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1 毫秒
1.
(一)对于完全暗适应的眼,强度約为絕对阈10~3倍的弥散光照射全部視域,卽足以引起可被察觉的b波。刺激强度再增加2—10倍所引起的b波,按照ERG标准来判断仍然是属于暗視b波的。然而,在这样一个暗視b波中可以辨认出两个成分。較迟出現的一个成分能够为从藍到紅的各种单色光所引起。这个成分可被鉴別为有些工作者描述过的所謂迟正相。另一个較小的成分比迟正相早出現30—40msec,在藍光刺激时最显著,紅光刺激时則不出現。用52°的Maxwell投射光刺激也能引起对藍光敏感的成分,但是这种刺激还引起一个比“藍”b波出現更早(峰潜伏朔70—80msec)的b波部分(不純粹是一个暗視α波),这两者有相当程度的混合。用Maxwell投射紅光刺激时,由于对藍光敏感的波不出現,因此迟正相看起来变得比較突出。 (二)对藍光敏感的成分的阈值比迟正相的阈值約高0.3 log_(10)单位。虽然这个差別很小,但是迟正相已可为适应光有选擇地先被压抑。对紅光和藍光所引起的相同大小的b波,增加明适应到一定的强度,当由紅光引起的迟正相完全消失时,对藍光敏感的成分的一部分仍然保留下来。 (三)用弥散光刺激引起的迟正相的光譜敏感曲綫与ICI暗視标准曲綫符合,用Maxwell投射光刺激所测定的曲綫,在藍波段則显示出一个不超过0.1 log_(10)单位高于ICI标准的敏感性,这是由于在眼內产生的散射光所引起的。 (四)对于b波不同成分的意义,曾結合心理物理和神經生理学方面的資料加以討論。  相似文献   

2.
(一)本工作测定了利用52°域的Maxwell投射光引起的視网膜电图α波的光譜敏感性(S_λ)。受試者四人,色觉均正常。这样引起的α波的波峰,决定于一般所鉴別的“明視”α波(α_p)。实驗是在1mL的明适应下和在完全暗适应下进行的。 (二)在1mL明适应下所测定的α_p波的S_λ曲綫,曾与Weale在0.95 e.f.c.明适应下所测得的視网膜周边10°的明視S_λ曲綫以及Wald的8°位置的圓錐細胞S_λ曲綫相比較,使各曲綫在632mμ处相重合。α_p的S_λ度比Wald的測定高,从632mμ到458mμ,逐漸增高到約1对数单位。在1mL的明适应下,α_p波实际上还有圓柱細胞的反应成分。 (三)暗适应下,α_p波对藍光的相对敏感性增高約1对数单位,Purkinje位移不完全。 (四)在不超过30μV振幅的α_p波中,可以分辨出一个峰潜伏期約15—20毫秒和一个峰潜伏期約20—28毫秒的部分,它們分別对长波段和对短波段的光較为敏感。  相似文献   

3.
(一)利用积分球的方法可使全部視网膜同时受到弥散光的照射。在完全暗适应的情况下,这种刺激所引起的ERG的α波包含一个明显的明視α波和一个更大的暗視α波,后者成为整个α波的波峰;在明視α波之上,又可以辨別出三个小波(α_1,α_2,α_3)。用52° Maxwell投射光刺激也能引起类似的小明視α波,但整个明视α波相对地比暗視α波大得多,后者只出現在α波的波峰之后。 (二)暗視α波与明視α波是通过下列三类实驗来加以区別的:(1)在暗适应过程中,明視α波的振幅几乎是在暗适应一开始就立即明显增长,而暗視α波的恢复則要經过一段潜伏期。(2)在适当的光刺激强度下,当暗視α波的振幅对間隔5秒的重复刺激逐漸减小以至消失时,明視α波的振幅对相继的刺激很少变化。(3)在适当的光强度下,引起暗視α波的有效刺激时間比明視α波的长。 (三)不論是用弥散光照射或Maxwell投射光刺激,在相当大的刺激强度范圍,明視α波的α_(1-3)三个小波和暗視α波四个波之間的峰潜伏期間隔約为7毫秒。不过当光刺激强度减弱,由弥散光引起的各α波的峰潜伏期的增长比用Maxwell投射光刺激时的增长为快。中等强度以下的明适应对各α波的波峰潜伏期的影响很少。 (四)暗視α波的大部分能为很弱的明适应光所抑制,这个明适应光的强度大約只相当于絕对阈值的1000倍。这个敏感度和暗視b波对明适应的敏感度完全相当。在明适应下所剩下的α_s波和α_p波的性质差不多。 (五)对α波成分的分析表明,一个复合的α波是由一种可能从双极細胞层产生的振蕩电位迭加于一个較持久的由感受細胞所产生的負电位之上而形成的。对于以前有关工作所記录到的不同形状的α波以及对各个α波部分的鉴別沒有取得一致意見的原因,曾加以討論。  相似文献   

4.
