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树鼩脑星形胶质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ong M  Li SQ  Li F 《生理学报》2011,63(1):89-92
本文旨在建立低等灵长类动物树鼩(Tupaia belangeri)脑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原代培养及纯化的技术,为利用新型实验动物树鼩进行研究工作而建立体外模型。将新生树鼩大脑皮质机械分离,置于4°C冰箱20min以损伤神经元,皮质组织块用胰蛋白酶消化后制成细胞悬液,分次贴壁去除成纤维细胞,培养的混合细胞在每次换液时用0.005%胰蛋白酶轻柔漂洗去除神经元。细胞长满培养瓶底面积约70%时,用0.025%胰酶溶液静置消化,至肉眼可见一层白色薄膜从瓶底脱落时终止消化,此白色薄膜即为AS层。AS传至第三代时,用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结果显示,本方法所得的树鼩脑AS的纯度可达98%以上。该结果提示,这种通过分次贴壁法结合差异消化的培养及纯化技术可获得高纯度的树鼩脑AS,为建立神经系统疾病新的体外细胞培养模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建立树鼩(Tupaia belangeri)小胶质细胞原代培养及纯化的方法,为利用新型实验动物树鼩进行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实验材料。将新生树鼩大脑皮质机械分离,皮质组织块用胰蛋白酶消化后制成细胞悬液;培养9~10 d后,分别采用直立手拍法、温和胰酶消化法以及恒温振荡法分离纯化树鼩小胶质细胞,通过差速贴壁进一步纯化。荧光显微镜下,利用小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CD11b抗体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分离培养第3天时呈静息状态,表现为梭形、杆状、分支状等不规则形态。细胞免疫荧光CD11b呈阳性。不同纯化方法细胞免疫荧光并计数显示,直立手拍法所获得的细胞产量明显高于恒温振荡法(P 0.05),细胞阳性率( 96%)明显高于温和胰酶消化法( 90%,P 0.05)。直立手拍法可获得产量及纯度高的树鼩原代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3.
树鼩具有发达的视觉系统,视锥细胞数量占感光细胞的96%,具有较好的色觉及立体视觉。我国的树鼩资源丰富,成本较低,比较医学和基因组学研究证实树鼩是理想的眼科实验动物模型。利用树鼩开展眼科研究主要集中在近视模型的建立、近视对巩膜和脉络膜造成的变化,以及树鼩视网膜、视神经、角膜及视皮质的基础研究。本文对树鼩在眼科学方面的基础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临床研究表明,大脑前额叶皮质与学习,记忆、思维、注意,情绪等高级脑功能有关,比较神经学研究表明,非人灵长类前额叶皮质的发育水平虽不及人类,但同其他哺乳动物相比,却也高度发育,根据解剖学研究资料,猫的前额叶皮质占整个大脑皮质表面积的3.5%,狗占7%,恒河猴占11.5%,猩猩占17%,人类则达29%(Markowitsch,1988),我们实验室测得树鼯前额叶颗粒皮质大约占4.2%,蜂猴约占8.2%。进化程度愈高等的动物,其前额叶皮质的结构和功能愈复杂,受损伤后表现出的智力缺损也愈严重。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探讨了进化地位不同的三种动物的短时空间记忆功能及其与前额叶背侧部进化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延缓反应作业中,经1000次训练后,7只恒河猴对空间位置的记忆时间平均为7.7±3.2min,懒猴为3.8±0.44min,而树鼩即使在延缓时间几乎为零秒的延缓反应中,其正确反应率也未达到90%标准。一种延缓时间仅测试一个单元,即不经训练的实验表明,恒河猴在延缓期为“0”—5min的各测试单元中,正确反应率稳定在80%以上;懒猴在延缓时间为“0”—4min的各测试单元中,平均正确反应率与恒河猴无明显差异,而当延缓时间增加到5min时,在延缓反应作业中取得的成绩显著下降;树鼩在延缓时间为1—5min的作业中取得的正确反应率在70%以下。3种动物在视觉辨别学习作业中却无明显差异。形态学研究表明,灵长类大脑前额叶的面积和结构的复杂性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增大,如恒河猴大脑前额叶的表面积占大脑半球表面积的11.5%(Brodmann,1929),其内颗粒层发达,背侧部明显凸起,主沟区发达;懒猴的前额叶表面积占其大脑半球表面积的8.3%,背侧部凸起不显著,主沟未形成,额极内颗粒层分化明显,背侧部的内颗粒层较内侧部的发达程度差(Sanides,1967);树鼩的前额叶表面积占7.5%,额极的内颗粒层分化不明显,为非颗粒化区,此区之后为颗粒区  相似文献   

6.
