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了明确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湖北省钟祥市的发生规律,对小麦玉米轮作田粘虫成虫和幼虫种群的发生动态、粘虫雌蛾卵巢发育进度以及粘虫越冬虫量作了调查,分析了粘虫种群虫源性质。结果表明,钟祥市为1代粘虫多发区,其虫源为外地迁入的越冬代成虫,1代粘虫危害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羽化盛期在5月中下旬,羽化后以迁出为主。第2代粘虫发生量很小,羽化后基本全部迁出;在田间未调查到第3代粘虫幼虫,本区发现的第3代成虫可能为由北方南迁的过境种群;第4代粘虫发生量也很小,羽化后全部迁出,不在本区繁殖危害。在田间未调查到准备越冬的粘虫。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湖北省钟祥市的发生规律,对小麦玉米轮作田粘虫成虫和幼虫种群的发生动态、粘虫雌蛾卵巢发育进度以及粘虫越冬虫量作了调查,分析了粘虫种群虫源性质。结果表明,钟祥市为1代粘虫多发区,其虫源为外地迁入的越冬代成虫,1代粘虫危害高峰期在4月中下旬,羽化盛期在5月中下旬,羽化后以迁出为主。第2代粘虫发生量很小,羽化后基本全部迁出;在田间未调查到第3代粘虫幼虫,本区发现的第3代成虫可能为由北方南迁的过境种群;第4代粘虫发生量也很小,羽化后全部迁出,不在本区繁殖危害。在田间未调查到准备越冬的粘虫。  相似文献   

3.
2002年我国华北三代粘虫大发生的虫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蕾  翟保平 《生态学报》2009,29(11):6248-6256
华北平原地区三代粘虫的大发生是一小概率事件,对其虫源问题尚无确切回答.应用HYSPLIT 4.8轨迹分析平台对2002年华北平原地区三代粘虫主要迁入峰期进行轨迹回推以确定此次迁入的虫源区,同时对东北地区虫源在迁出期的去向进行了模拟;并运用GrADS气象图形软件对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迁飞期天气学背景和风场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华北平原地区大发生的三代粘虫主要虫源来自陕西、山西二省;东北地区虫源对本次华北平原地区的迁入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我国3代粘虫的种群构成还少有研究,华北3代粘虫的虫源问题也不清楚。为此,需厘清3代粘虫发生区的风场动态和迁出种群的去向,为明确各地的虫源关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国家气象局的高空气象记录,分析高空风场;利用HYSPLIT平台模拟华北粘虫夏季迁出种群的迁飞轨迹和落点分布。【结果】在夏季风盛行的背景下,3代粘虫主要来自于与其发生区相邻的偏南地区(约占45%),如鲁东、苏皖鄂、浙北、赣北、湘北等;另一个主要来源是西北区(包括晋陕甘宁,约占10%)和华北北部(内蒙古及以北区域,约占7%);在某些年份,西南地区也会提供约6%的虫源。另外,还有约30%的虫源来自于发生区域内的相邻地方,属于当地前代滞留虫源的近距离迁飞;而东北区对华北3代粘虫的虫源构成则只有极微的贡献(约0.2%)。从山西和陕西起飞的1代成虫则主要是北迁,有将近30%的个体迁入了华北3代粘虫发生区,约23%迁入内蒙古及以北地区,还有约4%迁入西北的甘肃宁夏、约5%迁入东北区,另有27.5%的个体近距离迁飞落在本省境内。晋陕种群南向迁飞的比率不大,只有大约10%的个体迁入3代粘虫发生区的南邻区域。【结论】华北3代粘虫的暴发属于小概率事件,如此大范围的潜在虫源和如此局部的发生区,以及复杂的天气系统给我国华北地区3代粘虫的预测预警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需要研究部门与推广部门通力合作,做更多的实证研究和个例分析,逐渐深化对3代粘虫暴发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吉林省粘虫的田间种群动态,提出适宜的测报、防控时间,为该虫的区域性监测预警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基于多年资料及2014-2018年的监测,采用轨迹分析和田间系统调查方法,对吉林省粘虫的田间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迁入虫源地。结果显示:(1)粘虫迁入期的风向以西南风为主。迁入虫源地来自山东、河北、江苏、安徽等省份,其中还有部分来自于朝鲜半岛,各旬之间有差异。(2)5月末到6月上中旬为第1代成虫高峰期,属迁入虫源;7月中下旬为第2代成虫高峰期,由本地虫源及迁入虫源组成。(3)第1代成虫在吉林省产卵期为5月末到6月中旬,峰期6月上旬。部分年份5月末、6月中旬卵量也较大。