1.记录和分析了我国主要中上层趋光鱼——蓝圆鲹、鲐鱼在位完整眼的视网膜电图(ERG)。ERG 显示典型的混合型视网膜的特征。ERG 对缺氧极敏感,在阻断循环水几分钟后,b 波迅速减小,留下PIII 和c 波。2.暗视b 波振幅与刺激强度的关系可用非线性方程V/V_(最大)=I~a/(I~a+K)描述。其中V为相应于光强Ⅰ时b 波振幅;V_(最大)为b 波最大振幅;a 和K 均为常数。3.在强光明适应后,鲐b 波阈值在1小时内回复至暗视水平,但鲹却极缓慢,整个暗适应进程超过3小时。4.在明适应过程中,b 波振幅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变化:当背景光强低时,随适应时间振幅逐渐下降,但当背景光强超过一定水平(40微瓦/平方厘米)后,却随适应时间而增大,这可能是明视系统的适应特点。5.鲹、鲐辨增阈曲线显示相似的特点:当背景光强低时,光强的变化并不引起辨增阈的明显变化,但超过一定水平后两者就是线性关系。不同波长的曲线随着背景光强的增加呈现交叉的趋势,表明存在着几种光谱敏感度不同的感受系统。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的一系列研究都指出约250—300个叶绿素分子和一个作用中心組成了一个光合作用单位。根据这一概念,我們提出了光能在光合作用单位里轉移的无規行走模型,考虑了在激发分子之間能量的傳递是被禁止的,从理論上得到了光曲綫(即光合速率对光强的曲綫)。理論曲綫的形状頗与实驗符合。計算証明光曲綫开始部分的斜率是由叶綠素分子总数所决定,而与温度等外因无关。这也和实驗結果符合。不同温度下光曲綫高坦区的水平可用于估計能量傳递的概率,因而可用于檢驗能量傳递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1)将253只大白鼠分成16批,4批为对照組,其余12批以1000伦琴X-射綫整体照射,分別在照射后1/4,1,2,12及24小时将动物砍头杀死。我們将Gulland,Jordan和Threlfall的方法加以改良,提取了大白鼠胸腺和脾脏中的DNA。所提取得到的DNA經过实驗鉴定,証明是接近于天然状态的。并测定了DNA的紫外吸收光譜,特性粘数和电位滴定曲綫,以观察X-射綫整体照射对大白鼠胸腺及脾脏中DNA的二級結构的破坏作用。(2)測定了对照組和照射組的大白鼠胸腺和脾脏中DNA的克原子磷消光系数[ε(P)]及DNA溶液加碱后在259mμ处紫外吸收增高的百分率(△E%)。照射后ε(P)无明显的变化,而△E%;則有明显的变化。对照組动物胸腺DNA △E%的平均值为31.6±0.8,脾脏DNA △E%的平均值为32.2±0.5。照射后1/4小时至2小时內,胸腺DNA的△E%为27.7—29.4,脾脏DNA为24.9—28.9。照射后12小时和24小时导致△E%值进一步的降低。△E%值的降低表明了DNA分子中氫鍵受到了破坏。(3)对照組大白鼠胸腺DNA的特性粘数[η]为50—52,脾脏DNA的特性粘数为48—52。經1000伦琴X-射綫照射后,1/4,1和2小时胸腺DNA的[η]平均值分別为40.5,36.5和38.0;脾脏DNA則为35.5,39.0和38.5。照射后12和24小时脾脏DNA的[η]进一步下降(胸腺未做)。特性粘数的降低表明了DNA分子的变性或降解。