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炎症反应是机体正常组织对感染和损伤的应答,然而过度的炎症反应往往会引起急性和慢性疾病的发生.最近研究发现,由n-3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代谢产生的resolvins和protectins两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炎和炎症修复活性.综述了resolvins和protectin D1的来源、抗炎作用和抗炎机制,为进一步开展n-3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其代谢产物的抗炎作用研究、为炎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脂肪酸去饱和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不饱和脂肪酸由于其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而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特别是n-3系列的脂肪酸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脂肪酸去饱和酶在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其目前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黄鳝生长和组织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6种不同脂肪源:鱼油(FO)、亚麻油(LO)、大豆油(SO)、二十碳四稀酸(ARA)+花生油(APO)、花生油(PO)和猪油(PL),配制了6组含脂量为8%的等氮(44%粗蛋白)、等能(19.4 MJ/kg)饲料,喂养黄鳝10周后,其结果显示: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黄鳝的生长有影响。PO组的特定生长率(SGR)最低,显著低于SO、FO组(P<0.05);SO组的SGR显著高于除FO组之外的其他各组(P<0.05)。黄鳝组织中的18:3n-3和18:2n-6含量与饲料中的对应脂肪酸含量呈线性相关,缺乏ARA的试验组黄鳝各组织中ARA的含量与饲料中的18:2n-6含量存在弱的线性相关;但在各组织中ARA的含量均显著低于APO组(P<0.05)。缺乏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LO、SO、PL、PO各组,卵巢中的EPA和DHA含量与饲料中的18:3n-3含量呈对数函数相关;但在各组织中EPA、DHA的含量均显著低于FO组(P<0.05)。结果表明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是黄鳝生长重要的脂肪酸,黄鳝生长需要一个适宜的n-6/n-3比值;大豆油、亚麻油、猪油替代鱼油可基本满足黄鳝生长对脂肪酸的需要,其中以大豆油最佳。黄鳝可合成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但合成LC-PUFA的量有限。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饱和脂肪酸及n-3多不饱和脂肪酸饮食后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静息心率、体重、血脂、血糖及游离脂肪酸谱的影响。方法:选择8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30只和同龄对照大鼠(WKY)30只,随机分为6组:SHR、WKY普通饲料组各10只,SHR、WKY高脂组各10只,SHR、WKY高脂加鱼油饮食组各10只,持续喂养至16周龄。干预期间每两周测定血压和体重,干预前后测定静息心率、血脂、血糖及血浆游离脂肪酸谱。结果:(1)血压和静息心率的变化:SHR大鼠高脂饮食组较普食组血压水平显著性增高,而高脂加鱼油饮食组较高脂饮食组血压水平显著性减低;WKY大鼠高脂饮食组较普食组血压水平显著性增高,而高脂加鱼油饮食组较高脂饮食组血压水平显著性减低;SHR大鼠高脂饮食组较普食组静息心率显著性增高(P=0.007),而高脂加鱼油饮食组较高脂饮食组静息心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125),WKY大鼠静息心率各组间无明显差异。(2)血浆游离脂肪酸谱:与WKY大鼠比较,SHR大鼠中亚麻酸(Linolenic acid,ALA)、花生四烯酸(Linoleic Acid,AA)与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6PUFA含量增高,高脂饮食增加了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有显著差异(P0.05),高脂鱼油组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及二十碳五烯酸(Docosapentaenoic acid,EPA)增加导致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3PUFA)含量增加(P0.05),SHR大鼠高脂鱼油组亚油酸(Linoleic Acid,LA)、AA含量减低(P0.05)。结论:膳食补充n-3PUFA可能通过影响交感神经活性和血浆脂肪酸谱的组成而改善高饱和脂肪酸所致SHR大鼠的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5.
配合饲料投喂条件下日本新糠虾雌雄成体的营养成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配合饲料投喂条件下日本新糠虾(Neomysis japonica)雌雄成体的营养组成差异,本研究采用养殖实验和生化分析方法,测定和比较了日本新糠虾雌雄成体的常规营养成分、脂类、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进一步探讨了日本新糠虾雌雄成体对配合饲料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氨基酸的相对保留率。结果显示:(1)饲料中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分别为40.48%和9.82%,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五烯酸(DHA/EPA)的比值分别为27%和1.34,总氨基酸(TAA)和10种必需氨基酸(EAA)含量分别为38.80%和16.32%。(2)雄、雌成体的水分含量均在88%左右,雌体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高于雄体,雄体的磷脂含量显著高于雌体。(3)除肉豆蔻酸和棕榈油酸(14:0和16:1n-7)外,雌雄成体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组成接近,雄体的花生四烯酸(AR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总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以及DHA/EPA的比值显著高于雌体,雌体的亚油酸(LOA)、亚麻酸(LNA)和亚麻油酸(18:4n-3)含量高于雄体;雌体的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精氨酸、半胱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和谷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雄体,雄体牛磺酸的含量显著高于雌体,雌体的必需氨基酸和所有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雄体。(4)雌体的亚油酸和亚麻酸的相对保留率高于雄体,而雄体的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相对保留率高于雌体;雌雄成体对各种必需氨基酸的相对保留率接近。综上,日本新糠虾雌雄成体在粗蛋白、粗脂肪、甘油三酰、磷脂、部分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及重要脂肪酸相对保留率上差异显著,这暗示雌雄成体的营养需求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果醋对高脂小鼠血脂和肝脏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目的在于研究果醋对高脂小鼠血脂和肝脏脂质过氧化的影响。长期饲喂高脂饲料造成小鼠高血脂和肝脏脂质过氧化模型,预防性给予果醋,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测定肝脏中脂质过氧化终产物丙二醛(地A)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证明果醋可以明显降低高脂小鼠血清中TC,LDL含量和肝脏组织中MDA含量,提高肝脏组织SOD活性。  相似文献   

7.