(4)粘虫的幼虫种群全年有2个明显危害时期,分别是6月中下旬及8月上中旬。本研究初步明确了吉林省粘虫的春季虫源地及种群发生动态,提出了针对于第3代粘虫的测报工作的一些新方法,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及相近区域的粘虫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粘虫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据研究,它的迁飞方向和高空气流运行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在预测中常根据虫情调查及迁出期高空天气图气流的走向,来判断其降落地区,从而估计其发生程度趋势。为了推动病虫测报工作向数学模式化发展,更好地方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建立“最优”回归方程为目的,对二代粘虫发生程度与一代幼虫发生程度以及一代成虫迁出期的高空风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用逐步回归方法,通过电子计算机运算,建立二代粘虫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式,得到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东北迁飞场对粘虫的Pied piper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我国2代粘虫的回迁过程和3代粘虫的种群构成还少有研究,东北与华北3代粘虫的虫源问题也不清楚。为此,需厘清2代粘虫发生区的风场动态和迁出种群的去向,明确东北粘虫夏季迁出种群与华北3代粘虫的虫源关系。【方法】根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高空气象记录,统计东北和华北地区夏季各方位风向的频次和平均出现频率,利用HYSPLIT平台模拟东北粘虫夏季迁出种群的迁飞轨迹和落点分布。【结果】东北和华北地区7、8月的风向均以西南、南风为主且因气旋频繁过境而风向多变,不利于东北粘虫夏季种群回迁进入华北农作区;而对其迁出种群的轨迹模拟结果也表明,东北粘虫夏季种群能够进入华北的可能性极低:它们或迁入更北的无法生存的山区,或未能成功跨海而死亡,抑或迁入朝鲜半岛成为当地的虫源(同样无法越冬),还有一部分滞留东北地区继续为害一代后因气候原因死亡,而只有在极少数风向风速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进入河北。【结论】东北地区的夏季风场不利于东北粘虫的回迁,华北3代粘虫的种群构成与东北夏季种群几无关系,东北迁飞场表现出显著的Pied piper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北京北部山区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的种群动态和扑灯规律,探索粘虫的早期监测预警技术。【方法】2011年,在北京延庆利用时控开关控制探照灯诱虫器对粘虫的种群动态进行监测,并对整夜诱虫数量自动分时段取样。获得逐日种群动态数据和相关的生物学参数,使用Grads分析粘虫数量与空中风场的关系。【结果】全年诱集粘虫蛾9 699头,单日诱蛾最高1 366头。全年诱蛾可分为3个世代,各个世代种群均由多个高峰组成,并非陆续增加。性比分析发现雌虫数量显著多于雄虫。分时段数据显示粘虫整夜的扑灯节律可分为迁入型、迁出型或本地繁殖型、过境型和迁入迁出混合型。风场分析表明,诱虫高峰与空中风场偏南气流的频率与持续时间高度一致。【结论】北京延庆全年发生粘虫3个世代,二代幼虫造成的危害最大。一代和二代诱蛾数与空中是否存在偏南气流密切相关。雌虫可能具有更强的迁飞能力。对粘虫扑灯节律数据深入分析,可为迁飞种群是否在本地降落繁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赵圣菊 《生态学报》1983,3(4):377-382
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是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害虫。我国江淮及黄淮流域是一代粘虫发生区,粘虫全年发生四(或五)个世代,以第一代发生数量最多,春季4、5月间为害小麦。该区在根治我国粘虫危害上具有战略地位。决定一代粘虫发生程度的主导因素,是越冬代蛾量迁入的多少。因此组建该区越冬代蛾最及迁入期的预测模式,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在国内,关于粘虫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多属中、短期,且以短期预测为主。据研  相似文献   

