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柄杆菌与固氮蓝藻培养I.多态柄杆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鱼腥藻(Anahaena spp.)的一种异常生长现象和从鱼腥藻中分离得到的柄杆菌1017—41株的生物学特性。此菌株除具有柄杆菌特有的形态和发育周期外,还出现分叉状和长的分节状菌体,与已有记载的柄杆菌明显不同,故定为柄杆菌属(Caulobacter)的一个新种,命名为多态柄杆菌(Caulobamr polymorphus nov. sp.)。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粪便中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和均衡性。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神经内科住院部收治的68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为试验组。在同一时期选择我院体检中心的6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粪便中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和均衡性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对象粪便样本微生物种群Good′s Coverage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OTU种类、Chao 1指数和Ace指数高于对照组(均P<0.05)。(2)两组对象粪便样本微生物种群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Evenness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两组对象粪便样本微生物种群均包括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梭杆菌门以及厚壁菌门,其中试验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其他3种菌门则高于对照组(均P<0.05)。(4)试验组患者粪便样本微生物种群理研菌科、氨基球菌科、梭杆菌科、Erigeronaceae、肠杆菌科和紫单胞菌科的相对丰度较高,而瘤胃菌科、普雷沃菌科、毛螺菌科以及单毒丝菌科的相对丰度较低(均P<0.05)。(5)在属水平上,试验组对象粪便样本微生物种群有11种菌属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有3种菌属的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粪便中微生物种群与健康人群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在垫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研究使用微生态垫料与水泥地饲养条件影响仔猪结肠菌群变化的程度,揭示微生态制剂对猪肠道菌群的调控规律。方法无菌采取仔猪结肠黏膜,提取DNA,采用微生物组学方法 454测序法测定细菌种类。结果使用微生态垫料21、42 d后,21天试验组(J111)有效序列分别为5 435个,OTU为757个,21天试验组(J212)有效序列为5 298个,OTU为655个,42天对照组(J121)有效序列为5 480个,OTU为937,42天对照组(J222)有效序列为6 514个,OTU为907个。占主导地位的细菌有弯曲杆菌、螺杆菌、毛螺菌、乳酸杆菌、RC9肠道菌、瘤胃球菌、螺旋体以及未确定种属的细菌。通过比较21 d、42 d仔猪结肠菌群数量,发现弯曲杆菌比例试验组中增加,而对照组降低;乳酸杆菌、螺杆菌比例试验组降低,而对照组升高;瘤胃球菌比例试验组基本不变,而对照组略有升高;毛螺菌、RC9肠道菌群、螺旋体、未确定菌比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均下降。埃希-志贺菌比例在试验组降低,而对照组基本不变。结论微生物制剂垫料影响仔猪结肠菌群变化,细菌多样性降低,常见细菌比例与传统方法研究结果一致,但部分细菌呈现与传统方法研究结果不一致,且尚未确定的未培养细菌种类比例较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益生菌ZD02的分离及其在对虾集约化精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养殖环境分离纯化芽孢杆菌6株,对其进行消化酶活检测,根据检测的酶活指标选择ZD02作为待试验菌株并进行鉴定和热稳定性检测。结果表明:ZD02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具有耐受高温的特性,90℃水浴10min存活率93%,95℃水浴5min存活率93%,100℃水浴5min存活82%,95℃和100℃水浴2min不影响芽孢菌存活,在调质温度102℃条件下,制粒后芽孢菌存活率94%;将经过鉴定的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后应用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集约化精养殖,试验组A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3%的芽孢杆菌。试验组B保持配方成本不变的基础上添加0.3%的芽孢杆菌,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A、B的产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43.0%和36.7%(P0.05),产值分别提高35.4%和21.0%(P0.05),饲料系数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9.9%和8.7%(P0.05);换水耗电、水质调节剂、内服药物3项费用合计,A组和B组较对照组分别节省了21.3%和22.3%(P0.05);实验组之间各项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在对虾的集约化精养过程中合理利用益生芽孢杆菌可以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结肠癌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变化的特点,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新途径。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结肠癌患者48例为试验组,同期在本院体检的48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取两组患者粪便标本进行传统菌落培养与计数检测,同时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法检测肠道细菌相对含量与相关基因表达拷贝数。