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KOM一段式种植体即刻种植骨愈合过程,探索即刻种植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将6只狗分3组分别作实验。每组2只动物行KOM一段式种植体即刻种植愈合过程观察;动物分别于术后1、2、3个月各处死2只行大体标本观察、X线片、光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KOM一段式种植体即刻种植可以达到骨性愈合。结论:1、KOM一段式种植体的即刻种植是一种临床可行的种植方式。2、即刻中植时种植体与骨组织之间的骨间隙是否充填生物替代材料,除了考虑种植体周围骨间隙的大小,还要考虑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XIVE种植体在上颌外伤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负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前牙区单颗或多颗无法保留的外伤残根拔除后,即刻植入XIVE种植体,并即刻负重修复。种植体扭矩控制在35Ncm左右,初期稳定性良好。平均四到五个月后行永久修复。在植入后1、2、4个月对其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结果:32枚种植体有2枚种植体2周后出现松动,一个月后脱落,其余30枚均在预期时间内形成良好骨性愈合,最终完成修复。结论:上颌前牙区单颗或多颗牙外伤,残根无法保留者,行即刻种植即刻负重修复是可行。早期种植修复有利于减缓牙槽骨的吸收,保留软硬组织的形态,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3.
尹江  杨森  唐平  李浪  张慧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27):5344-5347
目的:研究对比前牙美学区实施即刻种植及延期种植对患者唇侧骨量变化。方法:选择2012 年4 月至2013 年4 月在我院 接受上颌前牙区的单颗种植手术治疗的患者96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法随机分成即刻种植组48 例(48 颗ITI种植体)与延 期种植组48 例(48 颗ITI种植体)。对比两组术后唇侧骨量情况,唇侧骨的改建情况以及术后1 年的PES评分。结果:即刻种植组 术后1 年的唇侧骨高度较术后即刻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种植组与延期种植组术后1 年水平向骨改建的 种植体冠方C 及中段M 较术后即刻显著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即刻种植组在术后1 年的唇侧牙槽嵴的高度 降低水平明显大于延期种植组,且对于水平向骨改建方面,两组种植体中段M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1 年的PES 评分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即刻种植并未能阻止患者牙槽嵴生理吸收,但种植的美学效果亦较 好。临床运用时应加以关注,掌握好适应证,从而获得最佳疗效。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XIVE种植体在上颌外伤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负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前牙区单颗或多颗无法保留的外伤残根拔除后,即刻植入XIVE种植体,并即刻负重修复。种植体扭矩控制在35Ncm左右,初期稳定性良好。平均四到五个月后行永久修复。在植入后1、2、4个月对其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结果:32枚种植体有2枚种植体2周后出现松动,一个月后脱落,其余30枚均在预期时间内形成良好骨性愈合,最终完成修复。结论:上颌前牙区单颗或多颗牙外伤,残根无法保留者,行即刻种植即刻负重修复是可行。早期种植修复有利于减缓牙槽骨的吸收,保留软硬组织的形态,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共振频率测量仪(Osstell)连续监测骨愈合期种植体稳定性变化与早期边缘骨吸收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于2010-2011年期间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连续纳入32名成年男性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共植入45枚Strauman种植体,每名患者选择一颗(4.8mm×10mm)种植体,共计32颗种植体,种植区位于下颌后牙(骨质均为Ⅱ或Ⅲ类骨)。利用共振频率分析仪(Osstell)测量种植体的稳定性,测量时间点为植入时以及术后第1,2,3,4,6,8,12周。另外,影像学分析测量32颗种植体12周时的边缘骨吸收;结果:本实验中所有种植体在12周均实现骨结合,并成功完成种植修复。通过重复性方差分析,见表1,在种植体植入时,初期稳定系数(ISQ)均值为(79.03±6.756)。