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桃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采用RAPD技术,利用200个引物筛选的22个10碱基随机引物对桃182个变种,类型,品种进行DNA扩增。对扩增位点上的带型分析,观察到有的引的在某一位点上明显有带的分离,且S65,S459,S167,S60引物在这一位点可以包含一个类群或几个类群全部的供试品种,变种或类型,但各类群都没有各自独特的特征带。聚类图分析表明,来源无性系的品种遗传一致度最大达0.990;有的品种也表现出较大遗传一致度的为0.985;也有的品种的遗传一致度较低,范围在0.686-0.831之间。对桃的分类,以水蜜桃,寿星桃,垂枝桃作为类群划分较明晰,其它品种的类群划分则较困难,从而也说明了原产中国的桃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2.
黄肉桃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利用RAPD技术,采用从200个十碱基随机物筛选的22个随机引物对37个黄肉桃品种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通过扩增的180个位点的谱带的聚类,分析供试黄肉桃的系统发育,运用特殊谱带,建立了黄肉桃的分子检索表,并提出了重点保存的黄肉桃种质。  相似文献   

3.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9个不同地理种群美国白蛾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UPMG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5个RAPD引物共扩增191个位点,片段大小在200~2000 bp,其中158个是多态位点,多态百分率为82.72%,遗传距离指数在0.2043~0.5108,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4892~0.7957;9个不同地理种群的美国白蛾可以分成3类:辽宁省和山东类群、北京和天津类群、美国类群,表明美国白蛾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地理位置相关.  相似文献   

4.
以45个硬肉桃品种为试材,利用25对位于桃遗传参考图谱上8个连锁群的SSR引物进行了硬肉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25对SSR引物共获得152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46个,多态性高达96.05%,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e)为0.2283,Shannon信息指数(H0)为0.3609。长江流域桃区的硬肉桃品种群体具有最高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0.2211)和Shannon信息指数(0.3476),其次为华南亚热带桃区和云贵高原桃区,最低的为华北平原桃区。UPGMA聚类分析结果虽然体现出一定的生态区划特征,但不完全与地理起源相吻合,不同生态区的硬肉桃品种存在一定的交叉;长江流域桃区和云贵高原桃区的硬肉桃品种亲缘关系较近,其次为华南亚热带桃区,最远的为华北平原桃区。本研究鉴定结果更倾向于认为长江流域的硬肉桃可能来源于北方硬肉桃群体,还可能来源于云贵高原生态区和华南亚热带生态区的硬肉桃群体。  相似文献   

5.
陈红  杨鑫  安华明 《西北植物学报》2014,34(8):1559-1564
应用SCoT分子标记技术对71份贵州桃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期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其遗传多样性及资源间的遗传关系,为科学保存与利用贵州桃种质资源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16条引物共检测出192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数156个,多态性比例为81.25%,平均每条引物扩增位点为12个;供试材料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265 0±0.186 1,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400 3±0.254 3,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400 0~0.852 5。(2)UPGMA聚类分析显示,在相似系数0.65处可将71份桃资源分成6类,其中2份白花桃资源、2份血桃资源、2份青桃资源分别为同名异物。研究认为贵州桃种质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采用该分子标记技术区分了同名异物的桃资源。  相似文献   

6.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山西糜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是中国糜子主产区之一,有丰富的地方品种和农家种种质资源。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糜子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明确其遗传背景,便于加强糜子各品种之间的基因交流以及优异种质的筛选和利用,同时对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7对SSR引物分析57份山西糜子的遗传差异,采用PowerMarker 3.25计算每对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采用PopGen1.32计算每对引物和两个生态区的观测等位基因等遗传参数。用MEGA5.0构建Neighbour-Joining聚类图,利用Structure 2.3.4鉴定遗传类群,采用Ntsys2.11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27对SSR引物共检测出71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扩增出2.6296个等位基因,各引物对的有效等位变异占观测等位变异的76.94%。各引物对的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4140~1.0446,平均为0.7686;PIC为0.0601~0.7158,平均为0.5667。两生态区的观测杂合度等遗传参数相差不大。基于N-J遗传距离将57份材料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属于黄土高原春夏糜子区,类群Ⅱ、类群Ⅲ均属均于北方春糜子区和黄土高原春夏糜子区。遗传结构分析将57份糜子材料分为3个类群,绿色类群的基因多样性指数和PIC比蓝色、红色类群高。两种聚类结果基本一致,分布方式均与地理位置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将晋北部材料与晋中、晋南部材料相区别,说明两生态区糜子的遗传背景因地理气候因素有明显差异,与遗传结构群体分析结果一致。研究表明,山西省糜子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7.
利用38对SSR引物对来源于不同国家与地区的171份野生和栽培新麦草单株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有效引物在新麦草单株材料间共获得308个位点,多态性位点275个,多态性百分率为89.29%,供试新麦草材料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介于0.537~0.899之间,平均为0.742。群体结构分析、主成分分析与NJ聚类法均将供试材料分为3个类群,且类群间的材料相互渗透形成混合类群,分类结果与遗传相似性系数分析表明171份新麦草单株种质分布较集中;3种分类方法对新麦草材料3个不同类群的划分结果基本一致,但混合类群的划分存在差异,每个类群的新麦草单株材料来源背景不同,未表现出明确的地域性规律。  相似文献   