(4)用电位滴定法測定了对照組和照射組的大白鼠胸腺及脾脏中DNA的电位滴定曲线。照射后1/4,1和2小时的正向滴定曲綫向逆向滴定曲綫靠攏,而且基本上是一致的。照射后12小时的脾脏DNA的正向滴定曲綫进一步向逆向滴定曲綫靠攏(胸腺未做)。从电位滴定曲綫証明了X-射綫对大白鼠体內胸腺和脾脏中的DNA的氫鍵有破坏作用。(5)大白鼠經1000伦琴X-射綫照射后,在1/4,1及2小时,胸腺和脾脏中DNA的△E%值,特性粘数和电位滴定曲綫均有明显的变化,証明了大白鼠整体致死剂量照射时,射綫对胸腺和脾脏中DNA的二級結构有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们研究了锰离子和门冬酸对一种夜行壁虎(Gekko japonicus)视细胞终端摄入HRP的影响。(1)暗适应网膜的视细胞摄入许多HRP,被HRP标记的突触小泡约为14%。光照压抑HRP摄入,标记小泡数降至2%左右。(2)5mM Mn~( )抑制视细胞摄入HRP,为HRP标记的突触泡小水平与明适应时相似。(3)100mM门冬酸促进视细胞摄入HRP,特别是为HRP标记的囊泡显著增多。(4)ERG记录表明,Mn~( )的作用在多数例子中显示出对b波有较a波为强的选择性抑制作用。看来Mn~( )对摄入HRP的抑制效应主要是由于阻断突触传递,Mn~( )是否对视细胞也存在某种直接作用尚不能肯定。(5)本工作支持目前普遍所认为的关于脊椎动物视细胞信息传递模型学说。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研究了暗视条件下鲫鱼视网膜电图(ERG)的特性。ERG 波形没有波长特异性。不同波长的 b 波振幅-强度曲线平行性良好。b 波不同时相(上升相、峰值、下降相)的光谱敏感性甚为一致。进而,对颜色混合刺激的 b 波幅值与基于单变量原理所作的预测几乎完全一致。基于这些结果,我们的结论是:在暗视条件下,鲤属鱼 ERG b 波仅反映了杆细胞系统的活动,并非象有些研究所认为的也有明视系统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鲤科鱼视网膜光感受器电位的明适应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列卫  杨雄理 《生理学报》1991,43(4):311-321
本实验室以前曾报道,视网膜电图 b 波的敏感度在明适应过程中的变化因背景光强而异:在较弱背景光时随时间逐渐降低,当背景光强达到一定水平后,则在明适应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复。本工作应用分离、灌流的鲤科鱼视网膜,详细地考察了用谷氨酸分离的感受器电位(PⅡ)的明适应特性。在较弱背景光下,PⅡ敏感度除初始时降低外,不随时间作进一步变化。当背景光强达到一定水平后,与 b 波相似,PⅡ敏感度也随时间而回复。对 PⅡ光谱敏感性和不同波长辨增阈的测定表明,PⅡ的这两型变化交替的光强恰为视杆系统与视锥系统活动交替的光强;当背景光完全压抑视杆系统的活动后(仅接收视杆输入的水平细胞的胞内记录的反应完全被压抑),PⅡ即呈现回复型变化。这些结果提示,b 波的回复型变化部分地反映了视锥细胞的明适应特性。  相似文献   

10.