术后一周,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均值均呈下降趋势,至术后第2周时达到最低点,与植入时稳定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术后第3周开始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均值逐渐上升。其中,稳定系数(ISQ)均值在第6周时与第12周无统计学差异,已达到延期稳定期。32颗种植体在第12周的边缘骨吸收均值为(0.86±0.068mm),而在第12周的种植体的稳定系数均值与种植体植入时的稳定系数均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实验通过共振频率测量仪(OsstellTM)连续监测,目前的结果认为种植体愈合期边缘骨吸收对种植体愈合期稳定性变化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量ITI和Osstem-SS种植系统的稳定系数(ISQ),评价这两种种植体的骨结合情况,为临床确定其上部结构修复时机提供依据。方法:93例牙列缺损患者共植入179颗种植体,根据患者种植区骨量情况分为两组,其中A组为种植区骨量良好,不需骨增量手术病例(62例);B组为种植区骨量不足,需进行骨增量手术病例(31例)。A组共植入125颗种植体,其中ITI种植系统64颗,OSSTEM-SS种植系统61颗;B组共植入54颗种植体,其中ITI种植系统28颗,OSSTEM-SS种植系统26颗。术后即刻及第4、6、8、12、16、24周分别测量各时期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并同期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结果:A组中ITI种植系统术后8周ISQ值平均(74.17±1.85),进行负重;OSSTEM-SS种植系统术后12周ISQ值平均(72.00±2.59),进行负重。B组中ITI种植系统术后16周ISQ值平均(65.09±3.42),进行负重;OSSTEM-SS种植系统术后24周ISQ值平均(62.09±6.16),进行负重。负重后临床随访3-24个月所有病例均成功,咀嚼功能良好,患者满意。结论:种植体稳定系数(ISQ)能反应种植体骨结合情况,可以协助医生选择种植后合适的冠修复时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的骨折愈合过程,探讨糖尿病影响大鼠骨折愈合的可能的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Wister大鼠140只,随机分成二组,每组70只,A组为糖尿病骨折组;B组为非糖尿病骨折组。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后,无菌条件下在各组大鼠胫骨中点用手术方法制成骨折模型。术后1周、2周、4周、6周、8周各时间点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周、2周、3周、4周、6周、8周分别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F-1含量。分别在1、2、4、6、8周各时间点观察5只大鼠骨痂生长情况并取骨折断端组织行HE染色光镜观察。术后4周、6周、8周每组处死10只大鼠留取双侧胫骨标本,冷冻保存后集中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1、大体标本观察结果:各时间点A组骨痂生长减缓延迟。2、X线结果:A组骨折愈合质量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B组。3、生物力学测定结果:4周、6周、8周个时间点A组骨折处骨痂的机械强度均明显低于B组。4、组织学染色显示:术后各时间点1、2、4、6、8周A组与B组相比骨折处局部骨痂成熟延迟并且软骨细胞肥大。5、血清IGF-1含量测定:A组大鼠血清中IGF-1含量低于B组,且高峰延迟1周。结论:1.患有糖尿病后大鼠骨折愈合质量差,比较容易出现愈合延迟甚至不愈合;2.患有糖尿病的大鼠骨折后血清中的IGF-1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高峰推迟1周。  相似文献   

8.
王健  吴松  陈腾飞  朱东波  王靖  周天宝 《生物磁学》2011,(14):2615-2619
目的:通过建立兔股骨缺损的动物实验模型,对采用等温化学气相沉积法和等离子喷涂技术所制备的石墨化炭/炭复合材料+羟基磷灰石涂层(C/C+HA)复合骨植入材料进行骨植入实验的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探索该复合材料作为植入机体骨组织的可行性依据。方法:采用骨科钻在实验动物股骨髁上钻孔的方法建立骨缺损的动物实验模型,将待研究比较的实验材料分别植入实验动物的股骨髁内,持续观察8周,在术后第2、4、8周时应用X线照片、组织学染色和扫描电镜技术,分别观察所研究材料在机体内对骨缺损愈合及其对机体的影响,进行组间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石墨化炭/炭复合材料+羟基磷灰石涂层(C/C+HA)复合骨植入材料的骨植入实验生物相容性良好,材料与骨组织结合牢固,界面中成骨细胞生长明显,且炭颗粒脱落现象少,未见炎症细胞浸润。植入动物体内的材料在植入期未引起机体局部的炎症浸润反应且表面脱落的碳颗粒在机体组织中也未引起局部严重的炎症反应。在实验动物植入材料后的连续8周观察期中,组织学观察显示:表面涂有HA的炭/炭复合材料对骨组织形态改建上表现良好,其与骨组织接界处所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膜层厚度明显比未涂HA的材料要小,与骨组织结合更为紧密和牢固;碳颗粒出现脱落游离的现象明显减少。