结果菌落计数结果显示试验组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和酵母菌数量多于对照组,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定量PCR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拟杆菌相对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丁酸盐产生菌数也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总菌基因拷贝数、拟杆菌基因拷贝数与辅酶A基因拷贝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和酵母菌数量明显增加,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在结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皮肤菌群分离株与成纤维细胞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微生物群(微种群)与宿主的关系,我们在人成纤维细胞的培养物中,定量的加入从皮肤上分离的常住菌和其它菌株的纯培养物进行混合培养,设立不加菌液的对照组,发现加入疮疤丙酸杆菌(A_(14-1)、表皮葡萄球菌(F_(65))等常住菌,以及从皮肤上分离的干酪乳杆菌(ad_3株)、青春双歧杆菌(Bf_1),有促进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延缓其老化等作用。而加入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脆弱美杆菌(A104株)及金黄色葡萄球菌(189株),则出现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脱核、裂解和死亡等毒害作用。我们的实验表明:皮肤正常菌群对宿主的皮肤有生理性的滋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益生菌联合铋剂四联疗法对不同分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根除率以及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为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因上腹部不适就诊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证实为H. pylori感染的9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完善胃镜、血清抗体分型检测,采集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粪便标本进行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等优势菌群的培养。根据血清抗体分型结果将患者分为H. pylori Ⅰ型组(54例)和H. pylori Ⅱ型组(37例)。H. pylori Ⅰ型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7例;H. pylori Ⅱ型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9例)与对照组(18例)。全部对照组患者给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克拉霉素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及枸橼酸铋钾胶囊口服,疗程14 d;全部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疗程14 d。治疗结束停药4周后行14C呼气试验,结果为阴性则判定为H. pylori根除成功。比较不同分型H. pylori根除率以及感染者肠道菌群的改变。结果 H. pylori Ⅰ型感染者中试验组患者根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vs85.2%,P<0.05)。H. pylori Ⅱ型感染者中试验组与对照组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2%vs 55.6%,P> 0.05)。治疗前,H. pylori Ⅰ型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的数量均显著高于H. pylori Ⅱ型组(均P<0.05)。治疗后,H. pylori Ⅰ型和H. pylori Ⅱ型试验组中上述菌群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H. pylori Ⅰ型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球菌数量低于同组治疗前,大肠埃希菌数量高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H. pylori Ⅱ型对照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低于同组治疗前,乳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中H. pylori Ⅰ型感染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均P<0.05);对照组中H. pylori Ⅰ型感染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及大肠埃希菌数量均高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肠球菌数量低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均P<0.05)。治疗后,H. pylori Ⅰ型组和H. pylori Ⅱ型组中试验组患者上述菌群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在治疗H. pylori Ⅰ型感染者时添加益生菌不仅能提高H. pylori的根除率,而且有利于患者肠道菌群的恢复。在无严重胃部疾病时,对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选择定期随访有利于患者康复,若合并严重胃部疾病时可添加益生菌,虽不能提高H. pylori根除率但有利于调节肠道菌群,促使肠道微生态恢复平衡。  相似文献   

8.
从斜生栅藻藻际分离共生菌群并进行16S rDNA序列鉴定,构建藻菌共培养体系,并检测斜生栅藻生长、生理生化及产油特性。共分离出7个菌群/株,包括微球菌(菌株1-1、1-2和1-3)、假单胞菌(菌株2-1和2-2)、微小杆菌(菌株-3)和葡萄球菌(菌株-4)。微球菌(菌株1-2)和假单胞菌(菌株2-1)为优势促生菌株,能显著促进微藻生长及色素和油脂积累。斜生栅藻与微球菌(菌株1-2)1∶10共培养体系培养8 d后,栅藻生物量高达4.27 g·L-1,比对照增加了46.0%;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分别比对照提高12.1%、16.7%和25.0%;含油量为25.7%,比对照增加了14.0%,单不饱和油酸含量(16.4%)也显著高于对照。另一个优异共培养体系是斜生栅藻与假单胞菌(菌株2-1)1∶5共培养体系,在培养8 d后,微藻生物量、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分别比对照提高47.9%、16.0%、17.5%和19.9%;总油脂(27.1%)和单不饱和油酸含量(18.2%)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0.4%和64.0%。表明藻际共生菌假单胞菌和微球菌可分别与斜生栅藻互作,能够显著促进斜生栅藻生物量和优质油脂的富集,可应用于栅藻商业生产。  相似文献   

9.
