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鉴别诊断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7 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椎体 良恶性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矢状位T1WI、T2WI、T2WI/FS 及DWI扫描,研究其在常规序列和DWI序列上的表现,将常规MR 序列 和DWI序列检出率进行比较,测量正常椎体及病变椎体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MR 常规序列和 DWI序列(b=500s/mm2)表现:良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呈长T1 长或等T2 改变,T2WI/FS 呈高信号,DWI 可以呈高信号、等信号及低 信号;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呈长T1 长T2 信号,大部分病灶T2WI/FS 及DWI呈高信号,少数变现为低信号;(2)MR 常规序列和 DWI 序列(b=500s/mm2)病灶检出率的比较:T1WI、T2WI/FS 及DWI序列病灶检出率均高于T2WI 序列,其间的差别有显著性意 义(P<0.01),T1WI、T2WI/FS 及DWI序列病灶检出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1);(3)ADC 值比较:在DWI(b=500 s/mm2)上,良性组 ADC 值为(2.03± 0.83)× 10-3mm2/s,恶性组ADC 值为(1.37 ± 0.75)× 10-3mm2/s,正常组ADC值为(0.36± 0.21)× 10-3mm2/s,成像条 件相同时,良性组高于恶性组,两组间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可较好的反映椎体的弥散特征,ADC值作为量化 指标可对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进行可靠鉴别。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血清癌胚抗原(CEA)、三叶因子1(TFF1)、可溶性上皮钙黏蛋白(sE-cadherin)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收治的81例乳腺肿块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DWI检查并记录标准化表观弥散系数(ADC),检测血清CEA、TFF1、sE-cadherin水平。以手术病理或空芯针活检病理学结果为准,分析ADC联合血清CEA、TFF1、sE-cadherin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价值。结果: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恶性乳腺肿块29例(恶性组),良性乳腺肿块52例(良性组)。恶性乳腺肿块T1WI低信号影或等信号影,T2WI 呈高信号影或混杂信号,DWI呈高信号影。恶性组ADC值低于良性组(P<0.05),血清CEA、TFF1、sE-cadherin水平高于良性组(P<0.05)。联合ADC值和血清CEA、TFF1、sE-cadherin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869,高于单独指标的0.677、0.681、0.654、0.581。结论:乳腺恶性肿块DWI图像呈高信号影,ADC值降低。乳腺恶性肿块患者血清CEA、TFF1、sE-cadherin水平增高,联合ADC值和血清CEA、TFF1、sE-cadherin可有效鉴别乳腺肿块性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胶质瘤中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联合核磁共振(MR)动态扫描的诊断价值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定量价值,以促进胶质瘤的有效早期诊断。方法:2017年4月到2021年3月选择在本院进行诊治的颅内肿瘤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CT联合MR动态扫描,记录ADC值并判断诊断价值。结果:在68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胶质瘤38例(胶质瘤组),非胶质瘤30例(非胶质瘤组)。胶质瘤组的CT出血、水肿、跨中线、界限不清等特征与非胶质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组多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非胶质瘤组多表现为T1WI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组的MR ADCmax、ADCmedian、ADCmin都低于非胶质瘤组(P<0.05)。胶质瘤中CT联合MR动态扫描诊断为胶质瘤37例,非胶质瘤31例,CT联合MR动态扫描诊断胶质瘤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为97.4 %(37/38)和100.0 %(30/30)。结论:CT联合MR动态扫描诊断胶质瘤具有很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ADC值能有效反映病灶组织的病理特征,为临床上提供了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胶质瘤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模型大鼠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 Imaging,DWI)肾实质ADC值变化规律。方法:将2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糖尿病肾病组(DN组)12只,正常对照组(NC组)8只;DN组给予60 mg/kg链尿佐菌素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肾病模型,NC组按照相同方法、相同剂量柠檬酸缓冲液腹腔注射;并对最终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并且存活的8只DN大鼠、8只NC大鼠进行MRI扫描,包括常规轴位T1WI、T2WI扫描及DWI扫描;扫描结束后收集血液送血肌酐及双肾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并测量每只大鼠双肾皮、髓质的ADC值。结果:造模后,DN组大鼠血糖明显升高、尿量明显增加、体重明显减低,DN组大鼠肾脏出现不同程度病理损伤,符合早期DN病理改变。DN组大鼠肾脏皮、髓质ADC值分别为1.522±0.913×10^-3 mm^2/s、1.268±0.388×10^-3 mm^2/s,较NC组肾脏皮、髓质ADC值1.276±0.341×10^-3 mm^2/s、1.011±0.217×10^-3 mm^2/s增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成像ADC值可能反映早期糖尿病肾病肾脏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佟金龙  王凯  刘放  刘芳  王丹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32):6369-6374,6361