犬脑11只,经生理盐水冲洗脑血管后,注入20%钡胶液,切成0.2~1.0厘米的厚片,用显微X线法研究犬脑内各级动脉的构筑,其结果:1.皮质动脉的管径平均为25.9±0.005微米,平均长度为888.0±0.241微米。其形态与发出部位有关,分别呈栅状和瓶刷状。2.髓质动脉的管径平均为49.9±0.007微米。呈直线或孤形向心走行。3.皮质下动脉的管径平均为38.7±0.009微米。呈新月形或蟹钳状分布。4.豆纹动脉和内囊动脉的平均管径为70.0±0.021微米。呈锐角、反血流方向发自母干,再呈“S”形上升。5.丘脑动脉的平均管径为63.7±0.019微米,主要从下方进丘脑,呈树枝状分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树鼩乳汁的基本成份,并和其它乳制品成份进行了比较分析。方法选取10只分娩后(1-21)d期间的哺乳期母树鼩,用人工被动母乳喂养方法让仔树鼩自由吮吸母乳,立即采用无菌操作的方法用注射器直接采取仔树鼩胃内的乳汁,1次/2 d,连续3-5次,每只母树鼩采取18 mL乳汁,按照国家标准的方法进行成分检测。结果树鼩乳汁总固形物为43.63%、脂肪为26.01%、蛋白质为10.41%、乳糖为0.45%、灰分为0.99%。树鼩乳的总固形物、灰分、蛋白质、脂肪、乳糖含量分别为牛乳的3.36、1.24、2.74、6.67、0.09倍;树鼩乳的总固形物、灰分、蛋白质、脂肪、乳糖含量分别为婴幼儿配方乳的1.44、0.20、0.58、1.53、0.06倍;与牛乳及婴幼儿配方乳矿物质成分含量相比,树鼩乳的矿物质成分钙、磷、钾、钠、镁、铁、锌含量均大于牛乳,分别为1.83、2.73、1.25、1.93、1.28、1.48倍,而均小于婴幼儿配方乳,分别为0.66、0.85、0.34、0.26、0.85、0.24、0.49倍。结论树鼩乳的主要营养成分呈现高脂高蛋白低糖的类型,可为树鼩人工育幼和饲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树鼩和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用电凝破坏大脑皮质,用Longa、Berderson评分法和游泳的方法进行行为学评定,观察破坏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和感觉的影响.结果发现,破坏大脑双侧皮质,动物的躯体运动和感觉均未出现瘫痪和障碍,饮食、活动正常.Longa、Berderson评分法检测,各例动物行为学检测评分均为0分.大鼠游泳耐力实验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破坏大脑皮质组沉入水下前游泳时间分别为:36.2±0.6min、34.4±0.2 min;沉下次数分别为:13.1±0.3次、11.7±0.4次;游泳总时间分别为:78.1±2.6 min、76.3±1.4 min.以上3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结果表明,破坏双侧大脑皮质后,动物的躯体运动和感觉均正常.提示,大脑皮质并非是直接控制躯体运动和接受感觉刺激的最高级中枢.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索树鼩作为一种新的弱视模型的可行性分析研究;探讨形觉剥夺树鼩初级视皮质的可塑性机制,为进一步认识弱视形成及恢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60只出生30 d左右树鼩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右眼缝合1月组;右眼缝合2月组;右眼缝合1月打开换缝合左眼1月,即换缝合组;对照组1,为A组同龄大小树鼩正常环境饲养;对照组2,为B、C组同龄大小树鼩正常环境饲养。造模完成后进行视皮质定位取材,观察不同条件下树鼩视皮质组织学、超微结构、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以及c-fos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视皮质组织学及电镜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且缝合2月组损伤更为明显;凋亡染色显示实验组跟对照组无差异性;c-fos蛋白及mRNA表达量在各实验组均出现了降低,且缝合右眼两月组表达量最低,换缝合以后表达量有一个小幅度的升高,对照组间c-fos表达无差异性。