(一)用一个10% K_4Fe(CN)_6灌注的玻璃微电极記录了大蠊复眼及視叶不同深度部位对光刺激的电反应。这个电极是从对侧复眼插入的,它同时又与另外一个固定的角膜下电极作为辨差引导。对某些深度的电反应曾加以分析。 (二)电极接触基底膜时,无例外地产生一种振动电位;根据基底膜的位置卽可准确地断定复眼及視叶其他結构的位置。对复眼和视叶的結构曾簡单地加以描述。 (三)用小光点(直徑150μ)、光环(內徑150μ,外徑約1mm)和圓形光(直徑約1mm)刺激,檢查了視网膜电图的相加性和波形是否因刺激形状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結果表明,大蠊复眼視网膜电图是完全可以相加的,单相引导出的电位的形状与刺激光的形状无关。沒有証据指示在昆虫复眼有相当于脊椎动物的局部視网膜电图的存在。 (四)大蠊視网膜电图为一純负波,在这个负波里,可区別两个成分,N_1和N_2,它們在整个小网膜細胞层都可以不衰减地被記录出来;在基底膜紧下,主要只記录到N_2。視叶的外髓层也有一个正向电位反应,但它的电場不到达复眼。 (五)漸次增强明适应,N_1比N_2更快被压抑。 (六)对于大蠊視网膜电图某些部分的起源以及与其他某些昆虫的不同,本文曾加以讨論。  相似文献   

11.
在明适应过程中,随着适应光强的不同,鲫鱼视网膜电图b波的敏感度呈现两种不同类型的变化,分别定名为D型(下降型)和R型(回复型)。当适应光较弱时为D型——敏感度随适应时间逐渐降低,在几分钟内达到稳定。但当适应光强超过一定水平后(1.95×10~(-6)瓦/平方厘米,网膜水平),即为R型——敏感度一开始急剧降低(5~8对数单位),随后逐渐回复,回复的时间进程近似为指数函数。适应光愈强,回复的幅度愈大,达到稳定的时间愈长,当适应光强为1.95×10~(-4)瓦/平方厘米时,分别为2.3对数单位和30分。在中间的适应水平是一种过渡的类型,兼有D型和R型的某些特点。对不同适应水平时b波的光谱敏感特性、辨增阈、振幅-强度曲线和闪光融合频率的分析表明,网膜活动由杆细胞系统向锥细胞系统过渡的明适应水平恰与由D型变化向R型变化的水平相当,这一事实强烈地提示,D型和R型变化分别表示杆细胞系统和锥细胞系统的适应特性。R型变化基本上与网膜内色素颗粒的漂移无关,可能归因子锥细胞活动以及它从杆细胞的抑制中解脱出来。对若干有关的工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蛾类昆虫的趋光性与复眼明暗适应状态的转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本研究旨在阐明光照与草地贪夜蛾Spodotera frugiperda复眼明暗适应状态转化的关系。【方法】在光、暗适应条件和不同光照强度黄光照射下,在不同时间段,用相机迅速拍照,观察统计草地贪夜蛾成虫复眼的明暗适应状态及明、暗适应状态转化率。【结果】在明适应状态下,草地贪夜蛾成虫经黄光照射1 h后,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复眼明适应状态保持率逐步升高:雄成虫复眼在0.1~0.5 lx时明适应状态保持率为67.77%(有32.23%的转化为暗适应状态与中间状态),4~6 lx时明适应状态保持率达到100%;雌成虫复眼在7~10 lx时,明适应状态保持率达98.90%。在明适应状态下,经黄光照射3 h后,草地贪夜蛾成虫复眼明适应状态保持率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逐步升高,在0.1~0.5 lx时雄成虫复眼明适应状态保持率为50.00%,雌成虫为32.23%;在光照强度7~10 lx时,雌雄成虫复眼明适应状态保持率分别为90.00%和100%。在暗适应状态下,草地贪夜蛾成虫经不同光照强度的黄光照射30 min后,成虫复眼向明适应状态逐渐转化:在0.1~0.5 lx光照强度时雌、雄成虫复眼明适应状态转化率均为93.33%;当光照强度达到0.6~0.9 lx时雌成虫复眼的明适应状态转化率达到100%,雄成虫复眼则在1~2 lx时达到100%。【结论】结果说明,草地贪夜蛾成虫有较强的光敏感性,且雌虫对黄光的光敏感性略强于雄虫。  相似文献   

13.