目的:探讨健康志愿者不同性别各年龄组人体多脏器全身弥散加权成像的图像特征。方法:对50例健康志愿者行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其中,20.30岁、30.40岁、40—50、50.60、60岁以上各二十例,每组内男女各十例。所得图像均经nDeMR后处理工作站(AW4.3)行MIP重建和黑白反转显示技术,并重建ADC图,观察不同性别各年龄组人体多脏器弥散加权图像的特点,并测定不同部位的ADC值,测量的部位主要包括脑灰质、脑白质、尾状核头、丘脑、桥脑、腮腺、肝脏、脾脏、T8椎体、T8—9椎间盘、L2椎体、L2.3椎间盘、前列腺、乳腺、子宫颈等,每个部位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单位为×10^-3mm^2/S。结果:1、WB-DWI的正常表现。2、不同性别及年龄组间各组织器官ADC值的统计学分析脑白质、T8椎体ADC值在不同性别及年龄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T8.9椎间盘、L2.3椎间盘及女性乳腺ADC值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2椎体ADC值在男女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不同部位ADC值平均值。结论:正常人体不同组织器官弥散加权图像特点及ADC值受到性别、年龄的影响,不同性别各年龄组的正常WB-DWI表现存在差异。了解健康成人正常WB-DWI的表现对于准确判断各组织器官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磁共振成像(MRI)征象及其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计分和预后的关系。方 法:回顾性分析2012 年1 月-2014 年7 月我院收集的30 例DAI 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根据病灶累及部位分析其与GCS 计分和 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30 例患者共53 个病灶,17例多发病灶,13 例单发病灶;42 个病灶T1WI显示出低信号或者是等信号,11 个病灶T1WI显示为高信号;T2WI显示为高信号,FLAIR 序列以及弥散加权像(DWI)上表现出的信号更高,范围更清晰;病灶形 态呈条索状27 例,斑片状11 例,卵圆形8 例,不规则斑点状7 例;病灶未累及脑中线部位的患者临床预后优于病灶累及脑中线 部位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36,P=0.008),病灶累及脑中线部位的患者GCS 计分情况比未累及组严重,计分更低,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Z=-2.519,P=0.012)。结论:DAI病灶累及脑中线部位的患者GCS计分较低、预后差,MRI检查是诊断DAI 首选 的影像学方法,临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MRI多b值DWI序列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6月于我院行CT检查发现并未经治疗的78例SPN患者,在穿刺活检或手术前行MRI胸部检查,根据结节直径分为三组:D1≤10mm、10 mmD2≤20 mm、20 mmD3≤30 mm,DWI扫描b值(0 s/mm~2、400 s/mm~2、600 s/mm~2、800 s/mm~2)。分别测量不同b值下结节DWI图的信号评分和拟合ADC图的表观扩散系数(ADCtot值),参照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b值为400 s/mm~2时,良恶性结节DWI信号差异在D1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b值为600 s/mm~2时,良恶性结节DWI信号差异在(D1、D2、D3)组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结节信号强度越高其恶性可能性越大;在b值为800 s/mm~2时,良恶性结节DWI信号差异在D3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良恶性结节ADCtot值对比分析中发现,不同良性结节的ADCtot值均较恶性结节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3为信号阈值,1.50×10~(-3) mm~2/s为ADCtot阈值,对SPN的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较信号强度评分升高(P0.05)。结论:MRI弥散加权成像评价SPN过程中,多b值拟合ADCtot值对病变良恶性鉴别能力较好。在b值为600 s/mm~2时,其信号强度差异对SPN的良恶性信号评价效能最佳,多b值DWI序列对SPN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1.5T磁共振(MRI)不同序列条件下对妇科肿瘤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检出情况,探讨最佳检出序列条件。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初诊为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的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所有患者术前均行T1加权序列(T1WI)、T2加权序列(T2WI)、增强扫描(T1WI+C)、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记录每个序列检查条件下检出的盆腔转移淋巴结个数及分布。