结论:在炭/炭复合材料表面涂以HA生物涂层对骨的形态改建和促进骨小梁生长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肌肉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对胫骨干闭合骨折大鼠早期骨愈合的效果及潜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模型组、NGF组、PDGF组和NGF+PDGF组,各20只。建立胫骨干闭合骨折模型后,给予NGF组大鼠肌注0.8 μg NGF;给予PDGF组大鼠肌注0.8 μg PDGF,给予NGF+PDGF组大鼠肌注0.8 μg NGF和0.8 μg PDGF;给予模型组大鼠肌注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在治疗第2周(T0)、第4周(T1)、第6周(T2)通过X线检查计算骨痂体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水平。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胫骨骨折端病理学改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骨痂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NGF+PDGF组大鼠在T1时骨折断端愈合,骨痂体积大于其他三组;NGF组、PDGF组大鼠在T2时骨折断端愈合,骨痂体积大小均大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T2时骨折断端尚未完全愈合,骨痂体积显著大于其他三组(P<0.05)。NGF+PDGF组大鼠T0~T1时血清AKP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NGF组和PDGF组大鼠血清AKP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T2时4组大鼠血清AKP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1时,NGF组、PDGF组和NGF+PDGF组大鼠均可见骨小梁形态更加粗大、致密,呈栅栏状排列,骨小梁间的间隙变小,NGF+PDGF组大鼠骨断裂处被新生骨填满,NGF组、PDGF组骨断裂处仍有少量间隙。T1时NGF+PDGF组大鼠BMP2、VEGF和IGF-1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NGF组和PDGF组大鼠各指标mRNA相对表达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T2时各组大鼠骨痂组织中BMP2、VEGF和IGF-1 mRNA相对表达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NGF和PDGF对胫骨干闭合骨折大鼠早期骨愈合有协同促进作用,可能与促进BMP2、VEGF和IGF-1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骨诱导磷酸钙生物陶瓷(BAMOICPC)与可吸收胶原膜(BME-10X医用胶原膜)在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的修复能力。方法:在兔股骨上植入羟基磷灰石涂层BLB种植体,然后在其侧壁制造高4 mm、宽3 mm、深2 mm的骨缺损。对照组为单纯侧壁骨缺损,实验A组骨缺损区仅覆盖BME-10X膜,B组骨缺损区植入BAMOICPC,C组骨缺损区植入BAMOICPC并加盖BME-10X膜。于术后6个月取带种植体的骨段,通过HE染色和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对照组骨缺损区种植体表面见纤维包裹,实验A组骨缺损边界区少许骨质移行覆盖,实验B组下半部分缺损区新生骨覆盖。C组新生骨完全覆盖骨缺损区,且较B组硬度高,扫描电镜见与种植体结合更紧密。组织学观察B、C两实验组新生骨均可见比较成熟的哈弗氏管系统。结论:骨诱导磷酸钙生物陶瓷BAMOICPC是一种较理想的骨替代材料,联合运用胶原膜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效果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氧化钛纳米管对犬即刻种植骨结合效果的影响。方法:犬拔牙后即刻将光滑表面(对照组)和氧化钛纳米管表面(实验组)种植体植入拔牙窝内,于12周后处死取材,进行显微CT扫描、组织学染色分析以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扫描电镜显示经过阳极氧化后,钛表面形成了直径为30-80纳米的纳米管状结构;12周后,显微CT扫描结果提示实验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目(Tb.N)、骨小梁厚度(Tb.T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骨小梁间隙(Tb.Sp)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骨结合率分别为49.35±11.76%、31.79±13.07%,最大拔出力分别为105.28±27.87N、79.23±20.46N,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化钛纳米管表面有利于促进即刻种植后骨结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自体颏部骨移植方法在前牙槽骨缺损植骨及种植的效果。方法:对16例前牙骨缺损的患者进行自体颏部骨移植,分别于植骨12~16周后植入种植体,共植入18枚种植体,术后16~20周完成修复治疗。结果:16例自体骨移植患者中,1例出现术后感染,经局部冲洗换药后后愈合良好,其余患者移植骨均已成活,修复后种植体至今均无脱落,局部外形良好。结论:自体颏部骨移植能有效恢复局部牙槽外形,为前牙美学修复提供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陈皓华  李璟貌  张绮  吴嫣云  欧国敏 《生物磁学》2013,(36):7058-7061,7088