嗜肺巴斯德杆菌选择性培养基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制一种对嗜肺巴斯德杆菌表现出强选择作用的选择性培养基,用于该菌的常规检测。方法 药敏试验及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测定。结果 研制了嗜肺巴氏杆菌选择性培养基(PPSM培养基)及嗜肺巴斯德杆菌增菌液(PP肉汤)。嗜肺巴斯德杆菌在PPSM培养基上,37℃48h培养,形成1mm左右,凸起、湿润、灰黑色并有金属光泽的特殊菌落;对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氏菌的抑制率为100%,对变形杆菌的抑制率为76%,并能抑制其迁徙生长;通过PP肉汤增菌培养,PPSM培养基使SPF小鼠粪便中嗜肺巴斯德杆菌检出率从0增至67.2%;用小鼠咽拭子接种该培养基,其初代培养物几乎为纯培养物。结论 该培养基对嗜肺巴氏杆菌具有较强的选择作用,使用该培养基对嗜肺巴氏杆菌进行检测可以简化检测程序、防止漏检、在不处死动物的情况下对嗜肺巴斯德杆菌进行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10.
收集从采自中国甘肃省、贵州省和吉林省不同环境土壤中分离得到的网柄菌菌株,并从网柄菌中分离与其共生的放线菌。采用放线菌选择培养基(改良高氏1号),通过平板划线法分离放线菌;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培养的放线菌的分类学地位。结果显示:3个省的网柄菌中共分离到放线菌3种55株;从甘肃省的6种网柄菌的20个菌株中纯化培养出28株放线菌,分属为2目3科3属3种,其中微杆菌属为优势属,占89%;从贵州省的6种网柄菌的10个菌株中纯化培养出17株放线菌,皆为氧化微杆菌Microbacterium oxydans;从吉林省的8种网柄菌的8个菌株中纯化培养出10株放线菌,分属于2目2科2属2种,微杆菌属为优势属,占90%。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网柄菌携带共生放线菌种类的影响大于网柄菌物种差异的影响,从碱性土壤的网柄菌中更容易分离得到与其共生的放线菌菌株。  相似文献   

11.
一株微囊藻毒素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蓝藻爆发期间的巢湖底泥中筛选微囊藻毒素降解菌,为水体中藻毒素-LR(MC-LR)污染的生物治理提供有效的菌源。以MC-LR为唯一碳氮源,利用富集驯化培养技术分离筛选MC-LR降解菌,并对其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从巢湖底泥中分离得到一株藻毒素-LR降解菌株M6,生理生化实验及分子鉴定结果均表明,该菌株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分离出的MC-LR降解菌为蜡状芽孢杆菌,该菌株对MC-LR有较高的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重症肺炎新生儿肠道菌群特征、应激反应及益生菌干预的效果,为此类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05例重症肺炎新生儿作为试验组,并选取我院产科48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试验组分为益生菌组(n=53)和常规组(n=52),常规组给予新生儿重症肺炎常规治疗,益生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运用益生菌治疗。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患儿肠道菌群特征,同时对比益生菌组和常规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特征和应激反应指标水平。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患儿肠道乳杆菌(t=15.454,P<0.001)、肠球菌(t=23.191,P<0.001)、大肠埃希菌(t=25.274,P<0.001)数量显著升高,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降低(t=46.012,P<0.001)。治疗后,两组患儿肠道乳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均降低,双歧杆菌数量升高,且相比于常规组,益生菌组患儿肠道乳杆菌(t=3.617,P<0.001)、肠球菌(t=7.826,P<0.001)、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降低(t=5.799,P<0.001),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升高(t=12.750,P<0.001)。治疗后,两组患儿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升高,丙二醛(MDA)水平降低;且相比于常规组,益生菌组T-AOC(t=18.302,P<0.001)、SOD(t=8.639,P<0.001)水平显著升高,MDA水平显著降低(t=22.816,P<0.001)。结论重症肺炎新生儿肠道菌群主要以乳杆菌、肠杆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升高,双歧杆菌数量降低为特征。