添加α-亚麻酸作为底物,经半乳糖诱导,在含有少根根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酿酒酵母总脂肪酸中检测到十八碳四烯酸的生成;同时添加亚油酸和α-亚麻酸时,检测到γ-亚麻酸和十八碳四烯酸生成,而且十八碳四烯酸的含量是γ-亚麻酸含量的3.81倍,表明在酿酒酵母中少根根霉△6-脂肪酸脱氢酶不仅能催化α-亚麻酸生成十八碳四烯酸,而且偏好n-3途径中的底物α-亚麻酸.同样,在改变少根根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转译起始密码子周边序列后所构建的转基因酵母中,也得到类似的结果,而且各种目的脂肪酸的含量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Δ^6-脂肪酸脱氢酶对n-6和n-3途径中脂肪酸底物的偏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添加α-亚麻酸作为底物,经半乳糖诱导,在含有少根根霉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酿酒酵母总脂肪酸中检测到十八碳四烯酸的生成;同时添加亚油酸和α-亚麻酸时,检测到γ-亚麻酸和十八碳四烯酸生成,而且十八碳四烯酸的含量是γ-亚麻酸含量的3.81倍,表明在酿酒酵母中少根根霉Δ^6-脂肪酸脱氢酶不仅能催化α-亚麻酸生成十八碳四烯酸,而且偏好n-3途径中的底物α-亚麻酸。同样,在改变少根根霉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转译起始密码子周边序列后所构建的转基因酵母,也得到类似的结果,而且各种目的脂肪酸的含量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绞股蓝总皂甙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调节机制并探索其抗脂质过氧化的机理。方法:用高脂饲料喂饲大鼠6周,复制成高脂血症模型,而后进行4周高、低两种剂量的绞股蓝和阳性对照药血脂康实验性治疗。给药4周后处死动物,比较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同时测定血清SOD、CAT和MDA的浓度。结果:高、低剂量的绞股蓝总皂甙均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浓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绞股蓝总皂甙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显著升高,脂质过氧化产物水平显著降低。结论:绞股蓝总皂甙可治疗高血脂症大鼠血脂异常并有较明显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对人类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但由于人类缺乏从头合成这些脂肪酸的能力,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鱼类等水生动物中二十碳五烯酸(20:5n-3,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DH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从而使得鱼类等水生动物成为人们获得PUFAs的主要途径。鱼类等水生动物体内PUFAs的合成是在一系列去饱和酶和延长酶的作用下实现的,其中长链脂肪酸延长酶是合成PUFAs必不可少的一类关键酶。本研究总结了水生动物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过程,综述了水生动物中脂肪酸延长酶基因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黄芪对肠缺血/再灌注(I/R)时脂质过氧化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检测红细胞膜和组织匀浆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黄芪可使MDA含量降低,且可防止SOD减少,与1/R组比较均P〈0.01。结论:肠I/R过程中体内脂质过氧化过程加强,黄芪通过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能稳定细胞膜,减轻组织损伤,延缓I/R损伤的进行性加剧。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n-3多不饱和脂肪酸是否可以减少或延缓健康人群发生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中外源性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是否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低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的临床研究进展,从而探索其在医学营养治疗学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尤其是n-6和n-3 PUFAs,不仅是人体必需营养素,在调节和预防人类疾病方面同时发挥着重要作用。n-6和n-3 PUFAs在哺乳动物细胞内不能相互转换,且是动植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细胞膜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比例很大程度上由膳食决定,因此平衡膳食中n-6/n-3 PUFAs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n-6和n-3 PUFAs的代谢途径和作用机制,结合临床试验,阐述了平衡n-6/n-3 PUFA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鼠膳食中高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健康的30只C57/B6小鼠分为对照组(基础饲料)、花生四烯酸组(基础饲料+10%花生四烯酸)、鱼油组(基础饲料+10%鱼油)。喂食16周,16周后提取小鼠肠道菌群宏基因组DNA,采用Roche 454测序技术对肠道菌群16Sr RNA基因V3-V5区域进行测序,对菌群的组成结构以及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花生四烯酸组小鼠体内厚壁菌门的含量达到(55.3±5.26)%,与对照组小鼠体内厚壁菌门的含量(30.23±8.75)%相比显著性升高(P0.05)。并且花生四烯酸组小鼠体内变形菌门的含量(3±0.762)%与对照组(1.5±0.265)%相比也显著性上升(P0.05)。结论:膳食中高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会造成小鼠体内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的失衡,导致厚壁菌门以及变形菌门的含量上升。  相似文献   

15.