目的:种植支持的覆盖义齿是针对下颌骨后牙区没有足够骨量的病人的一种适当的治疗方案。LOCATOR是近年来一种新型改良的种植体附着系统。本研究在病人佩戴LOCATOR附着系统支持的下颌种植覆盖义齿后,通过比较不同种植体数量对咀嚼效率的影响,以期用最小的成本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方法:19名下颌无牙颌患者中,10名植入2枚种植体,9名植入3枚种植体。三月后行LOCATOR附着系统支持的种植覆盖义齿修复,并计算咀嚼效率增加量。结果:通过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95%可信区间,α=0.05,对两组覆盖义齿咀嚼效率的增加量进行t检验:P〉0.05,两组之间咀嚼效率的增加量无显著性差异。针对下颌LOCATOR种植覆盖义齿,植入两枚种植体和三枚种植体提升的咀嚼效率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针对LOCATOR系统支持的下颌种植覆盖义齿,两枚种植体既能有效地提高咀嚼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磷酸钙骨水泥(CPC)与富血小板血浆(PRP)混合物应用于拔牙后种植位点保存的可行性。方法:拔除6只犬下颌双侧第三切牙与一侧第一切牙,并于每只犬的3个拔牙窝颊舌侧骨壁分别制造2 mm×2 mm×3 mm缺损,随机在两个牙槽窝内分别植入CPC或CPC与PRP的混合物,第三个不加处置作对照,在术后4、8、12周各处死两只动物,行大体、X线、显微镜观察,比较各组的新骨生成情况。结果:术后4周时CPC/PRP混合物组骨形成早于其他组,8、12周时CPC/PRP混合物组新骨生成明显优于CPC组和对照组。结论:CPC混合PRP可促牙槽窝新骨生成并能保证成骨的高度和颊舌向宽度,从而为后期种植义齿修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波辐照对节段性骨缺损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直径12 mm长20mm泡沫TiC/Ti植入6只Beagle犬的左侧胫骨节段性骨缺损区。随机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超声组采用低强度脉冲超声波辐照(频率1.5 MHz、强度30 mW/cm2、脉冲宽度200μs、脉冲周期1 kHz、20 min/次、1次/d),对照组为不开功率源的假辐照,术后4、8周后分别行X线检查及骨密度测定,观察及分析材料周围骨愈合情况。结果 6只beagle犬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后4周超声组骨早期成熟度优于对照组,表现在材料周围骨痂影密度增高,骨痂影由两端向中央生长;对照组仅见骨痂区密度低,还可见部分骨痂缺如。术后8周超声组新生骨痂面积优于对照组,骨干结构相对稳定;对照组骨缺损区未闭合,在骨干两侧看到少量骨痂,愈合较差。骨密度测定结果显示,4周时超声组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8周时超声组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联合应用低强度脉冲超声波辐照与人工骨材料修复可提高新骨形成速度及骨组织密度,缩短节段性骨缺损的骨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骨修复材料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复合基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后的成骨能力的变化,探讨加速nHA/PA66人工骨与受体骨愈合的方法。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制作骨缺损模型,将nHA/PA66/rhBMP2复合材料植入左侧骨缺损处,右侧骨缺损以nHA/PA66植入作为实验对照,另做不植入任何材料的骨缺损空白对照。在1、2、4、8、12周各时相点分别进行大体观察、X线照片、组织学切片、免疫组化原位杂交进行检测图象分析。结果:nHA/PA66/BMP2与nHA/PA66组骨缺损均完全修复,而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未见修复;2周时nHA/PA66与nHA/PA66/rhBMP2两组间原位杂交阳性细胞表达有统计学意义( P<0.05), 4周时nHA/PA66与nHA/PA66/rhBMP2两组间原位杂交阳性细胞表达无统计学意义( P>0.05),2周及4周实验和实验对照两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nHA/PA66/rhBMP2组较nHA/PA66组可加速人工骨/植入体/受体界面骨愈合。 