益生菌治疗能有效恢复患儿肠道菌群稳定,改善患儿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维护口腔内菌群平衡的角度出发,观察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对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口腔内主要致龋菌的影响及其临床效果,探索一种适用于固定正畸治疗患者,无副作用,效果好的新型微生态防龋药物。方法将20例接受固定正畸治疗的无龋病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试验组给予乳杆菌代谢产物含漱液;对照组给予纯净水。2组病例分别与含漱前,含漱20、40和60 d进行改良菌斑指数(MPLI)、唾液pH的检测和口腔微生物学检查。以对照组为标准观察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口腔内主要致龋菌数量的变化趋势和乳杆菌代谢产物含漱液对MPLI和唾液pH的影响。结果(1)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使固定正畸治疗患者的MPLI指数降低、唾液pH升高。(2)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使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口腔内主要致龋菌数量下降。结论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对固定正畸治疗患者MPLI和唾液pH具有改善作用;对变形链球菌、乳杆菌有明显的杀菌抑菌作用,并对维持正畸治疗患者口腔内菌群平衡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网柄菌属(Dictyostelium)的4个种:毛霉状网柄菌(D.mucoroides Brefeld)、小网柄菌(D.minutum Raper)、紫网柄菌(D.purpureum Olive)和盘基网柄菌(D.discoideumRaper)。轮柄菌属(Polysphondylium)的1个种,即紫轮柄菌(P.violaceum Brefeld)。共5个种,以上均为我国新记录。此外,又增补了一些分离培养的方法,对每个种的生活史进行了观察,并提出了小囊胞应纳入生活史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银屑病患者咽颊部口腔微生物的组成变化与银屑病的发病以及疾病进展的关系,为银屑病的个性化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集临床上经过严格筛选的15例银屑病患者(试验组)和15例健康人(对照组)的咽颊部黏膜样本,提取细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将扩增后的DNA样本进行16SrRNA高通量测序法分析(Illumina测序)。测序结果与Greengenes Database进行比对,通过生物信息学、医学统计学分析银屑病患者咽颊部口腔微生物结构组成与正常人的差异。结果在菌群门的水平上,试验组中厚壁菌门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其余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梭杆菌门也依次占有一定比例;对照组中厚壁菌门在数量上同样占有绝对优势,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等也占有不小的比例。虽然在相对丰度上银屑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有区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菌群属的水平上,试验组患者中颗粒链球菌与梭杆菌占有明显的相对丰度,对照组则以颗粒链球菌、巨型球菌、Bulleidia、Parvimonas、梭杆菌为主。两组菌群在构成上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区别。另外,在银屑病患者的咽颊部菌群中颗粒链球菌、梭杆菌和Bulleidia的相对丰度有所升高,而Oribacterium与产线菌(Filifactor)则明显降低,与健康人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10,P0.05;t=2.0875,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与健康正常人咽颊部微生物组成结构在属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咽颊部微生物在银屑病的发病以及疾病进展中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采集了5只圈养成年大熊猫的新鲜粪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大熊猫粪便中细菌和古菌的结构和组成。试验结果表明:圈养成年大熊猫粪便细菌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74.45%)、厚壁菌门Firmicutes(15.66%)、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34%)、蓝藻门Cyanophyta/色球藻纲Chroococcophyceae(4.01%)等组成,其中变形菌门主要以埃希氏杆菌属Esherichia/志贺氏菌属Shigella(49.84%)为主;厚壁菌门主要以梭菌属Clostridium(4.65%)为主;拟杆菌门主要以稳杆菌属Empedobacter(3.51%)为主;蓝藻门全部为未分类的色球藻纲(4.01%)。