8.
平欧杂种榛主栽品种(系)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SSR分子标记的方法,对达维、辽榛3号等17个平欧杂种榛主栽品种(系)进行了遗传关系研究。试验从6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7条进行电泳分析,使用NTSYS pc 2.11F和Popgene 1.32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作图。结果显示:7条ISSR引物共获得58条谱带,平均每条引物8.3条谱带,引物平均多态性比率84.6%;7条ISSR引物可将所有样品完全分开,当遗传相似性阈值为0.687时可将样品分成3个类群:第Ⅰ类群14个品种(系)可分成4个亚类,第Ⅱ类群1个品种,第Ⅲ类群2个品系。样品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448~0.879(平均0.678)。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基因多样度、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1.6751、0.3701和0.5308。上述结果表明,平欧杂种榛是一个具有高度遗传多样性的群体,主栽品种(系)间存在复杂的亲缘关系。该研究结果对于平欧杂种榛的遗传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其他榛属植物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西藏牦牛微卫星DNA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西藏牦牛品种或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文章选用8对微卫星标记引物,利用PCR和复合电泳银染技术,通过计算基因频率(P)、有效等位基因数(Ne)、群体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和遗传距离(D),对西藏11个牦牛类群共48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1)8个微卫星标记在西藏牦牛类群中均表现出多态性,且均属高度多态位点,遗传多样性丰富;(2)8个微卫星标记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在西藏牦牛类群中均高于0.5,其中HEL13最高为0.8496,TGLA57最低为0.7349;在11个牦牛类群中,桑日牦牛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最高(0.7949),该群体内部存在较多的遗传变异;丁青牦牛最低(0.7505),则群体相对较纯;(3)在11个牦牛类群中,其杂合度大小分别为:桑日(0.8193)>江达(0.8190)>桑桑(0.8157)>巴青(0.8150)>康布(0.8123)>嘉黎(0.8087)>工布江达(0.8054)>斯布(0.8041)>类乌齐(0.8033)>帕里(0.8031)>丁青(0.7831),西藏东部牦牛的遗传多样性较西部的遗传多样性大,预示西藏东部可能是牦牛的发源地之一;(4)根据遗传距离,用UPGMA法构建聚类关系,表明西藏11个牦牛类群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嘉黎牦牛、帕里牦牛、桑桑牦牛、巴青牦牛、类乌齐牦牛、康布牦牛聚为一类,斯布牦牛、工布江达牦牛、桑日额牛、江达牦牛聚为一类,丁青牦牛单独成为一类。综上所述,西藏牦牛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所选微卫星标记可用于西藏牦牛遗传多样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利用白菜SSR引物对56份菜心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9对SSR引物扩增出131条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6.89个位点,说明白菜SSR引物在菜心遗传分析中具有通用性;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基因杂合度(He)、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Wiener指数(H')和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均值结果分别为:93.03%、0.884、10.344、2.340、0.870,各指标间相关性极显著;聚类结果与遗传相似性的相关性r=0.746,说明聚类图可以大致描述菜心资源分类;56份菜心聚为2大类:第Ⅰ类多为地方特色菜心,属于白菜薹类型,第Ⅱ类群为菜心商品种类型,深色菜心是浅叶材料的进化方向,但要注意系谱选育的自交代数。  相似文献   

11.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桃蚜种群寄主遗传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是寄主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蚜虫种类之一。为了探明桃蚜在不同寄主上的遗传分化特点,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西兰花、桃树、辣椒上的桃蚜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所选用的5个微卫星位点上共检测到3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达到7.6个,桃树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这可能是因为各种夏寄主上的桃蚜迁回桃树上越冬,从而使多种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得以聚集的原因。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分析显示西兰花种群、桃树种群和辣椒种群两两之间(除了桃树06种群和辣椒06种群之间没有遗传分化外)都出现了明显遗传分化,相比之下桃树种群和辣椒种群的分化程度要比桃树种群和西兰花种群的分化程度低,这可能预示着西兰花寄主上的桃蚜正在向远离桃树和辣椒种群的方向进化。  相似文献   

