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稻田蜘蛛是稻田生态系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类群,明了稻田蜘蛛各类群的田间分布特征,对制订开展保护和利用这类天敌的策略和措施是很为必要的。 国内报道经研究了解的有三化螟、玉米螟、东亚飞蝗等害虫的空间分布型,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且在温室粉虱分布型研究中提出改进测定的方法。根据我们从1977年以来开展稻田生态系蜘蛛种群动态的研究,看出微蛛、狼蛛科等所属几个优势种群对稻叶蝉、稻飞虱的控制作用是明显的。与此同时,测定了优势种群的田间分布型,并对几种分布型的测定方法作了初步探讨。食虫瘤胸蛛  相似文献   

2.
稻田水狼蛛空间分布型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银方 《动物学杂志》1992,27(1):36-37,25
稻田水狼蛛占蜘蛛总量的18.1—52.8%,平均达35.8%,主要种类有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弓水狼蛛(P.procurvus),它们均栖息于稻丛基数,捕食稻飞虱、叶蝉为主,捕食量大,是稻田害虫最主要捕食性天敌类型,对开展综合防治有一定的意义。为此我们于1986年6—9月正值早稻抽穗灌浆期,在松阳县大东坝稻田对水狼蛛作了调查,并统计判别其空间分布类型,并按Iwao的抽样公式对其抽样数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稻田生态系统中蜘蛛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吸虫器法对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稻田与非稻田生境中的蜘蛛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采集到捕食性蜘蛛81种,隶属于15个科、44个属。其中稻田与非稻田生境有40个共有种。八斑鞘蛛、食虫沟瘤蛛、类水狼蛛是稻田生境与非稻田生境所共有的3种优势种蜘蛛。  相似文献   

4.
为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于2011年和2012年在调查了浙江富阳不同品种稻田褐飞虱和蜘蛛的发生密度后,利用荧光定量PCR分子探针技术分析了9科27种3 807头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Oryza sativa L.不同生育期,稻田总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等参数值均随调查时间呈规律性变化,且在调查时间点间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各科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均随水稻生育期的发展呈增加趋势,整体上,狼蛛科Lycosidae、皿蛛科Linyphiidae、球腹蛛科Theridiidae、肖蛸科Tetragnathidae、跳蛛科Salticidae和园蛛科Araneidae捕食率在DAT21,DAT35和DAT77,DAT91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012年两品种稻田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等参数值均显著高于2011年的值,两年间汕优63(SY63)稻田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均显著高于IR64的密度;2012年各科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显著高于2011年的值(P<0.05),且狼蛛科和球腹蛛科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在两品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稻田4种蜘蛛优势种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 (Bosenberg & Strand)、八斑球腹蛛Theridion octomaculatum (Boes. et Str.)、食虫瘤胸蛛Oedothorax insecticeps (Boes. et str.)和锥腹肖蛸Tetragnatha maxillosa (Thoren)的捕食阳性率均随褐飞虱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该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可用非线性模型P=aN/(1+bN)拟合;除锥腹肖蛸外,其它3种的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呈饱和状态;拟环纹豹蛛捕食褐飞虱的DNA残留量显著高于八斑球腹蛛、锥腹肖蛸和食虫瘤胸蛛的残留量(P<0.05)。本研究结果充分说明稻田各蜘蛛类群对不同生育期、不同品种水稻的褐飞虱均具有较强的捕食作用,是生物防治策略中的重要因素,应加强田间蜘蛛的保护工作和增强自然天敌的控害功能。  相似文献   