在明适应过程中,随着适应光强的不同,鲫鱼视网膜电图b波的敏感度呈现两种不同类型的变化,分别定名为D型(下降型)和R型(回复型)。当适应光较弱时为D型——敏感度随适应时间逐渐降低,在几分钟内达到稳定。但当适应光强超过一定水平后(1.95×10~(-6)瓦/平方厘米,网膜水平),即为R型——敏感度一开始急剧降低(5~8对数单位),随后逐渐回复,回复的时间进程近似为指数函数。适应光愈强,回复的幅度愈大,达到稳定的时间愈长,当适应光强为1.95x10~(-4)瓦/平方厘米时,分别为2.3对数单位和30分。在中间的适应水平是一种过渡的类型,兼有D型和R型的某些特点。对不同适应水平时b波的光谱敏感特性、辨增阈、振幅-强度曲线和闪光融合频率的分析表明,网膜活动由杆细胞系统向锥细胞系统过渡的明适应水平恰与由D型变化向R型变化的水平相当,这一事实强烈地提示,D型和R型变化分别表示杆细胞系统和锥细胞系统的适应特性。R型变化基本上与网膜内色素颗粒的漂移无关,可能归因于锥细胞活动以及它从杆细胞的抑制中解脱出来。对若干有关的工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视网膜电图是视网膜对光刺激的综合电反应,是目前眼科临床评价视网膜早期功能障碍具有代表性的电生理指标,它主要由 a、b 两个波组成。本文观察了21只清醒 Beagle 狗眼睛的正常ERG 波形,在暗适应条件下,38只眼 a,b 波的峰时值分别为11.3±1.3毫秒和33.7±1.7毫秒,振幅为74.5±32.5微伏和159.5±48.2微伏。左右眼间未见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5.
(1)DNA二苯胺反应受碱、盐类和高浓度的某些強酸的干扰,干扰作用都随浓度之增大而加強,但不同物貭的浓度-干扰曲綫不同,对显色产物的吸收光譜影响也不同。(2)卤化物中氯化物如NaCl、KCl、NH_4Cl、MgCl_2、MnCl_2以及HCl在最終浓度为0.1N时即可使显色值(600mμ)下降15%左右。NaF在0.25N以下对显色并无干扰。NaBr在0.05N,NaI在0.002N即可使显色值下降50%左右。卤化物对显色产物吸收光譜的影响除600mμ高峯下降之外还有520mμ新吸收高峯的出現。(3)一般鈉盐如Na_2SO_4、NaAc、NaOH、NaH_2PO_4、Na_2HPO_4、Na_3PO_4、柠檬酸鈉、三氯乙酸鈉皆对显色有显著干扰。但磷酸、柠檬酸、三氯乙酸则皆无干扰作用。这些鈉盐对显色产物吸收光譜的影响除600mμ高峯的下降外,还有480mμ新高峯的出現。(4)其它金属盐类如NH_4Ac、Mg(Ac)_2、(NH_4)_2SO_4、MgSO_4、ZnSO_4、MnSO_4也有不同程度的干扰作用。銨盐、鎂盐的作用都稍強于相应的鈉盐,对吸收光譜的影响則与一般鈉盐相类似。(5)強酸如H_2SO_4和HClO_4在高浓度时也有干扰作用,而NaHSO_4、NaClO_4反无干扰作用,它們对吸收光譜的影响都是只有600mμ吸收高峯的下降,并无新的高峯出現。(6)除卤化物以外的一般盐类和碱的干扰作用,在浓度不超过1N的情况下,都可以用适当提高二苯胺試剂中硫酸含量的方法定量的予以消除。反应产物吸收光譜的形状也可完全恢复。用这种改进的試剂对DNA显色值的大小,对显色后的稳定性以及反应的特异性都影响不大,实际可用。上述高浓度強酸的干扰作用則可用先加碱中和的方法予以消除。(7)HClO_4可完全代替二苯胺試剂中的H2SO_4,DNA的显色值不变,HClO_4也同样有消除卤化物以外一般盐类以及碱对显色的干扰作用。(8)上述盐类、碱以及高浓度的强酸的干扰作用是应用二苯胺反应进行有关DNA定量中必須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棉铃虫蛾复眼光反应特性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用视网膜电位图(electroretinogram,ERG)技术研究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蛾暗适应过程中对单色光和白光刺激的光感受性变化。