10.
三代粘虫成虫迁飞的雷达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2015年吉林省3代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成虫的迁飞动态,揭示3代粘虫成虫自东北向南迁出的动向及成功迁出的概率,为粘虫的预测预报及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扫描昆虫雷达观测,采用田间饲育、诱蛾器监测、轨迹模拟及天气背景学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3代粘虫成虫迁飞动态及迁出概率。【结果】(1)3代粘虫蛾可交尾及产卵,卵亦可孵化,但幼虫发育迟缓。(2)3代粘虫蛾数量相比于一代增长了10.3倍,成虫卵巢发育级别集中于1级,大多未交尾,处于从本地迁出的状态。(3)迁出期的风向以南风、西南风、东南风为主,不利于粘虫回迁至南方的越冬区域。(4)共有3 d的调查日观测到了粘虫聚集成层的迁飞现象。轨迹分析显示,极大比率的粘虫种群最终去向集中于观测点公主岭以北的区域或者朝鲜境内。【结论】3代粘虫受制于秋季风场无法成功回迁,成为了Pied-piper效应的牺牲者,无法为2016年春季粘虫的发生提供有效虫源。  相似文献   

11.
云南野生百合资源分布现状及保护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云南省内11个区系野生百合资源的调查和分析,明确了云南11个区系中有9个区系分布有野生百合资源,云南野生百合的地理分布特点和种群数量,以及资源现状,并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云南野生百合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The egg-larval parasitoid Chelonus insularis Cresson is a key parasitoid of the fall armyworm Spodoptera frugiperda (J. E. Smith) during the second field generation in the upper Magdalena River Basin, Colombia. In spite of selection pressure, the higher susceptibility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fall armyworm larvae to insecticide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suggests that the parasitism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apparent difference in susceptibility. Parasitized and non-parasitized 2nd-instar larvae of the fall armyworm were tested for susceptibility to chlorpyriphos, methomyl, cypermethrin, and Bacillus thuringiensis in the laboratory, using the leaf dip test. Parasitized larvae were up to 3.93 times more susceptible to chlorpyriphos, 3.71 times to methomyl, and 14.11 times to cypermethrin than non-parasitized larvae. The least effect of parasitism on susceptibility was found for B. thuringiensis. We discuss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synthetic insecticide on the parasitoid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its impact on insecticide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猪屎豆属植物的外部形态和细胞染色体特征以及地理分布特点,论述了该属植物的起源、发展和迁移等问题;并运用组相似性和种相似性分析方法,论证了非洲、马达加斯加和印度之间,以及印度与其在亚洲的邻近地区之间在种类组成上的共有关系和亲缘关系。本文还侧重于该属植物在云南的分布格局,提出它们从印度向中国散布的可能存在路线。  相似文献   

14.
首次入侵广东的草地贪夜蛾迁入路径及天气背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 (J. E. Smith)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超级害虫,2019年1月入侵我国云南,并随季风远距离迁飞扩散,4月23日,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首次发现并确认该虫幼虫发生为害,对当地玉米等粮食作物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运用基于WRF模式的昆虫三维轨迹分析程序和GrADS气象图形软件,模拟了入侵广东的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路径及天气背景场。结果表明:按照幼虫发育历期推算,首批草地贪夜蛾成虫迁入广东的时间可能为4月8日~13日;在此期间,越南北部及华南地区的西南低空急流可为草地贪夜蛾的迁飞提供运载气流,而风切变、降雨和下沉气流为草地贪夜蛾的迫降提供便利条件;4月9-10日存在草地贪夜蛾的有效迁飞路径,入侵广东省增城区草地贪夜蛾种群的有效虫源地分布在越南及老挝北部。本研究为华南地区草地贪夜蛾春季迁入种群的监测预警及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佘宇平  张智英 《昆虫知识》1999,36(3):159-161
拉美斑潜蝇是云南省新发现的一种危害花卉、蔬菜作物的害虫。经1996~1997年度在昆明地区塑料大棚内观察,该虫1年在满天星上可完成11代,世代重叠。完成1代的历期,最短需要19天,最长需72~78天。  相似文献   

16.
紫胶虫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紫胶虫Laccifer lacca(Kerr)Targ.在云南自然分布区一年发生两代,各世代有涌散、固定、泌胶、泌蜡和排泄蜜露等活动。由于幼虫在饥饿状态下的存活期较短,迁移能力较差,必须及时实行人工放养和科学管理,才能获得紫胶高产。本文报道了紫胶虫各世代的泌胶量、生殖力和性比,并提出发展紫胶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一代粘虫Mythimna separate(Walker)蛾大多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集群外迁,而此时我国温带气旋活动较为频繁,由气旋活动引起的风场条件的变化会对一代粘虫的迁入区分布造成极大影响,因此阐明温带气旋对一代粘虫迁飞过程的影响是预测2代粘虫发生的重要前提。【方法】通过在江苏姜堰、安徽金安和山东宁津设立高空灯监测点,获取三地粘虫空中种群过境动态,结合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模式输出的精细风温场资料分析2015年温带气旋对一代粘虫迁飞的影响。【结果】2015年5月东亚反气旋频繁过境,一代粘虫在反气旋影响下多往西南和西北方向迁飞。6月上旬在东北低涡和蒙古气旋的影响下,一代粘虫可迁入东北地区为害。【结论】春夏之交频发的温带气旋是导致我国二代粘虫大范围为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The primitive center of origin of Citrus species has been a subject of speculation and discussion for some time. Japanese Citrus taxonomist Tanaka concluded that the center of origin was northeastern India and northern Burma. He ascribed a secondary role in the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Citrus species to Yunnan and surrounding areas of China on the basis of his belief that there were no important native species. These conclusions were based on incomplete information that was available over 30 yr ago, but important new evidence from Yunnan challenges Tanaka’s ideas on the origin of Citrus species. This report describes the diversity of indigenous primitive and advanced Citrus species in Yunnan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opography and climate with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se species. Numerous river systems arise in or traverse Yunnan and flow to Burma, Indo-China, and southern and central China, thus providing a natural plant dispersal mechanism.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the substantial portion of the Citrus gene pool represented in the rich diversity of indigenous species reported in recent Chinese surveys and the available natural dispersal mechanism provide strong evidence that Yunnan and nearby areas of China played a critical role in the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modern Citrus species.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红天麻和乌天麻生长繁殖周期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一种缩短天麻一代生长繁殖周期所完成的时间和季节历期的技术体系。具体方法是:(1)应用控温技术;(2)利用海拔(100~1 500 m)和气候(宜昌—海南岛)的差异,分段种植天麻。此法可将天麻箭麻—开花—种子—白麻这一生长发育阶段调控并固定在任一时间或季节里。运用此方法已将云南有性乌天麻箭麻的生长周期由28个月缩短到17个月,且保持品质优良;宜昌红天麻和乌红杂交天麻种子—种子的生长周期由24个月缩短至12个月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