5.
食虫瘤胸蛛、草间小黑蛛的发生和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虫瘤胸蛛和草间小黑蛛是川东地区稻田和旱地蜘蛛种群中的优势种,是稻田和旱地部分主要害虫的重要天敌,对稻飞虱日食量为3—6.5头。现将这两种蜘蛛的发生和抗药性测定结果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6.
采用控制论中的脉冲采样法结合杀死飞虱计数法研究了田间蛛蛛对飞虱的每日捕食量估计并与室内,盆栽罩笼水稻功能反应的捕食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田间蜘蛛平均每头每日对飞虱的捕食量为0.669头,这一捕食量比室内和盆栽水稻的捕食量要小得多;田间捕食百分率与飞虱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即飞虱低密度和高密度捕食百分率均低于中等密度,在每穴10头飞虱左右,捕食量和捕食百分率最高,在有一定存量蜘蛛时,捕食量与微蛛,狼蛛数量呈显著的二元线性回归关系,但偏相关系数为负,由此表明随蜘蛛密度的增加捕食量反而下降,这与一些多物种共存系统和田间罩笼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稻鸭共作系统中主要捕食性天敌的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稻鸭共作模式对稻田天敌群落的影响,设置稻鸭共作区、常规稻作区和空白区3个处理的田间小区试验,对早稻生长期间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处理区主要捕食性天敌的优势种类均为园蛛科、微蛛科、狼蛛科和肖蛸科蜘蛛;稻鸭共作区中园蛛科、微蛛科和狼蛛科的优势度指数高于其他两个处理;在整个调查期间,常规稻作区、稻鸭共作区主要捕食性天敌的总数分别比空白区低1.7%和14.9%;除个别观测时段外,稻鸭共作区主要捕食性天敌的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其他两个处理,但并不显著;多样性指数的减少以放鸭下田初期较为明显,随水稻的生长,多样性指数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田埂留草控制稻飞虱效果及对捕食性天敌多样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稻田田埂保留杂草控制稻飞虱的效果及对捕食性天敌多样性的影响,以稻田田埂周年性保留杂草为处理,以稻田田埂不保留杂草为对照,对处理区和对照区稻田稻飞虱成若虫、捕食性天敌种类和数量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期内(6—10月),田埂留草稻田百丛稻株稻飞虱数量为(891.11±133.12)头,较非留草稻田减少35.31%;田埂留草稻田捕食性天敌隶属5目23科35种,而田埂非留草稻田隶属5目21科33种;田埂非留草稻田捕食性天敌优势种为食虫沟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Boes.etStr.、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 Boes.etStr.和黑肩绿盲蝽Cyrtorrhinus livdipennis Reuter,而田埂留草后优势种为食虫沟瘤蛛U.insecticeps、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Sundevall)、拟水狼蛛和拟环纹狼蛛Lycosa pseudoamulata(Bose.etStr.);田埂留草稻田捕食性天敌的个体数量、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28.89±13.52)、(33.67±0.50)、(4.53±0.04)头/百丛,较田埂非留草稻田分别增加31.96%、25.73%、5.59%,而优势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没有显著变化。研究结果为发展稻田景观多样化控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三突花蛛捕食速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文华  鲁敏  陈建 《蛛形学报》2004,13(1):33-39
本文研究了三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在不同条件下对果蝇的捕食速度.结果表明,蜘蛛的捕食速度与蜘蛛的步足长度、身体长度无关,而与性别、温度、饥饿程度有显著关系.25 ℃为三突花蛛捕食的最适温度,14 ℃和34 ℃即温度过低或过高时,它的捕食速度显著减慢;三突花蛛在饥饿3~4 d时的捕食速度最快;雄蛛的捕食速度显著大于雌蛛.蜘蛛的共存,如雌蛛-雌蛛、雄蛛-雄蛛、雌蛛-雄蛛共存,对捕食的速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2雄蛛共存时,各自的捕食速度显著减慢;2雌蛛共存时,各自的捕食速度变化不显著;1雌蛛1雄蛛共存时,雌蛛的捕食速度降低不显著,而雄蛛的捕食速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0.
浙江稻田狼蛛,前已报道有9种,据在加善县调查,早稻田狼蛛占蜘蛛总量的10%左右;晚稻一般占20%左右,高的年份占40%,是稻田蜘蛛的优势种类,由于捕食害虫能力强,数量  相似文献   