结果显示:(1)依ERG振幅大小(峰-峰值),在340~605 nm波谱内有3个大小不等的峰-主峰位于绿 黄光区562 nm,次峰在蓝光区483 nm,第3个峰在近紫外区400 nm,显示其至少有3种感受器;(2)性别、日龄及暗适应时间长短对其光谱敏感性有影响,低龄时雄蛾对单色光刺激较雌蛾敏感,高日龄时相反;1~5日龄内, 3日龄蛾的视网膜电位(ERP)值最高;随暗适应时间延长,其复眼对近紫外区400 nm敏感性明显增加;(3)一定光强度范围内,随单色光和白光光强度增强该蛾复眼的ERP值增大,初期增加较缓,中期较快,呈近似S型曲线,显示其复眼具有较强的光强度自调节和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七只清醒、可以活动的猕猴上观察了皮层内刺激 S_Ⅱ区对外周痛阈和针刺镇痛的影响,其结果如下:(1)在73次皮层内刺激的实验中有72次引起对侧相应皮肤感受野的痛阈变化,其中54次痛阈明显升高。痛阈升高的效应在停止刺激后常持续0.5—3min。较浅层的刺激,痛阈升高比较明显;不同刺激强度引起的痛阈升高的程度也不相同。(2)一般皮层内刺激 S_Ⅱ区也可导致同侧相应皮肤感受野痛阈升高,但不如对侧痛阈升高明显。(3)皮层内刺激 S_Ⅱ区时,非感受野痛阈几乎没有任何改变。(4)S_Ⅱ区皮层内刺激可增强针刺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昼夜节律对蟹视网膜电图(ERG)的敏感度、光谱敏感性和波形的影响。动物为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在自然日照条件下饲养于室内水池中。实验时动物不作麻醉,并保持在恒定的暗适应状态。记录和参考电极均为海水浸渍的棉芯线,经 Ag-AgCl 丝引出作直流记录。一架双光路刺激器提供白光或单色光,直接投射于复眼角膜表面。未作衰减时白光强度为3750μW/cm~2,文中光强均以衰减的对数单位表示。实验于1983年8月在福建厦门进行。  相似文献   

19.
蝇类复眼的每个小眼包含8个小网膜细胞,其中6个为周围小网膜细胞(R_(1-6),2个为中央小网膜细胞(R_(7、8))。细胞内记录、微电极定位以及微分光度技术等方法证明,R_(1-6)的光谱敏感曲线(S_λ)有两个敏感峰(480—500nm和344—370nm)。R_7有三类S_λ,其中两类呈单峰,λ_(max)分别在440—470nm或350nm左右,另一类更常见的呈双峰,即在一个网膜细胞,这两个峰同时可记录到。R_8也有对蓝光敏感(λ_(max)在440nm左右),或黄绿光敏感(λ_(max)在520nm左右)的两类S_λ。由于蝇复眼R_(1-6)的  相似文献   

20.
(一)本文提出FDNB与核酸降解物的反应条件,并制备了DNP-尿嘧啶,DNP-胸腺嘧啶和DNP-尿嘧啶核苷等新化合物。(二)研究了化合物紫外綫和紅外綫吸收光譜,并与反应前作比較和探討了这些化合物的結构。(三)对化合物在不同推进剂下的层析行为,以及不同酸碱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DNP-結合物在酸性溶液中較在碱性溶液中稳定。(四)DNP-尿嘧啶核苷在稀碱溶液中可以呈色,5—10微克可借0.1N NaOH溶液噴雾在紙上显影。显色后顏色稳定,能遵守Beer氏定律,在每毫升含量为2—20微克內,光密度与溶液浓度成直綫关系。(五)提出了一个自DNP-結合物中测定DNP-基含量的分光光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