以病理结果作为判断的"金标准"进行对比。结果:对比病理检查结果,应用DWI序列对妇科肿瘤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95.8%)显著高于T2WI-MRI序列(85.8%)和T1WI-MRI序列(75.0%)(P0.05);DWI序列与T1WI+C序列(90.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WI阈值法与DWI短径法相比,淋巴结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1.5T磁共振检查妇科肿瘤盆腔淋巴节转移时,采用DWI序列扫描对于转移淋巴结的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显著优于其他序列扫描;在进行阳性淋巴结判断中,ADC阈值法和短径法均可选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显示短暂性脑缺血责任病灶的敏感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连续的39例资料完整的住院TIA患者进行了常规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I,DWI)检查,对比不同成像序列对短暂性脑缺血责任病灶的检出率.结果:在39例TIA患者中,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T1WI和FSET2WI)检出TIA责任病灶9例(9/39);翻转恢复序列(FLAIR)检出11例(11/39);弥散加权序列检出15例(15/39).不同序列检出率比较运用单因素的方差分析显示有明显差异(P=0.001),弥散加权序列检出率最高.结论:DWI序列对TIA责任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MR,可为TIA患者的临床处理提供可靠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MRI对血源性脑及脑膜转移瘤动物模型转移灶的检出效果。方法: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从左颈总动脉内接种VX2瘤细胞,A组:20%甘露醇注入5min后接种VX2瘤细胞:B组:20%甘露醇注入5min后,加入肝素再接种VX2瘤细胞;C组,对照组,单纯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2周后行MRI检查。病理取材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平扫:A组,1只(1/6)发现脑内结节并脑膜结节样增厚,T1WI为等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B组,2只(2/6)为脑内多发结节,T1WI为等信号,TM为稍高信号。2只(2/6)脑膜结节样增厚。增强扫描:A组,2只(2/6)脑内见强化结节灶;直径在1.5mm-7.0mm之间。4K(4/6)脑膜线样增厚或结节样增厚强化。B组,6只(6/6)脑内见直径在1.5mm-5.0mm的高信号结节,其中5只为脑内多发结节灶;4只(4/6)脑膜线样或结节样增厚强化,左侧为主,其中2只(2/6)为双侧脑膜增厚。增强扫描A、B组问脑内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s确切概率值为0.04)。C组平扫及增强扫描均未见异常信号。结论:上述方法制成的动物模型可为医学影像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加入肝素可提高瘤灶的形成几率,并证实血脑屏障对脑转移瘤的形成起重要作用。MRI增强检查是检出脑内及脑膜转移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VTQ)是一种新的弹性成像方法,能够定量、无创地评价组织硬度信息。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在鉴别诊断甲状腺微小癌(TMC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VTQ 技术对110 例共114 个结节(最大直径≤1 cm)进行检测,获取并分析结节及周边甲状腺组织的横向剪切波速度(SWV)。利用ROC曲线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评价VTQ技术的诊断价值并确定最佳诊断界值。结果:114 个结节中良性结节32 个(30 个为结节性甲状腺肿,2 个为腺瘤),恶性结节82 个(均为乳头状癌)。甲状腺良性结节及周边甲状腺组织的SWV 平均值分别为(2.30± 0.49) m/s、(2.08± 0.40) m/s,恶性结节及周边甲状腺组织的SWV 平均值分别为(3.12± 0.97) m/s、(2.06± 0.46) m/s。恶性结节的SWV 值明显高于良性结节,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11,P<0.0001);恶性结节与其周边甲状腺组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01);而良性结节与其周边甲状腺组织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33,以2.30 m/s诊断界值点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2%、62.5%。结论:甲状腺恶性结节的SWV 值明显高于良性结节。VTQ 技术能够提供组织硬度信息,在鉴别诊断甲状腺微小癌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多序列成像对鉴别胰头癌与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对已确诊的16例胰头癌患者和5例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磁共振多序列成像MR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征象包括:①肿块信号及形态学特点;②胰管及胆管扩张情况;③动态增强的特征;④胰周及大血管受累情况;⑤邻近器官受累与淋巴结肿大情况。检查方法包括:平扫T1WI+FST2WI+FS,MRCP,3D—VIBE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肿块形态信号异常:胰头癌与胰头肿块型胰头慢性胰腺炎的信号有较多重叠,在TlwI上均表现为相对低信号,T2WI表现为不均匀稍高、相等或低信号。