结论:多孔nHA/PA66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复合具有诱导成骨活性的rhBMP2后,增强了早期成骨能力,加速了其与受体骨的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上颌窦挤压内提升(OSFE)植骨与不植骨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的35例患者,其剩余牙槽嵴高度(RBH)为4~8 mm,共植入43颗种植体。A组16例患者为植骨组,20个种植位点,牙槽骨可用骨高度平均(5.87±1.19)mm,植入人工骨粉后植入种植体;B组19例患者为不植骨组,23个种植位点,缺牙区牙槽骨可用骨高度平均(5.67±1.10)mm,上颌窦提升后直接植入种植体。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完成修复。采用临床检查、X线检查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效果评价。结果:两组病例的牙槽嵴高度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在平均约36.7个月的随访期内,A组种植体的存留率为100%(20/20),B组中有1枚种植体因咬合力过大及口腔卫生较差脱落,种植体的存留率为95.6%(22/23),两组病例的存留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VAS值比较亦相当。所有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无炎症,种植义齿咀嚼功能良好。结论:在严格控制适应症、准确掌握种植技巧的前提下,RBH在4~8 mm之间的病例无需额外植入骨代替材料即可取得理想的修复效果,简化了手术的操作,减少了手术的风险和创伤,节省了手术的时间和费用,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8.
王增辉  黄海  革军  常江  王臻 《生物磁学》2011,(9):1617-1620
目的:观察创面生物活性玻璃修复材料对家猪皮肤创面的促愈合作用。方法:选择14头家猪,随机分成7组,每组2头,在每头猪的脊柱两旁制造3个4×4cm的全层皮肤缺损的创面模型,每头猪6个创面又分成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于试验后每天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第1、3、7、14、21、28、35天图像分析计算创面愈合率,并同时取创面组织行组织学染色,观察各组材料对家猪皮肤全层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结果:在涂材料的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是23.19±1.27d、29.52±1.54d两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创面愈合率在各时间段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实验组的上皮化程度、表皮生长、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数量均好于空白对照组。结论:创面生物活性玻璃修复材料对家猪皮肤创面愈合具有促进作用,可作为一种新型的促愈合覆盖材料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壳聚糖/碳酸钙三维复合材料(CS/CaCO3)和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CS/HA)用于骨缺损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家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CS/CaCO3、CS/HA三组.左前肢去毛后,2%巴比妥钠(30mg/kg,iv)麻醉,距桡骨远端3cm处截骨1cm,形成骨缺损,分别植入相应材料.术后4w、8w、12w分别处死动物,X线摄片后,取骨缺损标本,进行大体与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4周植入块颜色变红,周围有较多量的新生骨样组织包裹,骨痂增多,向植入块内移行;术后8周,植入块周围有明显新骨生成,将材料分隔包围,新骨中央区可见材料呈蜂窝状残留.术后12周缺损区大部分编织骨被成熟的板层骨组织替代,并形成髓腔.结论:CS/CaCO3和CS/HA两种仿生复合材料能明显促进兔桡骨骨缺损修复,诱导骨痂生成.  相似文献   

20.
兔VX2肝癌模型制作技术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制作兔VX2肝癌模型的新技术、新方法。方法将新西兰兔30只随机等分为3组,分别为嵌插组、改良嵌插组和经皮穿剌组。分别按不同方法建立肝癌模型,于建模后第1、2、3周分别进行CT扫描,评估肿瘤大小。3周后处死动物进行解剖,观察肝脏成瘤及转移情况,比较各组转移率,并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30只动物建模成功28只,成功率93%,经皮穿剌组有2只肝脏未见种植灶,嵌插组和改良嵌插组全部种植成功。改良嵌插组腹壁转移率显著低于嵌插组和经皮接种组。结论改良嵌插法3周内不会形成接种部位腹壁以及远处的转移,是一种理想的移植性肝癌模型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