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方式将2010 年3 月至 2013 年5 月收治的全麻骨科手术老年患者64 例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32 例)给予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硬膜外麻醉组(32 例)给 予硬膜外麻醉进行手术,对比分析两组观察麻醉前后动脉血压与心率,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术后6、12、24、72 h的MMSE 评分 差异,并统计术后POCD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年龄、体重、麻醉时间、受教育时间、出血量等一般临床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 0.05);两组麻醉前、麻醉后术前、手术0.5h 及手术结束时动脉血压和心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全身麻醉组的睁眼、拔管及应 答时间分别为(30.3 ± 10. 5)min、(30.3 ± 7.8)min、(33.2 ± 9.6)min;膜外麻醉组的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分别为(30.6 ± 11.6)min、 (30.1± 6.6)min、(34.3 ± 8.5)min,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全身麻醉组麻醉前MMSE 评分为29.2 ± 1.5,而膜外麻醉组麻醉前 MMSE 评分为29.1 ± 1.0,差异不显著(P>0.05);麻醉后,两组的MMSE 评分均出现先减少后恢复的变化,膜外麻醉组麻醉后 24h 时的MMSE 评分28.7 ± 1.0 明显高于全身麻醉组的27.3 ± 0.8(t=5.491,P=0.000<0.05);全身麻醉组麻醉后6h 和12hPOCD 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膜外麻醉组的(P<0.05),而两组在麻醉后24h 开始POCD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身麻醉 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明显大于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急性腹膜炎伴感染性休克患者围麻醉期的影响性,以期提高临床麻醉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12月50例急性腹膜炎伴感染性休克患者,对分成2组,对照组予以气管内插管静脉吸入复合全麻组,观察组予以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全麻组,观察2组麻醉后在各个麻醉循环系数的变化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在入室时在心率、MAP和SpO: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麻醉后在MAP各个时期以及拔管时在心率上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SpO2却均在95%以上,比较无差异性(P〉0.05);在临床效果上,对照组的优良率为60%,总有效率为72%,苏醒时间为(16.5±2.7)min;观察组的优良率为86%,总有效率为100%,苏醒时间为(3.7±1.3)min两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而在不良反应上,在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上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而在疼痛和烦躁上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全麻对急性腹膜炎伴感染性休克患者围麻醉期效果良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开胸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苏醒质量和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3月在我院行开胸手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和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苏醒的时间和拔管的时间,采用运动活动评分(MAAS)评估镇静程度,电化学法测定去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及多巴胺(DA)水平。结果:观察组的苏醒时间为(7.12±1.23)min,拔管时间为(11.38±1.86)min,均短于对照组的(15.34±2.82)min和(25.71±4.2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0.5 h及术后6 h两组患者的MAAS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NE、E及DA水平均高于术前,且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胸手术患者采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可缩短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提高患者的苏醒质量,降低应激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全身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患者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以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的输尿管结石患者114例的资料,根据麻醉方法分组:观察组(58例),采用喉罩通气全身麻醉;对照组(56例),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监测各时段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应激反应及躁动率。结果: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言语应答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麻醉后气管导管插入即刻(T1)、手术开始10 min(T2)、拔管后10 min(T3)时的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较T0均有所降低(P<0.05),而观察组T1、T2、T3时的SpO2、MAP、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开始10 min、术后30 min、术后24 h后的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含量较术前均有所升高(P<0.05),而观察组手术开始10 min、术后30 min、术后24 h后的NE、COR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 h、术后24 h、术后48 