导肠道黏膜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这是一条更安全的口服疫苗途径。成簇的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其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as)以其高效与便捷性推动了益生菌基因编辑的发展。这篇综述介绍了CRISPR-Cas9操作系统在益生菌方面的应用。对传统遗传操作较难的益生菌采用CRISPR-Cas9技术进行基因编辑,使其基因敲除和基因突变,基因敲入和基因调控等更为简单、高效和易操作。这些CRISPR/Cas9、CRISPRa和CRISPRi技术在益生菌的基因表达调控和代谢工程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例如医药、食品以及工业等相关重要产品的获得。本文总结了益生菌基因导入和基因编辑在生物制品生产中的相关应用,最后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16.
glyA基因及其编码的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glyA基因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 ,其编码的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 (serinehydroxymethyltransferase,SHMT)催化丝氨酸和甘氨酸之间的相互转化 ,转化反应产生的 5,1 0 亚甲基四氢叶酸 (M THF)提供细胞新陈代谢—碳单位 ,此反应在细胞新陈代谢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 ,研究 glyA基因及其编码的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了 glyA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调控组分和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的部分性质。  相似文献   

17.
18.
为研究外源性Rb和P53基因导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后对c-fos和c-jun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将Rb基因或P53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人脐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c-fos、c-jun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以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β-半乳糖苷酶染色分别观察细胞凋亡和细胞衰老.结果显示,野生型P53基因导入可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c-fos和c-jun 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外源性Rb基因导入能促进细胞衰老,下调c-fos基因表达,但对c-jun基因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各种环境胁迫中,盐胁迫是造成作物减产的严重环境因素之一。随着植物分子生物学快速发展,植物耐盐性研究已深入到耐盐相关基因的克隆、基因的结构分析以及基因表达领域。文中就与植物耐盐性密切相关的小分子渗透物质、晚期胚胎发生富集蛋白(LEA)、通道蛋白、盐胁迫相关基因、信号传导基因和转录因子研究作了综述。同时对植物耐盐性研究作了简单的展望。  相似文献   

20.
表达barstar基因及bar基因的转基因油菜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从细菌Bacilusamyloliquefaciens染色体DNA中克隆了barnase抑制剂barstar的基因,构建了带有TA-29基因5′调控区(-1300-+3)与barstar基因编码区、CaMV35S启动子与除草剂抗性基因bar两个表达框架的植物表达质粒pBBS。以“双低”油菜“5-4”的子叶柄为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获得了在含有10mg/L卡那霉素和20mg/LPPT的筛选培养基上再生的转基因植株。PCR分析结果表明,barstar基因已整合到油菜染色体上;Northernblot检测表明,barstar基因及bar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得到了正确的调控与表达。以转基因油菜“5-4”为父本授粉给表达barnase基因的雄性不育植株,不育株能正常结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