2)胰管与胆管的异常:胰头癌表现为胰管扩张至肿块处突然截断12例,胆总管突然截断10例,“双管征”10例。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胰管扩张3例,2例为串珠样扩张,扩张的胰管可贯通病灶区,胆总管5例均扩张,远端呈短锥形狭窄3例,鼠尾样狭窄2例。3)3D—VIBE强化特征分析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胰头癌强化程度和强化百分率较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明显减低。4)胰周大血管受累情况:胰头癌肿块与血管分界不清者8例,部分包绕血管6例完全包绕血管6例;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1例与血管分界不清,1例部分被包绕。5)邻近器官受累与淋巴结肿大情况:胰头癌有7例淋巴结肿大主要分布在胰周及腹主动脉旁,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有四例肾周筋膜增厚,两例肾前筋膜增厚。结论:磁共振多序列成像的联合使用及征象分析,有助于鉴别胰头癌与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研究3.0 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中的价值及较优b值下ADC值与预后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1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乳腺病变患者50例进行研究,将其按照良恶性差异分成恶性组40例与良性组10例,另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人员均进行3.0 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比较不同b值下ADC值在不同乳腺组织中的差异,比较不同b值下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分析较优b值下ADC值和乳腺癌患者各项预后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良性组、恶性组在不同b值下的ADC值均呈逐渐降低趋势(P<0.05);对照组、良性组、恶性组b值为1000 s/mm2下的ADC值均低于b值为600 s/mm2(P<0.05)。b值为1000 s/mm2时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2.50%、100.00%、94.00%,高于b值为600 s/mm2的70.00%、60.00%、68.00%(P<0.05)。b值为1000 s/mm2下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阳性患者的ADC值低于阴性患者,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患者的ADC值高于阴性患者(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可得,b值为1000 s/mm2下ADC值与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阳性表达均呈负相关关系,而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3.0 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中的价值较高,且以b值为1000 s/mm2的诊断能效较优。此外,b值下ADC值和乳腺癌部分预后因子表达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时期颈髓损伤的MRI表现及DTI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急性颈髓压迫病例15例、慢性颈髓压迫病例23例、颈髓慢性压迫合并急性压迫病例12例。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MRI检查,应用DTI检查测量表现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比较各组间ADC值和F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颈髓迫病例,常规MRI显示颈髓增粗,呈等T1长T2信号;慢性颈髓压迫病例,9例呈长T1长T2信号,14例呈等T1长T2信号;慢性颈髓压迫并急性压迫病例颈髓明显增粗,呈等、长T1明显长T2信号。与对照组比较:急性颈髓压迫组的ADC值和FA值均明显降低,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慢性颈髓压迫组的FA值降低,ADC值增高,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慢性脊髓压迫合并急性脊髓压迫组ADC值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FA值低于对照组。颈髓压迫各组间ADC值及FA值比较差异显著。结论:不同时期颈髓损伤常规MRI图像缺乏特异性,根据ADC值及FA值可判断颈髓损伤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浆细胞和对照组正常浆细胞免疫表型,有效地识别表达CD19^+CD56^-的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浆细胞。方法:采用四色流式细胞仪(BD,FACSCalibur)检测44例MM患者浆细胞以及25例健康骨髓捐献者正常浆细胞膜上的抗原表达。采用CellQuest软件分析结果。细胞膜表面抗原表达率大于20%定义为表达阳性。阳性率为表达阳性的患者及健康对照者所占百分比。结果:44例MM患者浆细胞免疫表型表达频率为:CD^138+;97.72%(43/44)、CD38^+:100%(44/44)、CD56^+:63.64%(28/44)、CD19:84.09%(37/44)、CD200^+:77.27%(34/44)、CD28^+:38.64%(17/44);25例对照组正常浆细胞免疫表型表达频率为:CD138^+:100%(25/25)、CD38^+:100%(25/25)、CD56^+-:100%(25/25)、CD19^+:96%(24/25)、CD200^+:0%(0/25)、CD28^+:0%(0/25)。在44例MM患者中,9%(4/44)患者表达CD19^+CD56^-,利用CD200检测4例表达CD19^+CD56^-的患者,有3例患者伴有CD200阳性表达,可与正常浆细胞鉴别。结论:CD200有利于鉴别表达CD19+CD56-MM恶性浆细胞与正常浆细胞。  相似文献   

16.