h的躁动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中的麻醉效果相当,但喉罩通气全身麻醉更有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减轻机体应激反应,镇静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精神状态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14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7例患者行全身麻醉,观察组57例患者行椎管内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精神状态及认知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睁眼时间及语言陈述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麻醉药物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h、3h、6h及12h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骨科手术患者行椎管内麻醉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药物用量,降低对患者认知功能及精神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徐辉  李梅娜  史潇  贺秋兰  孙来保  曹铭辉 《生物磁学》2013,(36):7039-7042,7072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下术中静脉持续输注0.5μg·kg-1.h-1的右关托咪啶对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病人术后吗啡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影响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选择ASAI或II级、择期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病人50例,腰硬联合麻醉成功后,随机分为Ⅰ组(右关托咪啶组)和Ⅱ组(盐水对照组),每组25例,术后镇痛采用硬膜外镇痛。观察患者术后第一疼痛出现时间,术后24h和术后24--48h吗啡用量、PCEA泵按压次数和有效次数,VAS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后不同时点的疼痛程度;记录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记录镇痛期间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第一疼痛时间Ⅰ组较Ⅱ组延长(P〈0.05);术后24小时吗啡用量、PCEA泵按压次数及有效按压次数Ⅰ组较Ⅱ组显著减少(P〈0.05),24---48小时两组病人无差异(P〉0.05);病人术后0.5小时、6小时静息和运动VAS评分Ⅰ组较Ⅱ组显著减低(P〈0.05),其余时点无差异(P〉0.05);麻醉后15min时Ⅰ组较Ⅱ组心率下降(P〈0.05),其余各时点比较无差异(P〉0.05),各时点平均动脉压两组无差异(P〉0.05);阿托品和麻黄碱Ⅰ组使用量较Ⅱ组增多(P〈0.05);恶心的发生率Ⅰ组较Ⅱ组降低(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术中静脉持续输注0.5μg·kg-1.h-1的右美托咪啶可在术后24小时内减轻患者的疼痛反应,减少硬膜外镇痛吗啡的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注射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对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住院进行剖宫产手术产妇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与布比卡因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剖宫产手术中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的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后的5min和7min后MAP值与麻醉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的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后的5min、7min、10min以及15minHR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的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后Bromage评分0分时间和麻醉后切口感觉疼痛时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麻醉后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麻醉中布比卡因的麻醉效果好于左旋布比卡因,临床上剖宫产等腹部手术应该选择布比卡因进行临床麻醉..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对股骨头置换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拟行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和复苏室停留时间,苏醒后疼痛,术后认知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和复苏室停留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同一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1 h、12 h和24 h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分均较高(P<0.05),观察组术后1 h、12 h和24 h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可稳定血流动力学,缩短拔管、苏醒及复苏室停留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改善术后认知功能,减少POCD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农恒冠 《蛇志》2001,13(2):35-37
目的 观察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行食管癌手术的麻醉及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36例食管癌病人随机分为静脉全麻组和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各18例。分别监测麻醉前、麻醉插管后、游离食管时以及拔管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分钟通气量(MV)。结果 发现静脉全麻配合硬膜外麻醉行食管癌手术时MAP、HR、RR、SpO2、MV各时期与麻醉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单纯静脉全麻组各时期与麻醉前比较有明显或高或增快,MAP、HR(P<0.05或P<0.01)。结论 静脉全麻配合硬膜外麻醉行食管癌手术可提高麻醉质量,降低围术期应激反应,保持循环、呼吸功能稳定,静脉用药量少,且保证术后良好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付英勇  徐学芹  杨微  付崇勇  刘芳婷  袁红斌 《生物磁学》2014,(8):1539-1541,1549