结论不同程度的形觉剥夺性弱视引起了不同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弱视引起的神经元损伤具有可塑性;树鼩可作为形觉剥夺性弱视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临床厂家表明,大脑前额叶皮质与学习、记忆、思维、注意、情绪等高级脑功能有关;比较神经学研究表明,非人灵长类前额叶皮质的发育水平虽不及人类,但同其他哺乳动物相比,却也高度发育,根据解剖学研究资料,猫的前额叶皮质占整个大脑皮质表面积的3.5%,狗占7%,恒河猴占11.5%,猩猩占17%,人类则达29%(Markowitsch,1988),我们实验室测得树qu前额叶颗粒皮质大约占4.2%,蜂猴约占8.2%。进化程度愈高等的动物,其前额叶皮质的结构和功能愈复杂,受损伤后表现出的智力缺损也愈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雌性树鼩的麻醉、生殖器官解剖与卵母细胞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为制备转基因树鼩奠定基础.方法用1%的戊巴比妥钠(10-3ml/g体重)肌内注射对树鼩麻醉,比较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对麻醉效果的影响.对雌性树鼩生殖器官解剖结构、卵母细胞形态特征等进行观察.结果①在25~28℃、18~20℃下麻醉的持续时间分别为80 min、130 min;②雌性树鼩的子宫为双角子宫,卵巢外有包膜;③卵母细胞富含色素,卵母细胞的透明带与质膜的韧性较山羊强.结论在25~28℃下,用1%的戊巴比妥钠(10-3ml/g体重)对树鼩麻醉时间比较适中,便于实验操作而且苏醒快.雌性树鼩生殖器官解剖结构、卵母细胞形态特征观察表明,树鼩的胚胎移植、转基因等实验操作与小鼠类似,但树鼩的受精卵须进行离心处理.  相似文献   

12.
为获得树鼩行为学特征的基础数据,通过视线阻隔处理,观察雄性成年树鼩的行为变化。结果表明树鼩的活跃度和取食逐步提高,阻隔时间与运动树鼩数及取食数有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运动树鼩数=50.954+时间×0.607(R2=0.870,n=80)。取食树鼩数=e(4.356-0.721/时间)(R2=0.996,n=80)。树鼩对4种水果(F=294.234;d=3;P=0.000)、动物性食物(F=279.692;d=3;P=0.000)及混合食谱(F=239.692;d=3;P=0.000)的取食量有显著差异(P0.01),树鼩喜好甜而多汁的石榴和面包虫。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行为学观察的基础方法和数据,为树鼩行为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树鼩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病性病毒严重危害树鼩(treeshrew,Tupaia)生命健康,但却鲜见有关树鼩自然感染病毒的报道。该研究采集6份因腹泻死亡的野生树鼩粪便,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72h后细胞发生病变,特征为颗粒增多、破碎、变圆固缩、拉网及脱落等;电镜观察显示该病毒为球形,双层衣壳,完整直径~75nm。纯化病毒经核酸PAGE电泳后呈现10个核酸节段,并为典型的3:3:4排列。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mammalian orthoreovirus,MRV)L1基因保守区RT-PCR检测、序列分析及进化树构建结果表明,该病毒株属于MRV,且与来源于蝙蝠的呼肠孤病毒分离株(T3/Bat/Germany/342/08)同源性最高。MRV是人兽共患病病毒,该实验首次从树鼩体内成功分离到MRV,对今后研究制定实验树鼩病毒学控制标准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为有效预防该病毒在树鼩与人类之间传播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用PRV和SOM免疫荧光双标记法研究了前脑中SOM样神经元对孤束核中食管前运动神经元的支配。当PRV注射于大鼠颈部食管后,在大脑皮质前部嗅沟背侧的无颗粒型岛叶皮质后部和嗅沟腹侧的梨状前皮质前部可见较多PRV和SOM双标记细胞。在终纹床核、内侧视前区、外侧视前区和正中视前区、终板血管器、穹隆下器、以及嗅结节等处也可见少量PRV和SOM双标记细胞。本文推测脑对颈部食管运动的调节是由广泛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5.