古菌主要由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55.99%)和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42.33%)组成,其中优势古菌是热变形菌纲Thermoprotei(55.99%)中未分类的属和产甲烷菌属Methanogenium(24.7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4种硝化细菌富集培养物(以铵盐为氮源的淡水富集物A、以亚硝酸盐为氮源的淡水富集物B、以铵盐为氮源的低温淡水富集物C和以亚硝酸盐为氮源的海水富集物D)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组成。【方法】分别提取样品的总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丰度和多样性。【结果】在不同微生物的分类水平,4个样品共检测到24门47纲129属。4个样品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样品A、B、C的优势菌纲为β-变形菌纲和γ-变形菌纲,样品D的优势菌纲为γ-变形菌纲、δ-变形菌纲和芽孢杆菌纲;而优势菌属各不相同,其中样品A为亚硝化单胞菌属(24.56%),样品B为链霉菌属(7.15%),样品C为噬菌弧菌属(19.36%)和类诺卡氏菌属(19.35%),样品D为嗜酸菌属(13.6%)和柄杆菌属(11.5%)。共检测出7种具有硝化功能的细菌,其中样品A、B和D中主要是亚硝化单胞菌属,占比分别为24.56%、4.94%和0.63%,样品C主要为Nitrospirillum(0.69%)和硝化螺旋菌属(0.69%)。此外在样品中还检测到红灯食烷菌、羽扇豆根瘤菌等有益菌,以及弧菌属、伯克霍尔德菌等致病菌。【结论】阐述了4个样品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确定了不同培养物中起主要作用的硝化细菌类群以及其它与环境物质循环相关或具有特殊生理特性的菌群,研究结果为硝化细菌富集培养物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菌物学报》2017,(12):1667-1673
将11种中药水提物分别加入孤苓核生柄孔菌液体发酵中,以生物量、胞外多糖和三萜类物质为指标,从中选出最佳中药、最佳中药浓度以及最佳中药浓度组合。结果表明,对孤苓核生柄孔菌生长与发酵产物影响最大的中药是何首乌和菊花2种。菊花对三萜类物质的影响较大,何首乌则对孤苓核生柄孔菌生长和发酵胞外多糖影响较大。孤苓核生柄孔菌发酵生物量达到最大(23.97g/L)的条件为添加何首乌水提物浓度15g/L;产胞外多糖的最佳(4.15g/L)条件为添加何首乌水提物浓度5g/L;总三萜类物质产量达到最高值(397.99mg/L)的条件为组合中药水提物:何首乌和菊花水提物浓度均为25g/L。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外用乳杆菌活菌制剂对阴道微环境改善的情况。方法将产后妇女分为2组并随访,试验组应用乳杆菌活菌胶囊,每晚1粒塞入阴道,连用10 d;另一组为空白对照组。2组患者在用药后2周随访检查其阴道清洁度、pH及阴道患病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及对照组阴道pH均有降低,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用药后试验组的阴道清洁度及阴道患病率均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产后应用乳杆菌活菌胶囊可显著改善阴道微环境,有助于降低阴道感染机率。  相似文献   

20.
3种野生牛肝菌的菌塘土壤细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远东疣柄牛肝菌(Leccinum extremiorientale)、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和小孢粉孢牛肝菌(Tylopilus microsporus)菌塘为研究对象,揭示其菌塘土壤细菌的菌群多样性。【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这3种野生牛肝菌菌塘土壤细菌的菌群结构及多样性。【结果】远东疣柄牛肝菌菌塘土样中的主要细菌类群为变形杆菌门(53.6%)、酸杆菌门(33.8%)、拟杆菌门(4.7%)、放线菌门(1.7%);美味牛肝菌中主要类群为酸杆菌门(40.7%)、变形杆菌门(38.1%)、拟杆菌门(10.3%)、放线菌门(3.1%);小孢粉孢牛肝菌中酸杆菌门(65.3%)、变形杆菌门(23.8%)、拟杆菌门(4.9%)为主要类群。细菌在属级分类水平上,远东疣柄牛肝菌菌塘主要属中69.8%为未知属,其余为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16.0%)、酸杆菌门中的Candidatus Solibacter(5.9%)和酸孢菌属Acidocella(3.3%)。美味牛肝菌中主要的属分布在未知类群(83.0%),此外,还有Candidatus Solibacter(8.0%),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2.1%)。小孢粉孢牛肝菌菌塘中,分别为未知类群(80.9%)和Candidatus Solibacter(12.6%)。【结论】3种牛肝菌菌塘土壤中细菌类群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其中含有大量未知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