目的:探讨采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途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相关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来我院进行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而形硬膜外剖宫产麻醉的产妇218例,根据硬膜外麻醉失败的定义将其划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对两组的一般资料、产程中的平均动脉压、硬膜外分娩镇痛情况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成功组192例,失败组26例,两组产妇在一般资料上无差异(P〉0.05)。在转行剖宫产前成功组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失败组(P〈O.05),补救给药的次数上成功组显著低于失败组(P〈0.05),在镇痛持续时间上成功组显著少于失败组(P〈0.05)。结论:影响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危险因素是分娩镇痛时需要补救给药的次数增加以及镇痛所持续的时间延长,对于出现此类危险因素的产妇,应改变剖宫产麻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剖宫产麻醉的失败率,这对于母婴并发症的减少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直肠癌根治术的72例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其中观察组给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对照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免疫球蛋白水平(IgG、IgA、IgM)、血清白介素-6水平(IL-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TNF-α)以及T细胞亚群(CD3、CD4)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手术平均时间为(130.5±11.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71.3±37.8)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gG、IgA及IgM,在T1、T2、T3及T4时刻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6、TNF-α、CD3及CD4在麻醉后较T1时均有明显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均存在抑制作用,且以抑制细胞免疫功能为主,而腰硬联合麻醉抑制作用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比较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时,对CO2气腹致应激激素和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LC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A组,n=20)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B组,n=20),连续监测SBP、DBP、MAP、HR、ECG、SpO2、PETCO2,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1)、插管后(T2)、气腹后10min(T3)、气腹后20min(T4)和放气后10min(T5)的SBP、DBP、MAP、HR、同时抽静脉血测定血糖(Glu)、血浆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结果:T1时两组所有检测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gt;0.05);在T2、T3、T4、T5时A组SBP、DBP、MAP值明显升高,B组较基础值下降,组间差异显著(P&lt;0.05);气腹建立后A组HR,Glu、Cor、ACTH、AT-Ⅱ明显上升(P&lt;0.05),B组无显著变化(P&gt;0.05),(除ACTH外)组间差异显著(P&lt;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LC手术时,能相对更好的的抑制CO2气腹所致应激激素的升高,使循环更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作为麻醉镇静程度指标,探讨不同速率输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全凭静脉麻醉中丙泊酚用量,术中重要时点血液动力学及麻醉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拟于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ASAI~II级),根据DEX输注速率不同随机分为四组,即D1、D2、D3和D4组,每组15例,麻醉诱导前四组均给予负荷剂量DEX0.5μg·kg-1,10min输注完毕,继而四组分别以0.2、0.4、0.6和0.8μg·kg^-1·h^-1输注速度持续输注至冲洗腹腔。四组麻醉诱导方法相同,术中以BIS作为麻醉深度指标,根据BIS值调节丙泊酚血浆靶浓度维持麻醉。记录入室用药前(T0)、DEX负荷量输注后(T1)、气腹即刻(T2)、气腹后5min(T3)、气腹后30min(T4)、解除气腹后5min(T5)、拔喉罩即刻(T6)、拔喉罩后1min(T7)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丙泊酚平均用量、苏醒时间、拔喉罩时间、拔喉罩后15rainOAA/s评分、术中及术后24小时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①D2、D3、D4组丙泊酚平均用量较D1组明显减少(P〈0.05),D3、D4组丙泊酚平均用量较D:组明显减少(P〈0.05)。D3、D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T0比较,Tl~T2时四组SBP、DBP、HR降低(P〈0.05),T3~T4时D3、D4组SBP、DBP、HR降低(P〈0.05),D1、D2组SBP、DBP无明显变化(P〉0.05),T5~T7时四组SBP、DBP、HR降低(P〈0.05);D3、D4组在T3~T4时SBP、DBP较D1、D2组明显降低(P〈O.05),D1、D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3、D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D4组苏醒时间、拔喉罩时间、较Dlq组明显延长(P〈0.05),D4组OAA/s评分较D1-3组明显降低(P〈0.05)。④D4组使用阿托品次数较D1-3组明显增多(P〈0.05),四组术中使用麻黄碱次数和术后24小时内恶心、呕吐、寒战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DEX作为全身麻醉辅助用药,负荷剂量0.5μg·kg-1,术中持续输注速率0.4μg·kg-1·h-1可以有效降低丙泊酚用量,使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保持平稳,不延长苏醒时间和拔喉罩时间,且不良反应更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和比较腰硬联合麻醉与全麻对行择期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lon,MMSE)评分、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行择期髋关节置换术的8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和全麻组,每组各40例。全麻组患者术前应用全身麻醉,腰硬联合麻醉组患者术前应用腰硬联合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生命体征、MMSE评分变化及POCD的发生情况。