11.
稻田蜘蛛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稻田蜘蛛种类和优势种 1975—1977年的7—10月上旬在我省赣州、瑞金、会昌、遂川、泰和、井冈山、铜鼓、万载、宜春、九江、武宁、都昌、景德镇市、金溪、宜黄、崇仁、南昌等地调查,发现稻田蜘蛛约40种,已鉴定学名的有10科32种(表1)。其中以草间小黑蛛、食虫瘤胸蛛、八斑球腹蛛、拟环狼蛛、克氏狼蛛分布最广,对稻飞虱、稻叶蝉等多种稻虫有一定的自然控制效应。  相似文献   

12.
以蛛治虫对优化稻田生态系统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稻田蜘蛛已知有 2 3科 1 0 9属 373种 ,其中东南、西南、华中、西北和东北稻区分别为 2 2 8、2 2 0、2 0 7、1 2 6和 97种 .田间优势种群较其它天敌相对稳定 ,蜘蛛与稻飞虱的种群数量季节消长和生态分布相关性强 ,彼此制约关系明显 .以蛛治虫 ,创造有利于蜘蛛发生发展的生态环境 ,大幅度减少了化学农药的用量 ,保护了其它天敌 ,发挥多种天敌对稻虫的自然控制力 ,减少了环境污染 ,优化了稻田生态系统 ,使之呈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用ElISA研究稻田节肢类捕食者对稻飞虱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张古忍  张文庆 《昆虫学报》1997,40(2):171-176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lSA)来研究捕食作用能较准确地评价捕食性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ELlSA检测表明,不同种类的捕食性天敌对稻飞虱的捕食作用有较大差别,其中以优势种食虫沟瘤蛛和拟水狼蛛的捕食作用最大,阳性反应率与稻飞虱的种群密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在稻飞虱密度较低的情况下也表现出较高的阳性反应率。  相似文献   

14.
用ELISA方法研究稻田节肢动物的食物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研究了稻田节肢动物,包括19种捕食性天敌、4种主要水稻害虫及1种中性昆虫之间的食物关系。在检测的19种捕食者中,有15种捕食了白背飞虱,11种捕食了褐飞虱。其中食虫沟瘤蛛、拟水狼蛛、八斑鞘蛛、粽管巢蛛、四斑锯螯蛛和拟环纹豹蛛对两种稻飞虱的捕食阳性率较高。有7种捕食了稻纵卷叶螟幼虫,其中粽管巢蛛、褶管巢蛛、拟环纹豹蛛、青翅蚁形隐翅虫和印度细颈步甲的捕食阳性率较高。拟环纹豹蛛、浙江豹蛛和拟水狼蛛对稻蝗若虫有较高的阳性率。13种捕食者捕食了摇蚊,摇蚊作为替代或补充猎物,对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亚群落的重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验检测的基础上,构建了被检测节肢动物猎物与捕食者间的食物关系图。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中季稻区稻田主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捕食天敌蜘蛛的田间系统调查资料为基础,以害虫—天敌—农药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害虫管理系统工程的原理,处理害虫、捕食天敌与农药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稻纵叶螟—蜘蛛—甲胺磷和稻飞虱—蜘蛛—甲胺磷两系统优化管理模型,绘制了它们的优化反馈控制策略图,利用微机对系统进行最优监控。使用时输入当前田间害虫与天敌数量,就可对系统作出即时的预测和最优决策。该策略确立的控制害虫的最优性能指标,是使害虫对农作物的为害所造成的损失与防治费用之和最小,并且使害虫和天敌的数量处于系统平衡状态。文中比较分析了该策略与基于经济阈值的常规害虫管理策略,指出了新策略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对天敌数量进行控制和管理的作用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6.
特征根回归法在稻田捕食性天敌捕食量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进龙  吴进才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2):1592-1594
应用特征根回归法建立和拟水狼蛛(Pirta subpiraticus),食虫瘤胸蛛(Oedothorax insecticeps),粽管巢蛛(Clubiona japonicola)和菱头跳蛛(Bianor hotingchiehi)4种蜘蛛与竭飞虱(Nlaparvata lugens)共存系统捕食量的特征根回归模型:y=6.6600 6.3399(-0.0138X1^* 0.0895X2^* 0.0078X3^*-0.1067X4^* 0.6742X5^*)。以此模型对蜘蛛捕食量进行了模拟或预测分析,并同LS回归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特征根回归法可用于蜘蛛对褐飞虱捕食量的定量分析,比LS回归方法提高精度10%。  相似文献   