12.
利用ISSR技术分析了河北承德大窝铺3个不同海拔、4个不同群落类型的油松天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探讨了天然油松种群遗传多样性与主要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天然油松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3个筛选出的随机引物共检测出180个位点,总多态位点比率分别达到73.33%和91.11%.海拔影响油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中海拔( 1070~1130 m)高于高海拔(1230 ~1350 m)和低海拔(910 ~970 m)(多态位点比率分别为63.33%、51.67%和59.44%);群落类型与种群的基因组结构变异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遗传变异多来自种群内部(分别为90.45%和75.22%),种群分化不明显;群落类型对天然油松种群间遗传变异和基因交流(Gst为0.248,Nm为1.517)的影响高于海拔对其影响(Gst为0.095,Nm为4.738).可以认为,群落类型对大窝铺天然油松种群遗传分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境内乌药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浙江省境内的8个乌药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从100个引物中筛选出12个用于正式扩增的ISSR引物,在8个种群160个个体中共检测到125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00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80%,各种群P平均为60.5%。乌药总的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762,Nei指数(h)为0.246 4,各种群I平均为0.317 3,h平均为0.213 1。AMOVA分析表明在总的遗传变异中,11.44%的变异发生在种群间,88.56%的变异发生于种群内,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34 9,乌药种群间的基因流(Nm)为3.205 2。8个种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49 4,利用算术加权平均数法(UPGMA)对乌药8个种群进行聚类,结果可分为2大类群,台州市的水磨坑、上泮、苍山等3个种群聚为一类,其余5个种群聚为另一类。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study,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51 cultivars in the primary core collection of peach (Prunus persica (L.) Batsch) was evaluated by using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s).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among different cultivars were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SSR data. Twenty-two polymorphic SSR primer pairs were selected, and a total of 111 allel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51 cultivars, with an average of 5 alleles per locus.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fication of peach cultivars, the 51 cultivars in the peach primary core collection belong to six variety groups. The SS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levels of the genetic diversity within each variety group were ranked as Sweet peach 〉 Crisp peach 〉 Flat peach 〉 Nectarine 〉 Honey Peach 〉 Yellow fleshed peach. The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the Chinese cultivars was higher than that among the introduced cultivars. Cluster analysis by the 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averaging (UPGMA) placed the 51 cultivars into five linkage clusters. Cultivar members from the same variety group were distributed in different UPGMA clusters and some members from different variety groups were placed under the same cluster. Different variety groups could not be differentiated in accordance with SSR markers. The SSR analysis revealed rich genetic diversity in the peach primary core collection, representative of genetic resources of peach.  相似文献   

15.
忍冬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种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RAPD标记技术对甘肃省境内的23种忍冬属(Lonicera Linn.)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种间关系进行了探讨。从34个随机引物中共选出9个多态性和重复性较好且谱带清晰的引物,这9个引物扩增出的DNA片段大多在300~3000bp之间,所形成的多态性位点数差距较大。POPGENE 1.31软件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忍冬属植物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多态性比率为71.93%,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Nei指数分别为0.3230和0.2086。Nei‘s遗传距离和UPGMA分析结果显示,23种忍冬明显地聚为2大类,其下又有较多分支,即隶属于同一亚组或相近亚组的不同种基本归为一类,其种间关系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但也有个别种的归属及种间关系稍有变化,如形态学上差异较大的毛药忍冬和毛花忍冬在本研究中聚在一起。这可能与不同的分类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白花泡桐种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SSR技术对白花泡桐38个种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9个能扩增出清晰带型并具多态性的引物,共扩增出95个条带,其中88条具多态性,多态位点比率为92.63%。(2)在物种水平上,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Shannon’s信息指数(I)的平均值分别为1.391 0、0.242 4、0.376 5;种源的多态位点比率在32.63%(江西抚州)~56.84%(广西梧州和江西九江)之间,平均为47.16%;基因流(Nm)为0.912 7,种源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53 9,反映出种源间遗传变异占总遗传变异的35.39%,且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源内的个体间。(3)遗传一致度在0.39~0.82之间,反映出白花泡桐的遗传基础较宽。UPGMA法聚类分析将38个种源分为3组,主坐标分析(PCoA)将其大致分为4组,两种聚类方法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本文做了相关讨论。研究还表明种源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利用SCoT标记对32个猕猴桃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47个SCoT引物中筛选了11个引物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185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80个,多态性比率为97.30%。各引物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0.238 4,Shannon's信息指数(I)平均为0.377 8。利用UPGMA构建32份猕猴桃种质资源的聚类树状图。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8处可将32个猕猴桃品种分为5组,聚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类基本一致。利用4条引物扩增的16个多态性位点构建了32个猕猴桃品种的DNA指纹图谱,可以将32个猕猴桃品种区分并准确鉴定。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疆野苹果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本研究以新疆巩留、新源、霍城、托里4个居群下的12个新疆野苹果群体为材料,应用涉及12个连锁群的17对SSR引物进行了群体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差异分析,从地理居群、海拔高度、引物类型角度对新疆野苹果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 探索。结果表明:17对SSR引物在新疆野苹果中种内多态位点百分率达100%;XY1、HC2群体的基因多样性较高。聚类结果显示,同一居群下的群体分在相同的组中;巩留居群与新源居群的遗传关系最近,霍城居群次之,托里居群最远。不同地区间遗传多样性,霍城居群最高,托里居群最低。海拔高度对群体遗传结构影响较小,除了观测杂合度与海拔存在弱正相关外,大多数遗传参数与海拔无相关性。新疆野苹果群体内变异大于群体间,群体间分化很小,基因流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