结果:腰硬联合麻醉组患者麻醉后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P)、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P)、心率(heart rate,HR)、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均低于全麻组(P0.05),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 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硬联合麻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以及麻醉药用量均低于全麻组(P0.05)。术后6 h、24 h、72 h,腰硬联合麻醉组的MMSE评分均高于全麻组患者(P0.05)。术后1 d,全麻组的患者出现19例POCD,腰硬联合麻醉组出现4例,发生率显著低于全麻组(P0.05);两组在术后3 d的POC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麻醉起效快,缩短了完全阻滞时间,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命体征,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麻醉药物用量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致下呼吸道感染麻醉相关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103例老年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患者,对其中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的1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麻醉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麻醉相关影响因素有插管过深、插管不熟练、拔管指征不完全、拔管延迟(3 h)、麻醉时间长(3 h)等(P0.05)。而与患者插管途径、插管方式、拔管延迟(3 h)无关(P0.05)。结论: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致下呼吸道感染麻醉相关影响因素较大,临床上要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和术后镇痛方式对中老年胸科手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中老年胸科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都采用开胸手术治疗,于手术结束前30min硬膜外腔给予镇痛,治疗组采用舒芬太尼镇痛,对照组采用地佐辛镇痛。结果:两组镇痛后2h与镇痛后24h的HR和MVP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的组内对比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组内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在镇痛后2h与镇痛后24h的VAS评分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Ramsay评分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组内不同时间点胰岛素含量和胰岛素敏感性对比无明显差异,而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镇痛后组间对比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相对于地佐辛,舒芬太尼用于中老年胸科手术术后疼痛镇痛效果良好,能有效地抑制胰岛素抵抗与应激反应的发生,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盐酸右美托咪定在预防剖宫产患者椎管内麻醉期间寒战反应的临床效果,评价其疗效,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椎管内麻醉行剖宫产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在胎儿剖出后采取静脉注射盐酸右美托咪定,对照组患者则采取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分别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腰麻后5min、胎儿剖出时、盐酸右美托咪定静脉注射后10min、手术结束时的心血管循环系统变化情况,Ramsay镇静评分情况,寒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产妇的血压在腰麻后5min较麻醉前降低,在胎儿剖出后开始逐渐回升,手术结束时均恢复基础水平,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心率在注射盐酸右美托咪定后较麻醉前明显降低(P〈0.05),较对照组也明显减慢(P〈O.05);观察组产妇Ramsay镇静评分在注射盐酸右美托咪定后较麻醉前明显升高,较对照组也明显升高(P〈0.05),但均未发生镇静过度;观察组寒战的发生率为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8,P〈0.05);观察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与对照组的发生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4,P〉0.05)。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对于预防剖宫产患者椎管内麻醉期间寒战反应有一定的临床效果,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择期腹部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脏电活动影响较小的麻醉方式。方法:133例择期腹腔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A),全麻组(GA)和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术中连续监测,分时段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aO2)及异常心电图,比较3组组间及组内差异。结果:麻醉后15 min和麻醉后30 min,GA组的SaO2明显高于EA组(P〈0.05)。麻醉后15min、30 min和60 min CSEA组MAP值比EA组明显升高(P〈0.05);麻醉后30 min,CSEA组的HR比EA组明显升高(P〈0.05);麻醉后15 min和30 min,CSEA组的SaO2比EA组明显升高(P〈0.05)。组内比较,EA组麻醉后15min、30 min、60 min,MAP、HR、SaO2三个指标均比麻醉前明显降低(P〈0.05),GA组和CSEA组前后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异常ECG,组间比较,GA组和CSEA组ST-T改变发生率在麻醉后15 min、30 min、60 min、术毕时均明显低于EA组(P〈0.05,P〈0.01),GA组和CSEA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在麻醉后15 min、30 min、60 min均明显低于EA组(P〈0.05,P〈0.01);组内比较,GA组和CSEA组的ST-T改变和心律失常发生率在麻醉后15 min、30min、60 min、术毕时均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腹腔手术时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术中血流动力学较稳定,心电异常发生率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