17.
多物种共存系统中3种蜘蛛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稻田生态系统中天敌蜘蛛优势种食虫沟瘤蛛(Oedothorox insecticeps)、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粽管巢蛛(Clubiona japonicola)和水稻主要害虫飞虱(Nilaparvata lugenis)组成多物种共存系统,运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统计方法探讨多种蜘蛛对1种稻虫的控制作用,分析天敌之间以及天敌与害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出了天敌对害虫的捕食量模型2个。对模型进行主次分析表明,害虫自身密度的大小对天敌的捕食量影响较大。天敌中对捕食量作用最大的是粽管巢蛛,其次是拟水狼蛛,食虫沟瘤蛛的作用稍小。分析天敌间的交互作用表明,天敌个体大、活动能力强、生态位窄及其重叠值高、捕食量大,它们的种内种间干扰程度也大,特别是粽管巢蛛的种内干扰、拟水狼蛛和粽管巢蛛的种间干扰作用十分明显。最后讨论了天敌蜘蛛能有效控制害虫的最大密度,以及在该害虫密度下各种天敌密度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常规稻作田、稻虾共作田和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诱集田3种农事操作技术对水稻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为湖北地区新型绿色农事操作技术防控田间害虫、天敌保育和稻田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策略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在水稻抽穗期,采用目测法、扫网法、盆拍法、剥查法对3种农事操作稻田(常规稻作田、稻虾共作田和香根草)内害虫(稻飞虱、稻叶蝉、稻螟虫)和天敌进行搜集和统计。【结果】香根草诱集田内稻飞虱种群数量显著低于稻虾共作田(P0.05),常规稻作田间稻叶蝉、稻螟虫种群数量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田和香根草诱集田数量(P0.05);3种农事操作技术下稻田间天敌种类主要以捕食性天敌蜘蛛类、草蛉类、黑肩绿盲蝽Crytorrhinuslividipennis和青翅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为主。其中,稻虾共作田和香根草诱集田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拟水狼蛛Piratasubpiraticus和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lividipennis种群数量显著高于常规稻作田(P0.05)。【结论】香根草稻作田间稻叶蝉、稻螟虫种群数量显著低于常规稻作田,稻虾共作田间稻叶蝉、稻飞虱种群数量显著低于常规稻作田;3种农事操作技术下稻田间天敌种类主要以捕食性天敌蜘蛛类、草蛉类、黑肩绿盲蝽为主。  相似文献   

19.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草间钻头蛛捕食效应随猎物密度增加而增加;随自身密度增加而减小;随着蜘蛛和果蝇密度的增加,相互干扰明显,捕食效率下降;雌蛛比雄蛛捕食量大.  相似文献   

20.
斑管巢蛛对柑桔害虫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颜亨梅 《动物学报》1990,36(1):24-32
在系统观察桔园蜘蛛优势种斑管巢蛛与主要柑桔害虫自然种群数量季节消长相关关系的基础上,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了蜘蛛对柑桔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测定了斑管巢蛛对柑桔害虫的捕食量、功能反应,以及相互干扰、温度对蜘蛛捕食作用的影响,建立了模拟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