车德红  周显礼  韦虹  张艳华  麻世红 《生物磁学》2013,(34):6696-6699,678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检查子宫内膜病变灌注特征及其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疾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0例经阴式或腹式超声检查发现子宫内膜病变的术前患者。造影剂选用SonoVue,剂量为2.4mL,以团注方式由肘部浅静脉注入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宫腔内病变和子宫肌层、子宫内膜造影剂的显影特征及增强方式等超声造影表现,绘制时间-强度曲线(TIC),与病理结果对照并分析各病灶的造影剂灌注特征,比较良、恶性病变的曲线参数的差别。结果:50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29例良性病变和21例恶性病变。19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造影剂多同时或晚于子宫肌层增强,增强均匀,廓清晚于子宫肌层或同步于肌层。16例子宫内膜癌病变增强迅速,呈整体强化,病变区造影剂廓清,出现早于肌层,表现为”快进快出”。通过对时间.强度曲线的分析得出,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平均绝对峰值强度、上升时间和斜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内膜病变不同超声造影灌注模式特征和时间一强度曲线(TIC)不同,并对其良恶性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脊柱微创手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骨科于2008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7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进行分组治疗,观察组(n=36)接受脊柱微创手术,对照组(n=36)接受传统保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生活情况、疗效及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压缩椎体高度/病椎上下椎体高度和之半、椎体后凸Cobb角及骨块侵占椎管比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1.7%,对照组为58.3%,其中6例患者因症状加重转为手术治疗,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未出现内植物松动、断裂、形成假关节、截瘫等并发症,钉棒内固定系统坚强可靠;两组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7±2.5)个月,观察组平均下地时间(4.1±1.7)d,肌力恢复时间(3.7±0.8)周,Frankel神经功能均恢复E级;对照组平均下地时间(7.4±3.0)d,肌力恢复时间(5.9±1.4)周,Frankel神经功能评分:D级6例,E级30例。结论:脊柱微创手术能够有效改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骨骼力学变化,可有效保证其术后恢复情况,疗效较好,且不会引发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供淋巴细胞合成儿茶酚胺(CAs)的证据,并探讨淋巴细胞合成的内源性CAs对淋巴细胞自身功能的影响及其受体介导机制。方法:用RT-PCR技术检测CAs合成的限速酶酪氨酸羟化酶(TH)mRNA在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内的表达。用单胺氧化酶(CAs降解酶)的抑制剂优降宁及α1、α2、β1和β2肾上腺素受体(AR)的拮抗剂作用于淋巴细胞.然后用四唑蓝比色法测定淋巴细胞对刀豆蛋白A(ConA)刺激的增殖反应。结果: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具有,TH mRNA的表达,并且淋巴细胞在用ConA刺激活化后,其TH 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10^-6和10^-5mol/L优降宁能显著抑制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而10^-7mol/L优降宁不能明显降低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β2-AR拮抗剂ICI 118551(10^-7和10^-6mol/L)可完全阻断优降宁(10^-5mol/L)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α1-AR拮抗剂柯喃因和α2-AR拮抗剂育亨宾部分阻断优降宁抑制T细胞增殖的作用;而β1-AR拮抗剂阿替洛尔不能阻断优降宁的抑制作用。结论:淋巴细胞具有合成CAs的能力,这种合成能力随着淋巴细胞的激活而明显增强。淋巴细胞合成的内源性CAs可能通过自分泌或/和旁分泌路径主要激活淋巴细胞上的β2-AR,从而抑制T细胞的增殖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