ADP—Fe~(2+)启动脂质过氧化的化学发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化学发光法和雨二醛测定法为实验手段研究了ADP—Fe2+启动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以及几种金属离子对该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体系中只有ADP-Fe2+存在时,通过化学发光法和丙二醛测定法都可以现察到脂质过氧化反应在0—5分钟内有一“潜伏期”存在,同时在微粒体浓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增大二价铁离子的浓度,则脂质过氧化的水平增强。如果反应体系中同时加入ADP—Fe2+与ADP—Fe3+,则反应起始时的“潜伏期”消失。当ADP—Fe3+、ADP—Al3+和ADP-Pb2+单独存在时本身并不启动脂质过氧化,但对ADP-Fe2+启动的脂质过氧化都有增强作用,并且三价铁离子对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的增强作用随着ADP-Fe2+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加强。将化学发光法与雨二醛测定法的结果加以比较,发现微粒体本身对它的脂质过氧化反应过程中的发光具有猝灭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脏疾病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 HHcy)均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健康问题,二者发病密切相关。我们前期报道了HHcy引起脂肪肝的作用机制,但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n-3PUFA)在其中的作用尚未有明确报道。本研究通过给予6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高蛋氨酸饮食(2%highmethioninediet,HMD),通过ELISA技术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以明确HHcy模型的建立。同时添加或不添加n-3PUFA喂养,以明确n-3 PUFA在HHcy引起肝脏脂肪变性中的作用及机制。结果显示,n-3 PUFA显著改善了HHcy引起的肝脏脂质沉积。qRTPCR分析发现n-3 PUFA抑制了HHcy诱导的脂肪酸摄取关键基因Cd36的表达。进一步分析发现Cd36的表达降低与n-3 PUFA引起的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Ahr)活性抑制相关。利用PUFA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发现,与HMD组相比,n-3 PUFA明显增加了肝脏二十碳五烯酸代谢产物脂氧素A5 (lipoxin A5, LXA_5)的含量。用LXA_5处理分离的原代肝细胞,阻断了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Cd36表达上调和Ahr激活,减轻了脂质沉积。以上结果表明,n-3 PUFA通过增加肝脏LXA_5的含量,抑制HHcy引起的Ahr-Cd36信号通路的激活,改善肝脏的脂肪变性。本研究结果预期可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脏疾病的临床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脂质过氧化对人红细胞膜脂流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研究枯稀过氧化氢/高铁血红素体系所产生的烷基过氧自由基对红细胞的损伤。测定了脂质过氧化的产物——丙二脂的生成,并证明阿魏酸钠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荧光偏振的结果指出,膜脂过氧化以后降低了膜脂的流动性。人红细胞用5DSA和16DSA标记并用ESR检测膜脂流动性,结果表明,序参数S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旋转相关时间τ值的增加证明膜脂过氧化以后,疏水尾部的物理状态发生了改变。经脂质过氧化以后,红细胞膜中的不饱和脂防酸的减少,可能是降低膜脂流动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鳖油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传统炮制方法制备了鳖油 ,其得率为 5 8.31% ,并测定了其含量、酸价及皂化值等理化数据。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 42 .47% ,GC分析结果二十碳五烯酸及二十二碳六烯酸烯质量分数分别为 14.82 %、19.10 %。  相似文献   

19.
随着肥胖,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等代谢性疾病患病率的日益增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患病率也逐渐升高。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肝炎症、氧化应激、肠道微生物失调等在NAFLD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3 PUFA),主要是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对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潜力。本文我们综述了NAFLD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重点介绍了N-3PUFA作为NAFLD潜在治疗方法在预防NAFLD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高脂饮食对SD大鼠肝脏Srebp2及Hmgcr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NC)、n-3 PUFA组(TUF)及n-6 PUFA组(SUF),8周后测量血清总胆固醇(TCH)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Srebp2及Hmgcr基因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SREBP2及HMGCR蛋白表达。结果 TUF组、SUF组血清TCH含量均显著降低(P<0.001),TUF组最低。TUF组、SUF组Srebp2及Hmgcr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P=0.007,P=0.012),SUF组Srebp2最高,TUF组Hmgcr最高。TUF组HMGCR蛋白表达显著高于NC组及SUF组,SUF组与NC组差异无显著性;三组SREBP2蛋白表达。结论 n-3、n-6PUFA降低血清胆固醇不是通过抑制Srebp2及Hmgcr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