树鼩神经肽Y的分子克隆及其灵长类类似物的同源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ong L  Lv LB  Lai R 《动物学研究》2012,33(1):75-78
树鼩由于与灵长类动物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和其个体小,以及繁殖周期短等特性而倍受关注,尤其是作为医用实验动物的研究,近年来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树鼩的分类地位还一直有所争论。该研究从树鼩脑cDNA文库中克隆得到编码树鼩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前体序列,序列比对发现该序列与灵长类NPY序列同源性高达96.9%。将该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其他物种的NPY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树鼩与灵长类处于同一分支。该研究结果揭示了树鼩与灵长类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6.
树免疫细胞体外感染Ⅰ型人免疫缺陷病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至今可以感染Ⅰ型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的动物只有黑猩猩和长臂猿,这严重阻碍了HIV-1的疫苗研究和治疗研究。因此,寻找新的可以感染HIV-1的动物模型成为十分迫切的课题。已知树鼩对许多重要的医学病毒易感,为了探讨树鼩是否可以感染HIV-1,利用不同辅助受体的5种HIV-1病毒株,体外感染云南野生成年树鼩的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同时还用这些病毒感染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然后用RT-PCR、PCR和流式细胞术分别进行检测。用RT-PCR方法未检测到感染上清中有病毒粒子的存在,用PCR法未能发现树鼩的这些免疫细胞中有前病毒DNA,用流式细胞术也未能在这些感染HIV-1的树鼩细胞的表面检测到特异抗原;而感染HIV-1的人免疫细胞均为阳性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树鼩的这些免疫细胞在体外未能感染上HIV-1,可能的原因是树鼩的这些免疫细胞的HIV-1受体(CD4)和辅助受体(CCR5或CXCR4)与人的免疫细胞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7.
用辐射热和电刺激两种方法测定了应激状态下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的痛反应值。结果表明,在应激状态下,树鼩的痛反应值在1—7分钟内下降了100—200%。上述结果提示,树鼩的痛反应降低与应激镇痛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建立树鼩阿尔茨海默病(AD)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30只成年雄性树鼩Tupaia belangeri随机分成3组,模型组腹腔注射D-半乳糖(D-gal)造成急性衰老后,对树鼩双侧海马内一次性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2片段(Aβ1~42)和鹅膏蕈氨酸(IBO)的混合液,对照(生理盐水)组将所有药物替换为等剂量生理盐水,空白组不做处理。用Morris水迷宫对3组树鼩进行行为学测试,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和镀银染色法进行病理检测分析。结果 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果提示,模型树鼩出现了明显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病理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脑海马区出现明显胶质细胞增生和神经纤维缠结。对照组和空白组无明显病理改变。结论腹腔注射D-gal,双侧海马注射Aβ1~42和IBO混合液的方法可以造成树鼩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并出现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和神经纤维缠结,是一种可行的树鼩AD模型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脑部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成人ADEM患者8例。8例均进行MRI平扫,7例进行增强扫描。采用自旋回波(SE)序列、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FLAIR序列及EPI序列扫描。常规行矢状面、横断面及冠状面扫描。结果:(1)病变主要位于双侧侧脑室周围及额、顶、颞、枕皮质下白质区,主要特点为多发且分布大部分不对称,双侧侧脑室旁白质可见"垂直脱髓鞘征",病灶部分呈对称分布,同时累及丘脑、脑干、胼胝体、小脑白质或大脑皮质。4例累及双侧丘脑,病灶呈对称性分布。(2)8例病变信号均以长及略长TW1信号、长TW2信号为主,3例在病变中心可见更长TW1、更长TW2信号。(3)7例平扫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均可见不同程度异常强化,急性期病灶多呈点、斑片状、环形、类圆形及索条状强化。结论:ADEM脑部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用25只树鼩,从升主动脉灌注带色的橡胶乳液,在解剖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用目测微尺进行测量。大多数树鼩(22只)有完整的脑底动脉环。由左、右大脑前动脉向内侧各发一前交通动脉组成大脑前总动脉。前交通动脉口径为大脑前动脉的75~85%。后交通动脉口径与大脑后动脉相近,连于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的分支)之间。测量了组成脑底动脉环有关动脉的口径。由于后交通动脉足够粗大,只有中断左、右颈总动脉和左、右椎动脉,才能造成全脑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